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碳中和之一文理解“碳定價”:大勢所趨 挖掘碳交易受益標的
緣起:氣候變化需全球合作,碳排放關係國家命運從《京都議定書》到《巴黎協定》,逐漸構建了國家自主貢獻(INDC)下的全球減排機制,形成了2020 年後的全球氣候治理格局。我國是碳排放大國,此時在氣候治理方面做出積極、有雄心的減排計劃,有利於在國際社會上取得主動性;同時,能夠推進能源革命和產業升級,把能源安全牢牢握在手裏。尋道:推進碳交易市場,增加排放成本控制温室氣體排放,需要通過碳定價機制提高碳排放成本降低企業碳排放量。碳定價的主要方法包括碳税和碳交易市場體系。碳交易體系價格發現機制完善,長期效果明顯,是當前各國努力發展碳定價機制。構建碳交易體系的關鍵因素主要有:排放上限設置、分配方式和方法、市場調節機制等;而影響碳價的關鍵因素是供需關係和減排成本。政府設定的排放上限逐年減少,從而向市場釋放長期減排信號。借鑑全球和歐盟先進經驗歐盟經過四個階段的發展,碳交易各要素日漸成熟,逐漸成為一個具有較完善價格發現機制、利於促進減排的有效市場。1990-2019 年間,歐盟温室氣體排放量下降了26%,CAGR 為-1%。2019 年歐盟碳市場交易量為67.8 億噸二氧化碳,佔世界總交易量的77.6%,交易額達到1689.7億歐元,佔世界總額的87.2%。中國碳交易市場:步步為營,終有大成我國碳交易市場以配額交易為主,CCER 為重要調節機制。主要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2005-2012 年,通過CDM 項目產生CERs 參與國際交易;2013-2020 年,在9 省市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並用CCER 替代CER 建立國內核證減排市場;從2021 年開始,建立了全國碳交易市場,首先納入電力行業。全國碳交易市場覆蓋約40 億噸CO2 排放,覆蓋比例達到40%,將成為全球第一大碳交易市場中國碳市場預測及受益行業梳理我們通過分析歐盟市場和9 省市試點市場的換手率,並參考CCER 價格<碳配額交易價格≤減排成本<罰款的經濟規律,預測全國碳交易市場初期年交易量約為4 億噸,成交額可達約100 億元。受益行業:實現碳中和帶來的節能減排、CCUS 和新能源設計服務、運營等鏈條。投資摘要關鍵結論與投資建議我們通過分析歐盟市場和9 省市試點市場的換手率,並參考CCER 價格<碳配額交易價格≤減排成本<罰款的經濟規律,預測全國碳交易市場初期年交易量約為4 億噸,成交額可達約100 億元。受益行業:實現碳中和帶來的節能減排、CCUS 和新能源設計服務、運營等鏈條。節能減排和綜合能源服務公司主要有南網能源、涪陵電力;CCUS 標的主要有從事吸附分離材料的藍曉科技;新能源運營商主要有龍源電力、三峽能源;新能源設計服務主要有蘇文電能、永福股份。核心假設或邏輯第一,為什麼必須實現碳中和:作為第一排放大國,此時在氣候治理方面做出積極、有雄心的減排計劃,有利於在國際社會上取得主動性;同時,能夠推進能源革命和產業升級,把能源安全牢牢握在手裏。第二,發展新能源,擁有資源和技術優勢:我國新能源資源儲量巨大,陸地70米高度的風能預計可開發量為50 億千瓦,50 米水深70 米高度的海上風電預計可開發量達5 億千瓦,陸地太陽能技術可開發量達到156 億千瓦。並且隨着技術持續進步,新能源成本穩步下降。新能源發電是我國完成“碳中和”最有優勢的路徑。第三,國際比較:通過國內外對比,我國發展碳交易時機成熟。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可以形成一個具有較完善價格發現機制、利於促進減排的有效市場。與市場預期不同之處我們通過分析歐盟市場和9 省市試點市場的換手率,並參考CCER 價格<碳配額交易價格≤減排成本<罰款的經濟規律,預測全國碳交易市場初期年交易量約為4 億噸,成交額可達約100 億元。我們着重分析了排放上限設置、分配方式和方法、市場調節機制等關鍵因素對碳價的影響,梳理出影響碳價的關鍵因素是供需關係和減排成本。股價變化的催化因素第一,碳交易市場政策趨嚴,造成供需緊張,碳價上升。第二,“雙碳”目標超額完成,造成節能減排、CCUS 和新能源等行業超預期高增速。核心假設或邏輯的主要風險疫情影響;碳交易相關政策不及預期;減排力度不及預期;電價下行;新能源補貼拖欠;上游材料價格大幅上漲。
關注uSMART

重要提示及免責聲明
盈立證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冩這篇文章時是基於盈立的內部研究和公開第三方信息來源。儘管盈立在準備這篇文章時已經盡力確保內容為準確,但盈立不保證文章信息的準確性、及時性或完整性,並對本文中的任何觀點不承擔責任。觀點、預測和估計反映了盈立在文章發佈日期的評估,並可能發生變化。盈立無義務通知您或任何人有關任何此類變化。您必須對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項做出獨立分析及判斷。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級人員、僱員或代理人將不對任何人因依賴本文中的任何陳述或文章內容中的任何遺漏而遭受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文章內容只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證券、虛擬資產、金融產品或工具的要約、招攬、建議、意見或保證。監管機構可能會限制與虛擬資產相關的交易所買賣基金僅限符合特定資格要求的投資者進行交易。文章內容當中任何計算部分/圖片僅作舉例說明用途。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的價值和收益可能會上升或下降。往績數字並非預測未來表現的指標。請審慎考慮個人風險承受能力,如有需要請諮詢獨立專業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