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瀏覽的是香港網站,香港證監會BJA907號,投資有風險,交易需謹慎
地產股還會再暴動嗎?
格隆匯 03-09 14:20

春節後,被打入“冷宮”多年的地產板塊逆勢而動,申萬房地產指數從3506的低點一度躍升至4000點以上。

一時暴漲之後,地產能獲得資本的長期“寵幸”嗎?

1

新規意味着什麼?

房地產不僅對宏觀經濟影響深遠,也關乎社會民生,其發展受到政策的調控,具備明顯的政策屬性,地產股近期的“暴動”,首先就和政策新規有一定的關聯。

2月18日,自然資源部內網信息顯示,22個重點城市將施行住宅用地供應“兩集中”新規。“兩集中”即集中發佈出讓公吿、集中組織出讓,且全年公吿不能超過3次。

2月24日,青島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發佈通知,嚴格實行住宅用地“兩集中”同步公開出讓,全年將分3批次集中統一發布住宅用地的招拍掛公吿並實施招拍掛出讓活動。

相比以往逐塊成交,集中放量的政策將使得土地供應在設定的交易期內大幅增加。

通俗來説,此前多家房企爭奪每一塊土地,而後將是多家房企在同一時間選擇多塊土地。

在入地出讓保證金制度下,由於集中拍地,保證金已無法在土拍中“重複進場”,要想盡量多參與競拍,只能依靠強大的資金實力,因此這對企業現金流要求更高。所以,具備更強現金流實力的頭部房企的優勢將凸顯。

需要注意,目前具體政策細節並未出台,如果後期限制房企參拍次數,就要另當別論了。

事實上,新規之下頭部房企不僅在資金實力,運營和研判上的優勢也將被放大。房企不可能像之前每一次競拍都參加,只能有規劃的做出選擇,而頭部企業覆蓋範圍廣、人才資源豐富,在研究判斷層面更具優勢,更有可能以最合理的方案拿到最希望得到的項目。

此外,目前土地儲備豐富的房地產企業也將佔有相對優勢。

隨着制度效應進一步向下傳遞,供應土地也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開工和開售時間趨同,而這無疑將會增加行業競爭。

相比之下,已經具備豐富土地儲備的企業就有更大的靈活性,可以錯開建設和銷售週期,利用時間差來規避過大的競爭壓力。

融創和恆大就顯示出超前的前瞻性,前幾年土地價格便宜時囤了大量土地。2020年半年報顯示,融創的土地儲備建築面積為2.48億平方米,其中約80%位於一二線城市;恆大擁有2.4億平方米的土地儲備,其中一二線城市佔比達66%。

整個行業跑馬圈地的時代一去不返,新規之下開發商將更加註重以合理的價格獲得合理的土地資源,成交均價的增速有望得到放緩,而這也將降低行業成本。

2019年,申萬房地產行業的毛利率水平不斷下滑,從年中的高點28.7%降至2020年3季度的23.8%,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2017年的高地價項目進入了結算週期。

如果新規能夠引導土地市場迴歸理性,那麼房企成本壓力也將緩解,近期地產股的異動便包含了對這一問題的正向反饋。

2

低估值驅動反彈

好公司才是王道

一輪抱團的結束或許是為下一輪抱團蓄力,在白酒神話破滅之際,房地產是否會成為熱點和主戰場呢?

大概率不會。

引發反彈的因素有很多,但就當下地產股來説,低估值是核心因素。

▲申萬房地產指數點位和估值

數據來源:同花順iFinD

1998年的房改開啟了中國房地產業的黃金十年,高成長造就高估值,申萬房地產指數PE在2009年達到近50倍的巔峯值。

2010年,限購限貸等調控措施常態化,行業估值中樞逐步下移。2015年,房地產進入調控深水區,行業開啟供給側改革,供需環境及政策環境再次發生變化。但2015年上半年恰逢國內大牛市,地產板塊估值被抬升,而隨着股市泡沫破裂,板塊估值中樞進一步加速下移。

