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申萬宏源非銀組
來源:大金融研究
報告摘要
投資要點: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轉型1.0為太保打下紮實業務基礎,轉型2.0助力太保二次騰飛。中國太保於2012年開啟轉型1.0以來,壽險聚焦營銷、聚焦期繳,NBV Margin從2011年的13.6%提升至2018年的43.7%,代理人渠道佔比從2011年的45.9%提升到2018年的90.3%;財險綜合成本率從最高2014年的103.8%逐年改善至2018年的98.4%。近五年壽險NBV和EV複合增速為29.3%和21.6%(行業為25.8%和21.1%)。2018年以來公司提出“成為行業健康穩定發展的引領者”的願景和“客户體驗最佳、業務質量最優、風控能力最強”三大目標,全面啟動並深入推進轉型2.0。
太保壽險轉型2.0展望:聚焦價值、聚焦隊伍、聚焦賦能。我們預計:1.隊伍質態將進一步改善。公司將實施隊伍分層分類畫像與精細管理,打造三隻關鍵隊伍,做大核心人力,做強頂尖績優,培育新生代(預計到2021年公司月均代理人規模為83.0萬人,人均產能提升至5644元/月/人,2018年分別為84.7萬人和4595元/月/人);2.優化產品結構實現客户、股東和管理層利益平衡,公司踐行“聚焦長期保障+長期儲蓄以及壓縮規模型”產品理念(預計未來3年NBV Margin分別為41.6%、42.3%和43.9%);3.新一屆核心高管均經歷過轉型1.0成功的經驗,新單面臨短期壓力不改長期增長趨勢(我們預計未來3年NBV增速為-9.9%、12.6%和21.1%,ROEV達19.5%、19.1%和19.4%)。
太保財險轉型2.0展望:ROE有望持續穩定回升。2015年後公司車險綜合成本率優於行業平均水平且非車業務開始實現承保盈利,我們預計:隨着行業拐點(綜合成本率和保費增長)的到來,預計未來3年綜合成本率為98.4%、97.9%和97.38%,扣除所得税新規的一次性影響後ROE為14.8%(當年度一次性影響提振3.9%)、15.8%和17.9%。
投資穩定性極強,顯著高於上市同業。2010年至2018年,公司算術平均淨/總投資收益率為5.0%/5.1%(2013年至2018年淨值增長率為5.9%),穩定性顯著優於上市同業,其中淨投資收益貢獻佔比高達97.7%。預計公司未來3年總投資收益率/淨值增長率分別為5.0%、4.7%和4.7%/5.2%、4.8%和4.8%。
投資建議:我們認為公司具備“核心資產”審美的必備要素:1.2010年至2018年股利支付率達46.9%,顯著領跑上市同業;2. 2018年ROE(期初期末平均淨資收益率)為12.6%,預計2019-2021年分別為19.0%、15.9%和16.6%,中樞提升。上調盈利預測,預計2019年至2021年歸母淨利潤為308.55、292.57和334.99億元(原預測為266.82、283.05和336.65億元),同比增速分別為71.2%、-5.2%和14.5%。當前股價對應19-21年PEV分別僅為0.78X、0.68X和0.59X,我們採取分部估值法得到目標市值為4257.20億元(較當前收盤價有36.0%向上空間),從增持評級上調至買入評級。
風險提示:長端利率趨勢性下行、人均產能提升低於預期、財險行業改善幅度低於預期
投資案件:
投資評級與估值
我們預計公司2019年至2021年歸母淨利潤分別為308.55、292.57和334.99億元(原預測為266.82、283.05和336.65億元),同比增速分別為71.2%、-5.2%和14.5%(因所得税新規一次性影響約49億元,扣除後2019年淨利潤約為266.16億元,同比增速為44.4%),集團內含價值同比增速分別為18.8%、15.2%和15.9%,壽險NBV同比增速分別為-9.9%、12.6%和21.1%,ROE(期初期末平均淨資收益率,下同)為19.0%、15.9%和16.6%。我們對財險給予1.2倍PB,對壽險按照經過調整(對NBV和VIF按照利率敏感性調整)的PEV估值為1.35倍,其餘業務按照1倍PB估值,對集團給予15%折扣,得到目標市值4257.20億元(較當前收盤價有36.0%向上空間),對應2020年目標市值4888.19億元,考慮到估值極具吸引力,從增持上調至買入評級。
關鍵假設點
對於壽險業務,我們假設:公司在轉型2.0下成功實現對現有營銷員的收入和留存等質態指標的提升(預計到2021年公司月均代理人規模為83.0萬人,人均產能提升至5644元/月/人,2018年分別為84.7萬人和4595元/月/人);新單面臨短期壓力不改長期增長趨勢,2020年新單與價值增長可期(我們預計2019至2021年公司新單增速為-5.4%、10.7%和16.6%,NBV增速為-9.9%、12.6%和21.1%)。對於財險業務,我們假設:從財險行業外部環境看,我們預計車險綜合成本率和保費增速雙枴點或已出現,且公司有望獲得超越行業的承保利潤率,帶動ROE穩定提升,我們預計未來三年綜合成本率為98.4%、97.9%和97.4%。公司發行GDR我們預計價差水平約13%,靜態測算對A股市值的攤薄約為6.1%,通過引入境外長期戰略投資者,優化治理結構。
有別於大眾的認識
2017年底之前,中國太保與中國平安的PEV估值水平基本相近,2018年後中國平安逐步呈現估值溢價,當前兩者估值水平差距近40%,我們認為中國太保具備核心資產審美必備要素,是被市場忽略的核心資產標的:1. 2016年至2018年ROE為9.1%、10.9%和12.6%,預計2019年至2021年為19.0%、15.9%和16.6%,中樞抬升將帶動估值向上;2.2010年至2018年股利支付率達46.9%,而國壽、平安和新華同期為35.0%、24.8%和20.3%。穩定且處於高位的分紅率在吸引長期投資者的同時也倒逼公司聚焦主業,在投資端着眼於長期穩健;3.預計2019年太保壽險和太保財險市佔率為7.8%和9.7%,未來有望進一步提升。我們堅定看好公司達成轉型2.0目標,產壽險子公司領導在公司有長期從業經歷和轉型1.0的成功經驗,將帶領公司實現價值的二次騰飛。GDR發行靴子落地後如果價差落在假設區間,公司估值空間有望進一步打開。
股價表現的催化劑
