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遠川研究所
在新能源車這條賽道上,很多細分領域殺來殺去,最後都變成了中美兩個國家的賽跑。比如終端品牌,比如三電,比如自動駕駛。
自動駕駛是一個非常特殊的領域,一方面它的技術創新非常快,手握巨資的軟件公司和IC設計公司,在短短幾年時間就把自動駕駛捲到了L4甚至L5的水平;但另一方面,由於事故頻出,驗證漫長,自動駕駛又常常位於輿論的風口浪尖。
相比技術層面的突破,怎麼讓自動駕駛快點在馬路上跑起來是一個更緊迫的問題。無論是大算力芯片、激光雷達,還是帶有冗餘的執行機構等等高性能硬件,成本都是目前的供應鏈難以承受的,一些失去風投輸血的公司,已經急得開始自己造車了。
所以百度的L5自動駕駛汽車在去年8月的亮相,對業界的震動可想而知。雖然離真正落地乃至商業化還有一段距離,但這輛沒有方向盤的汽車至少走出了論文和實驗室,讓衆多無人駕駛公司看起來不再是一羣賺不了錢的科研工作者。
而百度Apollo Go的落地,也在某種程度上意味着國內的自動駕駛攻堅終於跑在了美國前面。
一年之後的今天,百度發佈了第六代量產無人車Apollo RT6,它的最大亮點,一方面是領先特斯拉去掉了方向盤,畢竟馬斯克給出的預期時間表要到 2024年,纔會開始量產首款沒有方向盤或踏板的無人車。
另一方面是25萬元的成本,僅是行業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在國內乃至全世界範圍,Apollo RT6最大程度的實現了高安全、高質量和低成本的平衡。
基於車型平臺來定製開發,是RT6和市面上的改裝自動駕駛車輛最大區別。這也是無人駕駛技術落地的關鍵一步。
自動駕駛是一個系統性的大工程,除了技術原理層面的突破,從路測裏程,到生態建設,再到技術真正落地,過程極端複雜,牽扯的相關方星羅棋佈。在此之前,中美的自動駕駛已經較量多年,如今,中國企業走出了一條漂亮的逆襲路線。
2020年,脫胎於谷歌的富二代自動駕駛公司Waymo完成了一筆22.5億美元的鉅額融資,這是他們被谷歌輸血11年後首次接受外部投資,也是全球自動駕駛領域最大的單筆投資之一。
一年之前,摩根士丹利對Waymo給出了1750億美元的估值。這是什麼概念?在當時,這個估值超過了大衆、特斯拉、戴姆勒等一衆整車廠,僅僅落後於豐田。即便按照當時比較低的500億美元估值對比,也超過了本田和通用。
資本市場的預期在於,自動駕駛公司將成長爲未來的豐田,而豐田很可能變成他們的代工廠,這個故事聽起來比特斯拉都要性感10倍。
2018年前後,自動駕駛是一級市場風頭最盛的黑馬,除了Waymo的天價融資,通用旗下無人車公司Cruise Automation一年融資72.5億美元,中國也誕生了一堆自動駕駛獨角獸。從當時的視角看,自動駕駛的確前景一片大好。
加州車輛管理局(DMV)每年會公佈一份報告,儘管爭議很多,但作爲長期跟蹤自動駕駛行業的機構,DMV的報告依然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反應整個行業的前進路徑。
DMV的報告裏有個關鍵指標,名叫脫離接管次數(Disengagements),即車輛處於自動駕駛狀態時,被安全員接管、處理系統無法解決的路況的次數。這個次數越少,人工幹預的間隔越長,就說明自動駕駛系統越穩定。
在2019年,36家無人車公司提交了報告,無人接管距離相比2018年整整提高了21倍。而在脫離接管次數這個指標中,百度罕見的排在了第一位,平均18050英裏人工接管一次,相比排在第二的Waymo的13219英裏高出不少。
雖然在其他指標中,Waymo依然一騎絕塵,比如高達145.4萬英裏的實際路測裏程,幾乎佔到了所有廠家總裏程的一半,也高於百度(10.8萬英裏)和另一家中國公司小馬智行(17.5萬英裏),但百度北美自動駕駛團隊能在Waymo後來居上,依然是個不小的成就。
也許是一種巧合,當百度、小馬智行這些中國公司開始嶄露頭角的時候,對DMV的質疑聲也開始增加。最大的爭議在於,衡量參數和測試數據都由企業自己決定,數據真實性完全依賴企業的道德水準——比如什麼時候進行人工幹預,是在闖紅燈時就幹預,還是快出車禍的時候再幹預。
另外,在荒郊野嶺路測對於城市的複雜路況有多少參考價值,也是個問題。
