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中國科技部官網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碳達峯碳中和的重大戰略決策,做好科技支撐碳達峯碳中和相關工作,科技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生態環境部、住房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中科院、工程院、國家能源局共同研究制定了《科技支撐碳達峯碳中和實施方案(2022—2030年)》
通過實施方案,到 2025 年實現重點行業和領域低碳關鍵核心技術的重大突破,支撐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 2020 年下降18%,單位GDP能源消耗比2020 年下降13.5%。
到2030年,進一步研究突破一批碳中和前沿和顛覆性技術,形成一批具有顯著影響力的低碳技術解決方案和綜合示範工程,建立更加完善的綠色低碳科技創新體系,有力支撐單位 GDP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 年下降 65%以上,單位GDP能源消耗持續大幅下降
加強科技支撐碳達峯碳中和涉及基礎研究、技術研發、應用示範、成果推廣、人才培養、國際合作等多個方面,《實施方案》提出了10項具體行動。
一是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科技支撐行動。立足以煤為主的資源稟賦,抓好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納能力,推動煤炭和新能源優化組合,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並降低碳排放;
新能源發電。研發高效硅基光伏電池、高效穩定鈣鈦礦電池等技術,研發碳纖維風機葉片、超大型海上風電機組整機設計製造與安裝試驗技術、抗颱風型海上漂浮式風電機組、漂浮式光伏系統。研發高可靠性、低成本太陽能熱發電與熱電聯產技術,突破高温吸熱傳熱儲熱關鍵材料與裝備。研發具有高安全性的多用途小型模塊式反應堆和超高温氣冷堆等技術。開展地熱發電、海洋能發電與生物質發電技術研發。
智能電網。以數字化、智能化帶動能源結構轉型升級,研發大規模可再生能源併網及電網安全高效運行技術,重點研發高精度可再生能源發電功率預測、可再生能源電力併網主動支撐、煤電與大規模新能源發電協同規劃與綜合調節技術、柔性直流輸電、低慣量電網運行與控制等技術。
儲能技術。研發壓縮空氣儲能、飛輪儲能、液態和固態鋰離子電池儲能、鈉離子電池儲能、液流電池儲能等高效儲能技術;研發梯級電站大型儲能等新型儲能應用技術以及相關儲能安全技術。
可再生能源非電利用。研發太陽能採暖及供熱技術、地熱能綜合利用技術,探索乾熱巖開發與利用技術等。研發推廣生物航空煤油、生物柴油、纖維素乙醇、生物天然氣、生物質熱解等生物燃料製備技術,研發生物質基材料及高附加值化學品製備技術、低熱值生物質燃料的高效燃燒關鍵技術。
氫能技術。研發可再生能源高效低成本制氫技術、大規模物理儲氫和化學儲氫技術、大規模及長距離管道輸氫技術、氫能安全技術等;探索研發新型制氫和儲氫技術。
節能技術。在資源開採、加工,能源轉換、運輸和使用過程中,以電力輸配和工業、交通、建築等終端用能環節為重點,研發和推廣高效電能轉換及能效提升技術;發展數據中心節能降耗技術,推進數據中心優化升級;研發高效換熱技術、裝備及能效檢測評價技術。
二是低碳與零碳工業流程再造技術突破行動。是以原料燃料替代、短流程製造和低碳技術集成耦合優化為核心,引領高碳工業流程的零碳和低碳再造;
三是建築交通低碳零碳技術攻關行動。是以圍繞交通和建築行業綠色低碳轉型目標,以脱碳減排和節能增效為重點,大力推進低碳零碳技術研發與推廣應用;
四是負碳及非二氧化碳温室氣體減排技術能力提升行動。聚焦提升CCUS、綠色碳匯、藍色碳匯等負碳技術能力,對甲烷、氧化亞氮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氣體監測和減量替代技術進行鍼對性部署;
五是前沿顛覆性低碳技術創新行動。圍繞驅動產業變革的目標,聚焦基礎研究最新突破,加快培育顛覆性技術創新路徑,引領實現產業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迭代升級;
六是低碳零碳技術示範行動。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先進技術引領的節能減碳技術綜合解決方案,並開展一批典型低碳技術應用示範,促進低碳技術成果轉移轉化;
七是碳達峯碳中和管理決策支撐行動。加強碳減排監測、核查、核算、評估技術體系研究建議,提出不同產業門類、區域的碳達峯碳中和發展路徑和技術支撐體系;
八是碳達峯碳中和創新項目、基地、人才協同增效行動。着力加強國家科技計劃對低碳科技創新的系統部署,推動國家綠色低碳創新基地建設和人才培養,加強項目、基地和人才協同,提升創新驅動合力和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九是綠色低碳科技企業培育與服務行動。加快完善綠色低碳科技企業孵化服務體系,培育一批低碳科技領軍企業,優化綠色低碳領域創新創業生態;
十是碳達峯碳中和科技創新國際合作行動。持續深化低碳科技創新領域國際合作,構建國際綠色技術創新國際合作網絡,支撐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科技部將通過以下三方面工作確保《實施方案》的貫徹落實:
一是加強機制保障,建立雙碳科技創新部際協調機制和國家碳中和科技專家委員會,同時持續推進科研體制機制改革,釋放創新活力,營造適宜碳達峯碳中和科技發展的創新環境。
二是加強碳中和技術跟蹤監測,重點關注碳中和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投入,通過科技考核評價機制促進技術優選與迭代。
三是加強技術成果的產權保護,推進完善國家科技知識產權相關法律法規建設,推動建立低碳技術侵權行為信息記錄並納入全國公共信用共享平台。
附:科技部等九部門關於印發《科技支撐碳達峯碳中和實施方案(2022—2030年)》文檔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