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格隆匯專欄:國泰君安證券研究,作者:趙子健、宋亞楠
摘要
在傳統的就醫流程中,醫院、患者和企業都面臨着各自的痛點:醫院端面臨醫療資源利用效率低下的難題;患者端面臨看病難、看病貴、排隊時間長的苦惱;企業端面臨數據封閉、海量醫療數據無法利用的困境。而互聯網醫院高效、便捷的在線醫療服務方式則爲解決傳統醫療痛點帶來了希望。互聯網醫院的服務領域覆蓋了在線掛號、遠程醫療、慢病管理、醫藥配送、醫保支付等就醫全流程,經過疫情期間的持續發酵,互聯網醫院逐漸被政策認可,被醫院接受,並發展成爲患者諮詢就醫的重要途徑,已是我國醫療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疫情過後,多方政策相繼出臺,市場教育成效凸顯,支付方紛紛進場,再加上互聯網醫院自身的商業模式逐漸清晰,多個驅動因素將共同助推互聯網醫院進入發展快車道,其市場滲透率將快速提升,服務領域也將向健康管理、養老等高價值場景延伸。
1.1 互聯網醫院:醫療服務的在線化
互聯網醫院,即通過互聯網遠程爲患者提供各類醫療服務的具備相關資質的在線醫療中心。2019年,上海市衛健委發佈的《上海市互聯網醫院管理辦法》明確將互聯網醫院定義爲:包括作爲實體醫療機構第二名稱的互聯網醫院,以及依託實體醫療機構獨立設置的互聯網醫院。互聯網醫院是實體醫院的有效補充,是以實體醫院爲依託,以慢性病和部分常見的複診爲主,集在線問診、電子處方、線上支付和配藥於一體的一站式互聯網醫療中心。在科技發展的支撐下,互聯網醫院不斷孵化出線上預診、電子商城、線上醫療教育、預約掛號、健康新聞、電子健康檔案、醫療信息查詢等服務。
圖1 互聯網醫院主要細分服務領域
資料來源:國泰君安證券研究
根據國務院2018年發佈的《關於“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互聯網醫院可以分爲兩種模式:一是以醫療機構爲主體,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拓展服務時間和空間,把互聯網醫院作爲醫療機構的第二名稱。二是一些互聯網公司和企業已經申辦的互聯網醫院,利用互聯網公司提供的平臺爲患者提供服務。二者在應用場景上大體相似,但在覈心驅動力和支付方式等方面存在一些差異。
圖2 醫院主導型與企業平臺型互聯網醫院的區別
資料來源:愛分析
1.2 互聯網醫院相比於傳統醫院優勢明顯
方便、高效地爲患者提供諮詢、隨訪、慢病管理等服務是互聯網醫院最大的優勢和價值所在。藉助互聯網的優勢,互聯網醫院的線上服務滲透到醫療就診的各個環節中,利用互聯網最後一公裏的便利,在簡化就醫流程、提高患者就診體驗的同時打破地理空間限制,充分利用醫療資源。與傳統醫院的就醫模式相比,互聯網醫院極大地簡化了看病流程,縮短了問診時間,降低了患者的時間成本和綜合開支,讓偏遠地區的患者可以通過互聯網醫院享受更優質的醫療資源。此外,在線電子處方、藥品郵寄到家等服務讓患者可以自主選擇購藥方式,更爲方便快捷。根據中國醫師協會的調查結果顯示,都市人羣若感到身體不適時,只有4.8%會選擇去醫院看病,而95.2%的絕大多數人都不會去醫院。而這95.2%的人羣極有可能是互聯網醫院的潛在市場,其中有一部分人雖然沒有到醫院就診,但仍舊希望能通過更方便的方式瞭解身體不適的原因並得到治療。此外,在選擇去醫院看病的人羣中,有大量患者並不需要現場治療,互聯網醫院可以很好地解決這部分患者的需求。
從醫院角度出發,互聯網醫院可將線下實體醫療機構的患者分流至線上,以緩解線下醫療機構的接診壓力。醫生也可以通過在線問診,將輕症患者導流至線下基層醫療機構,實現患者的分級診療。此外,通過互聯網醫院對慢病患者進行遠程隨訪,可以提高醫生碎片化時間的管理,爲首診患者提供了更多線下就醫機會。互聯網醫院的建設將大大提高實體醫院的信息化水平,符合我國醫院未來的發展戰略。
