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昨日的大跌之後,今天A股迎來反彈,豬肉股也紛紛大漲。
截止收盤,傲農生物漲超9%,唐人神、華統股份、天邦股份、巨星農牧、牧原股份等豬肉股漲超6%。就連剛剛發佈虧損一季報的温氏股份都漲超5%。
其實,自去年7月底至今,許多生豬養殖企業股價都呈上漲趨勢,像牧原和新希望累計漲幅均超過20%,温氏股份更是累計大漲50%。這些豬肉股的漲幅戰勝了很多A股公司。畢竟,同期的上證指數可是累計下跌13%以上。
從股價來看,温氏股份確實漲勢喜人,但業績卻依舊慘淡!
在去年鉅虧134億元后,温氏股份今年一季度依然延續虧損態勢。昨天披露的一季報顯示,温氏股份今年前3個月營收為145.86 億元,同比下滑13.26%;歸母淨利潤虧損37.6 億元,同比大跌792.39%。
這種虧損幅度不得不讓人擔心,畢竟在豬價高企的2019和2020年,温氏股份也才賺了139億元、74億元左右,如果繼續這樣虧下去,很可能把前兩年的利潤全虧掉。
隨着豬價的持續下跌,許多生豬養殖企業都如温氏股份一樣深陷虧損,業績慘不忍睹,但為何股價還在漲呢?
01
豬價上漲預期
生豬養殖公司們都難逃“豬週期”的影響。在豬價高的年份,大家都賺得盆滿缽滿,但豬價一旦跌破養殖成本價,就會虧得一塌糊塗。
近16年來,我國經歷了四輪豬週期。本輪豬週期從2019年非洲豬瘟爆發開始,當時許多染病的生豬被撲殺,能繁母豬也大幅減少。市場上豬肉供不應求,2019年10月生豬均價一路狂漲至40元/公斤的歷史高位,利潤大增。
在豐厚的利潤刺激下,大家紛紛擴大養豬規模,但隨着供應的增加,豬價在去年一月開始下跌,甚至一度跌破10元/公斤的地板價,許多生豬養殖企業陷入虧損,於是又開始減少供應。
根據這種規律,一旦生豬供應大幅下滑,重新進入供不應求的狀況時,豬肉價格將迎來新一輪上漲通道。
目前仍處於豬週期底部,今年4月,生豬(外三元)價格為14元/公斤,比許多豬企的養殖成本還低。但隨着能繁母豬和生豬存欄量的下降,市場對於豬價上漲的預期也愈發強烈。
從供應端來看,現在全國生豬存欄量和能繁母豬存欄量都環比下降了。統計顯示,截止今年一季度末,全國生豬存欄量4.23億頭,同比增加1.6%,較去年底下降 5.9%;能繁母豬存欄量4185萬頭,同比減少3.1%,環比減少 3.3%。
生豬存欄量的下降,意味着未來幾個月市場的豬肉供應量也將下滑。而能繁母豬數量的減少,也將影響到未來生豬產量。隨着國內生豬產能的逐步下降,供應端產能去化將加速,再加上豬價已經已經在底部區域徘徊許久,未來繼續下跌的可能性很小。
開源證券認為,豬肉價格並不會立馬漲上去,今年4-5月,生豬養殖行業仍將處於虧損狀態,在虧損之下,將有一部分劣勢產能退出市場。但我們不必過度悲觀,待供需錯配切換後,加上通脹的助推,豬價將會抬升。
正是由於豬價上漲預期的存在,所以在温氏股份等生豬養殖企業們業績不好的情況下,還是有人願意押注未來的成長。
02
能熬過去嗎?
在豬價持續低位運行期間,許多生豬養殖企業都陷入虧損的泥潭,那些熬不過去的很可能倒下,而那些實力強的豬企將迎來希望的曙光。
目前A股上市公司中豬肉概念股很多,從市值來看,主營生豬養殖的公司中牧原股份的市值最高,約為2720億元;温氏股份排在第二,總市值約為1258億元,這兩家公司的市值處於領先地位。
A股豬肉概念股,來源於Choice
從業績來看,除了“豬茅”牧原及少數企業外,去年許多豬企都處於虧損狀態。2021年,温氏股份歸母淨利潤虧損約134億元,牧原股份預計歸母淨利潤為65-80億元,新希望預計虧損86-96億元,大北農虧損歸母淨利潤虧損約4.4億元,正邦科技預計虧損182-197億元。
從生豬出欄量來看,去年產值最大的豬企是牧原股份。通過低成本的逆勢擴張之後,牧原成為了我國生豬養殖規模最大的企業,2021年以4026萬頭生豬出欄量位居行業首位。此外,正邦科技、温氏股份、新希望、大北農產值也排在前五位。
從商業模式來看,牧原股份屬走的是自育自繁自養模式,擁有飼料加工、生豬育種、種豬擴繁、商品豬飼養、生豬屠宰等生豬產業鏈,這種模式投入比較大,但在防疫豬瘟和控制養殖成本方面有較大優勢。
正邦科技、温氏股份、新希望屬於“公司+農户”模式,公司提供種苗和飼料,委託農户、農場來養殖,養大了再由公司以簽約價格收購。這種模式能減少公司基礎設施和人力的投入,但綜合養殖成本高於自育自繁自養模式。
可見,牧原股份在市值、業績、產值、成本控制等方面均處於行業領先地位,同時牧原股份也是主動權益類基金的前50大重倉股之一,足以見得資本對他的偏愛。
03
尾聲
目前仍處於豬週期的底部,豬價持續在低位徘徊,但在全國生豬存欄量、能繁母豬存欄量環比下降的情況下,市場對於豬價上漲得預期強烈,這是温氏股份、牧原股份等豬肉股上漲的重要原因。
正是這種預期的存在,讓温氏股份在去年及今年一季度持續虧損的狀態下,股價還繼續上漲。
温氏股份屬於豬肉龍頭股,但在豬價大幅上漲之前,業績恐怕扭虧無望。至於正邦科技等深陷虧損的企業,則面臨着較大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