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瀏覽的是香港網站,香港證監會BJA907號,投資有風險,交易需謹慎
順豐是好公司,但順豐不是好生意
格隆匯 04-21 10:52

坦率説,順豐控股(SZ:002352)預吿鉅虧10億的一季報,之前並非毫無預兆。反而是市場如驚弓之鳥的表現令人疑惑。虧損預吿之後,基金經理們都在奪路而逃連續兩個跌停,説好的長期價值投資變成了一個冷笑話。

要知道,就在2個月前,順豐還是那個“坐5000億望一萬億”的快遞之王,是引領物流前沿技術發展、動輒展望終局看100年的超級王者。

這份公吿之前,諸多公募基金經理手中的核動力計算器都算到冒煙了。從2020年一季度開始,他們對順豐不斷加倉,在順豐流通股佔比從一季度的3%,直接漲到4季度的10%,總持倉市值一度近600億。

用600億真金白銀全力押注,基金經理的話術都像是一個師父教出來的:我們看好中國快遞物流行業龍頭公司的發展,願意與中國最好的快遞公司一起成長,想到30萬快遞小哥一刻不休的為股東辛勤勞作,我們就很放心,我們作為基金經理看的不是一時一地,看的是10年以後的大格局。

《霸王別姬》裏那句話説得好:“説好的一輩子,少一個月,一天,一個時辰,都不算一輩子。”這份虧損10億的財報一經出爐,打臉了一眾專業信徒。而從大宗交易的情況看,很多基金預感大事不妙,早就提前偷偷下車了。

不過,市值跌掉50%之後,嗅到血腥味的逆向投資者紛至沓來,大家關心的問題也大同小異:如果一個月前,大家6000億的順豐邏輯通順,3000億的順豐豈不是更是罕見價值;如果一個季度的表現並不是決定性的,那麼眼下是不是抄底時間?

看清這個問題,我們需要代入三重維度。

01

短維度:利好全面翻空的2021

短維度看,順豐一季度不及預期的表現恐怕只是個開始。原因極其簡單:

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上市公司大多經歷了上半年的停擺,而對於順豐所在的快遞行業來説,整個局面卻完全相反:去年的利好今年都變成了利空,而去年的利空今年卻始終沒有終止。

首先,受疫情影響,去年全年油價保持了低位,直到四季度才有所回升。這對油料消耗巨大的物流行業來説是個巨大利好。去年2季度,順豐毛利率甚至創下21%的歷史最高水平。

今年原油價格恢復之後,不僅這種利好將不復存在。考慮到從去年12月開始油價飆升,WTI原油價格已經站穩60美金,未來油價還有進一步上漲的可能性,油價對順豐所在的物流行業的業績表現,還會產生進一步牽制。

圖:油價已回高位

除此之外,作為高速公路的大客户,順豐去年的超優秀業績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客觀因素:根據交通運輸部的政策,從2020年2月17日0時起至疫情防控工作結束,所有依法通行收費公路的車輛免收全國收費公路車輛通行費。2020年5月之後,這個免費政策也被取消。

成本下降受益於低油價和免費高速路,而收入增長又受益於疫情期間產生的防疫物資運輸需求脈衝增長,和防控措施下的線上消費品寄遞時效件極高基數,此長彼消之下,順豐去年全年淨利潤達到69億,營收也在四季度站上450億高位。

圖:順豐營收逐季增長

面對這樣一家營收不斷增長,盈利能力歷史新高的白馬公司,順邏輯思考的機構投資者們想避開這樣一個陷阱還是頗有難度的

隨着股價提升,研究員對順豐的盈利預測越來越高,而順豐經營本身卻存在波動和週期,追高的投資人在6000億市值的高點被一份並不意外的季報打擊到也就毫不意外。

短維度來説,對於接下來幾個季度的順豐,業績想有超預期表現還是非常困難的。少,在疫情效應產生的擾動完全消失之前,之前買入順豐的理由都將不復存在。

02

中維度:資本開支週期開啟

除疫情因素之外,順豐中期業務增長本身也走到了一個關鍵窗口期,原有的基礎設施框架已經不能支撐順豐進一步滿足市場需求。

2020年以來,順豐的業務量整體增速非常迅猛。數據顯示,2020年順豐完成業務量81.4億票,同比增長68.5%,遠超行業整體增速的31.2%,導致速運等多環節出現產能瓶頸。

2021年一季度更是如此,順豐已經成熟的產品線,如特惠專配等的需求都遠超整體產能響應能力,而剛剛放量的新產品線,如豐網和快運,產能完全釋放還需要時日。加之順豐為了滿足電商平台春節不打烊的安排,一季度順豐給出了大量的在崗人員補貼。

簡單説,順豐的業績中,短維度有成本和需求的擾動;但中維度中,順豐為實現增長不顧一切的大幅投資更是重要因素。

圖:順豐資本開支的第二輪高峯期

就在2020年,順豐資本開支(不考慮股權投資)達123億元,環比增加58億元;其中在四季度進一步加大產能投入,資本開支(不考慮股權投資)達到49億元,環比增加14.5億元。

在順豐掌門人王衞眼中,增長才是一切,儘管可能投資者並不喜歡這樣的顛簸。

對順豐來説,快遞物流業務本身屬於同質化業務,想要對四通一達產生降維打擊,需要在基礎設施搭建上步子再大一點,這個資本開支週期幾乎是避不開的。

在順豐業績電話會議中,順豐投資者關係團隊坦承,眼下順豐正處在一個資本開支週期頂峯,資本開支目前佔到營收7-8%個點,而鄂州機場的投產甚至還會進一步拉高這個佔比。

很顯然,這些投資本質上上都可以理解為是成本的一部分。中期看,順豐還會進一步處在資本開支週期中,這種投資產生的折舊和短期的投入大幅增加,同樣會影響接下來不短時間的順豐業績表現。