從企業角度出發,互聯網醫院的加速建設會產生海量的患者數據,不同醫院之間將實現數據的共享。以大數據爲基礎,將衍生出更多的業務需求,如智能分診、AI輔助診斷等,爲企業提供更多的服務機會。
圖3 傳統醫醫院與互聯網醫院看病流程對比
資料來源:國泰君安證券研究
1.3 寒冬已過,行業再度迎來春天
伴隨着“互聯網+”概念的爆火,互聯網醫療作爲醫療行業新的發展形勢應運而生。在市場的激勵下,互聯網醫療短時間內取得了快速發展。2015年12月,微醫集團在烏鎮設立了中國第一家互聯網醫院——烏鎮互聯網醫院,春雨醫生、好大夫、丁香園等多家互聯網醫療平臺相繼跟進,正式開啓了中國互聯網醫院的新篇章。
早期的互聯網醫療行業受限於網絡技術和患者認可度的侷限,線上問診、諮詢、掛號等淺層次服務無法支撐起用戶的支付意願,而利潤空間最高的藥品銷售還未建立起健全的流通機制,行業在探尋變現模式的道路上坎坷前行。互聯網醫療企業還保持着傳統的互聯網思維,企圖通過燒錢來獲取流量,但此舉收效甚微。一度看好該行業的資本熱潮也隨之冷卻,互聯網醫療市場日趨沉寂。
2018年後,國務院發佈《關於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其後又發佈了一系列規範性配套文件,爲互聯網醫院的業務定位和發展模式、發展方向提出了指導性意見。2020年的疫情將互聯網醫院的概念再次拉回人們的視野,乘着IT行業發展的東風,配以醫療政策的助力,互聯網醫院在此次疫情中發揮了極爲關鍵的作用,各大平臺用戶量都有顯著增長。醫保的接入極大促進了市場對於互聯網醫院未來發展的正向預期,互聯網醫療行業再次成爲資本追逐的熱點。但這一次,在低谷中砥礪了三年的互聯網醫療企業探索出了更加完善的商業模式、具備更成熟的互聯網技術和服務體系,擁有更健全的政策保障。可以預見,在未來幾年,互聯網醫療相關企業將迎來發展契機,互聯網醫院將強勢崛起。
圖4 互聯網醫療行業發展歷程
資料來源:國泰君安證券研究
隨着移動互聯網的普及,2015年中國互聯網醫療行業市場規模達到157.3億元,其後服務體系建設逐漸完善,行業內產業鏈開始形成,市場規模不斷擴大,一直保持着超過30%的較快增速。2018年,相關政策的出臺帶動互聯網醫療行業市場規模進一步擴大,達到491億元,同比增長51.08%;2020年該數據有望達到900億元,預計2018-2020年的CAGR爲35.39%,保持快速增長態勢。
圖5 互聯網醫療市場規模(單位:億元)
資料來源:健康界,國泰君安證券研究
2.1 價值凸顯,政府大力支持行業發展
2017年以來,國家衛健委、國家醫保局等部門密集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大力推動互聯網醫院發展。尤其是2018年和2019年,《關於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互聯網醫院管理辦法(試行)》《關於完善“互聯網+”醫療服務價格和醫保支付政策的指導意見》等相關政策陸續出臺,優化了互聯網醫院落地政策環境。
