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嘉之語
來源: 民航之翼
在海航集團旗下,營收規模最大的板塊既不是航空主業,也不是飛機租賃,更不是金融業務,而是海航科技。
海航科技是海航旗下的明星企業。
當初從天海投資更名為海航科技,加上了科技二字之後,再冠以曾經風頭無兩的海航,其想象空間可想而知。
2016年天海投資(海航科技前身)以60.09億美元收購全球排名第一IT分銷商英邁國際100%股權。
2017年11月天海投資更名海航科技。
2017年海航科技年收入飆升至3155億元,是2015年7.2億元的438倍。
由此海航科技成為海航集團下營收規模最大的業務單元,2018年海航集團總營收6167億元,其中海航科技貢獻了3365億元,佔了55%。
在國際上收購英邁國際,在國內電子商務市場,海航科技也沒閒着。
2018年4月11日,海航科技啟動了對國內著名網站噹噹網的收購,報價為75億元。
實際上在這個時候的海航,已經遭遇了諸多困境加上現金流危機,但王健仍然堅持啟動收購噹噹網,從這個角度來看,王健對海航科技非常看重。
不僅如此,王健還給海航科技派去了一名大將作為操盤手運作此事。
那就是海航集團董事會最年輕的成員-童甫。
生於82年的童甫的職業生涯顯得異常光彩奪目。
北大畢業的高材生,辦公室主任,總裁助理、新聞發言人,曾任海航旗下多個公司總經理,最終於2017年1月以34歲的年齡殺入海航集團董事會。
他與湯亮、黃琪珺等人組成王健手下青年近衞軍,其中童甫是其中最耀眼的新星。
2017年在3月份成了天海投資的董事長,天海投資後改名為海航科技,成為王健最為倚重的人物。
2017年的海航,航空早已不是最重要的板塊,科技已經成了海航旗下最為矚目的產業,因為英邁早已是世界500強。
海航的夢想是進入全球前10,那麼海航科技是最可依靠的力量。
2018年7月3日,王健不幸離世。
陳峯重新執掌海航,隨後對海航集團進行了大刀闊斧的削藩行動。
海航科技再大,但不屬於航空主業,必須要切割。
2018年9月20日,海航科技終止收購噹噹網。
同樣,海航科技的掌門人童甫前途也顯得有些微妙。
2019年3月,童甫退出海航集團董事會董事。
2019年4月27日,海航科技(600751)公告稱,董事會已收到童甫書面辭職報告:因個人原因,童甫申請辭去公司董事、董事長及公司其他職務,辭職後,童甫先生不再擔任任何公司職務。
同年5月份,李維艱出任海航科技董事長。
事實上,李維艱接手的海航科技異常艱難。
一方面,收購了英邁國際之後,海航科技業績並沒有如預料般的上漲。
年收入3000多億元,但淨利潤卻不盡如人意。
2017年淨利潤11.93億。
2018年淨利潤2.085億。
2019年淨利潤8.693億。
另一方面為收購英邁國際,揹負了沉重的債務負擔。
2016年,海航科技收購英國國際共花費資金60.09億美元,其中70%通過銀行併購貸款解決。
農業銀行牽頭組建銀團借給海航科技40億美元。
海航科技反而背上沉重的債務負擔。
就目前海航的整體情況,海航科技是無力償還巨大債務的,因此海航科技多次向銀行申請延期償還當時收購英邁國際的貸款。
正常情況下,還款計劃是這樣的:
2018年3.5億美元,
2019年4億美元,
2020年6億美元,
2021年6億美元,
2022年8億美元,
2023年8億美元。
不過2018年、2019年底的兩筆貸款都未能如期償還。
2019年底,銀團同意海航科技延期償還7.5億美元貸款。
還款計劃變成這樣:
2020 年 5 月 5 日償還7.5 億美元貸款本金。
2020 年 12 月 2 日償還6 億美元貸款本金。
不過截止到今天,海航科技仍未償還,據海航科技公告稱:
公司已就償還 7.5 億美元貸款 本金和 2020 年 12 月 2 日到期的 6 億美元貸款本金,與銀團參貸行積極協商還款時間延 期事宜,各參貸行正在履行內部審批程序。
貸款一而再,再而三延期,銀行是不是要哭倒在廁所裏?