長端利率穩定在3.2%附近,權益市場維持温和向上趨勢
2019年四季度保障型產品銷售和2020年開門紅新單銷售均好於預期
核心假設風險
長端利率趨勢性下行、人均產能提升低於預期、財險行業改善幅度低於預期
報告正文
1.引言:中國太保與中國平安估值水平分化原因
2017年底之前,中國太保與中國平安的PEV估值水平基本相近,2018年後中國平安估值水平開始逐步超越中國太保並開始享受估值溢價。2011年以來4家A股上市險企的PEV估值水平波動趨勢基本保持一致,當前(2019年11月23日)中國平安、中國人壽、中國太保和新華保險PEV估值絕對水平分別為1.28X、0.96X、0.78X和0.70X,處於2011年以來歷史分位數分別為77.4%、34.9%、3.6%和1.7%。由圖1可知,太保PEV歷史估值水平處於行業中樞,得益於穩健的保險和財務指標,公司估值波動性顯著小於上市同業,但估值絕對水平2018年後逐步被中國平安拉大。
我們認為2018年起,中國太保和中國平安的估值差有所拉大主要原因包括如下:
1.2018年後外資在A股定價話語權不斷提升,具備高ROE、高股息、低估值、公司治理優秀的行業龍頭盡享估值溢價,不斷拉開自身與同業估值水平,而中國太保ROE絕對水平優勢並不明顯加之公司追求穩健高質量發展的理念,產壽險市佔率保持穩定,與平安產壽險規模差距有所拉大;2.2018年以來公司步入產壽險業務發展調整陣痛期,人身險行業新單保費低迷、產險綜合成本率在費用率的帶動下逐步提升,保險業務核心指標趨弱拖累估值水平;3.2017年下半年集團新任領導孔慶偉履新以來,對產壽險子公司領導班子有所調整,並提出“轉型2.0”計劃,新週期下公司能否延續“轉型1.0”成功典範,市場略有分歧;4.公司於9月公佈擬發行GDR計劃,在集團償付能力充足的情況下補充資本,市場擔心其對財務和盈利指標攤薄影響。
而我們旗幟鮮明的認為,資本市場上述觀點存在較為明顯的預期差,公司當前估值水平處於明顯絕對低估水平,是長期投資者絕佳的佈局良機,本篇報告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重點分析市場認知偏差。
1.中國太保2016年至2018年ROE分別為9.1%、10.9%和12.6%,呈現逐年抬升趨勢,2019年受益於所得税新規的一次性返還影響(約48億元)ROE有望提升至19.0%,2020年至2021年分別為15.9%和16.6%,未來中樞有望穩定在16%的上方;2. 中國太保2010年至2018年淨利潤的CAGR達到9.76%,而同期現金紅利的CAGR達14.77%,累計的股利支付率達46.9%,而同期國壽、平安和新華股利支付率分別為35.0%、24.8%和20.3%。穩定且處於高位的分紅率在吸引長期機構投資者的同時,也倒逼公司聚焦主業,在投資端着眼於長期穩健;3.我們預計2019年太保壽險和太保財險市佔率分別為7.8%和9.7%,均繼續保持行業第三,並且在行業馬太效應逐步強化的背景下,公司未來市佔率有望進一步提升,2018年以來產險業務市佔率已有明顯企穩回升的跡象。
2.從轉型1.0到轉型2.0:堅定圍繞保險主業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太保集團於2012年開啟的轉型1.0為公司未來長期健康發展打下基礎。轉型1.0要求公司在確保價值持續增長的前提下,實現主營業務收入的穩步增長;推動“以客户需求為導向”的轉型項目全面落地;初步形成保險業務與資產管理業務雙輪驅動的發展模式。從具體措施來看,壽險業務“聚焦營銷渠道、聚焦期繳業務”,實現NBV持續增長;產險業務優化成本結構,堅持承保盈利;資產管理業務提高投資業績和市場化管理水平。轉型1.0實行以來,太保壽險內含價值穩步上升,NBV Margin從2011年的13.6%提升至2017年的39.4%。新單期繳比例不斷上升,代理人渠道佔比穩步提升,產險業務綜合成本率穩步改善,非車業務佔比不斷提升。
中國太保於2017年末制定了轉型2.0的目標,2018年是轉型2.0的開局之年。公司堅持以客户需求為導向,專注保險主業,做精保險專業,堅持“成為行業健康穩定發展的引領者”的願景和“客户體驗最佳、業務質量最優、風控能力最強”三大目標,全面啟動並深入推進轉型2.0。
中國太保轉型2.0主要包括三個方面:核心業務,組織健康,以及新領域佈局。
提出打造“協調價值型總部”,為實現新型發展提供組織保障。集團啟動13個轉型項目集,明確項目目標,負責人及季度里程碑。建立轉型作戰機制,紅黃綠燈跟蹤評估,專項激勵與考核。以協同深化服務內涵:根植協同文化,豐富協同生態,創造協同價值。
以佈局拓展服務外延。具體舉措包括建立首個養老社區——成都國際頤養社區;以及牽手國際知名養老康復機構,成立太平洋歐葆庭養老運營管理合資公司。實現專屬保險產品,高端養老社區以及優質專業服務的結合。
以科技賦予發展新動能。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廣泛整合海量真實數據,建立大數據共享應用的機制;探索更個性化、動態和實時的客户臉譜繪製、產品定製;圍繞客户關鍵旅程,推動創新科技在營銷、服務、風控、運營等多場景的規模化應用。
中國太保轉型2.0的五大突破口確立了5大突破口,分別為:1.以市場化激勵約束機制為突破口,圍繞轉型激發全體太保人的競爭活力;2.以營銷員產能和收入提升為突破口,形成壽險價值增長的新動能;3.以先進製造業為突破口,形成產險在新興領域的增長極;4.以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為突破口,形成保險科技的規模化應用;5.以基礎管理和基層機構為突破口,加快集團一體化風險管控及標準化建設。
與上市險企橫向比較來看,中國太保的戰略特色在於專注保險主業,擁有涵蓋人壽保險、財產保險、養老保險、健康保險、農業保險和資產管理的保險全牌照。追溯歷史可知太保固步保險主業。在2007年集團A股上市前夕,時任董事長高國富上任後提出“太平洋保險要成為以保險業為主、兼營其他金融業務、面向國際的金融控股集團”的戰略目標,並且摒棄了部分非保險主業領域業務,高總提出“未來五年之內,太保集團將專攻保險主業,不走多元化的金融集團路線。”中國平安聚焦金融+科技戰略,堅持科技引領金融,金融服務生活的理念,推動核心金融業務和互聯網金融業務共同發展,中國人壽強調保險、投資、銀行三大板塊協同發展,新華保險在未來或將更強調規模效益,採取“資產負債雙輪驅動、規模價值全面發展”模式。