從當下的視角回溯,2020年初報告發布時,整個自動駕駛產業側重點已經越來越向商業化落地傾斜。谷歌選擇讓Waymo自己出去融資,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爲自動駕駛業務遲遲無法自我造血,持續吞噬公司利潤。
總的來說,商業化的停滯加上疫情之中一級市場風投的收縮,讓單純的路測裏程不再那麼重要。2019年的DMV報告發布時,被百度超車的Waymo就第一個跳出來質疑,但有趣的是,他們也是第一個出問題的公司。
2019年,Waymo的頭號鐵粉摩根士丹利將公司的估值調整爲1050億美元,相比一年前一刀砍沒了700億美元。2020年完成融資的不久後,英國《金融時報》爆料,Waymo融資時的估值僅爲300億美元,相對於2018年峯值時期縮水了85%。
顯然,自動駕駛的商業化比想象中的要困難很多。
以2018-2020年間Waymo的市值大縮水爲起點,業內對自動駕駛的質疑如同爆炸波,快速席捲全球。
業內對Waymo的不信任,可以找出至少一百個理由:曾經引以爲傲的加州路測數據,開始被中國企業超越;僅僅鳳凰城路測的數據,並不足以應付複雜的路況;從算法到傳感器,再到汽車設計製造全都一手包攬的Waymo,或許是車企的敵人;在谷歌地圖基礎上演進而來的高精地圖,Waymo長期以來似乎並沒有將其商業化共享的意願……
不止被車企攻擊,僅2018年一年,Waymo路測車,就被鳳凰城人攻擊並報警了至少21次
無往不利的谷歌「鈔能力」,這一次,在Waymo身上,也不再顯靈。
2019年12月桑達爾·皮查伊正式加冕谷歌母公司Alphabet CEO後,以應對疫情爲理由,開始重點調整集團的投資重點。每年花費十億美金,卻仍財報中隸屬於鉅額虧損的other bets(其他業務)的Waymo首當其衝。
Waymo 自2020年起,一次又一次尷尬的外部融資,與任職長達五年半,卻在2021年離職的Waymo CEO John krafcik就是最好的證明。
Waymo 前CEO 約翰·克拉夫西克
Waymo的困境是否有解法?答案也簡單,做好商業化落地。
然而,技術、生態、落地,一層套一層的雪崩,卻造成了連環悖論:
政府與車企,希望Waymo拿得出完美的解決方案,再考慮大範圍上車,以及進一步放寬法律限制上路;而Waymo想要拿出「完美解決方案」的前提是,政府與車企開放生態,讓Waymo先大規模跑起來,積累真實世界的數據。
在谷歌內部,Alphabet希望Waymo在商業化拿的出手,再進行資金與生態的大力扶持;但從Waymo側出發,正式商業化之前,首先需要Alphabet砸重金養活起兩千多名工程師,與動輒價格百萬一輛的路測車隊。
爲了解開悖論,Waymo並非沒有做過努力。早在2018年,Waymo就開啓了自動駕駛商業化Robotaxi運營,並計劃2020年與捷豹路虎合作實現每天運輸100萬人次的宏偉目標。
然而,與其說Robotaxi是Waymo商業化落地,解開悖論的開始,倒不如說這是一場漏洞百出的理想化實驗——直到2021年底,Waymo自動駕駛APP Waymo One的月活躍用戶僅保持在1500名上下。
因爲,Waymo在內,所有立志於Robotaxi的企業,在真正商業化之前,都需要先回答好幾個問題:車輛足夠安全了嗎?改裝的汽車質量真的過關了嗎?動輒百萬的路測車輛投入運營,真的能夠成爲一個可以大規模複製的商業模式嗎?
關於安全,過去很多年,儘管Waymo在內不少企業都曾宣稱實現高等級自動駕駛,但一個現實的問題是,高等級的自動駕駛車內都還配備着一刻不能鬆懈的安全員。一方面,是AI算法的狂奔,另一方面,則是基於傳統算法,以及改裝車輛所帶來的系統故障處理以及風險規避難題。
關於質量,由於大部分自動駕駛企業並不具備汽車的整車製造能力,因此選擇根據林肯MKZ、沃爾沃等車型進行改裝,就成了常態。然而,改裝的車輛,真的在零部件到汽車的整體設計集成,全部能滿足自動駕駛所需的車規級汽車質量管理體系的要求嗎?
最後是成本,要想實現商業化落地,Robotaxi被認爲是目前最可行的路線之一。那麼新的問題來了,在改裝車動輒百萬的成本、以及額外的安全員配置之上,做好出租車或者網約車,還需要考慮司機成本、車輛折舊以及日常的加油、保養、保險等運營成本,Robotaxi,拿什麼和傳統網約車比?
