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瀏覽的是香港網站,香港證監會BJA907號,投資有風險,交易需謹慎
中國養雞大王的致富之路

有人説,在中國搞養殖業,週期性太強,競爭環境太差,很難長期賺大錢。

客觀來説,此話只對一半。

在資本市場上,牧原的市值超過3000億元,温氏也超過了1500億元,多家豬企市值數百億元。儘管因為強週期,目前多數養殖企業面臨虧損,但這並不是常態,更不能説它們不是成功的企業。

近期我們對養豬產業分析較多,行業龍頭牧原也做過深度分析,此次我們來聊一聊温氏股份這個行業的二把手。

這同樣是一個故事滿滿的企業。

温氏股份,經過温家兩代人30多年的艱苦創業,從一個廣東偏遠地區的小養雞場,一度成為全國養雞和養豬產值最大的公司,上市後,更是讓一羣股東們身家倍增。

非洲豬瘟之後,温氏的市場地位遭受嚴峻挑戰,養豬行業第一的寶座被牧原股份搶去。但作為一個千億級別的大企業,它跌宕發展史,依然有太多值得我們細讀和思考的地方。

01

養雞大王

出生於1936年廣東新興縣簕竹鎮一户農民家庭的温北英,是村裏稀有的大學生,19歲從肇慶師範學校畢業後曾當過幾年老師,後來被下放到農村。

在農村老家期間,相傳他機緣巧合之下接觸到了養雞技術,得益於讀過大學,腦子比村裏人都靈光很多,經過不斷地學習和向有經驗的農户請教,温北英學到了雞苗孵化、雞病防治等羣雞飼養技術,因此他還被簕竹公社調用,指導全社各隊辦養雞場,是社裏有名的“養雞大王”。

有一次,温北英在報紙上看到現代化養雞場能批量生產雞肉,於是有了養雞的念頭。

1983年,廣東雲浮新興縣的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基本完成,温北英看到了私營企業發展的歷史機遇。於是他決定了下海創業,並與兒子温鵬程及其他6人,共集資8000元開始搞養殖。

很快,一個叫做簕竹畜牧聯營公司,正式成立了。

在温北英的帶領下,他們8人創業團隊第一批養出了500只雞。

然而創業從來不是容易的事,有一回他們的養殖場遭遇瘟疫後,損失慘重,有4位合夥人心灰意冷的退股走了。

正當温北英為如何拯救養殖場而痛苦煎熬絞盡腦汁,甚至一度想關掉養殖場時,突然一個農户找了過來,跟他商量想賒購一些雞苗回去養。對此,温北英就爽快的同意了,不僅賒了雞苗給農户,還提供了飼料、藥物,並傳授養雞技術。

這事成為了當時村裏的一件美談,一傳十,十傳百,來向温北英賒雞苗的農户越來越多。而農户們都覺得温北英為人很好,表示以後把雞養大了讓他幫忙賣。

也正是這個無意中的善舉,反而讓温北英想到了一個此前從來沒考慮過的新模式,這種模式不用公司投入大成本去建很多養殖場,既避免了資金緊張問題,也能夠很好地藉助農户的力量,一起把養雞的規模上去,農户在其中也可以得到不錯的收入。

從此,温氏的“公司+農户”模式就此誕生。很適合當時的農村地區,後來温氏的養豬業務也沿用了這種模式。

但養殖其實是個技術活,想要增強抵禦禽流感的能力、控制養殖成本、擴大規模,通通離不開養殖技術的支持。即使是藉助農户養殖,也要為他們解決這些技術的問題。

曾經在養殖場遭遇瘟疫的危機時刻,温北英一籌莫展,直到兒子温鵬程找到華南農大的禽畜專家幫忙才控制住疫情。

見識過多次雞瘟危機的温北英非常重視養殖技術,很早就提出“科技興場”的理念。

1989年,在兒子温志芬讀大學時,温北英直接建議他報考華南農大的畜牧專業,專攻養殖方面專業技術。

温志芬聽從了父親的建議順利入讀華南農大,在華南農大期間,温志芬與學校的教授建立了緊密聯繫,曾多次帶他們到自家養殖場考察,雙方逐漸建立起了非常好的產學研合作關係。

1992年,温氏還邀請華南農大動科系技術入股,雙方簽訂協議,以公司10%的股權換取長期技術支持。

除了重視養殖技術之外,温北英還很捨得給員工股份,在創業初期就實行全員股份合作制,讓員工們共同分享公司發展成果,也有利於提高員工的工作積極性。1990年,簕竹雞場開始發行職工內部股票,每張面額100元,共發行1萬張。

正是由於温北英等創始人對養殖技術、員工持股的重視,並藉助“公司+農户”模式不斷擴大養殖規模,才把公司從一個小小的養殖廠不斷做強做大。

1994年,廣東省温氏食品集團有限公司成立,與温氏合作的養雞户高達4000多户,當年上市的肉雞更是多達1800萬隻,温北英也被全國科協授予“科學致富能手”,變成了全國著名的“養雞大王”

