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的行情,鋰電池再次燃爆,龍頭寧德時代一口氣大漲了6.67%。
沾了它喜氣的天賜材料大漲9.2%,其他的鋰電池概念股基本也是雨露均沾。
在過去的行情分析文章中,我們就不止一次地表示,看好鋰電池產業鏈,畢竟他肩負的是減少全球碳排放、人類自救和能源革命的重任,這場革命不管是意義,還是所造就的商業機會,都絲毫不亞於計算機和互聯網革命,最重要的,是他能夠持續未來數十年。
套用巴菲特老爺子的話,這是一條長長的坡,上面又有厚厚的雪,有的是時間,有的是機會,讓投資者慢慢滾。
今天我們的判斷再次被驗證。伴隨着鋰電池的大漲,這周也走到尾聲,而“五窮六絕”的第一個月,同樣來到尾聲。
這個月的行情,以一個大跌作為下馬威,但其後卻走出連漲行情。
從上證K線圖上看,自3月中旬第一次觸底之後,走了一個多月的反覆橫盤,5月初的這一次大跌,更像是這一波調整的階段性結束。
如果從5月上旬的低位算起,上證過去兩週已經上漲了7%,收復過去2個月多的大部分失地,指數回到一月份的高位,距離2月份的高位,也只有170多點,U型反彈的形態明顯。
而作為高科技題材炒作的熱門地,創業板指數反彈更為明顯,自3月觸底至今,上漲幅度高達25%,其中近一半是過去兩週貢獻的,從K線形態上看,屬於明顯的V型反彈。
外圍方面,恆生指數反彈力度相對疲弱,但過去兩週和A股一樣,走出一波反彈。
美股方面,納斯達克在4月下旬創出歷史新高後有所回落,但道瓊斯指數和標普500指數都在5月份創出歷史新高,印度疫情吿急、通脹困擾、全球地緣政治爭端頻發,似乎並沒有影響美帝的資本市場。
雖然五月份還有幾天才正式結束,但從K線圖可以判斷,這個月大概率會是一個“Happy Ending”。
這對於大多數投資者來説,是喜事,那些沉默了許久的投資羣,又開始活躍,只不過,這一次變成“終於看到解套的希望了”,可謂老淚縱橫,月末可以放心加個雞腿了。
對於個股來説,5月行情也確實又驚又喜。
就拿最典型的“茅”頭--貴州茅台來説。
3月份大跌的時候,機構們有過一波跑路,各種重押茅台的公募、私募基金經理,被調侃得無地自容。
外資也一樣,持股比例一路下滑,跟見了鬼似的。
但現在,外資已經高調宣佈:我回來了!
雖然持股比例只回到3月份的位置,但從跡象上看,外資重新入場的跡象是很明顯的。
當然,這種吃相,難免會落人話柄,有人就質疑,茅台4月末5月份初的那一波連跌,分明就是有人在故意打壓股價,機構也好,外資也罷,最終的目的都只有一個,讓韭菜讓出籌碼,股價便宜點,進場舒服點。
當慣了韭菜的人,只能無奈説一句:你們真會玩。
當然,經歷了過去2個多月橫盤、上上下下的的投資者,一定也深有體會,每一次以為會是天長地久,誰知道天亮後發現還是一夜情。
這回會不一樣嗎?
股市漲跌,週期而已。
所以,要知道這次是不是一樣,得先看看兩個重要的風向標變化,一個是貨幣,另一個則是企業盈利。
較為宏觀的風向標,是美聯儲。
畢竟是他開動印鈔機造就了去年的牛市,而且,全球範圍內的每一次大漲、每一次大跌,都能從他的印鈔機中找到原因。
貨幣這個問題,背後遵循的定律,跟物理説的能量守恆定律一脈相承,貨幣今天可以從美聯儲轉移到股市,哪天也可以從股市轉移回美聯儲,問題只是這一天是什麼時候。
這個問題相信美聯儲現在也沒有確切的時間表,以至於今天A官員出來説“通脹有問題,水太多了,我們得收”,明天B官員出來説“其實還好,水不算多,而且我們的蓄水池沒什麼問題”,把市場撩撥得七上八下、不要不要的,投資者聽了也是雲裏霧裏,一頭霧水。
其實,甭管那些官員出來説啥,美聯儲的小心思,一個就可以概括,那就是“等”。
等什麼?
