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瀏覽的是香港網站,香港證監會BJA907號,投資有風險,交易需謹慎
出口異象的解釋
格隆匯 05-10 16:19

本文來自格隆匯專欄:宏觀芝道 作者:周君芝

要點

我國4月出口同比3.9%,較一季度(15.8%)走弱12個百分點,對於這一出口同比降幅,市場並不感到意外。因為包含出口在內的4月各項經濟數據走弱,此前市場已經做出足夠鋪墊。

我們之前預判樂觀情況下4月出口同比落在小個位數增長,悲觀情況下甚至負增長。對照我們之前判斷,本月實際出口同比可以説是好於預期。

4月出口兩點“異象”引發我們關注。

4月出口是觀察疫情影響的鮮活樣本,我們充分關注4月出口細節。

我們知道4月國內供應鏈受到重創,全國公路物流指數同比-26%,接近2020年2月時期。2020年2月出口同比-41%,參照這一時期,理論上今年4月出口同比應該在負值。最終今年4月出口同比3.9%,顯著高於-41%,好於預期。這是4月出口的第一點“異象”。

帶着疑惑我們拆解4月出口結構,發現4月中國對東盟及中國香港出口要顯著優於對其他貿易伙伴出口。4月中國對美歐日的出口同比降幅(相較3月)均超過13個百分點,而對東盟出口同比僅下降2.8個百分點,對中國香港出口反而走高6.1個百分點。對東盟及中國香港出口表現強勢,這是今年4月出口的第二點“異象”。

總體出口偏穩健,或因上海港口運力轉移。

4月總出口超預期,其中有一個原因不可忽視。上海封城對上海港口運力造成影響,按照我們之前估測,上海港口運力不足將下拉中國4月出口約5個百分點。

不少集裝箱運力分散轉移至寧波、廣東等港口,這一事實緩衝了上海港口運力不足影響。

4月上海港口集裝箱貨運吞吐同比-17%,然而寧廣深(寧波、廣東和深圳三大港口)集裝箱吞吐同比6.6%,顯著高於上海港。此外,4月寧廣深港口隱含的出口同比約8%,也顯著高於上海港。

對東盟出口強韌,或因珠三角產業鏈穩定。

將貿易伙伴和商品出口結構糅在一起觀察,我們可以得到非常有趣的結論。

長三角密集生產的出口商品,有如紡織紗線,塑料製品、汽車、集成電路等商品,出口同比降幅尤為明顯。而另一類依賴跨地區運輸的供應鏈較長產品,例如汽車、手機、電腦、通用機械、醫療儀器,4月出口同比也是降幅顯著。總之,受供應鏈約束較強的產三角生產商品以及依賴全國物流鏈的商品,本月出口明顯走弱。

4月絕大部分商品出口同比快速下降,然而箱包、鞋靴、家電、玩具等商品出口堅挺。這些商品4月出口同比不僅降幅有限,甚至同比較3月走高。我們知道,這幾類4月表現韌性的出口商品,主要生產基地均在珠三角。

珠三角產業鏈與東盟貿易關聯度高,2021年單廣東省出口東盟的商品就佔全國出口東盟商品的20%,而中國香港也是對東盟貿易的重要中轉港。無怪乎我們觀察到4月中國對東盟及中國香港出口表現優異。

出口異象背後的供應鏈約束和訂單轉移。

透過4月中國出口表現,我們可以更加清晰的認識到當前兩點出口特徵。

第一,目前真正衝擊中國出口的不是港口運力不足,而是國內供應鏈約束致使製造業生產停頓。

這一判斷需要前提,局部港口貨運受阻可以被其他港口消化。但若全中國大面積港口運貨都面臨約束,則全國港口還是會面臨運力不足,從而出口受影響。

第二,短期內無需過度擔憂產業大規模從中國轉移至東南亞。

4月中國珠三角產業穩定,順利對接東盟和中國香港出口,並最終託舉中國4月出口表現,足以證明中國對東盟產業之間關係,合作大於競爭。

雖然東南亞具有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優勢,然而中國企業競爭優勢不在於單純的勞動力成本低廉,更在於全產業鏈配套帶來的企業效率優勢。

這並不意味着我們可以任由外生因素隨意干預企業生產,任由企業生產停擺。中國企業競爭優勢在於產業鏈配套以及企業生產效率,尊重企業生產,尊重企業決策獨立性,這才是維持中國企業競爭優勢的根本所在。

若5月能夠儘早解決供應鏈問題,中國出口將較4月反彈,這一點非常明確。

年內出口走勢如何,方向和幅度依然取決於海外需求,尤其與美國經濟動能高度相關。

一、4月出口呈現出兩點異象

今年一季度出口同比15.8%,4月出口同比立即降至3.9%,單月同比降幅達到10.8個百分點。同比降幅如此之大,市場並不感到意外。市場對國內疫情防控帶來的港口擁堵、供應鏈約束,已經預期非常充分。