達不到安全、質量與成本的過關,Robotaxi註定黃粱一夢。
Waymo被困鳳凰城的同時,地球的另一側,另一場關於Robotaxi的實驗開始了。
2019年,曾經在DMV路測數據中將谷歌挑落馬下的百度,再次站了出來,推出了基於Robotaxi的蘿蔔快跑服務。
時間上來看,百度出發時,相比Waymo晚了整整兩年;但從結果來看,2021年,Waymo的訂單量約在16萬左右,而蘿蔔快跑僅僅今年一季度訂單量已經達到19.6萬單,較前一年翻了11倍,累積訂單量,更是超過100萬單,超過Waymo,成爲世界最大的自動駕駛出行服務商。
後發先至背後,憑什麼是百度?拆解百度近些年的動向,我們不難覆盤其成功的邏輯所在:
首先是技術的積累。作爲國內最早一批入局人工智能的企業,百度早在2013年起就已經開啓了關於自動駕駛的探索,九年間,在自動駕駛相關的投入總計達到千億規模。
僅2021年一年,百度在自動駕駛方面的研發就已經超過200億元。知名研究公司Navigant Research,則直接將百度作爲唯一一家中國企業與Waymo、Cruise、Ford一同,列入全球自動駕駛領域的四大頂級玩家。
在生態側,百度無論內外,都給足了自動駕駛頂配資源。
在百度內部,作爲百度內部的一大重要流量入口,今年5月,百度選擇將地圖事業部正式歸入自動駕駛(IDG)事業羣,多年累積的高精地圖數據與資源,成爲百度自動駕駛的重要助力。
而在外部,百度李彥宏在內,一衆高管屢次爲百度的自動駕駛業務站臺,簽訂了寶馬、戴姆勒、福特、捷豹路虎、吉利、拜騰、威馬、蔚來等一衆新老汽車巨頭,以及微軟、Intel、英偉達、博世、大陸在內的產業鏈合作夥伴,共計118傢夥伴加入百度的自動駕駛生態。
最後,關於商業層面的落地難題,百度的自動駕駛路測以及運營,迄今已經落地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武漢、重慶等多個一二線城市,2021年12月底,北京正式放開國內首個自動駕駛出行服務商業化試點時,百度Apollo就有近70臺車拿下了此次收費試點的許可。
當然,質疑也不是沒有,Waymo都解決不了Robotaxi的安全、質量與成本難題,焉知百度不是賠本賺吆喝?
祕密就藏在百度世界大會中最新發布的第六代量產無人車Apollo RT6之中。
百度集團資深副總裁、智能駕駛事業羣組(IDG)總經理李震宇發佈Apollo RT6(左)
這是基於百度自研的阿波羅星河架構平臺開發的首款車型。相較傳統的車輛開發平臺,星河架構額外增加了無人駕駛相關的零部件以及整車系統適配,專門面向自動駕駛領域深度定製。
Apollo RT6也因此增加了制動、轉向、電源、傳感器等冗餘設計,以及從自動駕駛邏輯出發的功能安全和預期功能安全的設計開發,做到了相較改裝車的安全性、可靠性、一致性的巨大提升。
而在成本方面,Apollo RT6通過半固態激光雷達+嵌入式低功耗SoC,替代傳統動輒幾十萬的高線束機械式激光+高算力工控機,加上換電的運營模式,做到了單車成本僅需25萬元,僅爲行業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與一輛普通新能源汽車價格不相上下,同時支持有/無方向盤兩種模式切換。
翻譯一下,車已經很便宜了,只要政策法規放開,Apollo RT6就可以做到無司機自動運營,將傳統模式下網約車+司機,每月大約8000元的運營成本,直接降到4100元左右,帶來網約車本身的運營成本的極大降低。
當安全、質量與成本三大難題一併解決,百度的技術、生態、落地三步開始連貫,蘿蔔快跑開啓加速快跑。
一直以來,關於汽車行業的演進方向,業內有一個共同的認知,從燃油車,到新能源車,再到智能車,會是汽車產業發展的三步走。
於中國而言,燃油車時代,儘管投入了大量人力與努力,但因爲錯過了時間窗口,過去幾十年中,落後與低端幾乎成爲了國產車的代名詞;到了新能源車時代,當我們與美國與全球站在同一起跑線,所有人震驚的發現,原來中國也能造好車,我們不僅誕生了蔚小理,可以與特斯拉一較高下;還誕生了寧德時代,可以在關鍵零部件形成絕對統治地位。
當時代快進到智能車時代,未來的路還很長,變數也還很多,但唯一確定的一點是,我們不能再浪費任何一點時間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