疫情期間,互聯網醫療解決了醫護資源不足、問診需求過高等問題,成爲居民看病問診常態模式,國家也給予了互聯網醫療行業充分的政策支持。2020年3月2日,國家醫保局、國家衛健委兩部門發佈了《關於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開展“互聯網+”醫保服務的指導意見》,將符合條件的“互聯網+”醫療服務費用納入醫保支付範圍,對符合規定的“互聯網+”醫療服務、在線處方藥費等實現在線醫保結算。3月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了《深化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見》,着力解決醫療保障制度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支持“互聯網+醫療”等新服務模式發展。這意味着,互聯網醫療納入醫保有望常態化。
表1 全國互聯網醫療最新政策彙總
資料來源:銳觀諮詢,國泰君安證券研究
隨着市場熱度的回升和政策紅利的推動,2020年我國互聯網醫院數目呈現爆發式增長,在2019年148家的基礎上增至超過900家,增幅達到508%。
圖6 中國互聯網醫院建成數量(單位:所)
資料來源:動脈網
2.2 疫情推動,互聯網醫院向消費端滲透
長期以來,我國都面臨着醫療資源整體稀缺和分佈不均的問題。隨着互聯網及AI技術的發展,遠程醫療和在線問診能提高診療效率,逐步緩解醫療資源稀缺難題,而新冠疫情的發生大大加速了互聯網醫院,特別是在線問診的普及進程。
疫情爆發期間,由於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需要,醫院毫無疑問成爲最高風險地區,正常就醫秩序被徹底打亂,對於除新冠肺炎之外的其他疾病的線下診療渠道幾乎完全被切斷。在此背景下,互聯網醫療的價值凸顯,各大互聯網醫療平臺在疫情發生後快速響應,聚集醫生資源滿足民衆診療需求。多家在線醫療平臺的線上問診量隨之激增,易觀千帆數據顯示,2020年春節期間,在線問診領域獨立APP日活最高峯達到了671.2萬人,較2019年同期當日最大漲幅接近160萬人,漲幅達31.3%。疫情期間,互聯網醫療平臺平安好醫生訪問人次達11.1億,APP新註冊用戶增長10倍,APP新增用戶日均問診量是平時的9倍。
表2 疫情期間各互聯網平臺在線問診數量(單位:萬人次)
資料來源:國泰君安證券研究
疫情期間,互聯網醫療協助實體醫院對患者進行在線初篩和分診,有效緩解了實體醫院的就醫壓力,避免物理空間的交叉感染。對於需要長期就醫拿藥的慢性病患者,藉助互聯網醫院的在線診療、慢病管理平臺,進行在線問診並開具處方,享受藥品郵寄到家等服務。對於無法去實體醫院取藥的慢性病患,線上醫療平臺無疑解了“燃眉之急”。疫情過後,居民健康意識進一步提高。同時,互聯網醫院各種服務模式的可行性和價值已得到充分體現,未來勢必將加速普及,進一步向消費端滲透。
圖7 2020年春節期間在線問診數量(單位:萬人次)
資料來源:易觀千帆,國泰君安證券研究
3.1 付費問診+電子處方的基本盈利方式
線上問診並開具電子處方是需求量最大、也是最基本的醫療服務,並且它對於技術的要求較低,所以幾乎所有的互聯網醫院都將這項服務作爲基本業務,其基本流程爲:患者通過圖文信息、視頻電話等方式實時向醫生反應相關健康問題;互聯網醫院作爲醫患交流的線上對接平臺,承接患者需求,並將需求轉交給實體醫院及醫生;實體醫院及醫生作爲診療方爲患者提供檢查、診斷、治療等服務。從最開始的免費問診,到後來隨着線上問診市場的不斷髮展,更多優質醫生資源參與到業務中,線上問診業務轉向收費模式。同時,互聯網醫院向後端延長服務,構建問診、開處方、購藥、配送的完整閉環,實現了盈利。不僅如此,互聯網醫院允許醫生利用碎片化時間提供在線問診服務,釋放了醫生的生產力,增加醫生的合法收入。
近年來,我國線下醫療資源的分佈不均和線上服務能力的不斷擴大兩個因素推動着我國在線問診的快速普及,其市場規模也由2015年的10億元增長至2019年的90億元,2015-2019年複合增長率達58.5%。新冠肺炎疫情不僅提高了健康與保健意識,也使在線問診的可行性得到驗證,接受度進一步提升,從而使消費者養成使用在線問診的長期習慣。結合行業規範和扶持政策的不斷推出,在線問診將變得更高效、更可靠。中國情報網預計,2020年中國在線問診市場規模將達220億元,2022年市場規模將增至680億元。
