本文來自格隆匯專欄:天風研究,作者:天風數據研究團隊
5 月第 3 周整體訂單較 M5W2 有兩位數回升,其中自主品牌較 M5W2 增長同樣超過兩位數。我們認為,“五一”小長假的透支影響已基本消退。進入到第三週,隨着新車型持續爬坡,需求穩步修復,迴歸正軌。5 月前三週,訂單合計 29-30 萬台,相較上月同期有大幅提升。結合 5 月前三週訂單數據以及近期新車型需求變化情況,我們預計本月訂單完成情況較 4 月進一步改善,終端需求和行業景氣度有望在新車型陸續發佈的刺激下,以及“新能源汽車下鄉”政策扶持下穩步修復。
1. 2023 年 5 月新能源汽車訂單跟蹤與回顧
1.1. 周度訂單跟蹤:假期透支影響基本消退,需求重回上升通道
天風數據團隊訪問 60 位汽車從業人員,在 5 月單週問卷調查中,基於樣本數量、代表性的考慮共收集 72 份樣本進行系統梳理。本週問卷調查中共訪問 9 家車企,根據我們進行的調查問卷數據得:
2023 年 5 月第 3 周(5.15-5.21)周訂單跟蹤:9 家車企新增訂單 9.0-10.0 萬輛,新增訂單較 M4W3 同比+2%至+7%,5 家車企新增訂單的同比增速高於整體水平,其中部分頭部自主品牌、造車新勢力增長較好。
✓造車新勢力(調研合計 3 家):第 3 周新增訂單 0.5-1.0 萬輛,相比 4 月同期+10%至+20%。
✓自主品牌(調研合計 5 家):第 3 周新增訂單 8.0-9.0 萬輛,相比 4 月同期+0%至+10%。
✓合資品牌(調研合計 1 家):第 3 周新增訂單 0-0.5 萬輛,相比 4 月同期-45%至-35%。
2023 年 5 月前 3 周(5.1-5.21)周訂單跟蹤:9 家車企新增訂單 29-30 萬輛,新增訂單較 4 月同期+26%至+31%,3 家車企新增訂單的同比增速高於整體水平。
✓造車新勢力(調研合計 3 家):前 3 周新增訂單 2.0-3.0 萬輛,相比 4 月同期+20%至+30%。
✓自主品牌(調研合計 5 家):前 3 周新增訂單 27.0-28.0 萬輛,相比 4 月同期+25%至+35%。
✓合資品牌(調研合計 1 家):前 3 周新增訂單 0-0.5 萬輛,相比 4 月同期持平。
1.2. 5 月訂單預測:新增訂單有望達 41.0-42.0 萬輛,環比 4 月+13%至+18%
2023 年 5 月訂單預測:根據 5 月前 3 周訂單表現,預計 9 家車企 5 月新增訂單有望在41.0-42.0 萬輛之間,環比 4 月+13%至+18%。根據我們進行的調查問卷數據得:
✓造車新勢力(調研合計 3 家):5 月訂單預計 4.0-5.0 萬輛,較 4 月+40%至+50%。
✓自主品牌(調研合計 5 家):5 月訂單預計 37.0-38.0 萬輛,較 4 月+10%至+20%。
✓合資品牌(調研合計 1 家):5 月訂單預計 0.5-1.0 萬輛,較 4 月+15%至+25%。
5 月第 3 周整體訂單較 M5W2 有兩位數回升,其中自主品牌較 M5W2 增長同樣超過兩位數。具體來看,M5W3 訂單相較上週 M5W2 上升 10%至 15%,較 4 月同期 M4W3 上升 2%至 7%。我們認為,“五一”小長假的透支影響已基本消退,進入到第三週,隨着新車型持續爬坡,需求穩步修復迴歸正軌。5 月前三週,訂單合計 29-30 萬台,相較上月同期大幅提升。
結合 5 月前三週訂單數據以及近期新車型需求變化情況,我們預計本月訂單完成情況較 4月進一步改善,終端需求和行業景氣度有望在新車型陸續發佈的刺激下,以及“新能源汽車下鄉”政策扶持下穩步修復,9 家車企 5 月新增訂單有望在 41.0-42.0 萬輛,環比 4月+13%至+18%。
2. 2023 年 5 月新能源車銷量前瞻預測
2.1. 周度交付量跟蹤:節後交付持續提速,本週交付同環比均提升
2023 年 5 月第 3 周(5.15-5.21)交付量跟蹤:9 家車企共計交付 8.0-9.0 萬輛,交付量較 4 月同期同比+34%至+39%,3 家車企新增交付的同比增速高於整體水平。根據我們進行的調查問卷數據得:
✓造車新勢力(調研合計 3 家):第 3 周交付量為 0.5-1.0 萬輛,相比 4 月同期+15%至+25%。
✓自主品牌(調研合計 5 家):第 3 周交付量為 7.0-8.0 萬輛,相比 4 月同期+35%至+45%。
✓合資品牌(調研合計 1 家):第 3 周交付量為 0-0.5 萬輛,相比 4 月同期-5%至+5%。
2023 年 5 月前三週(5.1-5.21)交付量跟蹤:9 家車企共計交付 21.0-22.0 萬輛,交付量較 4 月同期+14%至+19%,4 家車企新增交付的同比增速高於整體水平。根據我們進行的調查問卷數:
✓造車新勢力(調研合計 3 家):前 3 周交付量為 1.0-2.0 萬輛,相比 4 月同期+15%至+25%。
✓自主品牌(調研合計 5 家):前 3 周交付量為 20.0-21.0 萬輛,相比 4 月同期+10%至+20%。
✓合資品牌(調研合計 1 家):前 3 周交付量為 0-0.5 萬輛,相比 4 月同期-30%至-20%。
2.2. 5 月交付預測:交付量有望達 38-39 萬輛,環比 4 月+20%至+25%
2023 年 5 月交付預測:根據 5 月前 3 周交付表現,預計 9 家車企 5 月交付量有望達 38-39 萬輛,環比 4 月+20%至+25%。根據我們進行的調查問卷數據得:
✓造車新勢力(調研合計 3 家):5 月預計交付合計 3.0-4.0 萬輛,較 4 月+30%至+40%。
