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矩技術,作為一家工程造價諮詢行業的老字號企業,它在業內聲名赫赫。
根據中價協官網發佈的收入排名看,公司是工程造價諮詢領域近十年唯一連續位列行業前三的企業,最新排名全國第二,屬於該領域細分龍頭。
十年連續前三,試問江湖誰不知?
這些年,作為行業排頭兵的它,除了繼續深耕主營業務外,還積極探索數字化轉型,想通過科技賦能傳統工程諮詢行業,改變過去割裂式、碎片化的工程諮詢的“舊格局”。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在長期的產品創新、模式創新過程中,公司自主研發出青矩智慧造價機器人、青矩投資建設大數據平台、百工驛平台、青矩諮詢企業管理平台系統等凝聚多項核心技術、實用性的工具和系統,使其成為推動行業數字化、智能化、平台化轉型的基座,引領行業風向。
去年,青矩技術還獲得了北京市“專精特新小巨人”稱號。
年初,公司北交所IPO又順利過會,多年耕耘有喜報。
國內尚無以造價諮詢為核心主營業務的上市公司,如成功上市,公司或將成為我國工程投資管控領域第一股。
深耕建設投資大領域 業績年年穩步提升
多年來,建設投資作為拉動中國經濟的三架馬車之一,2021年我國建設投資總額更是高達55萬億,而撐起投資建設工程的造價管理、質量管理、工期管理三條主線中,工程造價這條最核心的主線得以快速發展。
根據住建部公佈的《2016 年-2021年工程造價諮詢統計公報》顯示,2021年,我國工程造價諮詢企業11398家,5年裏企業數量持續增加。同時,營業收入由2016年595.72億元增至1143.02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達到13.92%。
數據來源:《2016 年-2021年工程造價諮詢統計公報》
那麼多企業願意湧入工程造價諮詢賽道,自然是有原因的。
“十四五”期間,為發揮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作用,國家在傳統與新型城鎮化、傳統與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其他各個領域進行大量的項目投資建設。
大量工程項目上馬的背後,更是整個行業朝着規模化、技術複雜化、功能齊全化、設備先進化的方向發展,新型的發承包模式與投融資模式不斷湧現,推動了火熱的市場業務需求,也提升行業技術門檻。
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重視工程造價這個難點。
眾所周知,工程項目投資規模大、建設週期長。工程建設涉及諸多產業環節,比如原材料供應、物流、施工隊伍、下游需求端等等,而工程造價則是工程建設啟動前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
工程造價是指進行某項工程建設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其核心內容是投資估算、設計概算、修正概算、施工圖預算、工程結算、竣工決算等,幫助業主有效實現投資管控、保證和提高投資效益的關鍵專業技術服務,對建設工程項目意義重大,可以説充當了工程的“總指揮棒”角色,貫穿整個施工全過程。
越是重大工程建設,對工程造價對要求則越高,該環節在整個投資項目生命週期中也變得越重要,具備專業優勢和核心價值的工程造價諮詢企業亦隨之變得吃香。
此前,據媒體新聞報道,地產行當資金鍊斷鏈導致爛尾事件不少,一部分原因也是因為房地產企業競爭激烈,部分企業爭分奪秒搶項目上項目,在工程造價過程中少估投資,導致在工程的實際施工過程中出現項目超預算、拖欠工程款的問題,進而會影響施工進度。
得益於市場對專業工程造價諮詢服務的渴求,常年專注該領域的青矩技術因此獲得高速成長的大機遇。
如今,青矩技術的業務已廣泛覆蓋於民用與工業建築、能源、交通、礦山、水利、通信、城市基礎設施、新基建等領域。積累了以黨政機關及事業單位、央企國企集團、上市公司及大型民營企業為核心的優質客户羣體。
目前,公司擁有近1800名各類工程師組成的專業技術團隊,人才濟濟。