但不幸的是,在同一年,為養殖事業耗盡心血的温北英與世長辭。

温鵬程接棒成為温氏集團董事長,作為公司第一批創始人,温鵬程不僅是股東,還很熟悉公司管理,在他的帶領下,温氏集團繼續承接着父親的心願,逐漸成長為更大的養殖龍頭。其弟弟温志芬也在1993年進入家族企業工作,成為温鵬程的得力幫手。

02

養殖龍頭

温鵬程在管理上很多地方延續了温北英的做法。

比如温氏繼續走“公司+農户”模式,不僅向合作農户提供雞苗、飼料和技術支持,還進行“保價回購”,讓養殖户們能安然度過雞價低谷期。

即便在2013年因禽流感肆虐,公司養雞虧損上十億的情況下,温氏不惜把養豬賺的錢來補貼養雞户,保證養殖户至少每隻雞能賺1塊錢。

正是這種共渡難關的做法,贏得了養殖户的信賴,合作的農户越來越多,公司規模也越做越大。

温氏能一次次挺過瘟疫危機,得益於其對養殖技術的重視,當年與華南農大的合作讓温氏受益匪淺。

在1997年香港禽流感爆發期間,病毒從活禽傳染到人,並導致一些人死亡。為了防止病毒擴散,大批雞被撲殺填埋,許多養殖户因此損失慘重,温氏也血損6000萬元。但次年3月,温氏旗下的養殖場就恢復向香港供應通過檢疫的黃雞,温氏集團的雞場還連續三年獲得廣東省頒發的“無禽流感證”。

温志芬曾説,1994-2004年間,我國養殖業遭遇過幾次重大疫情衝擊,幸虧有了華南農大的技術支持,很快研發出禽流感疫苗並獲得專利,這不僅讓温氏轉危為安,還讓國內外同行有了“保護神”。

如今温氏接班人更是將温北英對養殖技術的重視發揚光大。目前温氏與中國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中山大學等院校和科研所建立起“產學研”合作,並獲得了多項國家科技獎、雞和豬等畜禽新品種、新獸藥證書、發明專利等。

温氏不僅重視養殖技術,還進行了多元化經營。因為養雞是個高風險行業,一次雞瘟就可能讓公司資金鍊斷裂,為了增強抗風險的能力,温氏還拓展了養牛、魚、豬等業務。

温氏在2001年引進了一批澳洲良種奶牛,其中包括著名的優質品種娟姍牛,這批奶牛引進後,當年温氏的奶牛存欄量超過1000頭。

光養雞養牛還不夠,温氏還要進軍養豬業,畢竟豬肉在中國人餐桌上的地位是其他家禽無法撼動的。在國人吃的肉食裏面,幾乎一半是豬肉,可見豬肉市場之大。

温氏在1997年開始涉足養豬業,沿用“公司+農户”模式進行快速擴張。同一年,在河南老家養了5年豬的秦英林,養出上萬頭出欄商品豬,成為當地的養豬大户。

温氏的養豬業務發展迅猛,2013年肉豬數量就輕鬆突破1000萬頭,成為亞洲肉豬上市規模最大的企業。當時秦英林已經投建了17個分場養豬,九龍飼料廠也開工了,並讓牧原股份在2014年成功上市。

温氏雖然很早就準備上市,但由於股東人數超出規定等原因,直到2015年才在深交所上市。温北英當初推行的全員股份合作制,充分調動了員工的積極性,但也使公司股東人數眾多。如今温氏的股權依然較為分散,實控人温氏家族合計持有公司股份僅為16%左右。

温氏的成功上市,讓股東們一夜暴富。2015年温氏登錄創業板之後,市值一路飆升至2700億元以上,把地產龍頭萬科都甩到了後頭。

2016年的胡潤百富榜上,温氏集團有48個人身家上億,其中8人身家超過30億,千萬身家的更是多達上千人,創造了一波“養豬造富”神話。

03

行業重新洗牌

在公司上市兩年後,温志芬從哥哥温鵬程那裏接過了温氏集團董事長的位置,55歲的温鵬程成為公司名譽董事長。

當時温鵬程回顧了温氏34年發展歷程,並説出他提名温志芬擔任公司董事長的原因:年富力強,知識結構豐富,在公司經歷過多種崗位歷練,精通公司各項業務,能夠勝任温氏領頭人的角色。也是為了保障公司“實現千億企業,打造百年温氏”戰略目標的有序推進。

作為華南農大畜牧專業畢業的70後,温志芬確實是董事長的合適人選,在他的帶領下公司產值再創新高。2018 年温氏生豬出欄量高達2230萬頭,比第二名的牧原高出一倍以上。

然而非洲豬瘟的到來,讓整個養殖行業重新洗牌。2018年8月,隨着瀋陽、鄭州、連雲港等地的病豬相繼死亡,為了防止豬瘟蔓延,大批生豬被撲殺,並進行無害化和消毒處置。辛辛苦苦養的豬病死或被撲殺掉,許多養殖户損失慘重。

與此同時市場的豬肉供給也受到了嚴重衝擊,供不應求之下,很快豬價在2019年春節後開始猛漲,並一度突破40元每公斤大關,高豬價一直持續到2021年1月才進入下行週期。

豬價貴的時候,養豬龍頭們大賺,比如在2019和2020年,龍頭豬企温氏分別賺了139億元、74億元左右;牧原也大賺61億元、274億元左右。

但豬價漲起來兇,跌起也猛!

