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瀏覽的是香港網站,香港證監會BJA907號,投資有風險,交易需謹慎
管濤:人民幣匯率演繹基準情形,境內外匯供求延續基本平衡
格隆匯 04-28 07:18

本文來自格隆匯專欄:管濤;作者:管濤 劉立品

摘 要

3月份,人民幣匯率窄幅震盪,總體偏弱;銀行結售匯出現小幅逆差;證券投資項下跨境資金流動指標表現不一,但今年以來總體趨於改善;跨境人民幣結算佔比上升,但對此要理性看待。

3月份,人民幣時點匯率升值,但均值匯率下跌,匯率指數出現下行。今年以來,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態勢明顯,符合我們年初提出的寬幅震盪、略偏強勢的基準情形。

3月份,境內外匯供求再現小幅逆差,跨境出行需求增加帶動服務貿易結售匯逆差反彈,匯率槓桿調節作用總體正常發揮。

3月份,證券投資項下跨境資金流動指標表現不一,股票通項下資金轉為淨流出,債券通項下資金轉為淨流入,不過今年以來總體趨於改善。

3月份,遠期購匯履約佔比和遠期購匯套保比率仍處於低位,顯示前期央行對遠期購匯徵收外匯風險準備金政策的效果持續顯現。

3月份,銀行代客涉外收付款中人民幣佔比首次超過美元,但一季度佔比仍然低於美元,美元在外幣中仍佔九成以上,且跨境人民幣收付佔比主要來自於跨境證券投資。

風險提示:海外金融風險超預期,主要央行貨幣緊縮超預期,國內經濟復甦不如預期

正文

421日,國家外匯管理局發佈了20233月份外匯收支數據。現結合最新數據對3月份和一季度境內外匯市場運行情況具體分析如下:

3月份人民幣匯率明強實弱,但一季度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態勢明顯,符合基準情形

美元指數出現明顯回落。3月初,美元指數經歷小幅震盪,受鮑威爾在國會聽證會上的鷹派發言(表示終端利率可能高於此前預期)影響,美元指數在37日出現跳升,38進一步升至105.7,創202212月以來新高此後在美國銀行業風險事件衝擊下,市場對美聯儲轉向預期加強,美元指數很快回吐了前期升幅,月末降至102.6,累計下跌2.3%(見圖表1)。

人民幣匯率總體偏弱。3月份,人民幣兑美元匯率先跌後升,但波幅較小境內銀行間外匯市場下午四點半收盤價最低跌至6.9706,最高升至6.82891最大振幅1417個基點,環比回落42%。月末,境內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和收盤價分別為6.87176.8713,全月分別累計升值1.2%1.0%同期,離岸人民幣(CNH)與在岸人民幣(CNY)日均差距由上月+123個基點收窄至+78個基點,顯示當月人民幣匯率升值主要由在岸市場驅動(見圖表2)。不過,當月中間價和收盤價均值分別為6.89796.8982較上月分別貶值了1.0%0.9%(見圖表1)。

出口企業財務壓力仍在。3月份,人民幣匯率滯後3個月和5個月環比的收盤價均值繼續上升。前者升幅明顯收窄,由上月5.0%降至1.2%;後者升幅連續兩個月擴大,由上月2.8%升至4.6%,為20213月以來新高(見圖表3)。

多邊匯率指數出現下行。3月份,在銀行間外匯市場(CFETS)交易的24種貨幣中,人民幣兑10種貨幣升值(兑美元升值1.2%),兑其他14種貨幣貶值(相對於避險貨幣如瑞郎、日元分別貶值1.2%1.3%,兑英鎊、歐元分別貶值1.5%1.6%)。當月,CFETS人民幣匯率指數較上月微跌0.03%,參考BISSDR貨幣籃子的人民幣匯率指數下跌0.2%;國際清算銀行編制的人民幣名義和實際有效匯率指數分別下跌0.2%1.3%(見圖表4)。

