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
1.北美1b期临床目前进展非常顺利,预计今年下半年进入关键II期,2024年向FDA提交BLA。是在美国多中心临床实验,6家中心单臂开放。入组的病人是CLDN18.2阳性的至少2线以上的胃癌患者,或者是至少1线以上的胰腺癌患者,跟国内的试验类似,病人接受了氟达拉滨、环磷酰胺和白蛋白紫杉醇的预处理。初步结果表明,特别是在接受过多线治疗的胃癌患者中CT041和传统的治疗方案相比能够明显提高抗肿瘤活性,而且它的安全性也是非常鼓舞人心
2.公司正在国内开展确证性的既往接受过治疗的CLDN18.2阳性晚期消化道肿瘤治疗的二期临床试验,现在正在入组患者的阶段。计划在2024年上半年向国家药监局提交NDA申请。疗效方面,有13例患者可进行肿瘤评估。有8例在首次输注以后,首次肿瘤评估就达到了部分的缓解,ORR达到57.1%,疾病控制率达到78.6%。中位随访时间截止到去年年底一共是8.8个月,mPFS达到5.6个月,mOS达到10.8个月。目前最好的已经批准上市的胃癌三线治疗中最好的结果就是纳武单抗的结果,ORR也不超过12%,而且mOS报告的只有5.6个月。从这个结果看来,CT041在中国的ph1b的前期结果中展示出非常好的在晚期胃癌中的疗效。
3.关于胃癌海外的市场空间,公司表示胃癌美国每年新增27000个,其中CLDN18.2表达很高,市场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小,在其他适应症比如胆管癌方面也有机会,本次汇报有顶级医生提出要向早线、一线治疗走,会有更大空间。公司在美国、欧洲之外,在日本韩国都有市场潜力,因此不能仅仅看到美国机会,包括中国的市场。未来主要努力做多适应症并且尽量往前线治疗走。
时间:2022年6月6日
管理层介绍:
北美1b期临床:
目前进展非常顺利,预计今年下半年进入关键II期,2024年向FDA提交BLA。是在美国多中心临床实验,6家中心单臂开放。入组的病人是CLDN18.2阳性的至少2线以上的胃癌患者,或者是至少1线以上的胰腺癌患者,跟国内的试验类似,病人接受了氟达拉滨、环磷酰胺和白蛋白紫杉醇的预处理。目前这个产品在美国仍然是由第三方CDMO生产的。目前截止到5月6号,一共治疗了14个患者,5个胃癌,9个胰腺癌,接受了18个疗程的CD041的治疗。虽然是两线胃癌以上,一线胰腺癌以上,但实际入组患者中位治疗数达到3(1-5)。前两个剂量是跟国内相类似,还测试了一个更高的剂量,第一个剂量是2.5-3.0x108,3+3的设计所以治疗了6个病人。第二个剂量3.75-4.0x108,3+3共6个病人。因为没有观察到任何剂量限制性毒性,因此增加了剂量到DL3的6x108,目刖已经治疗了两个病人。
总体上来看是非常安全的。CRS发生在14个人中的13个人,都是1-2级,而且另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是只有两个患者接收了托珠单抗的治疗。国内观察到了胃肠道出血和这些胃黏膜损伤,但是在北美治疗14个病人18个疗程,甚至有2个病人的剂量比国内的更高,没有观察到胃肠道出血和急性胃黏膜损伤。预处理加了白紫也没有出现更额外的血液毒性,所以总体上安全性数据是非常让医生感到高兴的。
有效性方面,5个胃癌,7个胰腺癌。在5个胃癌患者中,我们观察到了一例CR,另外两个是PR,一个SD。胰腺癌治疗了7个病人另外有2个病人在DL3组,还没有报告数据。这7个胰腺癌没有观察到responder,但是仍然观察到了4个SD,这4个病人肿瘤都缩小了,在经历多次既往治疗的胰腺癌中也已经是一个不错的数据了。虽然这2个剂量组6个人样本量并不大,但是我们观察到了dose response,,下面我们选了两个病人的影像学结果来展示疗效。左边这个病人是一个弥漫性胃癌48岁的女性,既往5个治疗包括帕博利珠单抗、CLDN18.2单抗、白紫的既往治疗失败的患者,CLDN18.2高表达,100%阳性患者。肿瘤负荷很大,7.6个厘米,4周以后可以看到明显缩小。右边这个病人是一个浸润性胃食管结合部腺癌62岁的病人,也是高表达的病人。有三个靶点,接受治疗以后,一个靶点
消失,另外两个靶病灶明显缩小。药代动力学,细胞因子和ctDNA:ctDNA在国内以前还没有公开报道过我们的数据。
从药代动力学来看,两个剂量组没有看出来有明显差异。观察到了
CAR-T的扩增和到病人的ctDNA减少有相关性。举例一个病人,其实有多个病人都观察到同样的现象,这是一个胰腺癌的患者,打了CAR-T以后,从非常高的ctDNA(在20-25之间)立即减少,从第一周几乎降到小于5,到第八周就非常接近0了。当然在影像学这只是一个stable disease的患者。