等疫情結束,指標可以是疫苗接種率,也可以是全球的抗疫情況。
理由很簡單,追本溯源,美聯儲去年之所以無底線QE,是因為疫情,所以疫情如果結束,收水也就是順理成章了。早前美聯儲自己也説過,疫情結束最重要的標誌之一,是疫苗接種率,75%的分界,今年9月的時間預期,但突如其來的印度疫情,其他亞洲國家出現的死灰復燃,使得這個問題變得更加複雜。
即使美國國內的接種率到了75%,如果其他國家又繼續爆發疫情,美聯儲能輕鬆收水嗎?
未必,而且不要忘了,現在又多了一個影響因素:拜登。
這位總統先生從入主白宮的第一天起,就把實現美利堅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扛在肩上,方法嘛,就是要效仿他的兩位優秀前任--羅斯福和克林頓,大搞基建。
雖然他的方法是通過税制改革來解決籌款難的問題,但是萬億美元級別的大投資,沒有美聯儲的印鈔機助攻,恐怕總統先生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雖説美聯儲是獨立運作,但都是為美利堅民族的福祉,鮑威爾再怎麼説,也不能在這個政治任務面前,成為拜登總統的豬隊友。
關於美聯儲的大方向,可以説:“水,總是要收的。”
但不要漏了:“收了還會放。”
所以,對於美聯儲收水預期,不可以輕視,但其實也沒有必要如2月份那樣恐慌,畢竟,市場已經price in 了2個多月。
回到我們國內,總理都一直強調今年的貨幣政策保持穩定,不會急轉彎,所以國內的貨幣情況,相信不會出大問題。
回到微觀的問題,本源還是離不開企業的盈利情況。
原因很簡單,去年是估值提升造就的牛市,所以很多股票都high翻天,今年到了要用業績兑現的時候了。本來,大家都寄望於疫情會持續好轉,經濟活動恢復後,企業的盈利也會跟着恢復。
但問題在於,經濟復甦帶動的需求上升,使得今年大宗商品價格漲得實在誇張,這給很多企業尤其是製造業的原材料採購帶來很大的成本壓力,進而對企業的盈利問題造成負面影響。
股票的價值就是所代表公司的價值,而公司的價值,核心的一點就在於創造利潤的能力,如果公司的盈利問題受影響,那股價自然也逃不掉。
況且,剛經歷完殺估值,現在再殺一波業績,那怎一個慘字了得。
不過,好在這個問題已經驚動到國務院,總理在幾次國常會議上,都提到了大宗商品漲價問題,也都指出要加大力度解決這個問題,所以我們看到了人民幣匯率在升值,不用懷疑,國家正在出手。
大宗商品的漲價,説到底就是貨幣購買力的問題,好比深圳的房子20萬/平米,貴上天際,但如果你月薪也是20萬,那就不貴了。所以,用匯率升值的方法解決購買力問題,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即使有可能使出口商品價格競爭力下降,但在現在這個環境下,能夠解決原材料漲價問題,使得企業生產經營能夠順利進行,無疑是好處多過壞處,何況,全球都面臨通脹壓力,其他國家的出口商品也一樣會漲價。
所以,企業在原材料成本壓力這個問題上,至少可以暫時喘口氣,盈利的壓力,也可以得到一定的緩解,股市的承壓也會相對減少一些。
順帶説一下,人民幣升值,還給外資的進入提供了吸引力,這幾天外資進場掃貨大盤藍籌股,就是最直接的體現。
當然,中美博弈引發的諸多問題,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解釋,但鑑於內循環戰略方向的出台,即使出口生意不好做,國內生意至少還在,只要解決企業的原材料成本問題,那麼企業的盈利問題對股市的影響就可以限制在可控範圍內。
股票,短期是投票器,長期是稱重機。
這是老生常談,但揭示了一個歷久彌新的投資道理:股價上漲,貨幣是最直接的動力,而企業的盈利能力,則是最基礎的動力。
現在,貨幣的動力還在,雖然沒有去年那麼強勁,但快速衰竭的可能性也不大,企業盈利前期受到一些挑戰,但現在也正在往好的方向發展,只要不再捅什麼新簍子,股市反彈的動力就大概率可以延續下去,這一次,真有可能會不一樣。
當然,這種反彈不會一步到位,更可能的是小步上漲,漲多了還得橫上一段時間,尤其是到達壓力位或者要破位的時候,那些被套得神經衰弱的資金,會逃命似的跑路。這種情形,可能更適合中長線的投資者,因為只要等得起,總會回來。
至於投資方向,如果既想獲得投票機的好處,又想獲得稱重機的好處,不妨多關注兩個優質板塊,一個是消費,另一個是新能源,因為消費代表了生生不息,新能源代表了節節高升。
長線投資,除了做時間的朋友,也可以做做這兩個板塊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