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瀏覽的是香港網站,香港證監會BJA907號,投資有風險,交易需謹慎
IPO估值244倍,棄購近4億!經緯恆潤為何慘遭市場拋棄?
格隆匯 04-13 21:05

經緯恆潤,科創板新“貴”,以華麗驚豔的姿態走來,卻慘遭市場拋棄。

1/3棄購,金額達4億,創下科創板棄購金額新高,同時也刷新A股史上第四棄購紀錄。而前三是大央企、銀行巨頭,其自然是比不了。

除了經緯恆潤,近期還有不少新股也相繼出現棄購,比如今天盤後拓荊科技爆出1.1億元的大規模棄購,一時之間,讓人不禁有種新一輪新股棄購潮來了的感覺。

鉅額棄購規模自然意味着對上市後表現沒信心,疊加近期新股頻頻大幅破發,經緯恆潤還未上市就嚇懵了一眾中籤繳款的散户,股吧中有股民急哭:別説了,我八折甩賣,誰要?

有人説,不止中籤股民哭暈,承銷商被迫包銷近4億,還有1億戰略配售等着,某券商一哥這次也難逃人財兩空。

但它會做虧本生意嗎?

募資50億,定價121元/股,對應發行PE高達244倍,其實已經給出答案了。

贏家,也並不止經緯恆潤。

在精心設計的資本遊戲下,只要能把“東西”包裝賣出去,背後的資本就是贏家,留下的買家,能否挑到好貨,恐怕就只能憑運氣了。

01

百倍估值的背後

行業平均市盈率130倍,已經很高,若非超級藍海賽道,肯定會被認為高估。但經緯恆潤髮行市盈率PE高達244倍,遠超同行不説,與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C39)行業平均40倍PE對比,更是高出近5倍。

估值高不是罪,只要有充足的未來高增長預期和確定性就行,但並不是所有來上市的公司都具備。

追根溯源,我們先談談公司的主營業務。按照招股書的描述,經緯恆潤的業務圍繞電子系統展開,專注於為汽車、高端裝備、無人運輸等領域的客户提供電子產品、研發服務及解決方案和高級別智能駕駛整體解決方案。

聽起來高大上,但撕開華麗的標籤,經緯恆潤真正的核心產品就一個,控制器。

控制器是汽車電子的常用零部件,要説技術含量,其實真沒見得有多高,和芯片比起來,更是直接被秒殺。

實際上,經緯恆潤更像是傳統制造業,利潤根源來源於控制器的生產,並沒有高大上到哪裏。

當然,公司也有一些亮點,比如現在大熱的ADAS(輔助駕駛) 產品。按照公司的宣傳,ADAS 產品是中國乘用車新車前視系統前十名供應商中唯一一家中國企業,在自主品牌乘用車市場中位居市場第二,在國內重型牽引車搭載量位居市場第一。

但仔細一看,是國內第一沒錯,但全球排名去到第八,市場份額佔比僅3.6%,存在感並沒太高。

當然,也得承認,經緯恆潤所處的賽道是有增長的,尤其是新能源汽車滲透率不斷攀升、輔助駕駛、自動駕駛應用不斷提升的當下。但賽道好不代表一定能吃到增長紅利,因為這個賽道雲集了很多競爭對手。除了博世、大陸集團、安波福、採埃孚等國際知名Tier1企業之外,經緯恆潤還面臨着華為、德賽西威等國產Tier1企業的競爭,而隨着幾年ADAS相關功能法規標準的陸續落地執行,市場競爭還將更加激烈。

從客户結構上看,經緯恆潤存在過度依賴大客户的風險,來自前五大客户的營業收入佔當期營業收入的比重分別為50.49%、52.57%、48.91%。

舉個例子,一汽是經緯恆潤最為重要的客户,其產品在紅旗和解放品牌中均有搭載。然而,中國一汽與東軟集團、東軟睿馳共同成立了聯合創新中心,共同在整車設計、智能網聯、軟件開發、汽車電子等領域進行合作,而在紅旗最新推出的部分車型當中,東軟集團已經拿到了5G Box的量產項目。另外,部分紅旗車型未來幾年也將在ADAS供應商上進行切換,這將對經緯恆潤的業績造成一定的潛在衝擊。

更重要的是,一汽的這些車型,銷量並不高,而ADAS最重要的應用—新能源汽車,一汽也沒有太多建樹,反而到大熱的電動車企,像特斯拉、比亞迪、蔚小理,經緯恆潤的業務比例並不高。

作為中游供應商,日子好不好過,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跟下游客户的綁定,如果進入了銷量預期充足的車企行列,基本可以説是躺贏,這些車企銷量節節攀升,自己的日子也會越過越好,就像當年蘋果產業鏈那些公司一樣。

至少從客户結構上,經緯恆潤沒有給我們眼前一亮。

從財務數據上看,上市前兩年,公司是增收不增利。營收不斷增長,淨利潤卻呈現“過山車”,2019年在營收實現增長的情況下,淨利潤出現大幅度下滑,虧損近6000萬元。

好不容易上市前業績報吿漂亮了一些,但公司今年一季度業績卻出現大幅虧損預警。公司的公吿披露,預計2022年1-3月業績首虧,歸屬淨利潤約-4000萬元至-2000萬元,同比下降161.87%至223.74%,營業收入約6.6億元至7.2億元,同比下降1.18%至9.41%,扣非淨利潤約-8000萬元至-6000萬元,同比下降290.28%至353.71%。

雖説有扣非來解釋,但從毛利率下滑情況來看,公司過得並不好。2018年至今,公司毛利率逐年下滑。

市佔率排名靠後,客户結構一般,競爭又趨於白熱化,還沒真正上市盈利數據就變差,經緯恆潤要怎麼證明自己的未來業績能夠獲得高增長,能夠和200多倍的估值相匹配?