2019年11月以來,公司董事會聘任傅帆為集團總裁,同時銀保監會已核准了集團董事長孔慶偉擔任太保壽險董事長的任職資格。公司整體高管體系已完善成形。
3.太保壽險轉型2.0展望
3.1 轉型1.0:業務品質極具提升
在轉型1.0階段,公司重點“聚焦營銷、聚焦期繳”,推動業務結構優化,實現大個險格局,打下了良好業務基礎。2012年至2013年公司堅定砍躉交促期繳,加大代理人渠道隊伍建設。躉交業務佔比從2011年的67%下降至2017年的28%,其中2012年至2013年公司大幅壓降低價值的銀保躉交業務。期交業務不斷增長,交費期限為10年及以上業務的新保保費佔比從2011年的16%提升至2016年的43%;至2016年,平均交費期限約8年左右。代理人渠道佔比從2011年的45.9%上升到2018年的90.3%,成為核心渠道。
2009年以來,太保壽險的NBV持續增長。相較於2009年,公司2018年的NBV增長442.4%,CAGR為20.67%。其中,NBV Margin提升276.7%,而新單保費的增長幅度為44.0%。轉型1.0以來太保壽險NBV的大幅增長的主要貢獻來自NBV Margin水平的整體提高。NBV Margin從2009年的11.60% 提升至2018年的43.70%,且2010年後太保壽險NBV Margin逐年穩步提升。公司遵循“保險姓保”的行業發展規律,大力發展長期保障型業務。從新保構成來看,太保壽險長期保障型業務佔比從2011年的10%提升至2016年的36%。從NBV構成來看,太保壽險長期保障型業務佔比從2011年的43%提升至2016年的73%。
3.2 轉型2.0:聚焦價值 聚焦隊伍 聚焦賦能
立足當下,太保壽險將全面推進轉型2.0,努力成為新週期轉型標杆。轉型2.0階段是1.0的延續和深化,公司從過去“聚焦營銷、聚焦期繳”升級為“聚焦價值、聚焦隊伍和聚焦賦能”。在轉型2.0階段,公司將實施隊伍升級、服務增值、科技賦能,打造新週期發展新動能。太保壽險將在轉型2.0階段,加快打造三大新動能:推動營銷隊伍結構升級,以客户生態圈建設促進服務增值,強化全流程科技賦能,全面加快高質量發展。
人力方面,公司將實施隊伍分層分類畫像與精細管理,打造三隻關鍵隊伍,做大核心人力,做強頂尖績優,培育新生代,推動隊伍結構不斷優化。公司預計2019年末公司期末人力接近80萬人,未來人力規模的絕對增長空間不大,但要強化建設一支專業能力強,收入穩定隊伍作為壓艙石穩定全盤,同時培養做面向高淨值人羣頂尖績優隊伍,培養作戰尖兵,發揮強有力的隊伍基礎優勢。
公司將追求提升核心人力的規模和佔比(當前佔比25%,未來三年達到40%)。核心人力主要具有以下特點:尋求職業發展的專職代理人;具有一定的管理或銷售能力;認同行業,能長期穩定留存;以及收入穩定且持續地增長。公司保持3年以上人力,連續達成健康人力,目前佔比25%,提供了60%的保費貢獻。預計三年後該項比例能達到40%,未來公司將持續走健康人海戰術。
做強頂尖績優,實現示範引領(當前600人,未來三年達到2000+人)。頂尖績優人力的特點包括:主要面向高淨值客户羣體;具備針對高淨值客户需求定製保險綜合解決方案的專業能力;具有個人服務品牌和良好社會影響;以及具有行業公認的專業資格認證。當前公司全球頂尖績優隊伍人數為600人(參照MDRT標準),預計3年後將達2000人。
培育新生代隊伍,形成面向未來的競爭力(當前佔比15%,未來三年達到30%)。新生代隊伍的特別包括:更加了解新生代客户需求,更加適應數字化銷售服務模式,學習能力強,更具創造性思維模式;以及期望通過多元渠道實現個人價值。當前公司新生代隊伍規模佔比為15%,預計三年後將達到30%。
加強科技賦能,提升服務體驗和運營效能。以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新技術為驅動,升級核保、理賠、客服等運營服務全流程,加快科技能力建設,推動新技術孵化應用,全面提升客户服務體驗和運營效能。
面向未來,服化和信息化是未來商業社會的發展趨勢,太保壽險將着力打造一體化、平台化、智慧化的新商業模式,構建面向未來的核心競爭力。服務化和信息化是未來商業社會的發展趨勢,太保壽險將着力打造一體化(客户+產品+渠道)、平台化(重組產業鏈,強調互聯互通)、智慧化(加強新技術的迭代,全面推動提質增效)的新商業模式,構建面向未來的核心競爭力。
3.3 展望1:隊伍質態將進一步改善
中國太保於2015年下半年開啟大規模增員,充分利用監管放開代理人資格考試的契機做大整體隊伍規模。2017年末公司代理人數量較2014年末增長了154%,僅次於中國太平的187%,高於中國平安(增長118%)、中國人壽(增長112%)和新華保險(增長99%)。2014年至2017年間,中國太保由於處於“轉型1.0”期間,在“聚焦營銷“的策略指導下,代理人數量不斷提升,通過”量“的提升來推動新單保費和NBV的提升。而在2018年以後,由於”轉型2.0“的開啟,在”客户體驗最佳,業務質量最優“的策略指導下,中國太保更加註重代理人人均產能的提升,逐步摒棄“人海戰術”聚焦隊伍質態,因而代理人數量出現小幅下降。
歷經3年人力高增,2018年起公司保險營銷員總人數小幅下降。公司月均代理人數量從2017年的87.4萬人減少至2018年末的84.7萬人,但是月均健康和月均績優人力持續上升,從2011年的6.7萬人和2.7萬人上升至2018年的31.2萬人和14.9萬人。公司聚焦營銷隊伍質態的提升,健康和績優人力規模佔比不斷提升,從2011年的22.9%和9.2%上升至2018年的36.8%和17.6%。
2017年以來,隨着“轉型2.0”的推進,公司將資源向存量人員傾斜,着重提升現有營銷員的收入和留存,對存量人員重點推動連續健康、連續績優人力的增長。公司加強增員選材改善新人質量,對增量人員加大新人財補貼差異化力度,向高產能新人傾斜,鎖定城區優質增募對象;同時加強頂尖績優人員培養,強化主管訓練,提升主管自主經營能力。
3.4 展望2:優化產品結構實現客户股東和管理層利益平衡