去年底我們在中銀證券2023年年度策略會上指出,今年人民幣匯率面臨三種情形,其中基準情形是,如期完成“三穩”工作,人民幣匯率或將是寬幅震盪略偏強勢的行情[1]現在看來,今年一季度人民幣匯率正在演繹基準情形下的行情,即經濟運行整體轉好,但基礎還有待進一步穩固。1月份,人民幣匯率延續了去年底的反彈行情,出現“強預期、弱現實”下的股匯共振,較2022年11月初低點最多反彈了8、9%;2月份之後進入預期兑現期,隨後陸續發佈的經濟數據和政策喜憂參半,人民幣匯率衝高回落,從6.7一度跌至7.0附近,最多回撤了4、5%,此後在6.9附近窄幅震盪。一季度,美元指數累計下跌0.9%,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累計升值1.4%,中間價均值環比上升3.5%,國際清算銀行編制的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指數上升1.0%,實際有效匯率指數則下跌0.6%(見圖表1、4)。

3月份境內外匯供求再現小幅逆差,匯率槓桿調節作用總體正常發揮

銀行結售匯再次出現小幅逆差。3月份,銀行即遠期(含期權)結售匯(以下簡稱銀行結售匯)由上月順差214億美元轉為逆差39億美元,上次逆差出現在202210月,為13億美元。其中,銀行即期結售匯繼續保持逆差,由上月19億美元增至159億美元(銀行自身結售匯逆差由35億美元收窄至4億美元;代客結售匯由順差17億美元轉為逆差155億美元);遠期淨結匯累計未到期額繼續增加,環比增幅由上月207億美元收窄113億美元;未到期期權Delta敞口淨結匯餘額環比增幅由25億美元收窄至6億美元;三者分別貢獻了銀行結售彙總差額降幅的56%37%7%。一季度,銀行即遠期(含期權)結售匯順差合計254億美元,同比下降24%但環比增長1.28倍(見圖表5)。

貨物貿易順收順差的負向背離進一步擴大3月份,可比口徑的貨物貿易順收與順差背離的負缺口為492億美元,與海關進出口總額之比為-9.1%,而上月和上年同期佔比分別為+2.2%+1.4%,表明資本外流壓力有所上升。一季度,貨物貿易順收順差背離的負缺口累計1012億美元,同比增加321%,順收順差的負缺口與海關進出口總額之比的負值由上年同期的1.6%升至7.0%,但小於上季度的8.2%(見圖表6)。

跨境出行需求增加帶動服務逆差反彈。202211月以來,隨着疫情約束逐漸消除,跨境出行人數持續增加,3月份民航國際航線客運量升至109萬人,為20202月全球疫情爆發以來最高。因此,3月份服務貿易涉外收付款逆差由上月43億美元升至92億美元,為20209月以來新高;結售匯逆差由上月29億美元升至126億美元,為20204月以來新高,貢獻了銀行代客結售匯差額降幅的57%。一季度,服務貿易涉外收付逆差193億美元,同比增長67%,其中涉外收入下降14%,支出下降4%;服務貿易結售匯逆差合計267億美元,增長95%,其中結匯增長1%,付匯增長24%(見圖表7)。當季,海關口徑的貨物順差2047億美元,同比增長33%,但由於服務逆差反彈,國際收支口徑的貨物和服務淨出口合計(即外需)對經濟依然為負貢獻1.3%,拖累同期經濟增長0.06個百分點。

市場主體購匯動機強於結匯意願不同於2月份境內外匯市場價跌量升背後的“結匯潮”現象,3月份人民幣匯率收盤價均值環比下跌,境內銀行間市場即期詢價日均成交量由上月370億美元升至407億美元(見圖表8),不過市場結匯意願環比降幅較大,購匯意願較為穩定,剔除遠期結售匯履約的收匯結匯率與付匯購匯率差額由上月-1.4個百分點擴大至-11.7個百分點。今年一季度各月,市場付匯購匯率持續維持在59%以上,平均為59.3%,較去年前9個月均值高出6.1個百分點,或反映去年9月底央行上調遠期購匯外匯風險準備金率,增加了遠期購匯成本,推升了市場主體即期購匯需求今年前3個月,遠期購匯履約率平均為13.2%,較去年前9個月均值低了6.6個百分點。不過,202211月至20233月,收匯結匯率和付匯購匯率均值分別為51.8%57.8%,與20223月至202210月(前期人民幣貶值期間)相比,前者下降4.7個百分點,後者上升3.6個百分點,顯示本輪人民幣匯率止跌反彈期間,市場主體結匯意願下降、購匯動機增強,“低買高賣”的匯率槓桿調節作用總體正常發揮(見圖表9)。

