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瀏覽的是香港網站,香港證監會BJA907號,投資有風險,交易需謹慎
科濟藥業(2171.HK)ASCO數據交流會紀要解讀
uSMART盈立智投 06-10 17:02

總結:

1.北美1b期臨牀目前進展非常順利,預計今年下半年進入關鍵II期,2024年向FDA提交BLA。是在美國多中心臨牀實驗,6家中心單臂開放。入組的病人是CLDN18.2陽性的至少2線以上的胃癌患者,或者是至少1線以上的胰腺癌患者,跟國內的試驗類似,病人接受了氟達拉濱、環磷酰胺和白蛋白紫杉醇的預處理。初步結果表明,特別是在接受過多線治療的胃癌患者中CT041和傳統的治療方案相比能夠明顯提高抗腫瘤活性,而且它的安全性也是非常鼓舞人心

2.公司正在國內開展確證性的既往接受過治療的CLDN18.2陽性晚期消化道腫瘤治療的二期臨牀試驗,現在正在入組患者的階段。計劃在2024年上半年向國家藥監局提交NDA申請。療效方面,有13例患者可進行腫瘤評估。有8例在首次輸注以後,首次腫瘤評估就達到了部分的緩解,ORR達到57.1%,疾病控制率達到78.6%。中位隨訪時間截止到去年年底一共是8.8個月,mPFS達到5.6個月,mOS達到10.8個月。目前最好的已經批準上市的胃癌三線治療中最好的結果就是納武單抗的結果,ORR也不超過12%,而且mOS報告的只有5.6個月。從這個結果看來,CT041在中國的ph1b的前期結果中展示出非常好的在晚期胃癌中的療效。

3.關於胃癌海外的市場空間,公司表示胃癌美國每年新增27000個,其中CLDN18.2表達很高,市場沒有大家想象中那麼小,在其他適應症比如膽管癌方面也有機會,本次彙報有頂級醫生提出要向早線、一線治療走,會有更大空間。公司在美國、歐洲之外,在日本韓國都有市場潛力,因此不能僅僅看到美國機會,包括中國的市場。未來主要努力做多適應症並且儘量往前線治療走。

時間:202266

管理層介紹:

北美1b期臨牀:

目前進展非常順利,預計今年下半年進入關鍵II期,2024年向FDA提交BLA。是在美國多中心臨牀實驗,6家中心單臂開放。入組的病人是CLDN18.2陽性的至少2線以上的胃癌患者,或者是至少1線以上的胰腺癌患者,跟國內的試驗類似,病人接受了氟達拉濱、環磷酰胺和白蛋白紫杉醇的預處理。目前這個產品在美國仍然是由第三方CDMO生產的。目前截止到5月6號,一共治療了14個患者,5個胃癌,9個胰腺癌,接受了18個療程的CD041的治療。雖然是兩線胃癌以上,一線胰腺癌以上,但實際入組患者中位治療數達到3(1-5)。前兩個劑量是跟國內相類似,還測試了一個更高的劑量,第一個劑量是2.5-3.0x108,3+3的設計所以治療了6個病人。第二個劑量3.75-4.0x108,3+3共6個病人。因爲沒有觀察到任何劑量限制性毒性,因此增加了劑量到DL3的6x108,目刖已經治療了兩個病人。

總體上來看是非常安全的。CRS發生在14個人中的13個人,都是1-2級,而且另一個很重要的指標是隻有兩個患者接收了託珠單抗的治療。國內觀察到了胃腸道出血和這些胃黏膜損傷,但是在北美治療14個病人18個療程,甚至有2個病人的劑量比國內的更高,沒有觀察到胃腸道出血和急性胃黏膜損傷。預處理加了白紫也沒有出現更額外的血液毒性,所以總體上安全性數據是非常讓醫生感到高興的。

