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瀏覽的是香港網站,香港證監會BJA907號,投資有風險,交易需謹慎
中公教育(002607.SZ)升維再出發,探索職業教育新界限
格隆匯 05-31 09:01

5月,人社部公佈了一份超額完成任務的職業技能提升行動成績單。3年內,人社部共使用資金1000多億元,開展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8300多萬人次、以工代訓3600多萬人。過去數年,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重視空前。

而關於職業教育的政策利好仍在升級。

5月以來,新職業教育法落地,標誌着我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進入法治化階段;財政部、教育部發布的《關於下達2022年現代職業教育質量提升計劃資金預算的通知》......一系列密集政策紅利進一步向職業教育聚集,證明這將是長期的政策導向。

近日,中公教育(002607.SZ)正式上線了“中公優職”泛職業技能提升平台,為大學畢業生等就業創業人羣提供職業技能培訓、職業技能等級評價、求職需求對接等培訓服務。這是繼中公教育成立職教事業部、調整團隊架構後,對職業教育板塊佈局的又一次升級。

萬億市場,如何破局

當前的環境之下,高漲的職業培訓需求,疊加政策東風催化,萬億級的職業教育市場機遇正緩緩拉開序幕。

根據教育部及人社部統計,我國職業教育涉及人口高達3.3億,其中包括5000萬具備高中及以上學歷的在校生以及2.8億具備初中以上學歷的新型務工羣體。2022年職業教育市場規模有望首度突破萬億人民幣。

圖:職業教育市場規模及增速

資料來源:教育部,人社部

而好的賽道從來不乏競爭者。衝擊職業教育賽道的玩家已不止傳統的職業教育龍頭。職業教育成為大部分K12教育機構轉型的方向,包括高途、好未來、作業幫等玩家快速湧入。而“傳統”教育機構則以綜合性職業教育提供商中公教育和聚焦於IT培訓的傳智教育為代表。

有不少人認為,“線上”與“線下”之爭,已從K12領域轉移到了職業教育領域。

這並不盡然是事實——教育龍頭們基本都採用了OMO的線上+線下雙軌並行模式,純線上或純線下的模式並不再是主流。比如以面授班為特長的中公教育,2020年的線上培訓人次已接近300萬。

但這個觀點又有合理之處。看似相似的OMO模式只是表象,二者的思維模式和行為路徑完全不同,路徑不同導致克服行業痛點的能力不同。目前,職業教育面臨三個十分明顯的痛點:一、高度分散的市場,導致難以在全國範圍內高效獲客;二、職業教育多細分賽道,運營成本高企;三、職業教育過程往往脱離實踐性。

獲客幾乎是大部分商業模式的第一痛點,職業教育亦如此。非學歷各類教育服務細分賽道眾多,多數賽道集中度較低。而很多細分領域的頭部企業一旦跨賽道或跨區域,在新領域中的影響力會大不如前。

在應對全國範圍內獲客難題時,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在線龍頭依然是通過付費流量的方式來獲客,也就是“互聯網+教育”,依然難以繞過“燒錢投放”的戰爭。

而以中公教育為代表的傳統職業教育龍頭不同。成功的全國市場戰略,使得中公教育在全國範圍內具有較強的品牌影響力;超過上百萬的培訓人次使其擁有龐大的流量池。它的獲客勢能可以順利地從成熟的公務員序列、事業單位序列以及教師序列三大序列,切換至職業教育領域。

關於第二個痛點,筆者認為教育是人力密集型產業,影響運營成本問題的本質是教學資源複用的效率。標準化教研體系、優秀的教師資源,才能打通各大考試門類教學,享受到巨大的規模效應。第三個問題,教育過程中普遍與實操性脱節。傳統的知識性培訓模式的效果並不理想,具備廣泛分佈的線下實訓網點成為關鍵。

很湊巧,這兩點都處於中公教育的“舒適區”。中公教育打造集羣化標準研發體系,擁有超2000人的規模化研發團隊以及全職師資團隊;另外中公教育以全國內最優秀的教育品質把控能力、垂直一體化管理能力而著稱——可以説這是市場共識

從先天基因來説,中公教育擁有比較顯著的職業教育優勢。

但對於諸如“有人一生都到不了羅馬,而中公出生已在職業教育的羅馬”此類的觀點,筆者並不十分認同。

中公教育的優勢的確十分強勁。但值得注意的是,整個職業教育行業仍在發展的初級階段。未來,行業中是否有能夠匹敵中公教育的存在?中公教育發展路徑的成效如何?這些問題,仍有待觀望。

業務的升維與重構

據瞭解,“中公優職”平台提供職場素養、副業兼職、新職業技能、專業技術等五大類職業技能培訓服務,匹配學業、職業、個人與家庭成長等教學場景。

“中公優職”的推出並非是相關業務從零開始,其在綜合序列板塊中培育已久。隨着資源的持續投入和前期儲備人才的成熟,“中公優職”作為泛職業技能提升平台正式獨立出來。

此前,中公持續對新業務注入密集的資源,尤其是在醫療、IT等重點門類上進行前瞻性戰略投入,新業務所在的綜合序列板塊佔營收比重也在逐步提升。2021年綜合序列實現營收16.70億元,營收佔比從2020年同期的15.90%增長至24.16%——這説明職業教育業務的價值已經很難被忽視。

