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新聞,國務院總理李強在北京市調研獨角獸企業發展情況。
李強總理指出,儲能在能源革命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具有廣闊市場空間。要把新能源和儲能產業發展緊密結合起來,進一步加強規劃引導和政策支持,持續推動技術進步,積極支持用户側儲能多元化發展,更好適應市場變化、滿足用户需求。
總理還提及,要加快芯片研發製造等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着力穩定產業鏈供應鏈,打造更多具有話語權的產品和技術,推動產業發展實現更大突破。
早在3月21日-22日,總理李強在湖南調研時就表示,實體經濟特別是製造業是我國經濟的根基所在,要緊緊圍繞製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加強戰略統籌謀劃,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推動傳統制造業改造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
接下來小編就簡單梳理一下儲能、芯片的投資觀點。
事實上,儲能一直是目前新能源領域中備受關注的一個概念。最近關於儲能政策也是不斷出台。4月12日,國家能源局印發《2023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其中提出,加快攻關新型儲能關鍵技術和綠氫制儲運用技術,推動儲能、氫能規模化應用。
二級市場迅速響應,今日儲能概念股反彈,雅博股份升停雅博股份升停,東旭藍天、澤宇智能升超5%,英傑電氣、科遠智慧、協鑫能科、金盤科技等跟升。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眾多上市企業都開始發力儲能賽道,其中不乏美的、格力等紛紛跨界。酷望投資首席分析師陳丙寅表示:“儲能在新能源板塊中,毫無疑問是成長性最高的賽道,也是目前仍處於0到1的賽道。”
他認為,儲能板塊目前有着較高的增速,而且作為配套的必需品,無論是光伏+儲能,還是風電+儲能,都藴藏着巨大的需求。
附受益概念股:
比亞迪(002594):公司全產業鏈佈局儲能板塊,儲能產品暢銷歐美,是北美市場最大的電池儲能供應商。
寧德時代(300750):公司是全球動力電池龍頭,專注於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及儲能系統的研發生產,未來有望受益全球電動化浪潮以及儲能大規模應用。
陽光電源(300274):公司是全球最有經驗的儲能設備及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擁有儲能逆變器的核心設備,參與的全球重大儲能系統項目超過900個。
固德威(002414):公司已經逐步發展到儲能全線二十多個系列光伏逆變器產品,充分滿足户用、扶貧、工商業及大型電站需求,是全球逆變器十大公司之一。
上能電氣(300827):公司儲能逆變器相關產品已大規模應用在光伏+儲能、風電+儲能等領域,與華能集團清潔能源技術研究院達成戰略合作,為多個儲能示範項目提供了光伏儲能系統解決方案。
盛弘股份(603806):公司現擁有較為完善的儲能解決方案及成熟的儲能系統集成能力,儲能逆變器技術達到國內領先水平,而且光儲一體集裝箱系統、户外儲能系統和能量管理系統項目已經量產。
今日半導體板塊跌幅居前,但得益於AI和國產替代邏輯,板塊前期已經累計巨大的升幅,半中證全指半導體指數上升近20%,因此資金有獲利了結的需求。
當然除了升多了回調的原因,也跟利空消息面有關。一方面是由於全球芯片行業的持續低迷,韓國4月前10天出口同比下降8.6%至140億美元。其中,半導體出口額同比減少39.8%,為連續第8個月下降。
另一方面,因PC等領域需求疲軟,客户端縮減採購量,DRAM價格進一步走跌,相關產品價格環比跌幅處於6%-8%。
市場認為,當前存儲市場依舊供應過剩,隨着三星等存儲大廠減產,供需有望緩慢走向平衡。Omdia分析師南川明指出,DRAM價格要觸底,預估可能要等到Q3末。
另外,台積電近期傳出在台擴產放緩的消息。高雄市12日重申,台積電投資高雄進度不變。消息人士透露,台積電受成熟製程殺價潮影響,28nm晶圓廠建廠暫緩。
同時今晚行業龍頭北方華創公佈今年一季度數據,預計一季度淨利潤5.6億元-6.2億元,同比增長171.24%-200.30%。
2022年實現營業收入146.88億元,同比增長51.68%;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23.53億元,同比增長118.37%。
北方華創表示,公司半導體設備的市場佔有率持續提升,電子元器件業務發展穩定。
從北方華創2021-2022年的單季度數據來看,今年預計171.24%-200.30%的淨利潤增長率依舊是處於較為強勢的增長態勢。
附受益概念股:
聞泰科技(600745):中國最大功率半導體企業,產品涵蓋IGBT、MOSFET、第三代半導體、MCU、V2X射頻模擬等領域。
三安光電(600703):LED芯片國內第一,三代半導體材料國內第一,產品應用於照明、顯示、農業、醫療等領域。
卓勝微(300782):國內第一、全球第五的射頻芯片龍頭,產品應用於5G通信、物聯網、汽車電子等領域。
兆易創新(603986):存儲芯片+MCU芯片龍頭,產品應用於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智能穿戴等領域。
韋爾股份(603501):國內第一、全球第三的CIS芯片龍頭,產品應用於手機攝像頭、安防監控等領域。
斯達半導(603290):國內IGBT龍頭,產品應用於新能源汽車、軌道交通、工業控制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