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瀏覽的是香港網站,香港證監會BJA907號,投資有風險,交易需謹慎
醫藥首席徐佳熹:全基對醫藥的持倉佔比是十年低位,當下投資需要從賽道思維轉到自下而上選股

本文來自:聰明投資者,作者:關鶴九

精彩觀點

1,醫藥板塊的估值溢價率已經接近於歷史上的最低水平。

2,我們認為藥品在經過了幾年疾風暴雨的價格下行之後,無論是創新藥的談判還是仿製藥的集採,都會進入一個更加温和的新常態。

3,龍頭2022年還是大家的基礎持倉但除此之外自下而上去精選一些優質的產品型公司,也應該是大家去考慮的點。

4,2022年我們大概率還會看到器械集採的擴容同時我們也可能會看到創新醫療器械的談判。

5,2022年大家需要自下而上去多找一些東西,另外關注一些新的細分賽道,就是toB端(非to醫院、toC的東西比如特色原材料、CDMO、生命科學上游

6,生命科學上游這個領域當下很熱,從國外的經驗來看,後續的發展策略就是打通產業鏈,做好多品類的覆蓋。

7,如果一個企業在個別單品上有亮點,同時又有平台性思維,這個企業有機會成為中國的Thermo Fisher

8,創新藥國際化方面,一方面要看到中國目前還有比較高的研發性價比,另外一方面確實要跟國外企業合作。

以上是興業證券董事總經理研究院副院長醫藥首席分析師徐佳熹2022年3月2日興業證券主辦的春季多產業鏈系列專題會議“挑戰中的新機遇,自下而上的新選擇”中分享的最新觀點

在本次交流中徐佳熹表示整個醫藥板塊的機會並不會消減並且從絕對價值的角度來看,這個位置很多企業已經非常值得大家去長期看了

徐佳熹認為當下機構醫藥持倉進入歷史低位市場預期較低醫藥板塊向下風險可控在新的政策中,尋找優秀企業是推動後續醫藥結構性走牛的核心驅動力

他表示過去幾年大家都習慣了賽道型的投資思維追求高效率自上而下的選股策略,但現在確實比以前要困難,大家應該考慮自下而上地去精選一些優質的公司。

徐佳熹還談到目前藥品,器械,醫療服務所處的政策週期不同。

藥品機構持倉此前已經接近於出清政策由嚴往松逐步緩和的背景下,在藥品領域大家要關注優秀產品型公司

最近醫藥板塊應該説波折起伏

今年以來,醫藥各個行業當中收益率排名接近於最後。

但是就像大家在基金行業常聽到的一句話,叫基金好發不好管,好管不好發醫藥行業作為一個長坡厚雪的賽道,也到了值得大家開始長期關注的時刻。

醫藥板塊估值溢價率已接近歷史上最低水平 

到今天,其實大家對醫藥板塊的投資情緒,應該到了這幾年最低水平,某種程度上來説,我們覺得這個最低的水平,可能是一個U型乃至略偏L型復甦的開始,幅度不一定很陡峭,復甦的趨勢是很明確的。