2016年以來行業加速回歸保障本源,保障型產品對新單、價值和利潤的貢獻逐步提升,但是必須客觀認識到的是由於從儲蓄型產品向保障型產品切換過程中,件均保費降低是不爭的事實(但同時也説明代理人質態仍有待提升,簡單粗放型增員無法扭轉行業頹勢),因此確保高資產規模,拉長、拉高利差依然是產品的最大使命和唯一的選擇,結合客户需求,產品戰略的核心原則應為“儲蓄拉動保障、死差服務利差”。在這個原則下,儲蓄型強需求產品的目的,不是追求自身的價值率,而是帶動弱需求的高價值產品銷售。三大利益相關方轉向總量衡量原則,即,股東追求價值總量最大化、渠道追求費用/收入總量最大化、客户追求保險方案總效用最大化。結合未來規模、價值率和需求程度,未來長期年金、終身壽險和長期健康險三足鼎立可期。
太保壽險始終強調新業務價值總額的穩定,而並非一味追求新業務價值率的持續攀升,而是持續追求客户、股東和管理層利益的多方平衡。2018年太保壽險銷售排名前五的產品分別為金佑人生終身壽險(分紅型)A款(2014版)、金佑人生終身壽險(分紅型)A款(2017版)、幸福相伴(尊享型)兩全保險、金諾人生重大疾病保險(2018版)東方紅•滿堂紅年金保險(分紅型),有一款產品是重疾險和兩款終身壽險。而同期平安人壽分別為贏越人生年金保險(分紅型)、尊宏人生兩全保險(分紅型)、平安福終身壽險、璽越人生(少兒版)年金保險(分紅型)和璽越人生(成人版)年金保險(分紅型)。公司堅持以價值為考核導向,堅持“保險姓保”,大力堅持長期儲蓄型產品和長期保障型雙輪驅動的發展理念,業務結構均衡屬性在上市險企中處於前列,公司歷年價值率的提升主要來自於產品結構的改善而非單個產品價值率的持續提升(2015年以來公司整體NBV Margin逐步提升,但是以金佑系列分紅險為主保持穩定)。對代理人收入構成而言,儲蓄型產品起到“託底”的關鍵作用、保障型產品則是“錦上添花”以完善客户風險保障體系。公司通過老客户加保和新客户佈局實現壽險客均重疾保額從2016年9.5萬元提升至2019年中期的15萬元。
據償二代下保險風險最低資本佔量化風險最低資本的比例表明“保險姓保”的程度,這一比值越高表明壽險公司死差、病差和費差佔比高。根據上市公司壽險子公司的償付能力摘要,償二代下市場風險最低資本佔量化風險最低資本的比例表明壽險公司對利差的依賴度,我們發現,上市險企中太保人壽提升幅度最快,從1Q16的24%提升至2018年末的31.7%,截止2018年末平安人壽、國壽、太保壽和新華保險這一比值分別49.2%、21.9%、31.7%和40.6%。雖然保障型業務佔比越高並不一定沒有任何潛在風險(保障型業務也有利差風險、非分紅險無損失吸收效應、死差病差風險等),但從資本效率角度來看,較儲蓄型業務優勢明顯。
3.5 展望3:2019年曆經短期調整不改長期向好趨勢
2019年以來太保壽險新單整體承壓。9M19,從累計數據來看,中國平安(個人業務+團體業務新單原保費)、中國人壽(長險首年+短期險新單保費)、中國太保(個人業務新單保費)和新華保險(長險首年+短期險新單保費)合計實現新單保費3489.92億元,同比增長-0.4%(1H19為-2.3%),其中平安、國壽、太保和新華新單口徑同比增速分別為-4.7%、6.5%、-12.3%和-0.5%。3Q19,從單季同比數據來看,新單口徑合計單季同比增速為6.1%(2Q19為-6.9%),其中平安、國壽、太保和新華新單口徑同比增速分別為1.1%、27.6%、-18.5%和-15.8%。太保壽險新單增長壓力較大主要系:1.去年同期公司銷售規模型產品基數較高(太保壽險公司有每年8月均有規模型產品的銷售習慣,2019年規模型產品“鑫享福”較去年同期的“利贏年年”缺口接近10億元,未來公司將逐步壓縮價值率偏低的規模型產品的銷售力度);2.期末代理人規模預計較中報小幅下滑至約78萬人,一定程度上拖累新單增長。我們認為堅定認為,當前是公司壽險業務增長低點,在轉型2.0階段,公司將實施隊伍升級、服務增值、科技賦能,打造新週期發展新動能,深蹲起跳,明年增長可期。
新單面臨短期壓力不改長期增長趨勢,深蹲起跳,2020年新單與價值增長可期。太保壽險總經理潘豔紅在多個場合提到壽險轉型2.0階段會面臨怎樣的調整及公司如何應對時,她以馬拉松長跑和中國女排精神為例,向投資者傳遞公司“堅持拼搏、放眼長期”的理念。我們堅信太保壽險能夠打贏轉型2.0這場攻堅戰,主要系:1.以價值可持續增長為核心的經營理念在太保得到了長期堅守,持續穩健的價值創造能力;2.太保長期以來有一批熱愛公司、能征善戰、能打硬仗的幹部隊伍,並且新一屆領導班子均經歷過轉型1.0成功的經驗,在太保體系內從業時間均超過10年;3.公司上下對新一輪轉型已經形成必要認知,願意苦練內功、長期堅持。
我們預計公司2019年至2020年新單保費收入的增速分別為-5.4%、10.7%和16.6%(我們預計到2021年公司月均代理人規模為83.0萬人,人均產能提升至5644元/月/人,2018年分別為84.7萬人和4595元/月/人),NBV Margin分別為41.2%、42.3%和43.1%,NBV增速為-9.9%、12.6%和21.1%)。得益於公司優質穩健的業務品質,我們預計公司未來3年壽險業務税前營運利潤(測)同比增速為17.0%、17.6%和12.6%,壽險ROEV達19.5%、19.1%和19.4%。
4.太保財險轉型2.0展望
4.1 轉型1.0:綜合成本率持續改善但仍有空間
太保財險的綜合成本率2011年至2018年分別為93.1%、95.8%、99.5%、103.8%、99.8%、99.2%、98.8%和98.4%,均值為98.6%,和同業相比相對較高,但呈現逐年改善的趨勢。其中2014年為太保財險成立6年來首次出現承保虧損,產險的前五大險種均承保虧損,綜合成本率達到103.8%,主要系:1.品質相對較低(包括賠付率較高)的車險業務佔比有所提高,拉高了整體賠付額;2.市場競爭趨於激烈,令保險公司費率持續走低,拉低了整體保費充足度;3.2014年災害發生頻率較高,增加了理賠額;4.公司在發展策略、風險選擇、理賠管控等經營管理方面有所偏差(公司局部區域業務部門的經營思路有所偏差,更看重市場份額與規模效應,放鬆了業務質量審核)。轉型1.0以來,公司產險保費規模逐步增加,2015年以來車險收入大幅提高,推動產險業務實現盈利,綜合成本率自2015年開始逐年下降,成本得到有效控制。
2015年太保財險針對上述原因,圍繞“控品質、保盈利、強基礎、增後勁”的經營方針,採取多項措施,不斷推進產險業務可持續發展。主要措施有如下:
1.大力推進業務結構調整,剔除劣質業務,提高優質業務佔比,並加強理賠管理,釋放利潤空間;比如採取產品清單式管理模式,暫停部分出險頻率高、品質差的業務;2.加快優勢機構、優勢業務、優勢渠道和優勢區域的發展步伐;3.加大業務轉型和創新佈局力度,2015年成立創新發展中心,增強互聯網業務的拓展和管理;4.強化公司內部基礎管理,在組織架構、機制建設、隊伍管理和作風建設等方面採取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其中綜合賠付率在2014年出現畸高點後呈現下降趨勢,從2014年的68.0%下降至2018年的56.2%,公司在風險選擇和理賠管控方面初見成效,但整體橫向對比,仍高於其他上市同業。2011年以來上市險企的綜合費用率普遍呈上升趨勢,太保的綜合費用率自2011年以來呈現明顯上升趨勢,從2011年的34.5%上升至2018年的42.2%。
公司在財險“老三家”中綜合成本的優勢並不明顯,主要系:1.公司為控制業務品質保費規模處於收縮階段,規模經濟優勢沒有得到展現,財險原保費的市場佔有率呈現逐年下降趨勢;2.公司非車業務的盈利能力較弱,且穩定性不強。其中,2015年受宏觀經濟下行、競爭加劇、天津爆炸和特大台風等影響以及業務結構調整等綜合影響,非車險綜合成本率達到108.9%,但在2016年之後呈下降趨勢。
4.2 展望1:“報行合一”利好行業龍頭,財險行業拐點已現
隨着報行合一的不斷推進,車險行業外部競爭環境逐步改善。受制於新車銷量下滑以及商車費改後車均保費降低帶動車險業務保費收入整體承壓,手續費高企、“返傭”等市場亂象頻發,銀保監會和保險行業協會出台了一系列監管文件規範車險市場。2018年7月,銀保監會公開宣佈實施“報行合一”(保險公司報給銀保監會的手續費用取值範圍和使用規則是需要跟實際使用保持一致的),在巨頭險企的主導下,車險行業開展了一輪行業自律,依據不同體量設置不同的手續費上限,遏制手續費快速上漲。保險行業協會於2018年12月出台了車險自律公約,重點強調了要規範考核指標,嚴格執行“報行合一”等,開展新一輪行業自律。隨着銀保監會“三定”落地,銀保監會及其派出機構、保險業協會、中國保信將協調監管合作力度加強,共同整治車險市場違法違規問題收穫成效,2019年前三季度總計111家機構車險業務被叫停,監管整治力度可見一斑。中介方面,為了整治4S店捆綁銷售車險問題,銀保監會於2019年8月出台專項整治工作方案,包括自查整改,各銀保監局重點抽查以及報告總結三個階段,重拳治理車險捆綁銷售亂象。為深化“放管服”,銀保監會於2019年10月出台對財產險產品監管實施改革的相關征求意見稿,提出了將車險由審批制改備案制,表明了監管提速商車費改的堅定決心。
行業車險業務綜合成本率持續邊際改善,行業龍頭有望率先復甦。就2019年前三季度來看,行業車險綜合成本率為98.5%,較去年同期改善1.2個百分點,其中受益於報行合一執行和嚴監管的落地,綜合費用率同比大幅下降5.1個百分點至38.0%,綜合賠付率受NCD係數的影響上行3.9個百分點至60.4%。就全國範圍來看,率先試點商車三次費改的地區中陝西、廣西、青海三地均呈現綜合費用率大幅下降,整體綜合成本率穩中略降的趨勢,其中綜合費用率大幅分別大幅下行15.9、18.3、11.0個百分點至28.3%、35.0%和30.7%,綜合賠付率分別上行11.8、9.8、6.7個百分點至65.7%、55.9%和56.0%,整體呈現30%費用率和70%賠付率的整體水平。全國26個地區綜合成本率邊際改善(廣西、內蒙古和黑龍江改善最為明顯),10個地區呈現惡化趨勢。2015年後隨着太保財險不斷優化業務品質,車險綜合成本率始終優於行業平均水平,我們預計隨着車險行業拐點的到來,公司有望獲得超越行業的承保利潤率,帶動ROE穩定提升。
在新的監管環境下,尤其是審批制改備案制放開車險費率管制加速商車費改。實施備案制後,車險行業競爭將會加大,行業費用率有望下行,行業龍頭將依託其品牌知名度,風險管控能力,人才,技術和數據佔據優勢地位,中小公司則將面臨困境。車險經營的核心競爭力是定價,“得定價者得天下”。存量經營的時代,選擇重於努力更為明顯,行業快速從原來的“撒費用、做業務”切換到“設計業務、選擇業務”的定製化環節。車險產品審批制下,監管替公司把控產品關,產品差異性不大。一旦徹底實施備案制,中小險企在人才、技術、數據的缺失在產品競爭中難佔上風。主要受制於兩大困境:一是精算職能加速轉變,資源重新配置。二是組織架構調整,流程優化決定效率。
4.3 展望2:費用率改善帶動承保利潤和所得税率雙擊
財險業務已賺保費率邊際加速改善,預計四季度起將不再拖累綜合成本率。9M19太保財險已賺保費/原保費收入比值為77.0%(1H19為74.0%,9M18為84.0%),4Q18車險費用率的下降帶動首日獲取費用大幅減少(對應未到期責任準備金增加)影響有望在今年四季度逐步出清。同時,歷經2014年至2016年業務結構調整,2017年以來公司擬原保費收入增速逐步追趕上同業,截止2019年9月,太保財險、平安財險和人保財險的12個月滾動原保費收入的同比增速分別為11.9%、9.8%和11.7%。同時1H19太保財險綜合成本率較上市同業率先改善。
在轉型2.0的攻堅期,太保財險的主要轉型戰略為:加快推進新興領域業務發展,加快產品和服務創新,全面提升客户經營能力;同時,進一步加強業務品質管控,構建新領域風險管控體系,強化科技賦能,以智能風控與數字運營為基礎,全面推動非車險業務健康快速發展。
太保財險的非車險業務主要包含企財險、責任險、農險、意外險和貨運險等險種。2013年以來公司非車業務佔比平均為22.1%,2014年業務佈局轉型以來呈現上升趨勢,2013年至2018年的非車業務保險收入佔比分別為21.9%、21.3%、20.8%、20.8%、21.8%和25.3%。2018年最高達到25.3%。非車業務保費收入2013年至2018年CAGR為8.9%,其中責任險的CAGR最高為11.4%,非車業務中責任險的增長最快。2018年公司非車業務保險收入298億元,其中責任險和企財險佔比最高,分別為17.7%和17.5%。