3月份證券投資項下跨境資金流動指標表現不一,但今年以來總體趨於改善

3月份,證券投資項下結售匯逆差小幅增加,由上月61億美元增至84億美元,不過仍然遠小於同期貨物貿易結售匯順差166億美元;證券投資項下涉外收付款逆差明顯收窄,由上月104億美元降至28億美元(見圖表1011)。

3月份,陸股通項下(北上)累計成交額由上月93億元增加至354億元,略高於202212月的成交額,全月23個交易日中有17個交易日為淨流入,但由於港股通項下(南下)資金淨流入規模增幅明顯,由上月74億元增至590億元,創202211月以來新高,全月23個交易日中只有1個交易日出現淨流出,因此陸股通與港股通累計淨買入成交額軋差後,股票通項下資金在連續4個月的淨流入之後轉為淨流出236億元(見圖表12)。

3月份,債券通項下跨境資金繼續改善,境外機構由此前兩個月分別減持1065億、763億元人民幣債券轉為增持35億元,是20222月以來第二次淨增持,不過規模遠小於202212月份的579億元。上清所數據顯示,境外機構淨增持規模由上月81億元增加至336億元,主要貢獻項是同業存單,淨增持規模由82億元增至420億元。中債登數據顯示,境外機構淨減持規模由上月844億元收窄至301億元,其中國債淨減持規模由657億元收窄至278億元,政策性銀行債出現2022年以來首次淨增持,當月淨增持3.4億元(見圖表13

今年以來,證券投資項下跨境資金流動形勢總體趨於改善。一季度,證券投資涉外收付款合計順差46億美元,此前四個季度則為持續逆差,同期結售匯差額時正時負但金額總體較小,一季度由上季度順差16億美元轉為逆差57億美元。一季度,股票通項下資金由此前連續兩個季度淨流出轉為淨流入1191億元;債券通項下境外機構合計淨減持人民幣債券1793億元,僅次於2022年二季度的減持規模,但主要是1月份減持規模較大,23月份出現明顯改善。

需要指出的是,股票通、債券通數據不能完全反映外資持有人民幣金融資產的變動情況,因為外資還可以通過合格境外投資者(QFII/RQFII)等渠道投資中國市場。2022年陸股通項下全年淨流入130億美元,而國際收支口徑的證券投資負債方的股權投資淨流入為344億美元。這意味着,不能忽視陸股通之外其他渠道的外資流動情況。

外匯風險準備金政策影響仍在持續,遠期購匯履約和對沖比率處於低位

3月份,遠期結匯履約佔比環比上升3.8個百分點21.2%,創20223月以來新高;遠期購匯履約佔比環比微降0.3個百分點至12.9%,已經連續四個月下降且低於遠期結匯履約佔比,顯示此前市場主體仍然以防範人民幣升值風險為主,同時也反映了20229月底重啟遠期購匯外匯風險準備金政策的影響(見圖表14)。

3月份,境內本外幣利差倒掛程度、境內美元/人民幣掉期負值環比有所擴大,銀行代客遠期購匯簽約額環比微增2億美元,小於遠期結匯簽約額環比降幅39億美元,因此遠期淨結匯由上月283億美元降至243億美元(見圖表1516。當月,遠期購匯對沖比率環比下降0.5個百分點至4.7%,接近2020年初的低位;遠期結匯對沖比率環比下降3.8個百分點至12.6%,但仍處於歷史高位,且顯著高於遠期購匯對沖比率(見圖表17)。

從季度數據來看,2022年二季度以來,遠期結匯履約佔比季度均值連續位於18%附近,遠期結匯套保比率變化也相對較小,今年一季度均值為12.6%;而受遠期購匯外匯風險準備金政策影響,遠期購匯履約佔比、遠期購匯套保比率均出現大幅回落,前者自上年三季度高點23.6%降至今年一季度的13.2%,後者自上年三季度高點17.8%回落至今年一季度的4.8%(見圖表1417)。