雖然情緒上在底部需要一段時間從絕對價值角度,這個位置很多企業已經非常值得大家去長期看了。

其實我們可以看到年初到二月下旬,醫藥板塊漲跌幅30中信一級行業當中排到第28位。

客觀説並不是很奇怪。因為每年年底年初業績真空期的時候,醫藥的表現往往不是特別好,這是比較正常

但是考慮到去年下半年醫藥板塊已經回調了這麼多了,今年年初的表現仍然是比較弱

這種弱的原因有很多,有之前籌碼結構比較集中的原因,也有大家對於產品價格端的波動帶來的一些潛在擔心。

其實產品價格下跌,某種程度上不僅僅發生在處方藥,或者説不僅僅發生在以前醫院端的傳統處方藥品種上,也發生在一些自費端的產品上。

另外,醫藥板塊的估值溢價率已經接近於歷史上的最低水平。

上一次2018年的時候,有過類似的狀況,之後開啟了幾年的醫藥板塊的大現在我們又看到了這樣的一個狀況,後面會怎麼走,比較值得大家關注。

從選細分賽道轉到自下而上的選股 

另外基金投資人的行為很有意思,尤其是去年下半年很值得研究

2021630時,醫藥基金的資產淨值是3000億。這基本上是去年醫藥板塊的高點。

年底1231的時候反而變成了3700億如果算份額的話,增速要更快。

市場上的醫藥基金跟非醫藥基金,對醫藥持倉的比例,發生了一個歷史性的變化。

以前醫藥基金的持倉,佔到整個公募基金醫藥持倉大概在1/4-1/3但到了去年年底,破天荒的提升到了一半左右。

而全基降到了5個點。考慮到年初以來醫藥的表現,如果今時今日再做一個調查,也許可能只有4個點。

4個點什麼概念?2011年以來,我幾乎沒有看到過全基配到這麼低過

我上一次看到這麼低的時候是2009年,而那個時候的標配只有3%多一些,那個時候配4%現在的標配是接近9%,然後全基配4%。

從全基的角度來説,我們認為基本上到了減無可減的地步,因為醫藥是個大賽道,總還有一些醫藥個股會被大家挑出來投資。

事實上現在不少全基的基金經理也在問,説醫藥可以買點什麼

只不過更多時候,大家關注的是自上而下的邏輯,都會問CXO會不會反彈,疫苗檢測可不可以買,而不會問哪隻股票能不能買。

因為過去幾年我們的賽道型投資的思維,已經把絕大部分投資人“洗腦”,大家希望有高效率自上而下的選股策略。

最好一條細分賽道,“龍一龍二龍三龍四龍五”我都可以買,但現在確實比以前要困難,所以後面大家要接受自下而上的選股思路。

另一方面因為醫藥基金只能買醫藥醫藥基金的持倉,或者説它們的體量,又在歷史上處於最高位。我相信近期的醫藥基金總規模應該還是比較穩定,但是大家的持倉結構會發生一些微妙的變化。

我們可以看到從2017年之後,大家的賽道型投資思路是非常明確的,而且是越來越明確

20162017年機構投資人把中藥注射劑、輔助用藥、中藥處方藥基本上賣掉了。

某種程度上這也是今年一二月份中藥率先反彈的原因之一當然還有很多其他的原因,因為確實微觀籌碼結構比較好,政策上有支持,企業微觀上也有一些變化,沒有人賣,只有人買,它就率先反彈了。

20182019年是化藥集採的高峯,機構投資人把整個化學仿製藥又減持了。2020年是高質耗材2021年的上半年是IVD和藥店,下半年是醫療服務和疫苗年底到2022年一二月份是CXO,都經歷了一輪下跌。

大家可以發現當這些板塊一個一個被擊破,股票整體性下跌之後,現在醫藥板塊當中,除了去年關注度起來的一個板塊——生命科學上游,其他已經沒有什麼所謂的“團”

在這種情況下只做賽道投資,不斷“做減法”,我們認為已經做到了頭。

大家找政策避風港沒錯,但如果僅僅粗放自上而下找避風港模式,大家會發現隨着醫改深化,整個醫改的政策影響到了所有的行業。

隨着政策進入新常態,接下來要考慮“做加法”從產品型公司,從自下而上的思路去找合適的投資標的。

基金持倉現在需要一個再平衡的過程 

其實我們可以看到,基金持倉現在需要一個再平衡的過程。

從去年的三季報大家可以看到,藥明康德作為很優秀的CXO的龍頭企業1131支基金它是重倉股,第二位是邁瑞醫療,555支

我們發現到四季度的時候減少了400多支,到現在我估計減少得會更多一些,顯示了持倉在從最頭部的企業適當分散開來。

我們看到前20大機構持倉基本上就是兩類資產:

第一個就是CXO,包含CMO和特色原料。

第二個就是消費醫療,主要是醫療服務跟醫療消費。

除了一兩支疫苗股之外,絕大部分時候,前20大就可以落在這兩個板塊,非常集中所以它會需要一個再平衡的過程

優秀的龍頭今年還是大家的基礎持倉但除此之外自下而上去精選一些優質的產品型公司,也應該是大家去考慮的點。

如果縱觀醫藥行業大的政策邏輯,可以發現大家一直都在找政策避風港

只不過隨着醫改的深化,無論是藥品、器械還是醫療服務都會受到醫改的影響但是微觀的政策一直都在演變,不斷帶來機會

即便從宏觀的角度,我們也要想想,醫保基金的總盤子還有沒有增加答案是肯定的。

醫保的盤子還在持續增加,醫保的支出也在持續增加就證明這錢是要花掉的無非是買這個還是買那個的區別

在這個過程當中整個板塊的機會並不會消減。

藥品、器械、醫療服務的政策週期處於不同的位置 

對於藥品、器械和醫療服務的政策,現在處在什麼樣的週期當中?