我們之前測算疫情對經濟影響,曾對出口給出預判。我們之前給出兩組預判結果,樂觀情況下4月出口同比維持小個位數增長,悲觀情況下4月出口同比甚至為負。

4月疫情防控對上海港口出貨以及全國貨運物流造成嚴重擾動,全國整車物流指數同比-26%。這種嚴重受挫的供應鏈現象比較類似於2020年2月,當時出口同比-41%。參考2020年初,4月出口應該大概率為負。

事實上4月實際出口同比3.9%,在我們的預測框架中,這一增速是偏樂觀的情景。也就是説,4月出口的實際仍然是偏樂觀的結果。帶着疑惑,我們細拆出口結構。

4月中國出口同比大幅下滑10.8個點,然而中國對東盟出口下滑幅度顯著弱於其他地區。主要貿易伙伴中,4月中國對美歐日的出口同比降幅分別為13%、13.2%和19.1%,均超過10個百分點。唯獨對東盟出口,4月出口同比下降僅2.8個百分點。更有意思的是,中國對中國中國香港出口同比反而較3月走高了6.1個百分點。

總之,4月出口同比3.9%,較3月大幅下降。這一下降趨勢全在預料之內,真正超預期的是本月出口呈現出兩點“異象”:一是出口並未降至負增長,二是中國對東盟及中國中國香港出口顯著優於其他貿易伙伴。

二、總體出口偏穩健,或因上海港口運力轉移

我們之前根據上海港口集裝箱進港船判斷4月出口受衝擊幅度。核心判斷邏輯是,上海港口集裝箱吞吐量佔全國港口總量的比重約17%。上海封控期間集裝箱吞吐量大致是正常時期的70%。由此推斷,單上海港口運力問題,便下拉4月全國總出口5個百分點。

現實是4月上海港口運力的確受到疫情衝擊,這一點複合預期。然而超預期的是,4月上海港口部分運力或轉移至寧波、深圳等其他港口。

根據相關上市公司月報,4月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同比或在-17%;廣深寧港口(寧波舟山港、深圳港和廣州港)集裝箱吞吐量同比增長6.6%,明顯高於3月(-1.4%)。廣深寧港口出貨情況與上海港口形成鮮明度對比,前者是+6.6%,後者是-17%。

顯然上海港口拖累了全國港口的貨運能力。我們現在嘗試擺脱上海港口影響,其他港口4月出口同比大致穩定在哪個區間?

不妨假設4月上海港口出口同比-17%(與集裝箱貨運同比一致),而上海港口占全國港口集裝箱吞吐量比重為16.6%。由此推算,扣除上海港口之後,全國出口同比在8.1%。也就是説,4月上海港口之外的其他港口,出口同比接近8%,這一出口同比並不算太弱。

三、對東盟出口強韌,或因珠三角產業鏈穩定

在所有的貿易伙伴之中,中國對東盟出口顯著優於其他地方。我們認為,4月中國對東盟出口韌性或反應如下特徵,本輪疫情防控對生產的影響更多聚焦在長三角,珠三角受影響較小。

重點出口商品中,箱包、鞋靴、家電、玩具等出口堅挺,相比3月同比甚至增長,這幾類產品的主要生產基地均在珠三角。而生產重點在長三角地區(江浙滬)的產品(如紡織紗線,塑料製品、汽車、集成電路等)與依賴跨地區運輸的供應鏈較長產品(如汽車、手機、電腦、通用機械、醫療儀器等)4月出口同比降幅都超過總出口同比降幅(10.8%)。

珠三角的產業鏈與東盟的貿易聯繫密切。2021年,單廣東省出口東盟的商品就佔全國出口東盟商品的20%。珠三角港口在此輪疫情中也未受衝擊,原先通過其他港口對東盟貿易也轉移至珠三角港口出貨。中國香港也是對東盟貿易的重要中轉地,所以我們能看到本月對東盟和中國香港的出口更有韌性。

四、出口異象背後的供應鏈約束和訂單轉移

之前市場對4月出口較為悲觀,原因在於兩點,一是疫情防控約束上海港口的貨運能力;二是疫情防控衝擊國內物流鏈。市場對國內供應鏈轉移至東南亞,也是頗為憂慮。

4月數據結構堪稱完美,對當前出口真正的阻礙因素,以及後續是否會有規模供應鏈轉移,給出了比較好的現實註解。

第一,疫情防控當下,中國出口的真正約束來自國內供應鏈,而非簡單的港口貨運受限。

4月出口同比降至個位數,既有國內供應鏈約束影響,也有上海港口運力影響。然而有意思的是,上海港口運力不足,部分船隻可以轉移至寧波、深圳等其他港口。也就是説,局部的港口運力不足,可以通過其他港口運力調配得到舒緩。這一邏輯非常類似於去年6月,廣深本土疫情爆發之後鹽田港運力不足,寧波港運力提升。