2015年實施財險轉型後,企財險的綜合成本率呈下降趨勢,從2014年的119.4%下降至2018年的98.7%,企財險首次扭轉承保虧損。責任險的綜合成本率同樣有所下降,2014年最高為122%,2017年最低值為90.7%,帶來承保利潤。農險的變化不明顯,相對平穩。意外險除2018年未披露綜合成本率外,2014年至2017年由承保虧損轉為承保盈利,最低為2017年的91%。2014年至2018年,非車險業務的綜合成本率呈現下降趨勢。
太保財險2018年實現已賺保費收入986.06億元,2013年至2018年的CAGR為6.9%,淨利潤的波動受綜合成本率和投資收益的變化較大,利潤增長趨勢仍有改善空間,2013年至2018年的ROE分別為10.7%、3.9%、17.3%、13.2%、10.6%和9.8%,2018年在車險手續費率攀升使得公司綜合成本率和所得税率雙升背景下在扣除所得税一次性影響下ROE有望達18.8%(扣非後預計為12.7%)。我們預計隨着行業拐點(綜合成本率和保費增長)的到來,公司有望獲得超越行業的承保利潤率,帶動ROE穩定提升,我們預計未來三年綜合成本率為98.4%、97.9%和97.4%,扣除所得税新規的一次性影響後ROE為14.8%(當年度一次性影響提振3.9%)、15.8%和17.9%。
5. 擬發行GDR優化公司治理結構,預計價差水平約13%
2019年9月24日,公司公告擬發行不超過A股股份的10%,即6.2867億股,用於穩步推進公司國際化佈局及補充資本金。2019年11月9日該議案已於2019年第一次臨時股東大會以特別表決事項方式審議通過。
5.1 擬發行GDR的主要目的
優化公司股權結構,提升公司治理水平是中國太保本次發行GDR的核心目的。公司將以本次倫交所發行GDR為契機,在全球範圍內進一步豐富股東構成,提升長線機構投資者佔比,實現更為均衡、多元的股權結構。公司也表示將藉此機會,積極引入具備行業經驗或全球影響力的戰略投資者,加強戰略合作,優化董事會成員結構,提升董事會專業決策能力,持續改善公司治理水平。同時,本次GDR發行完成後,公司將實現滬、港、倫三地上市,加長公司股票在全球市場的每日交易時段,提升公司在全球資本市場的影響力。同時,公司將藉助本次GDR發行的契機,拓寬與全球投資者直接對話的渠道,搭建境外美元資金募集平台,穩步推進國際化佈局。在深化國資國企改革、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積極推進的大背景下,發行GDR也將成為實現公司長遠發展戰略的有效支撐。公司也有望通過本次GDR的發行打造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新名片。
2012年中國太保通過港股定增引入了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挪威銀行和阿布扎比投資局三家長線基金投資者(分別佔已發行H股比例為10.61%,8.35%和2.75%),其中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在2013年起入駐公司董事會,優化公司治理結構,併為公司轉型發展提供專業支持。
5.2 預計價差可控
參照此前GDR發行價位於A/H股價中樞(首例GDR發行價格為每份20.5美元,對應14.1元人民幣/股,對應A股折價為26.2%,對應H股溢價為19.4%),假設中國太保將按照50%H股股價和50%A股股價作為發行價測算,按照2019年11月26日收盤價,預計發行價為30.2元/股,對A股當前折價為12.7%,對應2019年PB約為1.55X,對應PEV約為0.68X,發行總市值為189.69億元,對應當前A股總市值約為6.06%。
保險股的AH價差較券商板塊整體較低,同時在英國倫交所上市保險行業龍頭保誠保險PEV估值水平中樞維持在0.8X附近,加之公司或將以董事會席位吸引長期戰略投資者,因此我們認為發行GDR的價差整體可控。
對ROEV和ROE攤薄影響有限。首例GDR業務從公告日到發行日歷經約9個月的時間,考慮到首單業務,我們假設中國太保於2020年3月1日完成發行。假設本次發行前公司2020年淨利潤為292.57億元,期末集團EV為4599.65元,歸母淨資產達1913.21億元,則2020年集團ROE從15.9%下降至14.3%,2021年集團ROEV輕微下降0.7個百分點至18.7%,整體攤薄影響可控。GDR發行靴子落地後如果價差落在假設區間,估值有望進一步打開空間。
我們覆盤了首單GDR發行後A股相對收益變化,發行在首次公告日和發行日後有超額收益,但在可轉換A股日前以及發行定價日前相對收益承壓。
6. 投資穩定性極強,顯著高於上市同業
6.1 投資穩定性顯著強於同業
2010年至2018年,中國太保算術平均淨投資收益率為5.0%,總投資收益率為5.1%(2013年至2018年淨值增長率為5.9%)。從總投資收益構成來看,累計貢獻佔比如下:固定息投資利息收入(84.4%)、權益投資資產分紅收入(12.0%)、投資性房地產租金收入(1.3%)、證券買賣收益(6.0%)、公允價值變動損益(-0.2%)、資產減值準備(-4.7%)和其他收益(1.1%)。淨投資收益整體貢獻佔比高達97.7%,是公司長期總投資收益增長的基石。
公司的投資收益率中樞優於行業平均,且波動幅度低、穩定性更強。2009年至2019年半年度,太保集團總投資收益率均值為5.0%(平安為4.8%、國壽為4.6%、新華為4.5%、人保為5.1%),淨投資收益率為4.8%(平安為4.9%、國壽為4.8%、新華為4.9%、人保為5.5%),且波動幅度相對較小。對標上市同業,太保集團的投資收益率變動的標準差小於平安、新華和人保(中國人壽的總投資收益率和淨投資收益率在上市險企中處於末位)。
太保集團擁有更穩健的投資收益率主要原因系:1.集團對管理層考核KPI中,分紅金額的總額是重要的參考,由於保險公司淨利潤受投資收益波動影響極大,因此公司制定投資策略時會更強調安全性和穩定性的考量因素;2.公司經驗豐富的管理團隊[1]及集約化的集團管理平台,形成各司其職、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機制;3.公司建立了資產負債管理機制,堅持穩健投資、價值投資、長期投資,增強約束負債成本的內生動力,基於負債特性的大類配置能力持續提升。