我們可以看到藥品的政策,我們認為基本上已經接近於完成。

大家從去年下半年的一些政策可以看,胰島素的集採方案比較温和,即便是不中選的品種,事實上也留有市場份額,大家可以仔細去研究一下這個方案。

再比如像去年12月份創新藥的價格談判,最後PD-1的價格比大家預期的還是稍好一些的。

所以在這個背景下,我們認為藥品在經過了幾年看似疾風暴雨的價格下行之後,無論是創新藥的談判還是仿製藥的集採,都會進入一個更加温和的新時代。

藥品的集採是從2018年開始的,器械是從2020年開始藥品是可以作為器械的參考的。因此2022年我們大概率還會看到器械集採的擴容同時我們也有可能看到創新醫療器械的談判。

這裏我特別跟在座各位非醫藥出身的投資人説一下,一定要區分集採談判。

集採,企業最後該品種總收入可能會發生下降,因為它已經是一個在醫保的品種,無非是選擇保量還是保價,總有一頭會縮減但是創新藥談判不是

有人説PD-1集採,其實PD-1從來沒集採過的,我説過很多次PD-1只是一個靶點,對應藥品的名字分別叫特瑞普利單抗和信迪利單抗,替雷利珠單抗、卡瑞利珠單抗等等,它們經歷的是創新藥醫保談判,它們從來沒集採過。

即便是這樣一個競爭非常激烈的靶點,即便價格降了4萬塊錢,企業還紛紛上了十億乃至幾十億的收入雖然可能沒有大家此前預期的峯值高,但它還是有收益

所以集採跟談判大家要區分開。

大家看到的醫療服務一系列政策,特別是去年8月份,八部委下發的關於醫療服務價格改革的文件,包括之前有的公立醫院醫生薪酬的文件,基本勾勒出了整個醫療服務改革的大方向。

對於民營醫療服務,我相信只要合規守法、不做資本無序擴張、堅持正確價值觀,作為公立醫院的有益補充,還是有其可為的空間。當然,服務相對於器械和藥品,醫療服務的民生屬性會更重一些。

過去幾年控費降價政策由松往嚴,大家擔心集採擔心降價的過程中,大家會選擇政策避風港去找平台型模式型公司。

但是在價格政策逐步緩和的新常態下,在藥品領域大家要關注優秀的產品型公司,這是我們能夠看到的。

醫藥領域的長期景氣度,還維持在一個比較高的水平 

另外很多未來的機會其實都寫在文件裏面大家好好看一下“十四五”的發展規劃,其實寫得非常的詳細。

特別對比一下“十三五”,什麼東西是我們標出來新的東西,什麼東西就大概率有戰略性機會,大家要去關注。

比如説細胞治療基因治療,合成生物技術IT跟BT的融合,雙抗,還有重塑供應鏈,就是我們講的生命科學上游的這一塊,還有雙循環相互促進,意味着國際化也還大有可為。

最近大家對於創新藥國際化的相關事件議論比較多,但某種程度上來説,我願意把這些事情看作一個個嘗試。

嘗試成了是利好,嘗試不成我們就去仔細讀一讀相關文件,按照相關的要求去補齊短板就是

另外,對於很多孤兒藥以及小適應症,完全按照FDA的一些申報流程,我們覺得獲批概率還是比較高。

所以對國際化不用擔心,我們認為後面出海的東西會越來越多。

關於指導思想,每句話都不是空話全面提高醫藥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實現供應鏈穩定可控更好滿足人民羣眾多元化、多層次的健康需求

“十四五”的主要目標行業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年均增速保持在 8%以上研發投入年均增長10%以上

加上CRO的滲透率提升,加上國際產能的轉移,這個領域的長期景氣度,應該還維持一個比較高的水平。

包括“十四五”也提到了中藥,也提到了支持國際銷售比重比較大的一批大型藥企。

技術上,文件講得也都非常詳細,已經詳細到具體的技術平台,反義寡核苷酸、PROTAC(蛋白降解技術),植入、吸入、口溶膜給藥系統,藥械組合

中藥裏面怎麼做醫學轉化,怎麼去做劑型創新

生物藥裏面都已經細緻到PCR(生物學的聚合酶鏈反應) ADC (抗體偶聯藥物)

