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瀏覽的是香港網站,香港證監會BJA907號,投資有風險,交易需謹慎
夜讀 | 星巴克:從學霸到學渣?
uSMART盈立智投 09-21 21:23

作者:高旭洋

來源:雪豹財經社

導讀

在星巴克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市場,昔日巨頭正節節敗退。2021財年Q4至2022財年Q3,星巴克中國市場同店銷售額分別同比下降7%、14%、23%、44%。

在中國市場,後進生瑞幸能夠逆襲,“便宜”二字足矣。但低價背後,是從戰略到戰術的全面勝利。
昔日學霸正猛抄後進生作業,嘗試將觸角伸向瑞幸的領地,但無論如何,星巴克不可能,也不應該成爲瑞幸。
士氣低迷、節節敗退之際,星巴克爲自己定下了一個略顯激進的小目標。
未來3年,星巴克將以每9個小時新開一家的速度,將3000家新門店鋪到整個中國市場。
同時,這個雄心勃勃的巨頭計劃到2025年實現淨收入翻倍,營業利潤爲當前4倍。
在9月14日的全球投資者交流會上,星巴克宣稱對中國市場的信心“長期而堅定”。
這家來中國23年的美國公司,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曾是現磨咖啡的標誌性品牌,也是高端、新潮的代名詞。
直到18年後的2017年,瑞幸開出第一家門店,一場新的咖啡熱潮在中國市場悄然醞釀,昔日王者面臨前所未有的嚴峻考驗。
在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市場中國,星巴克已連續四個財季同店銷售額下滑,降幅從7%一路擴大到44%。
上一財季,星巴克在中國的淨收入同比下降40%至5.44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8億元),瑞幸營收同比增長72.4%至4.932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3億元),兩者差距縮小至5億元。
天平的指針正在悄悄偏轉。
被追趕的星巴克王者地位岌岌可危,以瑞幸爲代表的攪局者們虎視眈眈地持續涌入。依舊迅猛增長的中國咖啡市場上,星巴克能否重拾學霸的尊嚴?
1

優等生掉隊

在星巴克之父霍華德·舒爾茨最重視的中國市場,星巴克正遭遇重擊。
今年Q2,星巴克在中國的淨收入同比減少40%、同店銷售額同比下降44%。對於一向以優等生形象示人的星巴克而言,這個成績難言樂觀。
在財報中,星巴克將關鍵指標的下滑歸咎於疫情,並稱從去年第三財季至今,星巴克在中國的門店有1/3臨時關閉或僅提供專星送和啡快業務。
但從同時期中國咖啡市場的整體光景來看,這個理由多少顯得有些牽強。
艾媒諮詢數據顯示,自2019年以來,中國現磨咖啡市場始終保持增長,3年間增速逐漸擴大。