最新數據顯示,截止到3月4日,申萬房地產行業的市盈率(TTM)為9.71,處於歷史估值的絕對地位。

近期通脹來勢洶洶,美債收益率持續飆升,利率上行和流動性收緊的預期破壞了此前“抱團”板塊估值擴張的邏輯。

在此背景下,相比動輒七八十倍市盈率的白酒板塊,地產板塊對於資金有更強的吸引力,乘政策新規的東風反彈也合乎情理。

業績和估值共同決定着股價,站在當下時點,地產行業在這兩方面都不具備太強的支撐基礎。

估值是對未來成長性的預期,而房地產行業已經失去了想象空間。

首先,“房住不炒”已經基本形成共識,政策端嚴格控制房價。去年開始,國家對於違規進入樓市的資金給予了嚴厲查處,投機熱錢的生存空間已經非常狹小。

其次,從剛需層面來説,目前中國的城市化率達到60%,按照發達國家經驗,後期增速將下滑且增長空間有限。

與此同時,頂層設計已經轉向,從“加快城鎮化”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在大方向就決定了房地產已經失去了城市化的紅利。

至於未來房價,一線城市的房產具備核心資產屬性,難以下跌,人口正流入的二線城市也能得到支撐,但對大多數城市,房價或許已經失去了上漲的動力。

再看業績,截止到2020年前三季度,申萬房地產開發行業116家上市公司共計實現1.53萬億元的營收,同比增長7%;實現歸母淨利潤1161.06億元,同比下滑11.92%。其中,有58家企業營收負增長,68家企業歸母淨利潤負增長。

相比之下,營收排名前10企業盈利狀況明顯好得多,但增速也非常有限。

▲數據來源:同花順iFinD

事實上,盈利狀況也反映了房地產行業向頭部集中的趨勢。

供給側改革後,房地產行業分化快速加劇,2016—2018年,CR10、CR30的市佔率年均提升2.7和5.4個百分點;2019年集中度增速有所放緩,市佔率分別變化0.3和0.8個百分點。

根據克爾瑞的數據,2020年,TOP10房企市場份額達26.3%,同比基本持平;TOP30房企的市場份額達到44.6%,同比提升了0.9個百分點。

過去是低融資成本和土地整合優勢推動了行業集中度的提升,而在土地集中供應新規下,龍頭企業依然具備一定的優勢,馬太效應或許難以終結。

儘管房地產的黃金時代已過,但這並不意味會徹底凋亡。

恰恰相反,經濟發展需要房地產擔任“穩定器”的角色。華創證券去年的一份報吿顯示,房地產及其產業鏈對GDP的貢獻達到近30%。

進入存量競爭的白銀時代,地產行業大概率將繼續演繹集中度提升的邏輯,低估值驅動板塊反彈後,精選優質頭部公司才是本分。

關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蹤我們,查閱更多實時財經市場資訊。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發現投資的樂趣?加入 uSMART投資群 並分享您的獨特觀點!立刻掃碼下載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責聲明
盈立證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冩這篇文章時是基於盈立的內部研究和公開第三方信息來源。儘管盈立在準備這篇文章時已經盡力確保內容為準確,但盈立不保證文章信息的準確性、及時性或完整性,並對本文中的任何觀點不承擔責任。觀點、預測和估計反映了盈立在文章發佈日期的評估,並可能發生變化。盈立無義務通知您或任何人有關任何此類變化。您必須對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項做出獨立分析及判斷。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級人員、僱員或代理人將不對任何人因依賴本文中的任何陳述或文章內容中的任何遺漏而遭受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文章內容只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證券、虛擬資產、金融產品或工具的要約、招攬、建議、意見或保證。監管機構可能會限制與虛擬資產相關的交易所買賣基金僅限符合特定資格要求的投資者進行交易。文章內容當中任何計算部分/圖片僅作舉例說明用途。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的價值和收益可能會上升或下降。往績數字並非預測未來表現的指標。請審慎考慮個人風險承受能力,如有需要請諮詢獨立專業意見。
uSMART
輕鬆入門 投資財富增值
開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