每個都講得非常的詳細,包括醫療器械也有闡述

大家可以仔細去看一下,這些領域的每個細分賽道的競爭格局是什麼,未來5年可能會什麼樣的政策支持或者變化。

因此,2022年大家需要自下而上去多找一些東西,另外關注一些新的細分賽道,就是toB端(非to醫院、本質是非to G)業務

比如説特色原材料、CDMO、生命科學上游這些還是很有意思,他們的需求增長比較快,競爭格局比較好。

另外對於藥品領域,一些微觀籌碼結構比較好的,PEG角度有吸引力的公司,其實都是可以看的。

製劑出口也好,特色原材料也好,有相當部分的公司可以關注。

CXO板塊將會迎來反彈 

最後簡單説下大家都比較關心的三個小賽道。

第一個就是CXO

CXO從目前看來,從在建工程的角度,產能還是在持續擴特別是新冠疫情給CDMO帶來的產能擴張,各家都已經陸續公佈了訂單。

在這些方面我們可以預期今年的彈性會相當不錯

雖然年報還沒有出來但從三季報披露的來看包括他們人員增加數量訂單的增產情況也非常不錯,甚至有些可能需要用外協才能夠實現它的產能

這裏面諸多的標的,截止到2月下旬的股價可以看,考慮未來三年的複合增速,其PEG已經小於1了,這對CXO板塊來説是很難得的。

同時,CXO微觀籌碼結構得到了一定的改善,沒有那麼“擁擠”,加上業績會比較高的增長,估值階段性可看,所以我相信大概率一季報前後會有機會。

打通產業鏈,做好多品類的覆蓋 

生命科學上游這個領域很熱,國外的經驗來看,後的發展策略是什麼?就是打通產業鏈,做好多品類的覆蓋。

從歷史上來看,SartoriusMerckPALL,CytivaThermo Fisher這些公司,基本上做了上下游的整體佈局。

我們無論是上游做生產的,給IVD供貨做酶和抗體的,還是做試劑和耗材這塊的公司都已經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成為了一個戰略性的板塊。

很多公司都已經上市或者交表還有一些公司離上市時間也不太遠。

這個板塊是一個自主可控和進口替代關鍵性的板塊

當下大家看的是誰的單品做得好,未來三年可能看的就是平台誰做得好,品類全。

所以建議大家有機會去跟各家公司的管理層聊一聊,聊他們的戰略思維。

如果一個企業在個別單品上有亮點,同時又有平台性思維,這個企業就有機會成為中國的Thermo Fisher

就是從提升底層技術,到打破進口產品的壟斷,到最後變成覆蓋產業鏈的平台型公司,在中國會出一些這樣的優秀企業

第三個説一下創新藥國際化,國際化這件事情我覺得大家不用太擔心。

在創新藥領域,我們中國企業是剛剛進入美國市場,個別品種剛剛開始落地。

我覺得在這方面我們的創始人要具有國際化的視野,同時有過硬的產品。

因為相對來説,FDA在批准產品上還是有一定比較嚴苛的規則,做好充分的海外臨牀試驗的準備,同時借力打力。

一方面注重中國目前還算比較高的研發性價比,另外一方面確實要跟國外企業合作。

因為現在在國外單獨開展MRCT,百濟也許可以,絕大部分中國企業哪怕是比較大型的藥企,現在可能都無法做獨立的MRCT,還是要跟國外合作的。

日本的武田、大冢這些企業曾經的故事也是這樣的一個路徑在國外找好合作夥伴。

Biotech二級市場遇冷的問題大家不用過於擔心,這是一個優勝劣汰的過程。

尋找更紮實的估值“錨”這個過程當中會有Biopharm的企業慢慢起來

我們特別説説建議大家現階段在二級市場買什麼樣的Biotech呢?

第一賬上有錢的

第二能夠建立銷售能力的,它有一個大單品能支持小几百人的隊伍建設,它就能嫁接更多的同科室品種,最終形成一個小的生物製藥公司(Biopharm)能產業化,商業化。

第三,對於創業者對於早期品種來説,應該真的去好好想一想自己的定位

大部分Biotech的創始人是科學家,科學家不一定擅長做企業家的事情。研發型公司未來也不一定要獨立上市,不如跟大型製藥企業,包括恆瑞、中生這樣去合作合作了以後也許收益率更大,科學家則可以持續創業不斷做你擅長的事情。

關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蹤我們,查閱更多實時財經市場資訊。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發現投資的樂趣?加入 uSMART投資群 並分享您的獨特觀點!立刻掃碼下載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責聲明
盈立證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冩這篇文章時是基於盈立的內部研究和公開第三方信息來源。儘管盈立在準備這篇文章時已經盡力確保內容為準確,但盈立不保證文章信息的準確性、及時性或完整性,並對本文中的任何觀點不承擔責任。觀點、預測和估計反映了盈立在文章發佈日期的評估,並可能發生變化。盈立無義務通知您或任何人有關任何此類變化。您必須對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項做出獨立分析及判斷。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級人員、僱員或代理人將不對任何人因依賴本文中的任何陳述或文章內容中的任何遺漏而遭受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文章內容只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證券、虛擬資產、金融產品或工具的要約、招攬、建議、意見或保證。監管機構可能會限制與虛擬資產相關的交易所買賣基金僅限符合特定資格要求的投資者進行交易。文章內容當中任何計算部分/圖片僅作舉例說明用途。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的價值和收益可能會上升或下降。往績數字並非預測未來表現的指標。請審慎考慮個人風險承受能力,如有需要請諮詢獨立專業意見。
uSMART
輕鬆入門 投資財富增值
開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