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有各的難處,各有各的辛酸,生活是這樣,上市公司也大抵如此。
在年度業績預吿即將收官之際,1月的最後一個交易日(1月29日),A股收盤後,跌停板上擠滿了業績預虧股。
據上證報資訊不完全統計,在1月29日披露業績預虧的公司中,當日股價跌停(不包括ST股)或跌幅超過10%的有11家。
那麼,這些公司究竟有何“難處”呢?在其業績預吿中或可窺得一斑。
上市半年即因虧損觸發退市風險,西域旅遊的股價在29日毫無懸念地低開低走,最終收跌13%。
據西域旅遊當日披露,預計公司2020年由盈轉虧,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虧損為4300萬元至5500萬元。公司上年同期盈利7355.04萬元。
西域旅遊稱,2020年年初全國各地爆發新冠疫情,對整個旅遊行業造成嚴重衝擊,上半年國內跨省組團遊受限。新疆地區在旅遊旺季期間又突發疫情,景區關閉停業,影響尤為嚴重,直到9月初景區恢復開放,按照疫情防控嚴控要求,有序開放、控制遊客流量,且在10月下旬新疆喀什疏附縣又發生局部疫情。
在上述11家公司中,位居跌幅榜“榜首”的立昂技術同樣為疫情所拖累。
立昂技術預計2020年淨虧損(含擬計提商譽減值準備)7.2億元至10.2億元。公司上年同期盈利1.22億元。立昂技術表示,業績虧損的原因之一是疫情影響了公司復工復產、客户回款。
立昂技術披露,由於疫情,公司新疆地區的公共安全、通信網絡業務板塊在去年2月-3月、7月中旬-9月上旬基本處於停工狀態,公司雖積極推進復工復產,但該部分的業務營業收入規模仍出現較大幅度下降,新業務拓展和承接有所減少,整體工程項目毛利率有所下降;同時,疫情影響了客户回款,增加公司財務成本。
受疫情影響的還有三峽新材,其預計2020年淨虧損18億元至22億元。公司2019年盈利1082.36萬元。
三峽新材稱,公司線下零售業務受疫情影響虧損嚴重,全資子公司深圳恆波業務主要集中在線下零售,受疫情衝擊較大,導致深圳恆波報吿期內營業收入大幅下降。
在經歷了2014年的併購高峯後,A股公司的併購後遺症時有發作,並持續到現在。縱覽今天跌幅榜上的業績預虧公司,併購後計提大額商譽減值也是業績預虧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峽新材、立昂技術預虧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計提大額商譽減值。
三峽新材披露,公司對前期收購深圳恆波等資產組進行系統性減值測試,綜合客觀因素和未來業務發展判斷,公司擬對深圳恆波所在的資產組的商譽及商標計提減值11.5億元。
同時,因“中郵案”持續近三年且未最終結案,深圳恆波銀行融資受限,自有資金嚴重不足,致使深圳恆波大部分業務無法正常開展,同時下游客户回款週期拉長,大部分應收款項賬齡隨之逐年增長,公司基於謹慎性原則擬計提信用減值損失7億元。
立昂技術則披露,公司前期收購杭州沃馳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權、廣州大一互聯網絡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權,由此形成的商譽餘額為14.31億元。公司2020年預計計提商譽減值準備6.5億元至8.5億元。
此外,思維列控預計2020年虧損5.4億元至6.1億元,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計提商譽減值準備。
具體來看,思維列控併購標的藍信科技的產品主要應用於高鐵領域,其主營業務因此受到疫情衝擊,未來業績成長性低於原預期,公司預計2020年度計提的商譽減值準備金額為8.2億元至8.8億元。
計提商譽減值影響利潤的還有皖通科技。皖通科技預計2020年虧損1.3億元至2.5億元,虧損的原因之一是計提商譽減值。
具體來看,皖通科技2011年完成對華東電子100%股權的收購,形成商譽8413.59萬元,2020年預計計提商譽減值7000萬元至8413.59萬元;公司於2018年完成對賽英科技的併購,形成商譽2.26億元,2020年預計計提商譽減值1.1億元至1.9億元。
大幅下修虧損額度的省廣集團表示,其虧損原因一是計提商譽減值準備不超過11億元,二是預計計提壞賬準備不超過1.9億元。據公吿,公司將2020年業績由虧損3.9億元至5.8億元,下修為虧損8.5億元至9.5億元。
此外,受計提減值影響較大的還有丹化科技。丹化科技預計2020年虧損3.585億元。對於虧損原因,公司表示,除經營性虧損外,公司對2020年12月31日乙二醇相關的固定資產進行了減值測試,初步測算應計提減值準備2.21億元,減少2020年度歸屬於母公司的淨利潤約1.44億元。
不管是疫情影響,還是計提商譽減值準備,都是外因作用於內因,其業績虧損本質上還是主營業務相對不夠強大,盈利能力偏弱。
立昂技術業績下降的原因之一是公司盈利能力下降。具體來看,子公司杭州沃馳科技有限公司經營的電信增值業務屬於運營商傳統增值業務,行業市場整體規模下降,公司增量業務拓展力度不足,多元化的新業務模式尚未帶來明顯的財務貢獻,最終導致該公司營業收入下降、運營成本增加,盈利能力下降。
西藏礦業則表示,2019年度,因公司主要產品鉻鐵礦、鋰鹽市場低迷,年內出售兩家子公司,年度實現了較大幅度的贏利;2020年度,公司產品仍處於低迷狀態且鋰鹽產品銷售不暢,導致年度虧損。公司預計2020年虧損3600萬元至54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