✓自主品牌(調研合計 5 家):5 月預計交付合計 34.0-35.0 萬輛,較 4 月+20%至+30%。
✓合資品牌(調研合計 1 家):5 月預計交付合計 0.5-1.0 萬輛,較 4 月+0%至+10%。
5 月第 3 周,交付節奏較上週 M5W2 有個位數增長,較上月同期 M4W3 明顯提升。我們認為,“五一”假期回來後,復工復產,交付量開始爬坡。得益於 3 月集中降價累計的在手訂單+新車型訂單增量+五一假期消費回暖帶動車企的在手訂單增長,本月交付任務較大,車企交付量有望周度持續改善,全月交付有望較上月提升近兩成。我們預計,5 月9 家樣本車企交付量有望達 38-39 萬輛,環比 4 月+20%至+25%。
3. 數據回顧及投資建議
3.1. 5 月第 3 周訂單、交付跟蹤及前瞻
在對 9 家車企相關渠道專家進行的調查問卷及研判後,總結如下:
✓周訂單跟蹤:5 月第 3 周(5.15-5.21)新增訂單較 M4W3 同比+2%至+7%,5 家車企新增訂單的同比增速高於整體水平,其中部分頭部自主品牌、造車新勢力增長較好。
✓月訂單預測:9 家車企 5 月新增訂單有望在 41.0-42.0 萬輛之間,環比 4 月+13%至+18%。
✓周交付跟蹤:5 月第 3 周(5.15-5.21)9 家車企新增交付 8.0-9.0 萬輛,交付量較 4月同期同比+34%至+39%,3 家車企新增交付的同比增速高於整體水平。
✓月銷量預測:9 家車企 5 月交付量有望達 38-39 萬輛,環比 4 月+20%至+25%。
3.2. 投資建議
5 月第 3 周整體訂單較 M5W2 有兩位數回升,其中自主品牌較 M5W2 增長同樣超過兩位數。我們認為,“五一”小長假的透支影響已基本消退,進入到第三週,隨着新車型持續爬坡,需求穩步修復,迴歸正軌。5 月前三週,訂單合計 29-30 萬台,相較上月同期有大幅提升。結合 5 月前三週訂單數據以及近期新車型需求變化情況,我們預計本月訂單完成情況較 4 月進一步改善,終端需求和行業景氣度有望在新車型陸續發佈的刺激下,以及“新能源汽車下鄉”政策扶持下穩步修復。
交付方面,自 5 月以來,交付量周度持續提速,3 月集中降價累計的在手訂單+新車型訂單增量+五一假期消費回暖帶動車企的在手訂單增長。本月車企交付量有望周度持續改善,全月交付有望較上月提升近兩成。5 月終端需求及交付量較上月有望明顯改善,行業景氣度穩步回升。
推薦國內自主品牌【比亞迪】、【廣汽集團】、【長安汽車】、【吉利汽車】、【長城汽車】,造車新勢力【理想汽車】、【小鵬汽車】;建議關注【蔚來汽車】。
注:文中報吿節選自天風證券研究所於2023年5月26日已公開發布研究報吿《天風·數據研究 | 新能源汽車景氣度跟蹤:M5W3訂單重回上升通道,交付持續提速》報吿,分析師:天風數據研究團隊
本資料為格隆匯經天風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授權發佈,未經天風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事先書面許可,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方法修改、翻版、分發、轉載、複製、發表、許可或仿製本資料內容。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資料內容和意見僅供參考,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專家、嘉賓或其他天風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以外的人士的演講、交流或會議紀要等僅代表其本人或其所在機構之觀點),亦不構成任何保證,接收人不應單純依靠本資料的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獨立判斷,應自主做出投資決策並自行承擔風險。根據《證券期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若您並非專業投資者,為保證服務質量、控制投資風險,請勿訂閲本資料中的信息,本資料難以設置訪問權限,若給您造成不便,還請見諒。在任何情況下,作者及作者所在團隊、天風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不對任何人因使用本資料中的任何內容所引致的任何損失負任何責任。本資料授權發佈旨在溝通研究信息,交流研究經驗,本平台不是天風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報吿的發佈平台,所發佈觀點不代表天風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觀點。任何完整的研究觀點應以天風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發佈的報吿為準。本資料內容僅反映作者於發出完整報吿當日或發佈本資料內容當日的判斷,可隨時更改且不予通吿。本資料內容不構成對具體證券在具體價位、具體時點、具體市場表現的判斷或投資建議,不能夠等同於指導具體投資的操作性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