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格隆匯專欄:中信證券研究,作者:陳聰 張全國 李金哲 李宗儒
天津延長部分土地的出讓時間,深圳中止了部分集中出讓土地的掛牌,第二次集中供地具體規則面臨調整。我們認為,在第一次集中供地,部分城市土地成交溢價率偏高,競爭過於激烈的背景下,對地方土地供給機制的調整是大勢所趨。
穩地價並不是一句空話,土地成交溢價率結構性偏高不符合政策要求。
中央政治局會議表示,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新房限價和二手指導價政策,已經有效穩定了各地的二手房市場。但2021年初以來的土地市場,存在溢價率結構性偏高,土地市場競爭結構性過熱等問題。
具體來説,此前部分集中供應土地的城市成交溢價率缺乏約束,土地市場競爭缺乏必要的門檻,尤其是土地成交達到限價之後轉而競自持面積,其實質就是在推高商品房部分的地價,並不符合穩地價的政策精神。北京、上海等城市在第一次集中供應過程中規則設定更佳,常常以搖號、一次性報價、競建造品質(而不是實質推高地價)方式決定土地歸屬,我們預計可能是未來土地市場發展方向。
穩地價和穩房價落位,開發企業盈利能力歸零擔心化解。
政策並不否定商品化的住房供給,但過去地價不斷上漲,房價不能上漲的局面,確實令市場擔心企業盈利能力下降無底部。我們認為,優秀房地產企業的盈利能力會迴歸社會平均水平,高資金成本和高建安成本的地產企業盈利能力會下降到較低水平。但我們認為,行業的盈利能力不會歸零,商品化住宅供給仍會長期持續。
避免房屋質量不斷惡化,有利於具備資金實力和品質的企業發展。
限價和競地價,從制度上影響了商品房營建的品質。企業越來越希望以儘可能快的時間,儘可能低的成本建造完畢,投放市場。北京在2021年第一次集中供地時推出高標準設計方案,並就8宗土地設計方案向社會公吿。相關設計方案主要關注綠色建築,能耗指標,健康指標,宜居技術(外牆保温,防水的長時間承諾保修),減震技術等,並依靠建築質量的提升(而不是拼價格)拿地。這些做法避免房屋質量不斷惡化,有利於具備資金實力和品質的企業發展。
風險提示:
部分企業銷售去化速度下降的風險;部分企業債券市場再融資困難的風險。
構建新時代的房地產供給體系,推動行業預期走向穩定。
我們認為,現階段資金成本低、開發能力強的企業在行業競爭中佔據顯著優勢。行業信用重構正在穩步展開,我們看好低估值的地產藍籌,推薦保利地產,金地集團,萬科A(萬科企業),龍湖集團,華潤置地,碧桂園,新城控股,世茂集團,旭輝控股集團,陽光城,金科股份,招商蛇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