圖8 中國在線問診市場規模情況(單位:億元)
資料來源:中國情報網,國泰君安證券研究
醫療資源最核心的是診療業務,這也是用戶真正願意付費的部分。儘管我國問診業務收費較低,互聯網醫院提供的在線診療及電子處方業務盈利空間不大,但是這仍然構成了互聯網醫院盈利模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互聯網醫院業務閉環中的第一步。只有確保就診開方順利完成,後續購藥支付環節纔有可能實現盈利。另外,在互聯網+的場景下,流量的增長能夠讓薄利通過多銷轉化爲厚利。同時,線上問診能夠推動分級診療,合理配置醫療資源,緩解因患者過度向三甲醫院集中而產生的看病難、看病貴問題,降低醫療服務體系管理成本,有利於醫療生態大環境的健康發展,互聯網醫院也將得到更好的發展。
3.2 醫藥電商是盈利大頭
在付費問診的盈利模式中,大部分不擁有醫生資源的企業只能收取少量的傭金費用,且由於公立醫院議價能力過於強大,傭金金額將不會太大。互聯網醫院的盈利大頭在於成爲流量入口之後,與醫藥電商、線下藥店、DTP藥房、醫藥流通企業協商獲得藥品的返利。
疫情期間,藥品和衛生防疫用品需求的暴增以及民衆出行不便使得醫藥電商獲得了一波明顯的流量增長,同時也加深了用戶對醫藥電商的品牌認知。與傳統的醫藥銷售方式相比,醫藥電商具有顯著的優勢。傳統的藥品零售終端在大中城市的覆蓋密度是足夠的,但在鄉鎮、農村等區域卻顯得捉襟見肘。而醫藥電商能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醫藥電商通過“線上下單、線下配送”的方式,以高效便捷的快遞物流網絡爲支撐,能很好地讓藥品觸及更遼闊的下沉市場,使得藥品的可及性大幅增強。此外,醫藥電商不受“店鋪”面積限制,因而在售品規數較傳統的藥品零售終端往往更多,尤其是一些大型的醫藥電商,在供應鏈方面更具話語權。
未來,開放處方藥電商和打通互聯網醫院在線醫保支付將是醫藥電商的兩個催化劑,“互聯網醫院電子處方+醫保在線支付+處方藥”的鏈條一旦被打通,醫藥電商必將快速崛起,互聯網醫院也將隨之受益。
圖9 中國醫藥電商行業市場規模(單位:億元)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國泰君安證券研究
3.3 專注“慢病複診”服務平臺,深耕醫療縱深領域
據健康中國行動推進委員會2019年7月發佈的《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慢病成爲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和疾病負擔,慢病導致的負擔佔總疾病負擔的70%以上,成爲制約健康的重要因素。同時,慢病的病情延續時間長、病因複雜、服務需求大,需要保持長期高頻的診療溝通,互聯網醫療則爲慢病管理搭建了更爲順暢便捷的服務平臺。
近年來,互聯網醫療的商業模式趨於穩定,大數據、人工智能、機器人等前沿技術成爲其發展的新動力,基於醫療大數據的慢病管理能夠彌補用戶自身健康管理缺失的不足,實現長期醫療服務管理,形成“數據+應用場景”的商業閉環。互聯網醫院的慢病管理更加側重患者院外管理,與線下醫院重在慢病確診及複診續方形成互補,既可以爲患者提供治療建議、治療效果評價、電子處方、用藥指導、心理輔導、生活方式幹預等一系列院外慢病管理服務,還能實現用互聯網的方式爲醫生賦能,不但會爲每位平臺醫生配備專屬人工醫助,還會爲他們提供多種AI與大數據相結合的慢病管理工具。在爲醫生增效的同時,助力醫學科研,從而達到提升醫生效率、患者體驗以及慢病管理的效果。