而剛獨立出來的“中公優職”,代表了最有潛力的業務之一。

首先,“中公優職”定位於泛職業技能提升平台,精準地服務於18歲-45歲的大學畢業生和各類職業專才等知識型就業人羣。18-45歲區間內人口基數眾多,且需求較為“剛性”,並具備一定的支付能力。當學員懷揣擁有入行資格的想法時,面對高昂的機會成本,他們常常會進行報班。

當前,很多教育平台的課程讓人眼花繚亂,上至興趣愛好培訓,下至母嬰課程都有,定位並不十分明確。“中公優職”則顯得非常“樸實”。其一切泛職業技能培訓都以成果為導向,指向於求職就業、能力培訓兩大目的。比如“中公優職”的寵物美容師、攝影、配音等多類體系化在線課程的定位與其他平台有所不同,而是以直接應用為導向,主要針對國家倡導“靈活就業”背景下的高素質職業技能人才培訓需求。

其次,據中公相關人士透露,“中公優職”選擇開設緊貼就業市場、且能夠獲得官方認定的課程。事實上,各個地區的人社部都會鼓勵培養社會、產業以及企業急需的技能人才。勞動者參加這些職業工種的相關培訓,取得證書後還可獲政府補貼。

筆者認為,在此基礎上,中公教育聚焦於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數字型技能人才培養,設置了大數據工程技術人員、電子商務師、雲計算工程技術等課程,為國家數字建設發展提供更多的人才。另外,針對我國經濟增長動能從初級製造業逐步切換到先進製造業的背景,中公教育開設了BIM工程師、智能製造等課程。

此外,中公教育還關注到,隨人口老齡化、慢性病發病率提升和居民醫療健康意識增強,服務產業的需求快速發展,人才供應上呈現較大缺口,因此“中公優職”平台推出中醫康復調理師、護士執業資格、母嬰保健技術服務人員技能等培訓課程。與社會需求共振,將使得業務具備良好循環,併成為中公教育在TO C端成功的基礎因素。

而毫無疑問地,“中公優職”平台在成功上線之後,有望快速加強在TO C的佈局,並帶來新的增長極。“中公優職”不但能提升整體收入增速、優化收入結構,還能提升造血能力和現金流——優職的課程不存在協議班的模式,完完全全是現金牛業務。

值得注意的是,中公教育不僅有望進入成長速度與盈利水平的增長新階段,更是迎來了關鍵的業務結構調整以及核心成長模式的重構。

職業教育是中公近年的重要發展方向之一。去年,中公教育成立職教事業部,整體服務於政府、企業、高校“三端”需求建設,着力從生態資源整合、智慧服務、產教融合、平台科研、教育服務“五位一體”的維度發力。

在此背景之下,中公教育新的組織架構以及產品架構應運而生。年初,中公教育成立了全資子公司中公鹿鳴,負責獨立運營職業教育相關培訓業務。近期,中公教育進一步在內部高效整合各職業教育的項目資源,上線泛職業提升平台“中公優職”與企業培訓平台“企易學堂”,通過線上及線下渠道服務於B端用户(學校、企業等)和C端用户(學生、求職人羣等)。

至此,TO B與TO C並重的戰略升級思路基本確定,有利於中公有選擇性地進行資源聚焦與投入。可以預見,未來中公教育在職業教育領域的實力將繼續得到深化。

 

疫情帶來中國經濟的加速轉型,職業教育承載了歷史性的使命,萬億級市場的序幕正在開啟。

如何緊緊抓住新階段的新機會?中公教育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關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蹤我們,查閱更多實時財經市場資訊。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發現投資的樂趣?加入 uSMART投資群 並分享您的獨特觀點!立刻掃碼下載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責聲明
盈立證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冩這篇文章時是基於盈立的內部研究和公開第三方信息來源。儘管盈立在準備這篇文章時已經盡力確保內容為準確,但盈立不保證文章信息的準確性、及時性或完整性,並對本文中的任何觀點不承擔責任。觀點、預測和估計反映了盈立在文章發佈日期的評估,並可能發生變化。盈立無義務通知您或任何人有關任何此類變化。您必須對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項做出獨立分析及判斷。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級人員、僱員或代理人將不對任何人因依賴本文中的任何陳述或文章內容中的任何遺漏而遭受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文章內容只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證券、虛擬資產、金融產品或工具的要約、招攬、建議、意見或保證。監管機構可能會限制與虛擬資產相關的交易所買賣基金僅限符合特定資格要求的投資者進行交易。文章內容當中任何計算部分/圖片僅作舉例說明用途。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的價值和收益可能會上升或下降。往績數字並非預測未來表現的指標。請審慎考慮個人風險承受能力,如有需要請諮詢獨立專業意見。
uSMART
輕鬆入門 投資財富增值
開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