不過,海航科技雖然無力即使償還銀行貸款,但在投資方面似乎並沒有放緩腳步。
2020年12月2日,海航科技發佈公告:
為進一步優化資產結構,為拓展公司業務做準備,公司及子公司擬進行增資、調整相關股權結構:
1.公司擬使用自有資金不超過 20 億元對芷儒科技進行增資;
2.公司擬將所持宣照科技 100%股權轉讓給芷儒科技,參照宣照科技2020年9月30日淨資產-1.73億元,股權轉讓對價為1元;
3.公司向芷儒科技增資完成後,再由芷儒科技向宣照科技增資20億元;
4.公司擬將所持上海天海海運91.6%股權轉讓給宣照科技,參照上海天海海運淨資產-1.58億元,股權轉讓對價為1元;
5.公司擬將所持珠海北洋輪船90%股權轉讓給宣照科技,參照珠海北洋輪船有限公司2020 年9月30日淨資產3691萬元,股權轉讓對價為3320萬元。
令人不解的是,一方面海航科技多次展期償還銀行貸款,另一方面仍然在利用自有資金進行投資。
既然有錢,為何不先行償還銀行?
有意思的是,銀行竟然也同意了海航科技的展期。
不過,海航科技的詭異行為仍未結束。
更為令人驚訝的事情還在後面。
就在海航科技宣佈將對全資子公司芷儒科技增資20億元,將宣照科技、天海海運、北洋輪船等低價轉讓後的3天。
2020年12月5日,海航科技一連發布12份公告,其中有兩份涉及資產關聯交易的。
一份如下:
海航科技擬與海創百川簽署《股權置換協議》,以所持芷儒科技的 100%股權與海創百川所持有的燕京飯店100%股權進行置換。
置換完成後,公司將持有燕京飯店 100%股權,芷儒科技將不再為公司子公司。
雙方都是以2020年9月底為股權交易基準日。
置換進來的燕京飯店淨資產賬面價值為-8.7億元,評估價值為21.3億元,增值額為30億元。
置換出去的芷儒科技淨資產賬面價值為300萬元。
這份資產置換是以海航科技對芷儒科技增資20億元為前提的。
翼哥不明白的是,為何海航科技對芷儒科技增資20億元?
如果是基於看好芷儒科技未來發展,那就不應該在增資之後立即就將該公司置換出去,且置換給海航集團間接控制下的公司。
置換出芷儒科技,就意味着海航科技不看好該公司,那麼為何還要增資20億元。
此外幾家公司低價轉讓給芷儒科技,存不存在損害上市公司利益。
上市公司給子公司增資20億元,就立即將其轉讓出去,涉不涉及掏空上市公司,侵害中小投資者的利益?
此外燕京飯店評估價增值如此之高,存不存在虛增資產的情況?
且燕京飯店屬於酒店業務,與海航科技主業有什麼關係,為何海航科技要賣下?
請問獨立董事們有沒有據此發表獨立意見?
翼哥也注意到董事朱穎鋒先生強調:
需評估公允、注入資產產權清晰、能夠為上市公司帶來收益貢獻。
還有另外一份投資:
海航科技控股子公司 ASIAN EAGLE SHIPPING LIMITED 擬通過設立子公司 ASIAN PROSPERITY SHIPPING LIMITED、ASIAN STAR MARINE LIMITED,購買兩艘貨船。
購買的也是海航旗下公司浦航融資租賃的好望角型幹散貨船,交易價格為每艘船1.46億元,兩艘2.91億元。
海航科技認為,2020 年第三季度,中國航運景氣指數為 118.40 點,比上季度增長 29.03 點, 上升至相對景氣區間;中國航運信心指數為 115.63 點,比上季度上漲 50.84 點, 進入相對景氣區間,企業運力投放增加,船舶週轉率大幅上升,中國航運業已從疫情中全面復甦。
公司通過本次交易切入散貨船舶運輸細分市場,拓寬公司產業鏈,在新一輪航運市場發展中進一步打造戰略縱深,提高公司在國內航運業的競爭地位。
並測算:兩艘船如果按照(中國=巴西航線、中國=澳洲航線)程租經營來測算,預計 一年可帶來 1 億-1.3 億元人民幣收入,1600 萬-2000 萬元人民幣的淨利潤,上 述收入和淨利潤規模有利於加強公司的持續盈利能力,保障公司的健康發展。
問題是,當前海運火爆,是因為疫情影響下的特殊時期,一旦疫情得到控制,海航科技的預測還會準確嗎?
此外,海航科技前面收購酒店,後面收購輪船,到底是在收縮業務,還是在擴張業務;到底是在聚焦主業,還是在繼續多元化?
海航科技的這番操作真是令人一頭霧水,不知道上交所會不會就此發詢問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