人民幣在跨境收付中佔比上升,但不宜低估匯率波動風險

3月份,銀行代客涉外收付款中,人民幣佔比上升至48.6%,佔比首次超越美元(46.7%)。一季度,人民幣在銀行代客涉外收付款中的佔比為45.3%,同比上升了4.8個百分點;美元佔比49.4%,下降5.1個百分點(見圖表18)。特別是貨物貿易項下,同期人民幣跨境收付與外貿進出口之比為22.7%,同比上升了5.8個百分點,也高於去年全年18.8%的水平,反映跨境貿易以人民幣結算的比重進一步上升,有助於更好管理人民幣匯率的風險。但是,我們對此要理性看待。雖然跨境人民幣使用有助於降低貨幣錯配,卻不宜因此低估匯率波動風險[2]

首先,根據人民銀行統計,2021年,人民幣跨境收付中,經常項目佔比較2015年下降38.1個百分點至21.7%,其中貨物貿易佔比下降37.0個百分點至15.8%;資本項目佔比升至78.3%,其中證券投資佔比較2017年上升37.4個百分點至58.0%(見圖表20)。這意味着,近年來我國跨境人民幣結算佔比上升主要來自跨境組合投資,主要反映了我國股票通、債券通、兩地基金互認、RQFII/QDII(境外合格機構投資者/境內機構投資者)等雙向金融開放安排的影響

其次,人民幣跨境收付不等於人民幣計價貨物貿易項下,原始合同可能仍是外幣計價。此種情形下,境內主體仍需要承擔人民幣匯率波動的風險。資本項下,人民幣出去之後,如果在境外不能投資人民幣計價的金融資產,則需要在離岸市場兑換成外匯,同樣要承擔匯率波動風險。

再次,即便境外機構直接匯入人民幣,投資境內人民幣金融資產,對於境內主體而言屬於人民幣對外負債,不存在貨幣錯配,但對境外投資者來講,其負債是外幣、資產是人民幣,仍然存在貨幣錯配。如果外部衝擊發生,境外投資者風險偏好下降,並因此減持人民幣資產,相關資金要麼存放在境內,要麼直接以人民幣匯出,後者大概率會在離岸市場購匯,影響人民幣匯率走勢。BIS的研究表明,雖然新興經濟體大力發展本幣債券市場,但外部投資者是以美元或其他發達經濟體的貨幣來評估收益和損失,這些資本在面臨壓力時可能更加反覆無常[3]

此外,銀行代客外幣涉外收付款中,美元佔比總體趨於上升,目前仍然在90%以上,今年一季度該比例仍高達90.2%,雖然較去年全年下降了0.6個百分點,卻較2015年仍然高出3.4個百分點(見圖表19)。這意味着8.11”匯改參考一籃子貨幣調節以來,銀行代客跨境外幣收付中,中國企業和居民對美元的集中度是提高而非下降,外幣結算幣種分散化、多元化依然任重道遠。

風險提示:海外金融風險超預期,主要央行貨幣緊縮超預期,國內經濟復甦不如預期。

注:本文為中銀證券2023年4月28日研報《人民幣匯率演繹基準情形,境內外匯供求延續基本平衡——3月外匯市場分析報吿》

報吿分析師:管濤、劉立品

關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蹤我們,查閱更多實時財經市場資訊。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發現投資的樂趣?加入 uSMART投資群 並分享您的獨特觀點!立刻掃碼下載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責聲明
盈立證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冩這篇文章時是基於盈立的內部研究和公開第三方信息來源。儘管盈立在準備這篇文章時已經盡力確保內容為準確,但盈立不保證文章信息的準確性、及時性或完整性,並對本文中的任何觀點不承擔責任。觀點、預測和估計反映了盈立在文章發佈日期的評估,並可能發生變化。盈立無義務通知您或任何人有關任何此類變化。您必須對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項做出獨立分析及判斷。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級人員、僱員或代理人將不對任何人因依賴本文中的任何陳述或文章內容中的任何遺漏而遭受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文章內容只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證券、虛擬資產、金融產品或工具的要約、招攬、建議、意見或保證。監管機構可能會限制與虛擬資產相關的交易所買賣基金僅限符合特定資格要求的投資者進行交易。文章內容當中任何計算部分/圖片僅作舉例說明用途。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的價值和收益可能會上升或下降。往績數字並非預測未來表現的指標。請審慎考慮個人風險承受能力,如有需要請諮詢獨立專業意見。
uSMART
輕鬆入門 投資財富增值
開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