從參與大型工程項目的數量講,公司經驗豐富,多次參與了國家速滑館、京滬高鐵、北京大興國際機場、雄安城市計算(超算雲)中心、拉西瓦水電站、印尼哈利達鎳鐵等海內外重大工程項目。
比如,京滬高鐵正線全長1318 公里,連接京津冀環渤海經濟帶和滬寧杭長江三角經濟帶,是當時世界上一次建成線路最長、技術標準最高的高速鐵路。青矩顧問(青矩技術全資子公司)自2009年5月1日起為京滬高鐵建設項目提供全過程跟蹤審計(價)服務以及後續更新改造、大修整治造價諮詢服務。
可見,在專業領域,青矩技術底氣十足。
部分合作案例,圖片來源招股書
各種工程諮詢訂單接的多,收入規模自然突飛猛升。
2019年-2021年,公司營業收入分別為5.8億元、6.72億元、8.03億元,近2年複合增長率為17.64%。歸母淨利潤分別為1.08億元、1.27億元、1.55億元,近2年複合增長率為19.46%。公司90%以上的營收由核心造價諮詢業務貢獻。
從業績看,公司財務狀況良好,現金流充裕,且持續快速增長,資產流動性和償債能力強,輕資產屬性顯著,財務風險低。
橫向對比,與近三年上市的全部17家(創業板13家,北交所4家)工程諮詢類企業相比,青矩的造價諮詢業務佔比最高,業務地域分佈最均衡,在造價諮詢業務這個賽道,是國內當之無愧的龍頭。
創新迭代 積極擁抱工程管理數字化大轉型
從產業發展趨勢看,整個工程諮詢行業都要經歷技術洗禮。
數字化、集中化、綜合化、國際化是大趨勢。
展開説,BIM、大數據等新技術與傳統業務深度融合,工程諮詢數字化水平不斷提升;全過程工程諮詢服務的綜合化程度顯著提高,對單項服務形成碾壓優勢;技術與產品持續迭代升級,使生產要素、市場份額加速向頭部企業集中;隨着一帶一路的推進,更多有實力的國內工程諮詢企業將開啟國際化進程。
為了應對未來挑戰,在數字化以及業務創新方面,青矩技術先人一步,設立了青矩科技研究院和青矩標準研究院,致力於投資建設大數據、智慧造價、BIM等工程管理領域的技術研發與應用。
特別是在政府力推的BIM技術上,青矩技術有所斬獲,公司已對外提供BIM應用諮詢。
據瞭解,BIM 技術作為未來建築領域的通用技術,能夠集成數據,進而實現信息共享和協同管理,在全過程工程諮詢中具有一定的技術優勢,從而提高項目的管理效率和諮詢效率。
此外,作為造價諮詢企業,接觸大量的工程項目,在完成項目工作後,僅僅只是將項目信息簡單的收集整理保存,這些數據,能否產生更大的價值?對於數據的挖掘一直是行業探索的方向。
這方面,青矩技術給出了自己的發展規劃,打造“一線”、“一圈”,用科技賦能工程諮詢。
一線,即以工程造價諮詢的投資決策為起點,以BIM技術為基礎,以投資管控為核心,貫穿投資建設全生命週期,融匯諮詢、鑑證、代理等多種服務形態,包含設計、招標代理、造價諮詢、監理和項目管理等眾多服務內容的“全過程工程諮詢產品服務線”。
一圈,即基於建築信息模型、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物聯網等技術,構建推動投資建設和工程諮詢數字化轉型的科技工具與產品服務體系,攜手各界共同建立一個“工程管理科技服務生態圈”。
目前,公司完成了青矩智慧造價機器人、青矩投資建設大數據平台、百工驛平台、青矩全諮雲平台等核心工程管理科技產品第一階段的研發和應用,這些技術創新成果已經為公司取得了5項發明專利和90項軟件著作權,並且在經營管理中發揮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公司2025年的最新目標是,將技術研發投入轉化的創新業務佔比超過營業收入的20%。
時代在變,趨勢在變、技術在變。
未來建設規模會趨緩,效益和品質將日益得到重視,業主建設方需要借力更專業的工程諮詢服務來管控工程造價、工期和品質,而工程諮詢頭部企業也需要走出同質化競爭的“紅海”。
可以預見的是,站在傳統和數字化時代新老更替的轉折點,重構工程諮詢流程鏈條,再建工程諮詢新生態,已是大勢所趨。
順勢而為扶搖直上,漠然無視者遺憾出局。
而未雨綢繆先人一步,已開啟數字化、智能化、平台化轉型的青矩技術未來之路將是一片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