[1] 公司於2018年選聘了鄧斌先生就任公司首席投資官,太保香港首席投資官。鄧先生曾任中國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人事司幹部,美國國際集團(AIG)集團風險管理部中台部門主管,美國國際集團(AIG)風險管理部亞太區分部(除日本)市場風險管理主管,友邦保險集團市場風險主管、投資分析總監、投資方案暨衍生品總監、中國戰略項目總監等職。
除2012年和2015年外,權益類投資資產貢獻的投資收益比例相對於投資資產中權益類投資資產佔比來説具有優勢,即權益類投資資產貢獻的投資收益比例略高於權益類投資資產按資產比例貢獻的投資收益。2015年牛市期間權益類投資收益佔比明顯提升,其餘年份相對穩定。太保集團的權益類投資收益率相對於滬深300指數來看,波動不明顯,保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水平,在牛市期間沒有大幅度加倉,在熊市年份也沒有出現權益類資產投資收益的大幅虧損,綜合來看太保壽險2013年至2018年權益類投資資產的投資收益率為7.6%,而滬深300同期歷年幾何平均投資收益率為3.6%,公司權益投資能力強於大市。
太保集團的固定收益類投資主要由債權投資、定期存款、債權投資計劃等組成。其中債券投資佔比最高(2010年至2018均值為62%),且相對穩定;定期存款比重逐年下降(從2010年的31%逐年下降至2018年的12.5%),公司增加了債券投資計劃、理財產品和優先股等的非標資產的配置。其中債權投資分為可供出售和持有至到期類投資,2010年至2015年比重相對穩定,2015後隨着債券到期收益率的下降,公司調整了持有至到期類投資佔比,債券投資中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佔比從2015年的24.1%提升至2018年的49.1%,增強了集團的投資靈活性。
公司於2019年中報首次披露非標資產佔比,公司目前所投資的非公開市場融資工具的整體信用風險管控良好。具有外部信用評級的非公開市場融資工具佔98.9%,其中AAA級佔比達93.7%,AA+級及以上佔比達99.9%。高等級免增信的主體融資佔49.3%,其他項目均有擔保或抵質押等增信措施。非標平均期限約為6.4年,名義平均投資收益率約為5.6%,我們預計未來即使在淨投資收益有下行壓力的背景下,公司有望保持淨投資收益率的穩定。
在資產端公司同業投資回報偏差絕對值和總投資收益的同比增速波動幅度均顯著低於上市同業,我們認為公司穩定的財務指標將助力公司實現業績和價值的穩定增長,符合外資審美偏好。我們預計公司2019年至2021年可投資資產增速分別為12.4%、11.9%和11.8%,淨投資收益率分別為4.9%、4.6%和4.6%,總投資收益率分別為5.0%、4.7%和4.7%,集團投資資產淨值增長率為5.2%、4.8%和4.8%。
6.2 太保對利率敏感性在逐步收窄
資產負債久期缺口較上市同業偏長,但得益於公司在分紅險和保障型產品上的均衡佈局以及產壽險業務的集團整體上市,公司的有效業務價值、新業務價值和税前利潤對摺現率的敏感性較同業差距並不大,並且近年來有逐步收縮的趨勢。我國壽險公司的負債端久期往往顯著高於資產端久期,因此從對淨資產影響角度分析壽險公司整體受益於利率上行(利率上行期,資產端持有至到期債券再配置的投資收益率上行,負債端評估利率上行減少需要計提的準備金規模,雖然以資產端以公允價值計量的金融資產賬面減值有所減少,但公司整體淨資產規模保持向上)。當前中國太保資產負債久期大概在6.5年左右,負債久期在15-16年左右,久期缺口不到9年,在上市險企中處於偏高水平。(而同期上市同業中,中國平安最低僅為6.6年、新華和國壽均約為7年)。同時從價值口徑分析,儲蓄型產品價值比保障型產品利率更敏感:儲蓄型產品價值主要來源於利差,保障型產品價值來自於利差和死差,儲蓄型產品價值對利率更敏感;傳統儲蓄型產品比分紅儲蓄型產品利率更敏感:分紅型產品可以通過降低客户收益,減少對利率的敏感性。太保壽險主力保障型產品“金佑”系列重疾險採用英式分紅,2018年公司銷售排名前五產品中有3款分紅險。根據測算,我們發現在假設投資收益率下行50BP後,對太保壽險有效業務價值的衝擊近三年分別為-17.4%、-16.0%和-15.5%,而國壽和新華2019年同期分別為17.5%和18.2%,甚至還略高於太保。在假設投資收益率下行50BP後,對太保壽險新業務價值的衝擊近三年分別為-14.1%、-11.4%和-13.0%,而國壽和新華2019年同期分別為-15.1%和-11.4%,太保2018年略有提升預計和金佑系列替代產品金佑採用了傳統險形式有關。得益於集團整體上市,根據報表附註和線形外推的假設,在折現率整體下行5個BP假設下,中國太保集團淨利潤受影響程度近三年分別為15.5%、14.9%和13.6%,而2019年同期平安、國壽和新華集團報表影響程度分別為2.0%、68.4%和26.5%。公司曾在2017年投資者開放日中表示“利率風險是長期壽險業務中最不確定、影響最大的風險, 採取不同的定價策略得出相同的保費,總體價值率水平比較接近。在高定價利率產品保費中客户的保證收益高,公司投資收益差雖低,但投資收益風險暴露程度接近;使用較低的定價利率,通過與客户分享收益、共擔風險,降低風險暴露程度,仍然是較為穩妥的定價策略”。
展望未來,保險公司的保險資金是長期資金,太保資產負債管理的核心理念是長期投資、價值投資、穩健投資,延展資產久期、縮短資產負債久期差的缺口是核心問題。
7. 持續穩健的財務指標助力公司估值中樞向上
7.1 壽險營運利潤保持穩健增長
中國太保於2019年中期首次披露營運利潤指標體系[1]。1H19集團營運利潤增長14.7%至136.06億元,其中壽險業務營運利潤同比增長18.9%至110.96億元。結合公司壽險業務分部報告和歷年會計估計變更調整的假設,我們預計太保壽險2012年至2019年壽險税前營運利潤和剩餘邊際的CAGR為21.7%和23.2%,剩餘邊際佔壽險及長期健康險責任準備金餘額的比例從2012年的20.6%提升預計至2019年35.5%,彰顯公司壽險業務品質穩健改善,我們預計未來三年公司壽險業務税前營運利潤增速分別為17.0%、17.6%和12.6%。