有效性方面,5個胃癌,7個胰腺癌。在5個胃癌患者中,我們觀察到了一例CR,另外兩個是PR,一個SD胰腺癌治療了7個病人另外有2個病人在DL3組,還沒有報告數據。這7個胰腺癌沒有觀察到responder,但是仍然觀察到了4個SD,這4個病人腫瘤都縮小了,在經歷多次既往治療的胰腺癌中也已經是一個不錯的數據了。雖然這2個劑量組6個人樣本量並不大,但是我們觀察到了dose response,,下面我們選了兩個病人的影像學結果來展示療效。左邊這個病人是一個瀰漫性胃癌48歲的女性,既往5個治療包括帕博利珠單抗、CLDN18.2單抗、白紫的既往治療失敗的患者,CLDN18.2高表達,100%陽性患者。腫瘤負荷很大,7.6個釐米,4周以後可以看到明顯縮小。右邊這個病人是一個浸潤性胃食管結合部腺癌62歲的病人,也是高表達的病人。有三個靶點,接受治療以後,一個靶點

消失,另外兩個靶病竈明顯縮小。藥代動力學,細胞因子和ctDNA:ctDNA在國內以前還沒有公開報道過我們的數據。

從藥代動力學來看,兩個劑量組沒有看出來有明顯差異。觀察到了

CAR-T的擴增和到病人的ctDNA減少有相關性。舉例一個病人,其實有多個病人都觀察到同樣的現象,這是一個胰腺癌的患者,打了CAR-T以後,從非常高的ctDNA(在20-25之間)立即減少,從第一週幾乎降到小於5,到第八週就非常接近0了。當然在影像學這只是一個stable disease的患者。

初步結果表明,特別是在接受過多線治療的胃癌患者中CT041和傳統的治療方案相比能夠明顯提高抗腫瘤活性,而且它的安全性也是非常鼓舞人心的。

中國1b/2期臨牀:

這是首次披露CT041產品在中國所開的註冊性臨牀階段的硏究結果。

在今年的5月份已經在Nature Medcine上面發表了中國在北京腫瘤醫院所開展的研究者發起的臨牀研究的前期結果,在既往接受過治療CLDN18.2陽性的晚期消化道腫瘤,特別是在胃癌患者中觀察到了良好的耐受性和非常令人鼓舞的療效。我們在中國正在開展確證性的二期臨牀試驗,現在正在入組患者的階段。計劃在2024年上半年向國家藥監局提交NDA申請。

這裏展示的是在中國胃癌/食管胃結合部腺癌的1b期研究結果,設計是一個劑量遞增和劑量擴展的研究設計。按照3+3的研究方式,探索了兩個計量組,2.5x108和3.75x108,每位患者最多可以接受三次治療,臨牀試驗的基本的研究的設計跟前面分享的在美國開展的化臨牀試驗非常相似,主要入選患者是既往接受過兩線或兩線以上的系統治療,對HER2陽性的患者既往應該接受過標準的抗HER2治療,免疫組化染色確定是CLDN18.2陽性表達,要求≥40%的腫瘤細胞,並且至少是2+/3+的表達陽性。

入組14例符合條件的患者人口統計學特徵和基線的特徵。Lauren分型,瀰漫型佔64.3%,印戒細胞癌也是64.3%,有三個以上轉移器官佔57.1%,另外有超過90%的患者合併有腹膜轉移。所有的患者都接受了一個週期的橋接化療,接受了清淋和CT041的細胞輸注,2.5x108劑量組一共是11例患者,3.75x108是3例。在這14例患者中有7例接受了兩次輸注,中位間隔時間大概是4個月。

安全性總體很好,大多數的三級及以上的不良事件都是和清淋相關的淋巴細胞減少症。另外沒有觀察到劑量限制的毒性或者導致死亡的不良事件,也沒有觀察到ICANS,沒有觀察到胃腸道黏膜損傷的不良事件。所有的患者都發生了CRS,只有一例4級,主要和患者自身的疾病負擔有關,並且用激素治療以後恢復得非常好。

療效方面,有13例患者可進行腫瘤評估。有8例在首次輸注以後,首次腫瘤評估就達到了部分的緩解,ORR達到57.1%,疾病控制率達到78.6%。中位隨訪時間截止到去年年底一共是8.8個月,mPFS達到5.6個月,mOS達到10.8個月。目前最好的已經批準上市的胃癌三線治療中最好的結果就是納武單抗的結果,ORR也不超過12%,而且mOS報告的只有5.6個月。從這個結果看來,CT041在中國的ph1b的前期結果中展示出非常好的在晚期胃癌中的療效。

在藥代動力學方面,在第一次和第二次輸注後都可以觀察到細胞的擴增。整體來看,初步結果顯示CT041在中國的既往接受過至少兩線和以上的晚期的胃癌/食管胃結合部腺癌的患者中,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並且看到了非常有前景的臨牀療效。

目前臨牀研究還在進行,在中國的多家醫院已經開始在入組,希望在更大的樣本量中間來進一步的驗證CT041它的安全性和療效。總體來講,截

止到目前CT041是世界上第一個,而且是唯一個進入到確證性臨牀試驗的實體瘤CAR-T細胞的候選產品。

Q&A:

Q:美國出現CR1例胃癌和PR的患者接受幾針?14個病人18個週期是如何理解?