2021年,中國現磨咖啡市場規模約876億元,同比增長38.9%。這意味着,蛋糕越來越大,星巴克卻越賺越少。

誰吞掉了新增的市場份額?星巴克的用戶和錢流向何方?
答案不難找。
2021年,多個咖啡品牌在資本追捧下異軍突起,21家咖啡企業獲得融資,8家企業單次融資過億。
曾放話要超越星巴克的瑞幸已成爲其中的領頭羊。
財報顯示,Q2星巴克同店交易筆數下滑43%,瑞幸的月度交易用戶則同比增長68.6%。
在客單價懸殊的情況下,星巴克中國較上季度少賺了約11億元,瑞幸當季營收增長了9億元。
面對這位來勢洶洶的的挑戰者,星巴克似乎少了些底氣。
2019年,時任星巴克CEO凱文·約翰遜首次被問及瑞幸是否會在2019年底前超越星巴克,他的迴應顯得不太堅定:unlikely(不太可能)。
彼時瑞幸未能實現目標,但毫無疑問,其發展勢頭之迅猛仍然讓星巴克感受到了威脅。
畢竟,這是它進入中國市場20年,遇到的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對手。
1999年,星巴克上海首店開業,以“第三空間”生活方式的概念,成爲新潮的代名詞。
此後17年,它開出2000家門店,遍佈一二線城市。星巴克創始人舒爾茨曾不無驕傲地表示,很少有零售品牌能像星巴克一樣,在中國獲得如此成就。
然而,後進生瑞幸的橫空出世,打破了星巴克在中國創造的商業神話。
從2017年10月開出第一家店,到2018年12月第2000家門店,瑞幸花14個月時間,就完成了星巴克17年間繪製的咖啡地圖。
瑞幸從星巴克那裏學到了咖啡製作的工業化流程和成熟的經營體系,但以更輕盈和更貼近中國市場的模式,開啓了逆襲。
市場迅速嗅到風向,2019財年Q1的財報電話會上,分析師們對星巴克管理層提出了9個問題,其中5個與中國市場有關。
此後數年,瑞幸不斷向星巴克發起仰攻,最終將吹過的牛變成了現實。
截至二季度末,星巴克中國有5761家門店,瑞幸門店數量爲7195家,當季淨增615家。
上一財季,星巴克中國淨收入同比下滑40%至38億元,瑞幸營收同比增長72.4%至33億元,持續逼近昔日學霸。
面對生猛的後進生,星巴克的學霸地位岌岌可危。

2

後進生逆襲
人們無數次嘗試洞悉瑞幸打敗星巴克的祕密,但消費者做決策的理由往往簡單粗暴:“便宜”二字足矣。
星巴克咖啡的單價通常在40元左右,而瑞幸即使在漲價後,價格也基本維持在20元以下。
如果不是咖啡的重度用戶,很難在口味上對二者作出區分。
可以說,瑞幸的出現打破了中國消費者對現磨咖啡的刻板印象:它並非昂貴的消費品,而是一種普通飲品。
瑞幸之所以能夠做到低價,與其“農村包圍城市”的仰攻路線密不可分。
通過直營+加盟的模式,瑞幸以相對較低的成本大舉擴張,從而實現規模效應。將門店佈局在租金、人力相對便宜的低線城市和寫字樓周邊等非核心地段,也幫瑞幸節省了大筆成本。
今年Q2,瑞幸通過聯營店進入11個新低線城市,自營店則打入3個新的低線城市。
相比之下,星巴克中國只有直營一種模式,且門店大多位於核心商圈或大型購物中心。這對現金流和人力要求更高,也拖慢了它的擴張步伐。
宅門餐眼數據顯示,除一線城市外,瑞幸在新一線到五線城市的門店數量均超過星巴克。
此外,與星巴克動輒上百平方米的“第三空間”不同,瑞幸採取更輕盈的小店+外賣模式,最小的店面僅20平方米左右。
這意味着更便宜的租金、水電費用和更少的人員開支。
從一杯現磨咖啡的成本構成來看,相對固定的原材料成本約佔總營收的25%~30%,決定淨利率高低的關鍵在於佔比高達40%~55%的門店運營成本。
通過優化門店模型進一步提高坪效,是瑞幸公開的祕密。
疫情期間,瑞幸模式的優勢更加凸顯。由於店鋪多位於大型購物中心,星巴克門店受影響更大。
星巴克中國稱,上一財季,在今年初受疫情影響最嚴重的上海,公司有超過940家門店約2/3的時間受疫情影響;在北京,有150家門店關閉近6周。
疫情下店鋪不定期關閉,加上消費者對咖啡的需求由社交性向功能性轉變,外賣和自提模式隨之崛起。
德勤去年4月發佈的一份報告顯示,相比起剛開始飲用咖啡時,“快咖啡”的消費場景佔比已從53%上升至70%。
與星巴克同樣主打第三空間的奈雪,上半年外賣訂單收入8.4億,同比增長21.7%,營收佔比由去年同期的34.3%提升至44.6%,咖啡外賣生意爆發的東風,成爲後進生瑞幸超車的絕佳機會,卻是星巴克接連遇挫的理由。在外賣場景下,消費者很難再心甘情願地爲星巴克的第三空間支付溢價。