圖10 互聯網醫院慢病管理服務閉環
資料來源:雲頂財經
在傳統的慢病管理模式中,提供醫療服務的場景大都發生在院內,患者需定期到醫院開藥。在院外,患者缺乏專業的指導,且身體情況難以持續監測,導致治療效果不理想。互聯網慢病管理平臺通過提供線上複診隨診、送藥上門、指標監測、用藥指導、不良反應幹預、醫保支付、健康科普等服務,可以有效彌補傳統慢病管理的痛點。2020年初突如其來的疫情導致線下診療渠道受阻、醫療資源緊張,互聯網醫療爲正常的醫療服務,特別是醫患需保持頻繁交流的慢病管理提供了重要保障。從特殊狀況爆發到常態化防控,國家從頂層設計上持續釋放積極信號,鼓勵線上慢病管理服務。同時,人口老齡化、新經濟發展等因素也在助推着互聯網慢病管理的發展。因此,雖然目前中國互聯網慢病管理行業尚處在起步發展階段,但市場潛在規模巨大。億歐數據顯示,我國慢病管理市場一直保持上升趨勢,且增速明顯上升,近幾年增速保持在25%以上。2020年中國互聯網慢病管理市場規模爲268億元,滲透率爲11%;預計到2025年,市場規模將達到2357億元,滲透率將增長至37%。
圖11 我國互聯網慢病管理市場規模(單位:億元)
資料來源:億歐智庫,國泰君安證券研究
3.4 與商保合作,依託核心優勢推出新產品
我國是全民醫保制度,基本醫療保險的支出佔總醫療支出的比例達55.8%。從2018年開始,我國醫保支出增速已高於醫保收入增速,且收入和支出差距呈擴大趨勢。在基本醫保支出壓力逐漸增大的背景下,作爲其補充的商業醫療保險的作用越來越受到廣泛的關注和重視。近年來,人口老齡化和醫療支出增長帶來健康保障剛需,我國健康險發展快速,保費收入逐年遞增。智研諮詢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健康險保費收入爲7065億元,同比增長29.7%;2020年我國健康險保費收入爲8172.7億元,同比增長15.7%。
圖12 中國健康險保費收入規模(單位:億元)
資料來源:智研諮詢,國泰君安證券研究
支付端的打通一直是互聯網醫院解決盈利難題的關鍵一環。由於在線門診全面對接基礎醫保還需較長時間,而醫保覆蓋的項目亦無法滿足患者越來越豐富的醫療需求,因此在積極尋求接入醫保的同時,和商業保險公司的合作成爲互聯網醫院打通支付環節的另一重要途徑。商保能夠服務醫保之外的領域,滿足患者不同層次的需求。打通商保支付後,互聯網醫院便有了一個可以長期合作的支付方,完成構建完整產業鏈閉環的最後一步,在線門診從診療到支付都變得更加便捷、經濟。互聯網醫院獲客會變得更加容易,而病人數量的維持和增長正是互聯網場景下醫院發展的動力。
除了新的支付方和更強的獲客能力外,互聯網醫院還可以通過與商保企業合作共同推出健康保險產品來實現盈利。對商保而言,互聯網醫院能夠提供健康管理、線上問診、慢病管理等服務對投保人進行全程管理,提高投保人健康狀況,進而有效地幫助商保企業控制費用,合理控費便能實現較高承保利益,二者能實現雙贏。
3.5 付費知識業務
隨着互聯網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知識付費掀起一番熱潮。除了付費問診這一基本業務以外,醫療產品的知識付費服務還包括內容付費服務、服務包付費服務等。
