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格隆汇专栏:中信证券研究 作者:程强 玛西高娃
1-2月出口跌幅收窄,主要是因为美欧等主要需求国的经济衰退幅度好于预期。欧元区制造业PMI从去年11月呈现出企稳的状态,1-2月中国对欧出口增速也明显回升。向后看,美欧等国由于紧缩的货币政策后续需求预计还将逐步放缓,但考虑到基数的因素,预计今年出口增速总体将呈现前低后高的状态。同时,1-2月实现贸易顺差1168.9亿美元,同比增速为6.7%,仍然保持了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
事项:
2023年1-2月份,中国出口金额(美元口径)同比增长-6.8%(Wind一致预期-8.3%),2022年12月为-9.9%;进口金额(美元口径)增长-10.2%(Wind一致预期-3.3%),2022年12月为-7.5%;贸易差额为1168.8亿美元。对此我们点评如下。
出口跌幅收敛,东盟是重要的支撑。
2023年1-2月出口增速为-6.8%,好于市场预期,增速较2022年12月的-9.9%有所回升。主要原因在于海外的衰退幅度好于预期。
分国别和地区来看,中国对美国、欧盟、日本、东盟的出口增速分别为-21.8%、-12.2%、-1.3%和9.0%,东盟是中国出口增速的重要支撑。但考虑到东盟也是全球主要的生产中心之一,因此中国出口好于预期的主要原因还是美欧等主要需求国的衰退幅度好于预期。欧元区制造业PMI从去年11月开始逐步企稳, 1-2月中国对欧盟的出口增速较去年12月回升了5.3个百分点,回升幅度最为显著。
从主要的出口商品来看,出口量价齐升的产品主要有成品油、汽车、肥料、钢材等;出口金额增速下跌较多的主要是自动数据处理设备、液晶平板、集成电路、纺织纱线等。结构和此前的变化也较为相似。
美欧等国由于紧缩的货币政策后续需求料将仍逐步放缓,但考虑到去年出口基数的因素,预计今年出口增速总体将呈现前低后高的状态。同时,1-2月实现贸易顺差1168.9亿美元,同比增速为6.7%,仍然保持了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
进口季节性放缓,增速好于季节性体现国内需求持续复苏。
进口方面,1-2月进口增速为-10.2%,增速较2022年12月回落了2.7个百分点。进口增速偏低的主要原因是季节性因素,如果参考2010年以来环比均值估算1-2月进口增速,将会低于实际值,因此也体现了国内需求在复苏向好。
分国别和地区来看,中国从美国、欧盟、日本、东盟、韩国的进口增速分别为-5%、-5.5%、-23.1%、-8.3%、-29%。其中从日韩的进口增速跌幅最大,这也和行业景气度密切相关。中国从日韩进口的更多是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部分满足内需,部分进行再加工后出口。由于相关行业的海外库存偏高,因此阶段性需求出现放缓。需要关注的是,出于对上游资源品的需求,中国从澳大利亚和俄罗斯等国家的进口增速保持较高增长,1-2月的增速分别8.6%和31.3%。1-2月从澳大利亚和俄罗斯的进口规模合计已经接近从日韩的进口规模合计。
体现到重点商品上,进口增速排序靠前的商品主要是上游资源品,包括煤、农产品等,同时进口量增的产品还包括铜矿砂、铁矿砂、成品油等。
向后看,预计随着国内需求持续向好推动,进口增速跌幅将逐步收窄。
风险因素:
海外经济体超预期快速衰退,地缘政治风险升级,国内需求恢复不及预期。
注:本文摘自中信证券3月7日报吿《2023年1-2月进出口数据点评一出口增速超预期贸易顺差正增长》,报吿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