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説股市有“一賺二平七虧”定律,但這個定律也不是什麼時候都準。
比如剛過去的2021年,過半股民實現了盈利,平均下來,股民人均賺5萬元。
反而基民比較慘,去年一半以上的基民處於虧損狀態,公募基金總體平均收益率僅6%出頭,為近三年最差。
難道買基金真不如自己炒股了?
1
基民收益不如股民
2021年有54%是賺錢的,頭部那10%的股民盈利達50%以上。據測算,去年A股投資者人均盈利近5萬元。
基金市場卻比較慘淡,基民中有53%的人處於虧損狀態,只有11%的基民盈利超過10%。
具體收益方面,據Choice數據,2021年公募基金總體平均收益率僅 6.51%,其中,混合型基金收益最高,達到8.34%;高風險的股票基金收益率僅7.77%;風險小一些的債券型基金收益率為 5.02%;低風險的貨幣型基金收益只有可憐的1.19%(連通脹都跑不贏)。
這個表現真的很讓基民們受傷,反觀2020和2019年,公募基金的總體平均收益率都在20%以上,落差實在有點大。
我們不禁要問,2021年公募基金究竟怎麼了?
總的來説,造成公募基金收益率下降的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首先,是A股市場總體走弱造成的收益不佳。與個股收益只受某個股價影響不同,基金投資的是一攬子股票,取的是總體收益。你再看看2021年的A股市場,主要投資大型企業的上證50指數大跌10%;集中投資中大型企業的滬深300指數下跌5.2%;科創50和深證指數微漲,只有投資中小型企業的中證1000指數、投資小企業的創業板50和創業板指數漲幅超過10%。
這種大環境下,押注消費龍頭和醫療主力企業的基金都走勢很差。比如,熱衷買大消費的張坤管理的基金去年跌了不少,醫藥女神葛蘭的基金也頻頻下跌。在A股走弱的背景下,這些明星基金經理也開始走下神壇,反而那些重倉新能源和順週期股的基金走勢喜人。
2021年A股市場總體的走弱,是前兩年基金經過大幅盈利之後的回調反應,許多A股核心公司經過兩年的大漲之後,估值已經漲到高位,跌一跌去泡沫也正常。
其次,以中概股為主的QDII基金業績下滑嚴重拖累了整體業績。2021年,QDII基金收益為-15.16%,創下近十年來最差業績。
去年,在雙減落地、反壟斷深入、中美博弈持續的複雜形勢下,中概股持續殺跌。高途、好未來、掌門教育等教育股跌幅在80%以上;互聯網公司也跌跌不休,愛奇藝累計下跌75%,拼多多累計下跌68%,阿里巴巴累計下跌50%,美團港股累計下跌26%,騰訊港股累計下跌20%。不過一年時間,中概股總市值差不多蒸發掉1/3。
2
基金髮行遇冷
在股市不振、基金業績不佳的背景下,人們對今年新基金的認購熱情大減,今年年初發行的基金銷售情況顯得有些慘淡。
據中國基金報統計,2022年首個交易日發行的18只基金中,多款明星基金髮售遇冷。基金市場沒了往年的火熱搶購,反而出現基金募集規模下降、產品銷售不及預期的狀況。
那是不是意味着以後買基金的人會減少呢?
其實不然,從總體趨勢來看,近年來我國公募基金的規模不斷擴大。
從2018至2020年,我國公募基金規模淨增6.9萬億至20萬億,年複合增速高達23.5%。其中,股票基金與混合型基金成為增長主力,增長4.3萬億,佔到貢獻總量的60%以上。
不僅增長速度快,我國公募基金的規模也很大。據中國基金報,截至2021年底,中國開放式公募基金規模達到32570億美元,位居全球第四,亞太地區第一。
公募基金在財富管理中所佔比重的上升,除了這些年我國經濟增長,人們手裏的財富變多之外,還得益於“房住不炒”政策對炒房資金的封堵,以及理財產品去剛兑。
中國人喜歡買房,大部分財富為房產。但隨着“房住不炒”的到來,許多熱點城市出台了嚴厲的限購限貸政策,炒房空間不斷被壓縮。此外,隨着我國新增人口的減少,開發商和購房者對樓市的預期也變得悲觀,房地產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了。
買房之外,國人還喜歡儲蓄和買銀行理財產品。但儲蓄存款利率很低,銀行理財產品去剛兑之後,不承諾保本保息了,總感覺不像以前那樣安全,於是銀行理財的份額有所下滑。
此消彼長,空出來的錢總得有個去處,於是投資門檻較低的公募基金成了許多人的選擇,尤其是成長於互聯網時代的90後們,對基金投資青睞有加,這就使得公募基金規模不斷擴大。
這些年,包括公募基金在內的資產管理行業在我國的迅猛發展,使東方財富、招商銀行等公司收穫了亮眼的業績,這也是他們被外資看好的重要原因。
3
小結
總的來説,2021年公募基金的表現讓基民們很受傷,這無疑打擊了大家對新基金認購的熱情。但基金投資是一件很需要耐心的事,一般而言,基金持有時間越長,盈利的概率會越高,頻繁交易反而會增加投資成本、降低賺錢概率。
如此看來,我們不妨耐心些,別太糾結市場的短期波動,把目光看遠一點。只要選到了優秀的基金,長持3-5年,總會賺錢的。
另外,在選擇基金時,我們可以通過歷史業績、基金規模、跟蹤誤差等指標來篩選出優秀的基金。一般歷史業績好,在同類型基金中排名靠前的基金比較優異;基金規模適中就好,規模太小有停盤的風險,規模太大則很考驗基金經理的管理能力;對指數基金而言,跟蹤誤差越小越好。選到優秀的基金之後,最好在估值較低的時候買入,估值正常或高估的時候再賣出,切忌追漲殺跌。
2022年,許多優秀的基金經理都認為存在較好投資機會,希望你也有個好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