內容付費服務主要是以內容和音頻爲載體的知識付費模式,用戶支付一筆費用以獲得教育課程的觀看權利以及相配套的知識產品。2017年,丁香公開課《抗菌藥物的合理使用》上線,4個月時間裏,這堂488元課程的付費學習人數近2500人,僅這一堂課的收入總額就破百萬。丁香公開課這種專業性極強的知識付費,即滿足了特定用戶羣的需求,也提高了APP的用戶黏度。分答付費也是內容付費服務的內容之一。對於一些科普性、常識性、或非急需解決的疑問,用戶可以在平臺上付費提問並上傳相關資料,醫生再利用碎片時間回答用戶的提問。每個問題在提出的時候都是默認私密的,獲得回答之後,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將收到的回答設置成公開,其他用戶再向該用戶付費查看答案。分答付費能夠幫助用戶輕鬆解決一些健康小疑問,爲患者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同時也能充分利用醫療資源,實現分級診療。服務包付費模式主要以醫生個性化的健康服務包形式出現,具有專業性、服務靈活性、週期性等特點。用戶可以按需購買醫生打包的健康服務包,內容包括了線上預約、病例分析、住院面診等知識服務。這種模式既包含了醫生知識內容,也包含了以醫生爲核心的線下就診資源服務內容,對於用戶週期性的醫療健康管理具有可操作性及服務可及性。
付費知識往往都是知識與服務的結合,而不僅僅是單純的硬知識內容,其目的是幫助用戶解決醫療健康問題。從知識付費的發展趨勢來看,未來將形成“知識+服務”付費模式,從單一的售賣產品演變爲售賣服務,以產品爲載體,附加多元化的服務內容。
目前,互聯網醫院建設推進加速進行,越來越多的企業、醫院及其他相關機構參與到互聯網醫院建設過程中。但就已建成、且實現正常運營的互聯網醫院的經營狀態、盈利情況來看,互聯網醫院盈利模式仍不成熟,營收能力相對較弱,營業收入不超過500萬人民幣的互聯網醫院超過70%,盈利額小於100萬人民幣的醫院佔比32.4%。未來,如何實現盈利仍然是互聯網醫院面臨的最大難題。
4.1 醫保商保共同發力,構建診療購藥盈利閉環
醫保政策的逐步開放將爲線上醫療的新服務、新業態引入“超級支付方”,同時也將進一步對患者就醫方式的選擇產生積極影響。互聯網醫院接通醫保支付已成爲大趨勢,接通醫保支付的互聯網醫院獲客更容易,也就有機會對這些患者進行後續健康管理服務的轉化。同時,醫保接通促進了互聯網醫院基礎設施完善,當互聯網醫院具備了完整的診療流程、監督環節後,商保就有了良好的接入條件。中國的商保空間發展巨大,據艾媒諮詢統計,後疫情時代超六成網絡用戶認爲需要購買商業醫療保險。目前互聯網醫療平臺與商業保險合作的模式還未完全打開市場,但互聯網醫療平臺擁有大量的用戶數據,可以助力商保產品的研發和精準銷售,爲互聯網醫療+商保市場提供一個龐大的藍海市場。在醫保滿足基礎醫療需求、商保滿足多樣化醫療需求的情況下,互聯網醫院服務內容更加完善,也將有更大的盈利空間。
4.2 實體醫院與互聯網醫院通力合作促使雙方降本增效
互聯網醫院從本質上來說是醫院,互聯網只是一種手段,通過互聯網將部分醫療服務線上化,改善當前醫療環境,促進醫療資源合理化使用,爲患者提供便捷的診療服務。政策要求互聯網醫院必須依託實體醫院,整合線下醫療資源成關鍵點,互聯網醫院的運營必須以實體醫療機構爲依託,而不允許建立純互聯網平臺的互聯網醫院。當前,互聯網醫院的建設主要以個體醫療單位爲主,基於各自的醫療資源將部分診療服務線上化。未來的互聯網醫院建設將打破醫療單位的界限,通過雲網絡實現醫療資源的跨院區整合,建成區域性的互聯網醫療聯合體。互聯網醫聯體通過雲網絡連接三甲醫院、專科醫院、基層醫療機構以及第三方醫療機構,實現各類型醫療機構醫生、設備、患者信息的互聯互通,並根據患者的疾病情況,將普通疾病患者留在基層,將疑難雜症患者送往三甲醫院,有效落實分級診療。與此同時,病歷、檢查結果、處方等患者信息將在互聯網醫聯體內實現共享,爲各類醫療機構醫生通過雲平臺進行會診、診斷提供條件,共同爲疑難雜症提供聯合會診服務,提高診斷的精確性和科學性。未來,數字健康服務的關鍵在於“通”,只有在線上把醫療、檢查檢驗、藥品、醫保和數字化五個要素打通,打造更多線上線下結合、醫藥保健養貫通的一站式服務,才能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就醫需求、健康需求。