初步结果表明,特别是在接受过多线治疗的胃癌患者中CT041和传统的治疗方案相比能够明显提高抗肿瘤活性,而且它的安全性也是非常鼓舞人心的。
中国1b/2期临床:
这是首次披露CT041产品在中国所开的注册性临床阶段的硏究结果。
在今年的5月份已经在Nature Medcine上面发表了中国在北京肿瘤医院所开展的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的前期结果,在既往接受过治疗CLDN18.2阳性的晚期消化道肿瘤,特别是在胃癌患者中观察到了良好的耐受性和非常令人鼓舞的疗效。我们在中国正在开展确证性的二期临床试验,现在正在入组患者的阶段。计划在2024年上半年向国家药监局提交NDA申请。
这里展示的是在中国胃癌/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1b期研究结果,设计是一个剂量递增和剂量扩展的研究设计。按照3+3的研究方式,探索了两个计量组,2.5x108和3.75x108,每位患者最多可以接受三次治疗,临床试验的基本的研究的设计跟前面分享的在美国开展的化临床试验非常相似,主要入选患者是既往接受过两线或两线以上的系统治疗,对HER2阳性的患者既往应该接受过标准的抗HER2治疗,免疫组化染色确定是CLDN18.2阳性表达,要求≥40%的肿瘤细胞,并且至少是2+/3+的表达阳性。
入组14例符合条件的患者人口统计学特征和基线的特征。Lauren分型,弥漫型占64.3%,印戒细胞癌也是64.3%,有三个以上转移器官占57.1%,另外有超过90%的患者合并有腹膜转移。所有的患者都接受了一个周期的桥接化疗,接受了清淋和CT041的细胞输注,2.5x108剂量组一共是11例患者,3.75x108是3例。在这14例患者中有7例接受了两次输注,中位间隔时间大概是4个月。
安全性总体很好,大多数的三级及以上的不良事件都是和清淋相关的淋巴细胞减少症。另外没有观察到剂量限制的毒性或者导致死亡的不良事件,也没有观察到ICANS,没有观察到胃肠道黏膜损伤的不良事件。所有的患者都发生了CRS,只有一例4级,主要和患者自身的疾病负担有关,并且用激素治疗以后恢复得非常好。
疗效方面,有13例患者可进行肿瘤评估。有8例在首次输注以后,首次肿瘤评估就达到了部分的缓解,ORR达到57.1%,疾病控制率达到78.6%。中位随访时间截止到去年年底一共是8.8个月,mPFS达到5.6个月,mOS达到10.8个月。目前最好的已经批准上市的胃癌三线治疗中最好的结果就是纳武单抗的结果,ORR也不超过12%,而且mOS报告的只有5.6个月。从这个结果看来,CT041在中国的ph1b的前期结果中展示出非常好的在晚期胃癌中的疗效。
在药代动力学方面,在第一次和第二次输注后都可以观察到细胞的扩增。整体来看,初步结果显示CT041在中国的既往接受过至少两线和以上的晚期的胃癌/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患者中,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并且看到了非常有前景的临床疗效。
目前临床研究还在进行,在中国的多家医院已经开始在入组,希望在更大的样本量中间来进一步的验证CT041它的安全性和疗效。总体来讲,截
止到目前CT041是世界上第一个,而且是唯一个进入到确证性临床试验的实体瘤CAR-T细胞的候选产品。
Q&A:
Q:美国出现CR的1例胃癌和PR的患者接受几针?14个病人18个周期是如何理解?
A:CR的患者可能是首例胃癌里CR的患者,目前已经接受3针,第一针PR,第二针是CR,在3个半月的时候接受输注,第四个月达到CR。已经打了第三针,大概是9个月的时候。另外有两个病人接受第二针,SD。另两个PR的患者只打了一针就达到PR。
Q:关键性临床阶段,中国试验方案是否只给一针?下半年开展美国临床的用药方案是什么,和美国监管部门沟通的情况,是否单臂?
A:国内的试验方案也可以打多针,美国跟FDA包括EMA沟通是用单臂去进行最后的临床研究,也是可以打多针,可以把他看成个普通的药就行了。沟通肯定是沟通过了,但要到正式开展了我们才能讲,但现在应该是比较明确的方向。
Q:关键性临床是否还会纳入胰腺癌患者?
A:胰腺癌本身和胃癌也不一样,整体ORR也没有那么高,但是PFS也是不错的,SD患者有四个也有缩小。后面怎么做自己有些考虑,下一步要和监管机构交流,有确切消息后再和大家交流。胰腺癌也是重点,公布的数据里患者有至少经历3线或以上的治疗。在美国用CDMO生产,时间很长,可能要double,我们自己20天,他们要40-50天,所以也会显著影响疗效。这个可能要更多研究,CDMO和国内自己生产也不一样,我们现在在美国也预计比较快可以开始在自己中心生产,会进一步提高。
Q:输注是否需要再次清淋,患者是否能承受?再次输注的标准是什么?第二次输注扩增比第一次低,是否会影响疗效?