觀察今年4月出口下降,真正的原因還是在於供應鏈約束。對此4月出口提供了非常好的證據。廣州、深圳、寧波等港口的貨運能力沒有受到影響,不僅沒有受到影響,這些重要港口因為分流了上海港口貨運,運力短期內提高。然而即便分流了上海貨運,廣州、深圳和寧波港口,4月隱含的出口同比只有8.1%,顯著低於一季度出口同比(15.8%)。

可見約束上海以外港口的出貨量,關鍵因素肯定不是港口貨運能力,而是國內供應鏈約束帶來生產不足。

第二,面對國內供應鏈約束,中國相當產業是否轉移至東南亞,這是目前市場關注的熱點。

縱觀歷史上企業進行跨國投資,最關注的也未必是低端勞動力價格。企業之所以開展對外投資,更看重東道國綜合競爭優勢,低廉勞動力成本只是其中一個優勢,不是唯一的重要優勢。不少跨國投資企業更加關注東道國生產環境的穩定性、產業鏈配給的便利性等條件,這些因素都深刻影響企業生產成本。

學界已有不少研究探討過中國企業競爭優勢來源。經歷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企業的競爭優勢已經不再是簡單的低勞動力成本。中國企業競爭優勢相當一部分來自於上下游產業配套的便利性。東南亞國家在全產業鏈配套上存在明顯不足,尚不能承接全部的中國企業生產。從這一點看,東南亞短期內尚無承接中國大規模產業轉移。

對於產業轉移的憂慮,實際上4月出口已經給出鮮明答案:中國與東南亞之間的產業關係,合作大於競爭。

4月中國對中國香港及東南亞出口明顯優於對其他貿易伙伴。我們知道今年4月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出口同比迎來高增,如果這一高增來自於中國供應鏈轉移,那麼我們更應該看到的是中國對東盟出口快速下降,畢竟這才符合產業轉移過程中此消彼長關係——“中國生產和出口削弱、東盟出口增長“。

不僅如此,我們看到國內珠三角供應鏈並未受到大幅破壞,珠三角對東盟出口反而保持高增長。4月出口呈現出來的格局是,東盟出口高增意味着東盟經濟體生產高景氣,恰逢中國對東盟出口的相關產業鏈受衝擊影響小,最終中國對東盟出口明顯好於其他東道國。

透過4月中國出口表現,我們可以更加清晰的認識到當前兩點出口特徵。

第一,目前真正衝擊中國出口的不是港口運力,而是國內供應鏈約束致使製造業生產停頓。

這一判斷需要前提,局部港口貨運受阻可以被其他港口消化。但若大面積港口運貨都面臨約束,則全國港口還是會面臨運力不足,從而出口受影響。

第二,短期內無需過度擔憂產業大規模從中國轉移至東南亞。

這並不意味着我們可以任由外生因素隨意干預企業生產,任由企業生產停擺。既然中國企業競爭優勢在於產業鏈配套以及企業生產效率,那麼尊重企業生產,維持企業生產決策獨立性,這是維持中國企業競爭優勢的根本所在。

風險提示

1)經濟走勢超預期。經濟大幅度變動,則政策力度可能將有相應調整,可能超出我們預期。 

2)疫情發展超預期。新增確診人數出現大幅度的波動,可能超出我們預期。

3)海外地緣政治超預期。海外地緣衝突發展超出預期,影響上游大宗價格,可能超出我們預期。

關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蹤我們,查閱更多實時財經市場資訊。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發現投資的樂趣?加入 uSMART投資群 並分享您的獨特觀點!立刻掃碼下載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責聲明
盈立證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冩這篇文章時是基於盈立的內部研究和公開第三方信息來源。儘管盈立在準備這篇文章時已經盡力確保內容為準確,但盈立不保證文章信息的準確性、及時性或完整性,並對本文中的任何觀點不承擔責任。觀點、預測和估計反映了盈立在文章發佈日期的評估,並可能發生變化。盈立無義務通知您或任何人有關任何此類變化。您必須對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項做出獨立分析及判斷。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級人員、僱員或代理人將不對任何人因依賴本文中的任何陳述或文章內容中的任何遺漏而遭受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文章內容只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證券、虛擬資產、金融產品或工具的要約、招攬、建議、意見或保證。監管機構可能會限制與虛擬資產相關的交易所買賣基金僅限符合特定資格要求的投資者進行交易。文章內容當中任何計算部分/圖片僅作舉例說明用途。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的價值和收益可能會上升或下降。往績數字並非預測未來表現的指標。請審慎考慮個人風險承受能力,如有需要請諮詢獨立專業意見。
uSMART
輕鬆入門 投資財富增值
開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