既然基本面一般,IPO計劃募資卻高達50億元,並且以如此高估值來上市,這是怎樣的信心和野心?

02

新股破發寒潮洶湧

雖然經緯恆潤尚未上市,但從天量棄購結果和當前新股破發大潮下,可能也難以避免這一情況。

2022年以來,95只年內上市的新股中,已有25只首日破發,佔比26%。

尤其科創板的破發極為頻繁,且帶有殺傷力。以昨日登上科創板的唯捷創芯、海創藥業為例,

開盤集體破發,收盤海創藥業跌近30%,唯捷創芯下跌36.04%,創下年內上市新股跌幅之最。

除了市場環境惡化之外,高估值定價無疑是上市公司破發的原罪。

自去年9月註冊制新股詢價新規正式落地發佈以來,科創板IPO的抱團壓價現象也早已改善,隨之而來的是,股票定價和估值大幅攀升,導致投行的保薦承銷費出現了翻倍的盛況。

大家可以翻看這兩年A股尤其科創板的上市發行估值情況,幾乎沒有了以往大家默認維持在二十多倍的矜持。

更關鍵的是規則的變化。詢價新規中最重要的變化,就是將詢價時最高報價剔除比例由此前的“不低於10%”調整為“不超過3%”,實踐中一般是1%。然後再按照相應規則對剩餘報價的中位數和加權平均數處理,得出最終發行價。

仔細看,經緯恆潤最高報價剔除比例中被剔除掉的1%,報價竟然達196.88元,相比於正式的發行價121竟然高出62%。另外,初步詢價剔除無效報價後擬申購數量總和是發行股份數量的100倍。

無利不起早。背後是有資金非常看好公司,還是刻意把報價往上提,串通抬價呢?

如果真是如此,那麼聯合抱團抬價的背後,到底又有着怎樣的謎團?

眾所周知,一家公司去上市,最名正言順的目的是為了融資擴大生產規模做大做強,實現更高的收入和利潤回饋股東和社會。但從資本的角度,其實上市也是實現退出的最關鍵一環,如果能賣個好價錢,那自然最完美。

這其中,誰最大獲益,最終由誰來埋單?

各位就自行腦補吧。

03

結語

股市是一個超級逐利場,因為財富效應太明顯,所以總有人絞盡腦汁、窮盡智慧去割韭菜,尤其是瞅準了制度缺陷,來錢那絕對夠快。有不少創業公司,創業的目的不是為了給市場提供有價值的產品,而是一切奔着上市去,滿腦子想的就是“十年苦讀,一朝高中”,財源滾滾來。

人性逐利,我們無法規避,我們也得承認,A股從出生到現在,只走過30年,不管制度、成熟度,都無法和外面數百年的成熟市場相比,存在這樣那樣的漏洞,也在所難免。但是,漏洞不可能一直存在,總會有被糾編的一日。

這幾年,明顯可以看到,國家在完善資本市場制度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並將一直推進下去。而國家之所以如此重視資本市場的發展,就是充分認識到了在現階段以及未來,其作為有效的直接融資渠道,擔負着為國家經濟轉型、為科技創新發展、為中小企業融資難解決、為提升經濟效率,以及為國民分享到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的重任,如果任由一小撮人在裏面翻江倒海,無疑是和這個初衷嚴重背離。

一個股市要想獲得長足的健康的發展,獲利機會是相對均衡的,不能夠總是讓絕少數人享受絕大多數的財富,也不能讓少數公司通過玩弄財技、鑽制度漏洞去攝取大量錢財。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之間,也應該形成良好的互動,讓投資各方都能夠有公平參與的機會,有公平獲得收益的可能性,讓風險的承擔和收益的獲取成正比,這或許也是順應國家共同富裕的大路線。

可以肯定的是,老想通過制度漏洞去套利,機會只會越來越少,同樣的,總想通過玩弄套路去割韭菜,也只會越走越窄。

如果沒看清這個大方向,即使敲鐘上市,在短暫的高光後,等待自己的將會是避免不了的破發。而作為投資者,如果沒有看清背後的真相,等待自己的,也只有避免不了的套牢。

關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蹤我們,查閱更多實時財經市場資訊。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發現投資的樂趣?加入 uSMART投資群 並分享您的獨特觀點!立刻掃碼下載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責聲明
盈立證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冩這篇文章時是基於盈立的內部研究和公開第三方信息來源。儘管盈立在準備這篇文章時已經盡力確保內容為準確,但盈立不保證文章信息的準確性、及時性或完整性,並對本文中的任何觀點不承擔責任。觀點、預測和估計反映了盈立在文章發佈日期的評估,並可能發生變化。盈立無義務通知您或任何人有關任何此類變化。您必須對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項做出獨立分析及判斷。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級人員、僱員或代理人將不對任何人因依賴本文中的任何陳述或文章內容中的任何遺漏而遭受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文章內容只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證券、虛擬資產、金融產品或工具的要約、招攬、建議、意見或保證。監管機構可能會限制與虛擬資產相關的交易所買賣基金僅限符合特定資格要求的投資者進行交易。文章內容當中任何計算部分/圖片僅作舉例說明用途。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的價值和收益可能會上升或下降。往績數字並非預測未來表現的指標。請審慎考慮個人風險承受能力,如有需要請諮詢獨立專業意見。
uSMART
輕鬆入門 投資財富增值
開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