2021年9月豬價一度跌至10元每公斤,跌破成本價後虧損難以避免,養豬人慾哭無淚。生豬產值第二的正邦鉅虧後,負債率爆表,已在破產邊緣。

温氏雖然沒那麼慘,但也失血嚴重,近一年半累計虧損超170億元。同時其生豬產值也被牧原趕超,並且差距還明顯拉大。

2020年,牧原生豬出欄量為1811.5萬頭,温氏954.55萬頭;2021年,牧原以4026萬頭生豬出欄量領跑全國,温氏以1322萬頭退居第三;今年上半年,牧原共銷售生豬3128萬頭,温氏出欄生豬僅801萬頭。

客觀來説,温氏喪失非洲豬瘟前的養豬領先優勢,與其推行的“公司+農户”模式有關。這種養豬模式雖然擴張成本低,但合作農户分散在各地、素質也參差不齊,管理起來難度很大,在面對非洲豬瘟等疫情時,防範能力不及牧原的“自育自繁自養”模式。

而且勁敵牧原通過幾十年的選育,建立了獨特的“輪迴二元育種體系”,已無需外購父母代母豬,為其低成本快速擴張奠定了基礎。牧原還在傳統“玉米+豆粕”型飼料配方基礎上,研製出“小麥+豆粕”型配方,充分利用當地生產的小麥做原料,降低了飼料成本。

牧原在育種和飼料配方上的優勢,具有較高技術門檻,這也是其能在非洲豬瘟後迅速擴張的原因,而且這種優勢仍將持續,短期內其他豬企難以企及。

這種優勢也體現在了股價上,如今牧原市值超過3000億,是温氏的兩倍以上,中國豬企老大和老二之間的差距已然拉開。

儘管温氏去年的主營收入中,只有約46%來源於肉豬,還有約45%的收入由肉雞業務創造,但雞肉的市場份額始終不及豬肉大。而且温氏已經是全國最大的肉雞生產商,2021年肉雞出欄量為11.01 億隻,市佔率約29.2%,未增長空間相對有限。

所以總體來説,這種差距,已經很難再逆轉。

04

尾聲

在養豬這個話題上,很多人總是喜歡拿牧原趕超温氏,並越來越拉開距離的事情來揶揄温氏。

平心而論,儘管温氏目前確實面臨着鉅額經營虧損的局面,也還有很多問題挑戰等着去解決,甚至稍有不慎,還有可能面臨過往幾家倒塌豬企類似的風險。但這絕不能代表它的模式是失敗模式,更不能因此説它是一個高光不再的失敗者。

儘管温氏的生豬產值和市值被牧原大幅趕超,但它仍是我國養殖界的佼佼者。在温氏家族兩代人經過30多年的不懈努力下,温氏股份從一個小小的養雞場成為了上千億市值的全國養殖龍頭,名列全部A股市值排名top100之內,打敗了超過98%的A股公司,這是一個全國絕大多數企業都做不到的巨大飛躍。

如果這不算成功,什麼才叫成功?

同時,我們也要明白一點,温氏的“公司+農户”模式,也讓全國各地的合作養殖户實現增收,也讓很多貧困農民脱離貧困,這對農村地區的經濟和就業起到非常積極的帶動作用。

相對於很多其他“少部分人吃完整個行業蛋糕”的巨頭,起碼温氏的社會價值更顯得有温度。

關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蹤我們,查閱更多實時財經市場資訊。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發現投資的樂趣?加入 uSMART投資群 並分享您的獨特觀點!立刻掃碼下載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責聲明
盈立證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冩這篇文章時是基於盈立的內部研究和公開第三方信息來源。儘管盈立在準備這篇文章時已經盡力確保內容為準確,但盈立不保證文章信息的準確性、及時性或完整性,並對本文中的任何觀點不承擔責任。觀點、預測和估計反映了盈立在文章發佈日期的評估,並可能發生變化。盈立無義務通知您或任何人有關任何此類變化。您必須對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項做出獨立分析及判斷。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級人員、僱員或代理人將不對任何人因依賴本文中的任何陳述或文章內容中的任何遺漏而遭受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文章內容只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證券、虛擬資產、金融產品或工具的要約、招攬、建議、意見或保證。監管機構可能會限制與虛擬資產相關的交易所買賣基金僅限符合特定資格要求的投資者進行交易。文章內容當中任何計算部分/圖片僅作舉例說明用途。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的價值和收益可能會上升或下降。往績數字並非預測未來表現的指標。請審慎考慮個人風險承受能力,如有需要請諮詢獨立專業意見。
uSMART
輕鬆入門 投資財富增值
開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