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瀏覽的是香港網站,香港證監會BJA907號,投資有風險,交易需謹慎
電池荒加劇:電池廠滿負荷生產,車企董事長親自搶貨
格隆匯 07-14 10:03

本文來自格隆匯專欄:未來汽車日報,作者:吳曉宇

2025年電池缺口將擴大至40%。

“電動車的核心一定是電池。” 2019年5月,理想汽車CEO李想曾感歎,車企與寧德時代的合作方式是“董事長排着隊要電池”

時至今日,“電池荒”的局面依然未變。

前不久在股東大會上,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羣抱怨“客户催貨讓他快受不了了”。央視財經報道稱,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為了順利拿到電池,親自在寧德時代蹲守了一個星期。不過7月13日,何小鵬澄清了這個消息。

即便如此,電池短缺仍是當下最棘手的事。全球新興能源市場調研機構SNE Research預測,到2023年,全球電動汽車對動力電池的需求將達406千兆瓦時(GWh),而動力電池供應預計為335千兆瓦時(GWh),缺口約18%。到2025年,這一缺口將擴大至約40%。

“相比‘缺芯’危機,我們更擔心的是電池供應短缺問題。”理想汽車一位員工李大明向未來汽車日報(ID:auto-time)感歎。動力電池被稱為純電動車的“心臟”,佔據電動車近4成成本。為了避免產能受到牽連,一場動力電池的爭奪戰已經打響。

“誰有錢電池就歸誰”

“我朋友所在的生產線已經滿負荷運轉了。”在寧德時代負責銷售工作的楊濤向未來汽車日報透露,寧德時代分配電池產能的方式是主機廠花錢包一整條生產線,誰有錢產能就歸誰,“如果主機廠不夠財大氣粗,電池都買不到了”。

“從國家隊到科技公司,下場造車的公司越來越多。”需求與日俱增,但靠譜的電池就那麼多。楊濤認為,除了寧德時代、比亞迪等頭部企業及第二梯隊,其他動力電池企業的產品質量都不敢恭維,“車企不得不拼搶優質電池資源”。

不只是寧德時代,多家電池企業的生產線均進入滿產狀態。

“為確保下游重點客户的電池供貨,生產基地在加班加點趕工”,國軒高科員工方敏也感受到電池荒的緊迫。

電池製造商滿負荷運轉,依然難解車企的電池焦慮。

今年3月,蔚來創始人李斌曾擔憂道,今年二季度電池供應將遭遇最大瓶頸。“電池和芯片(短缺)將限制蔚來的月交付量至7500輛左右,這種情況會一直持續到7月。”

更早些時候,在今年1月的財報電話會議上,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Elon Musk)曾強調,電池供應已經成為“目前電動汽車普及的障礙”。馬斯克預計,“即使電池供應商以最大速度生產,2022年及以後電池供應仍將嚴重短缺。”

“新能源汽車市場需求激增,電池供應很難及時跟上。”中信證券汽車分析師向未來汽車日報表示。

目前最緊要的事就是擴充電池產能。

國軒高科正在加速擴產,其計劃到2023年將產能擴至80GWh,2025年達到100GWh。5月18日,LG化學(南京)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鋰離子電池二工廠竣工儀式在南京市江寧濱江開發區舉行。6月,寧德時代子公司——四川時代動力電池一期項目投運,此外,根據寧德時代在2020年底發佈的公吿,其在福建省寧德市、江蘇省溧陽市也在投建電池生產基地,持續擴大產能。

然而,自2020年底以來,電池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西部證券在一份研報中介紹,當前電池級碳酸鋰市場價格為8.95萬元/噸,較今年初上漲66.30%;氫氧化鋰市場價格為7.98萬元/噸,較今年初上漲50.71%。這令動力電池企業利潤受到擠壓,或影響其擴張產能。

“地下埋有大量的鋰,這種物質並不匱乏,但卻存在供應短缺的問題,這是因為鋰的價格無法支撐開採成本。”諮詢公司EY-Parthenon的合夥人詹姆斯·尼科爾森(James Nicholson)在接受採訪時表示。

電池領域陷入“內卷”

車企也在自建電池工廠,渴望實現自給自足。

4月29日,蔚來汽車與合肥市政府共同規劃的新橋智能電動汽車產業園正式開工建設,可年產100萬輛整車、100GWh電池。

還有車企與頭部電池廠商“深度捆綁”。2020年,大眾汽車拿下國軒高科26%的股份,成為其最大股東。今年5月17日,孚能科技與吉利科技設立合資公司建設動力電池生產工廠。長城汽車與上海復星擬以合資公司的形式共建4 條三元軟包動力電池生產線。

“與動力電池企業緊密捆綁有利於整車廠控制成本,並提高與電池企業洽談的議價能力,加強整車廠在產業鏈的話語權。”中關村新型電池技術創新聯盟祕書長於清教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

不過,乘聯會祕書長崔東樹認為,車企自研電池面臨很多問題。很有可能因技術不成熟導致“高端電池產能不足、低端電池產能過剩”。另外動力電池研發製造生產週期長,倘若無法形成規模,車企需承擔鉅額研發費用。

“電池好造,但技術和產品提升難度大,國內原來有幾百家車用鋰電池廠,如今已所剩無幾。未來技術比拼才是關鍵。”

為了增強制造電池的技術實力,車企們甘願豪擲千金。

2019年2月,特斯拉宣佈以2.18億美元溢價55%收購Maxwell。Maxwell的核心技術包括乾電池電極技術和超級電容驅動的能源儲存業務。今年4月末,福特宣佈,向其新的電池實驗室追加投資 1.85 億美元,目的是加快研究並製造自有電池的步伐。

2021年6月,保時捷官宣下場造電池,投資數千萬歐元,聯合一家德國電池製造商組建新合資企業Cellforce,主要專注於開發和生產電動跑車專用的高性能電池。

拼產能、拼技術,車企與電池企業混戰,電池領域已陷入內卷。

關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蹤我們,查閱更多實時財經市場資訊。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發現投資的樂趣?加入 uSMART投資群 並分享您的獨特觀點!立刻掃碼下載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責聲明
盈立證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冩這篇文章時是基於盈立的內部研究和公開第三方信息來源。儘管盈立在準備這篇文章時已經盡力確保內容為準確,但盈立不保證文章信息的準確性、及時性或完整性,並對本文中的任何觀點不承擔責任。觀點、預測和估計反映了盈立在文章發佈日期的評估,並可能發生變化。盈立無義務通知您或任何人有關任何此類變化。您必須對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項做出獨立分析及判斷。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級人員、僱員或代理人將不對任何人因依賴本文中的任何陳述或文章內容中的任何遺漏而遭受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文章內容只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證券、虛擬資產、金融產品或工具的要約、招攬、建議、意見或保證。監管機構可能會限制與虛擬資產相關的交易所買賣基金僅限符合特定資格要求的投資者進行交易。文章內容當中任何計算部分/圖片僅作舉例說明用途。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的價值和收益可能會上升或下降。往績數字並非預測未來表現的指標。請審慎考慮個人風險承受能力,如有需要請諮詢獨立專業意見。
uSMART
輕鬆入門 投資財富增值
開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