A:CR的患者可能是首例胃癌裏CR的患者,目前已經接受3針,第一針PR,第二針是CR,在3個半月的時候接受輸注,第四個月達到CR。已經打了第三針,大概是9個月的時候。另外有兩個病人接受第二針,SD。另兩個PR的患者只打了一針就達到PR

Q:關鍵性臨牀階段,中國試驗方案是否只給一針?下半年開展美國臨牀的用藥方案是什麼,和美國監管部門溝通的情況,是否單臂?

A:國內的試驗方案也可以打多針,美國跟FDA包括EMA溝通是用單臂去進行最後的臨牀研究,也是可以打多針,可以把他看成個普通的藥就行了。溝通肯定是溝通過了,但要到正式開展了我們才能講,但現在應該是比較明確的方向。

Q:關鍵性臨牀是否還會納入胰腺癌患者?

A:胰腺癌本身和胃癌也不一樣,整體ORR也沒有那麼高,但是PFS也是不錯的,SD患者有四個也有縮小。後面怎麼做自己有些考慮,下一步要和監管機構交流,有確切消息後再和大家交流。胰腺癌也是重點,公佈的數據裏患者有至少經歷3線或以上的治療。在美國用CDMO生產,時間很長,可能要double,我們自己20天,他們要40-50天,所以也會顯著影響療效。這個可能要更多研究,CDMO和國內自己生產也不一樣,我們現在在美國也預計比較快可以開始在自己中心生產,會進一步提高。

Q:輸注是否需要再次清淋,患者是否能承受?再次輸注的標準是什麼?第二次輸注擴增比第一次低,是否會影響療效?

A:輸注需要再次清淋,劑量比較溫和,2天,總體來說安全性相當不錯,只有一例4級CRS,病人恢復也很快,只有兩個病人用了託珠單抗,整體安全性是可控的。再次給輸注可以看到美國的CR患者第一針PR,第二針CR,有可能會更好。擴增低一些可能與SD腫瘤縮小後,達到PR,腫瘤負荷小對擴增可能也會有影響,這個是有相關性的。再次輸注的原則是達到PR或者SD腫瘤縮小後再次給藥。

Q:多次輸注會讓成本變高嗎?

A:不會,生產一次是按照3-4次的劑量生產,並不會增加成本。現在根據療效和安全性可能會考慮Out-patient,這個需要更多研究,如果Out-patient普通打藥或者去門診都有可能,我們另一個產品已經在美國做到Out-patient,對安全性比較有信心,將來也比較有機會。

Q:多發性骨髓瘤國內今年上半年提交上市申請,目前進度如何?

A:受到疫情影響稍微有點delay,正在緊鑼密鼓地在準備遞交跟CDE交流。美國也快了,在國內自己生產,美國在按照我們的時間表做技術轉移,應該是比較順利的,041已經比較順利基本完成,053也在做。

Q:中美ph1b會入組多少病人?關鍵臨牀中期讀出時間?

A:041美國單臂研究,少於100個人,幾十個人。單臂臨牀所以沒有中期分析的計劃,直接做完。

Q:BCMA CAR-T另一款已經獲得NDA受理,怎麼看國內的競爭情況?

A:國內現在可能有的兩三家會一起來競爭市場,我們在臨牀階段,還有一家已經遞交了,最終還是取決於產品性能,和本身的情況。我們已經治療這麼多病人了,按照公開數據沒有治療相關死亡,我們發表的數據療效很好,治療病人可能更重,末線病人有50%的比例。應用到商業化後進入真實世界,會更反應產品真實情況,我們對自己產品非常有信心。第二個,我們在生產能力方面也是第一個拿到許可證的,商業化中有實力提供更好的保障。

Q:商業化進展?