[1]注:1) 短期投資波動為壽險實際投資收益與長期預期投資收益假設(5%)的差異,同時調整因此引起的保險和投資合同負債相關變動,並考慮所得税影響;2) 評估假設變動基於會計估計變更金額,並考慮所得税影響;3) 2019年中期一次性重大項目為2018年税收返還48.81億;2018年上半年營運利潤根據税收新規進行回溯調整。
7.2 核心財務穩定性指標顯著優於同業
得益於堅持以客户需求為導向,專注保險主業,做精保險專業,堅持“成為行業健康穩定發展的引領者”的願景,公司核心財務和保險指標穩定性顯著領先上市同業,包括:新單增速、NBV增速、NBV Margin、壽險ROEV等。
太保壽險的NBV Margin相對上市同業處於行業中位,而其歷年來NBV Margin的增長幅度最為穩定。2017年之後,即轉型2.0實施以來,中國太保的NBV Margin已經趕超中國平安,雖然在絕對數值上小於新華保險,但從穩定性來看要優於新華保險。中國太保2010年至2018年平均壽險ROEV為21.43%,處於行業較高位,僅次於平安人壽的23.8%,高於平安集團(21.19%),太平人壽(20.36%),新華保險(17.84%),中國人壽(16.63%)以及友邦保險(14.16%)。變化幅度方面,9年間中國太保的ROEV標準差為2.00%,要優於大部分同業,小於平安人壽(3.13%),平安集團(2.94%)以及新華保險(3.61%),穩定性較強。同時在資產端公司同業投資回報偏差絕對值和總投資收益的同比增速波動幅度均顯著低於上市同業,我們認為公司穩定的財務指標將助力公司實現業績和價值的穩定增長,符合外資審美偏好。
7.3 高位穩定分紅率提升長期持有吸引力
中國太保集團考核指標中分紅總額是重要指標,以此實現股東與管理層利益的平衡。中國太保2010年至2018年淨利潤的CAGR達到9.76%,而同期現金紅利的CAGR達14.77%,累計的股利支付率達46.9%,而同期國壽、平安和新華股利支付率分別為35.0%、24.8%和20.3%。穩定且處於高位的分紅率在吸引長期機構投資者的同時,也倒逼公司聚焦主業,在投資端着眼於長期穩健。
8. 盈利預測及投資建議
我們預計中國太保2019年至2021年歸屬於母公司股東淨利潤分別為308.55、292.57和334.99億元(原預測為266.82、283.05和336.65億元),同比增速分別為71.2%、-5.2%和14.5%(2019年因所得税新規一次性影響約49億元,扣除後2019年淨利潤約為266.16億元,同比增速為44.4%),集團內含價值分別為3992.64、4599.65和5330.51億元,同比增速分別為18.8%、15.2%和15.9%,太保壽險一年新業務價值分別為244.4、275.14和333.26億元,同比增速分別為-9.9%、12.6%和21.1%,太保壽險ROEV分別為19.5%、19.1%和19.4%,集團ROE分別為19.0%、15.9%和16.6%。
我們採用分部估值法對中國太保進行估值。其中我們對太保財險給予444.63億元的價值評估,對應1.2倍PB,對太保壽險按照PEV-ROEV模型給予對利率敏感性調整前1.84倍PEV,但是根據前文分析(我們預計2019年至2021年公司總投資收益率分別為5.0%、4.7%和4.7%,因此我們按照敏感性分析假設線性外推給予30BP投資收益率假設下調,分別對應NBV和VIF下調7.8%和6.5%,對應調整未來ROEV和2019年當年度靜態EV),得到經過調整的PEV估值為1.35倍,其餘業務我們按照1倍PB估值,對集團我們採用15%折扣。具體結果如下,對應2019年我們給予目標市值為4257.20億元(較當前收盤價有36.0%向上空間),對應2020年目標市值為4888.19億元(對應2020年目標市值我們採用與2019年相同估值倍數),當前股價對應19-21年PEV分別僅為0.78X、0.68X和0.59X,考慮到當前公司估值極具吸引力,我們從增持評級上調至買入評級。
附錄
中國太保是在1991年5月13日成立的中國太平洋保險公司的基礎上組建而成的保險集團公司,總部設在上海,是國內領先的“A+H”股上市綜合性保險集團。公司圍繞保險產業鏈,通過旗下子公司提供各類風險保障、財富規劃以及資產管理等產品和服務。中國太保主要通過太保壽險為客户提供人身保險產品和服務;通過太保財險、安信農險為客户提供財產保險產品和服務;通過太保安聯健康險為客户提供專業的健康險產品及健康管理服務;通過太保資產開展保險資金運用以及第三方資產管理業務;通過長江養老從事養老金業務及相關資產管理業務;公司還通過國聯安基金開展公募基金管理業務。
中國太保價值與利潤口徑業務保持穩健增長。公司2018年實現營業收入3543.63億元,2010年至2018年CAGR達到12.14%;2018年實現歸母淨利潤180.19億元,2010年至2018年CAGR達到9.72%,集團內含價值從2010年的1100.89億元逐年提升至2018年的3361.41億元,CAGR達到14.97%,集團歸母淨資產從2010年的802.97億元逐年提升至2018年的1495.76億元,CAGR達到8.09%。2010至2018年現金分紅總額CAGR達14.77%,平均股利支付率達46.9%,顯著高於上市同業,並且領跑金融機構整體水平。
中國太保的淨利潤主要由壽險和產險構成,2018年的佔比為76.3%和19.0%,2010年至2018年壽險利潤的平均佔比為62.0%。2018年中國太保淨資產主要由太平洋人壽(44.9%),太平洋財險(23.0%),太平洋資產(2.0%),太保安聯(0.7%),安信農險(0.9%),長江養老(2.1%),國聯安基金(0.4%)以及其他及結構化主體(25.9%)組成。
公司股權結構較為分散,主要股東的各個最終控制人都無法實際支配公司行為,因此公司不存在控股股東,也不存在實際控制人。根據2019年中報,公司前十大股東中包括:香港中央結算(代理人)有限公司,持股比例為30.60%(其所持股份為代客户持有)、申能(集團)有限公司(14.64%)、華寶投資有限公司(14.17%)、上海國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5.58%)、上海海煙投資管理有限公司(5.17%)等。主要股東的最終控制人包括了國務院國資委、上海市國資委和國家財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