A:输注需要再次清淋,剂量比较温和,2天,总体来说安全性相当不错,只有一例4级CRS,病人恢复也很快,只有两个病人用了托珠单抗,整体安全性是可控的。再次给输注可以看到美国的CR患者第一针PR,第二针CR,有可能会更好。扩增低一些可能与SD肿瘤缩小后,达到PR,肿瘤负荷小对扩增可能也会有影响,这个是有相关性的。再次输注的原则是达到PR或者SD肿瘤缩小后再次给药。
Q:多次输注会让成本变高吗?
A:不会,生产一次是按照3-4次的剂量生产,并不会增加成本。现在根据疗效和安全性可能会考虑Out-patient,这个需要更多研究,如果Out-patient普通打药或者去门诊都有可能,我们另一个产品已经在美国做到Out-patient,对安全性比较有信心,将来也比较有机会。
Q:多发性骨髓瘤国内今年上半年提交上市申请,目前进度如何?
A:受到疫情影响稍微有点delay,正在紧锣密鼓地在准备递交跟CDE交流。美国也快了,在国内自己生产,美国在按照我们的时间表做技术转移,应该是比较顺利的,041已经比较顺利基本完成,053也在做。
Q:中美ph1b会入组多少病人?关键临床中期读出时间?
A:041美国单臂研究,少于100个人,几十个人。单臂临床所以没有中期分析的计划,直接做完。
Q:BCMA CAR-T另一款已经获得NDA受理,怎么看国内的竞争情况?
A:国内现在可能有的两三家会一起来竞争市场,我们在临床阶段,还有一家已经递交了,最终还是取决于产品性能,和本身的情况。我们已经治疗这么多病人了,按照公开数据没有治疗相关死亡,我们发表的数据疗效很好,治疗病人可能更重,末线病人有50%的比例。应用到商业化后进入真实世界,会更反应产品真实情况,我们对自己产品非常有信心。第二个,我们在生产能力方面也是第一个拿到许可证的,商业化中有实力提供更好的保障。
Q:商业化进展?
A:商业化方面比较简单,目前已经有两家CD19 CAR-T,路径比较清晰了,更多利用商保。主要覆盖头部医院。
Q:海外BD的进度?
A:团队不断增强,4月也引进了相关的人才,在业界久经沙场,因此还是很有信心的。产品不论是自己商业化还是合作,能看到很多美国头部医生都给了很多的支持和关注,对未来商业化都是很重要的保障。
Q:胃癌美国人群较小,BD方面除了美国以外是否还会考虑其他?
A:胃癌在美国每年新增27000个,其中CLDN18.2表达很高,市场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小,在适应症方面还是有。在其他适应症比如胆管癌方面也有机会,这次汇报也有很顶级医生也提出要向早线、一线治疗走,会有更大空间。我们在美国、欧洲之外,在日本韩国都有市场潜力,因此不能仅仅看到美国机会,当然还有中国的市场。未来考虑怎么把市场做大,怎么往早线治疗走。
Q:BCMA CAR-T海外有BD的计划吗?
A:目前我们越做越有信心了,商业化肯定要做。今年我们应该能转到自己中心生产,整个二期越来越顺利,还是非常有信心在北美市场有很大的机会。目前CAR-T最大挑战一个是生产能力,和美国医生交流感觉生产太重要了,一个月商业化CDMO就给一两个lots,只有一两个病人能够得到治疗,最近的报道病人都等不及了,这就是当下的现状。生产方面对人力的要求还是挺高的,供应链很多环节任何一个出问题都供应不上,实际上在用户这端空间很大。另一方面是安全性,out-patient为什么这么重要,因为现在美国住院需要解决费用问题,住院时间成本太高的话会亏本,会影响开处方,社区医院可能不愿意开。因此我们out patient主要还是可以降低病人和医院的负担。这两个方面我们会有更大的作为。会有比较大的机会。非常值得期待。
Q:CT041多次给药每次剂量怎么确定,出现CR的患者在CR周期内还要接受一针?
A:剂量一样,CR也可以再巩固一针,之前做了很多硏究,什么时候应该给药,是否应该给第三针、第四针,都有一定的积累和判断。
Q:CAR-T销售增长主要受到生产的制约还是成本过高病人负担不起的制约?
A:个人的观察,以及其他厂家的情况来看两种原因都有,个人判断生产的制约是更重要的原因,销售增长没有像传统药物那样快,主要是生产很复杂,受到制约。美国在批准不长时间就会同意报销,费用方面如果病人商保比较好,还是会被覆盖的,家庭还是会承担一些费用,但应该不是主要的影响,最根本的还是生产跟不上。还是要做到out patient
Q:公司同种异体CAR-T的进度如何?
A:近期公布的很多血液瘤同种异体CAR-T,数据很好大部分是清淋剂量很大,清淋药物本身就是血液肿瘤的药物。希望自己能用标准的清淋方案做到好的疗效,目前同种异体CAR-T产品已经进入ITT研究,数据目前不能分享,但是很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