4.3 探索5G、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提供更多特色服務
5G、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依舊是互聯網醫療發展中的主要驅動力。在醫療方面,5G起到互聯互通醫療終端設備的作用,實現控制和管理,人工智能技術提供更多個性化服務,促進互聯網醫療模式提質升級。5G把終端跟網絡連接起來,可以極大地提高信息傳遞的容量和效率,和雲端更緊密地結合,通過儀器設備互聯、全息投影技術實現立體化、智能化的遠程會診。人工智能技術的引入使得診斷能力大幅提高,爲患者創造更加人性化的醫療環境和溝通模式,有助於緩解醫護人員緊張問題。
4.4 聚焦基層醫療,發展慢病管理、大病康復、養老等更大的市場
發展互聯網醫院受益最大的是縣域內的基層醫療機構,基層醫療機構可以在互聯網醫院平臺對接更多的專家資源。縣級醫院專家資源不足,需要引入優質專家資源。慢病管理、健康管理、大病康復、社區康復、老年養老都是落在社區,都是在基層醫院、區縣以下的醫院完成,這些基層醫療機構更需要互聯網醫院。目前基層醫療機構信息化程度仍處於初級階段,個性化和自動化水平低。未來,基層層醫療的門診量會逐步提高、越來越大,對信息化、智能化的需求也會增大,互聯網醫療企業可以爲基層醫療機構提供信息化服務,提前介入進行佈局,免費提供標準化的診所運營系統,輔以個性化增值服務。
此外,常見病、慢性病在線複診提及率達74%,慢性病引起的死亡人數佔中國總死亡人數的86.7%,慢性病已經成爲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和疾病負擔,對於居民生活的影響愈發嚴重,且其患病人數多、醫療成本高、患病時間長、服務需求大。互聯網醫療可以有效分擔門診壓力,優化醫療服務流程,利於合理配置醫療資源,推進分級診療。因此,慢性病、常見病是未來互聯網診療服務的核心業務。
近年來,互聯網醫院的發展“由虛向實”,逐漸步入規範化的快速發展階段。互聯網醫院建設初具規模,醫療服務體系和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度顯著提高,已經具備診療+藥品+保險+健康管理全覆蓋的完整商業閉環,商業變現潛力更大。疫情之下,互聯網醫療協助實體醫院對患者進行在線初篩和分診,有效緩解了實體醫院的就醫壓力,避免物理空間的交叉感染,互聯網醫院的作用得到了充分體現。用戶暴漲、需求激增、市場規模迅速擴大的同時,互聯網醫院的發展還獲得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以2020年3月份頒佈的相關文件爲分界點,互聯網醫院進入了有規可依、全面規範、快速發展的階段。
但是,互聯網醫院的商業模式目前仍處於摸索階段,企業盈利能力仍普遍較弱。未來,隨着在線醫保和商保支付的普及,互聯網醫院有望徹底打通醫療、醫藥、醫保全價值鏈,突破當下的商業化瓶頸,獲得更多變現渠道。隨着國家推動電子病歷、智慧醫院、DRG等院內信息化建設,以及推行分級診療,加速醫聯體、新型縣域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等平臺的搭建,服務平臺多元化,能率先打通保險支付端的互聯網醫院未來發展可期。
表3 國內有潛力的互聯網醫院相關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