從這個角度説,即使是1-2年的中維度判斷,投資者也不應當對順豐的表現有過高的期待。

03

長維度:信仰非常昂貴

當然,以上這些中短維度的擔憂,順豐掌門人王衞也早有預判。在業績説明會上,王衞説,順豐二季度不會再虧,但全年利潤也不會回到去年同期水平。

言語間,順豐王衞的戰略思考能力,依然是無可爭議的物流之王:

如果短期的利潤承壓能換來長期的競爭力,有機會將順豐打造成為市場上不可或缺的選擇,那我願意調低未來1-2年的利潤率預期,這是重要的戰略。

在王衞的敍事中,未來三年還有很多目標要實現,順豐的股價不應以物流公司的估值體系來看,這將是對所有投資者最好的交代。

事實上,如果投資者稍微目光長遠一些,全面押注前沿運輸科技的順豐,本來也不應當是一個普通物流公司的估值。盤算幾個季度或者幾年業績的思考維度,終究是錯付了。

過去3年中,順豐的研發費用逐年上升,加上在前沿資本開支的投資,順豐實際的利潤水平很明顯是被壓低了,這些居高不下的研發投入和資本開支,都構成了順豐增長的重要砝碼。

一方面,鄂州機場的投入將順豐時效產品與行業平均再拉開3-4小時距離。這個時效網絡,不僅僅是國內的時效網絡,也是順豐服務全球和供應鏈產品的核心優勢,對競爭對手來説,這個鴻溝在可見的時間內難以逾越。

另一方面,隨着順豐在供應鏈領域的持續投入,順豐很快將為整個市場設定品牌和服務的標準,為全球物流行業設定標杆。

順豐控股引以為傲的“天網、地網、信息網”的背後,正是通過順豐科技的大數據生態來“粘合”,並廣泛應用於順豐控股的速運、倉儲、冷運、醫藥、國際等業務。順豐科技的自動化機器人也活躍在分揀等環節,實現24小時連續高速處理包裹。

憑藉這些產品線的不斷創新,順豐過去5年營收翻了三倍,已經將仍然在低價競爭的其他快遞對手遠遠甩開。

不過,這些增長並不是沒有代價的:

就在去年,順豐資本開支每天就要燒掉3300萬,如果想要實現超高速增長,這個量級的資本開支才只是剛剛開始。對應的,從順豐上市以來,順豐融資的腳步一刻也沒有停歇。

股權融資角度,2017年兩筆定增融資總和接近600億,2019年發行了近58億可轉債,2021年2月,順豐繼續增發220億,而債權融資的清單更是密密麻麻,到2020年年報截止,順豐的總負債已經站上544億。

很簡單,僅憑當前業務產生的自由現金流,根本無法滿足順豐全速增長的資本渴求。不出意外的話,想要完成對科技巨頭的信仰一躍,順豐接下來三年的融資只會有增無減。

從長維度判斷,為了順豐轉型科技巨頭的願景,投資者每年還至少要面臨將近200億的債務承擔和股權稀釋。

04

好公司,但不是好生意

在王家衞導演的《阿飛正傳》中,阿飛説,世界上有一種鳥是沒有腳的,它只能一直飛呀飛呀,飛累了就在風裏面睡覺,這種鳥一輩子只能下地一次,那一次就是它死亡的時候。

對正處在激烈競爭物流賽道的順豐來説,順豐的投資和增長一旦停止,就意味着死亡,競爭對手不出意外很快會追趕上來:三通一達背後的諸多資本虎視眈眈,極兔速遞也剛剛完成新一輪融資,估值來到78億美金,即將赴美IPO。

此中道理在清楚不過:順豐是家好公司,但順豐不是好生意。在同質化服務的快遞賽道中,想要一戰成名的決策是不存在的。

當然,如果你是真正的終局投資者,這這些都不重要:任何選手都清楚的知道,誰第一個完成對14億人市場的基礎框架佈局,誰就將成為確定的贏家。無論現在付出怎樣的代價,與未來萬億級別的市場願景比較起來,都不值一提。只是那一天,很遙遠。

也許,這就是成就偉大的代價。王衞已經超越了傳統視角,下面,就輪到二級市場的投資者們了。

關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蹤我們,查閱更多實時財經市場資訊。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發現投資的樂趣?加入 uSMART投資群 並分享您的獨特觀點!立刻掃碼下載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責聲明
盈立證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冩這篇文章時是基於盈立的內部研究和公開第三方信息來源。儘管盈立在準備這篇文章時已經盡力確保內容為準確,但盈立不保證文章信息的準確性、及時性或完整性,並對本文中的任何觀點不承擔責任。觀點、預測和估計反映了盈立在文章發佈日期的評估,並可能發生變化。盈立無義務通知您或任何人有關任何此類變化。您必須對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項做出獨立分析及判斷。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級人員、僱員或代理人將不對任何人因依賴本文中的任何陳述或文章內容中的任何遺漏而遭受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文章內容只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證券、虛擬資產、金融產品或工具的要約、招攬、建議、意見或保證。監管機構可能會限制與虛擬資產相關的交易所買賣基金僅限符合特定資格要求的投資者進行交易。文章內容當中任何計算部分/圖片僅作舉例說明用途。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的價值和收益可能會上升或下降。往績數字並非預測未來表現的指標。請審慎考慮個人風險承受能力,如有需要請諮詢獨立專業意見。
uSMART
輕鬆入門 投資財富增值
開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