後進生逆襲的速度之快,已足夠讓昔日巨頭感到不安。

3猛抄作業
眼看它起高樓,回過神來的星巴克猛抄瑞幸作業,嘗試做出改變。
在9月14日的全球投資者交流會上,星巴克再度“重磅加碼中國市場”,並推出六大增長引擎。
公司計劃至2025年,以平均每9小時開一家新門店的速度,新增3000家門店,覆蓋中國300個城市。
這是個相當激進的目標。
2021財年,星巴克中國淨增654家新店,平均一年新開1000家,相當於在此基礎上提升52.9%。
但即便如此,星巴克也比不上瑞幸當前的正常發揮。財報顯示,2021年,瑞幸共開出1221家新門店。
更值得注意的是,瑞幸的主場,將成爲星巴克未來3年的新戰場。
按照星巴克的規劃,到2025年,覆蓋辦公樓、酒店等場所的“星巴克咖啡服務”點位將從目前的2500個增至5000個,相當於翻一倍;
星巴克即飲咖啡將進入55萬個商超及便利店;
每天5000名專屬騎手則將致力於提升效率,將外送業務銷售額衝到當前水平的兩倍以上。
瑞幸的產品和營銷策略,也成爲星巴克抄作業的重點。
與星巴克相比,瑞幸的產品無論是品類數量還是推新速度,都更討中國消費者歡心。
今年Q2,瑞幸共推出34款新產品,相當於每3天就有一款上新,滿足用戶的嚐鮮需求。
其中的爆款產品椰雲拿鐵,從4月推出到6月底,銷量超過2400萬杯。
如今,星巴克的產品矩陣也在悄然變化。過去數年只有星冰樂一款爆款單品的星巴克,正嘗試將美國市場較爲成功的飲品引入中國。
今年6月,星巴克將貢獻美國銷售額3/4的冰凍濃縮咖啡系列引入中國,並改名爲冰震濃縮系列。
目前,該系列已成爲星巴克在中國市場排名第一的冰咖啡品類。
但無論如何抄作業,星巴克最大的難題仍無法破解——它不可能像瑞幸一樣便宜,而星巴克準備大力進軍的低線城市,很可能是瑞幸已經教育過的市場。
退一步講,即使星巴克變得像瑞幸一樣便宜,也會因此傷害品牌原有的高端形象,最終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或許連原本的陣地都守不住。
天平的指針悄然偏移,曾輕視後來者的星巴克驀然回首,瑞幸輕舟已過萬重山。如今換一張考卷,昔日學霸還能考滿分嗎?
關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蹤我們,查閱更多實時財經市場資訊。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發現投資的樂趣?加入 uSMART投資群 並分享您的獨特觀點!立刻掃碼下載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責聲明
盈立證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冩這篇文章時是基於盈立的內部研究和公開第三方信息來源。儘管盈立在準備這篇文章時已經盡力確保內容為準確,但盈立不保證文章信息的準確性、及時性或完整性,並對本文中的任何觀點不承擔責任。觀點、預測和估計反映了盈立在文章發佈日期的評估,並可能發生變化。盈立無義務通知您或任何人有關任何此類變化。您必須對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項做出獨立分析及判斷。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級人員、僱員或代理人將不對任何人因依賴本文中的任何陳述或文章內容中的任何遺漏而遭受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文章內容只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證券、虛擬資產、金融產品或工具的要約、招攬、建議、意見或保證。監管機構可能會限制與虛擬資產相關的交易所買賣基金僅限符合特定資格要求的投資者進行交易。文章內容當中任何計算部分/圖片僅作舉例說明用途。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的價值和收益可能會上升或下降。往績數字並非預測未來表現的指標。請審慎考慮個人風險承受能力,如有需要請諮詢獨立專業意見。
uSMART
輕鬆入門 投資財富增值
開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