A:商業化方面比較簡單,目前已經有兩家CD19 CAR-T,路徑比較清晰了,更多利用商保。主要覆蓋頭部醫院。

Q:海外BD的進度?

A:團隊不斷增強,4月也引進了相關的人才,在業界久經沙場,因此還是很有信心的。產品不論是自己商業化還是合作,能看到很多美國頭部醫生都給了很多的支持和關注,對未來商業化都是很重要的保障。

Q:胃癌美國人羣較小,BD方面除了美國以外是否還會考慮其他?

A:胃癌在美國每年新增27000個,其中CLDN18.2表達很高,市場沒有大家想象中那麼小,在適應症方面還是有。在其他適應症比如膽管癌方面也有機會,這次彙報也有很頂級醫生也提出要向早線、一線治療走,會有更大空間。我們在美國、歐洲之外,在日本韓國都有市場潛力,因此不能僅僅看到美國機會,當然還有中國的市場。未來考慮怎麼把市場做大,怎麼往早線治療走。

Q:BCMA CAR-T海外BD的計劃嗎?

A:目前我們越做越有信心了,商業化肯定要做。今年我們應該能轉到自己中心生產,整個二期越來越順利,還是非常有信心在北美市場有很大的機會。目前CAR-T最大挑戰一個是生產能力,和美國醫生交流感覺生產太重要了,一個月商業化CDMO就給一兩個lots,只有一兩個病人能夠得到治療,最近的報道病人都等不及了,這就是當下的現狀。生產方面對人力的要求還是挺高的,供應鏈很多環節任何一個出問題都供應不上,實際上在用戶這端空間很大。另一方面是安全性,out-patient爲什麼這麼重要,因爲現在美國住院需要解決費用問題,住院時間成本太高的話會虧本,會影響開處方,社區醫院可能不願意開。因此我們out patient主要還是可以降低病人和醫院的負擔。這兩個方面我們會有更大的作爲。有比較大的機會。非常值得期待。

Q:CT041多次給藥每次劑量怎麼確定,出現CR的患者在CR週期內還要接受一針?

A:劑量一樣,CR也可以再鞏固一針,之前做了很多硏究,什麼時候應該給藥,是否應該給第三針、第四針,都有一定的積累和判斷。

Q:CAR-T銷售增長主要受到生產的制約還是成本過高病人負擔不起的制約?

A:個人的觀察,以及其他廠家的情況來看兩種原因都有,個人判斷生產的制約是更重要的原因,銷售增長沒有像傳統藥物那樣快,主要是生產很複雜,受到制約。美國在批準不長時間就會同意報銷,費用方面如果病人商保比較好,還是會被覆蓋的,家庭還是會承擔一些費用,但應該不是主要的影響,最根本的還是生產跟不上。還是要做到out patient

Q:公司同種異體CAR-T的進度如何?

A:近期公佈的很多血液瘤同種異體CAR-T,數據很好大部分是清淋劑量很大,清淋藥物本身就是血液腫瘤的藥物。希望自己能用標準的清淋方案做到好的療效,目前同種異體CAR-T產品已經進入ITT研究,數據目前不能分享,但是很有信心

關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蹤我們,查閱更多實時財經市場資訊。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發現投資的樂趣?加入 uSMART投資群 並分享您的獨特觀點!立刻掃碼下載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責聲明
盈立證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冩這篇文章時是基於盈立的內部研究和公開第三方信息來源。儘管盈立在準備這篇文章時已經盡力確保內容為準確,但盈立不保證文章信息的準確性、及時性或完整性,並對本文中的任何觀點不承擔責任。觀點、預測和估計反映了盈立在文章發佈日期的評估,並可能發生變化。盈立無義務通知您或任何人有關任何此類變化。您必須對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項做出獨立分析及判斷。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級人員、僱員或代理人將不對任何人因依賴本文中的任何陳述或文章內容中的任何遺漏而遭受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文章內容只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證券、虛擬資產、金融產品或工具的要約、招攬、建議、意見或保證。監管機構可能會限制與虛擬資產相關的交易所買賣基金僅限符合特定資格要求的投資者進行交易。文章內容當中任何計算部分/圖片僅作舉例說明用途。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的價值和收益可能會上升或下降。往績數字並非預測未來表現的指標。請審慎考慮個人風險承受能力,如有需要請諮詢獨立專業意見。
uSMART
輕鬆入門 投資財富增值
開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