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A股券商、创投板块开盘活跃。截至发稿,鲁信创投涨停,湘财股份涨超6%,中金公司涨超4%,中信建投、国金证券均涨超3%,国元证券、华鑫股份、国投资本、光大证券、招商证券等纷纷上涨。
ETF方面,截至发稿,上证券商ETF、券商ETF、证券ETF基金、证券龙头ETF分别上涨1.88%、1.84%、1.77%、1.72%。
消息面上,2月17日,沪深交易所正式发布了与全面注册制配套的业务规则、指引及指南,确定2月20日至3月3日接收主板首发、再融资、并购重组在审企业申请,并按在中国证监会的审核和受理顺序接续审核;自3月4日始接收主板新申报企业申请。
其中,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首次公开发行证券发行与承销业务实施细则》,与改革前相比,主板首发发行承销机制在定价机制、申购配售、风险防控等方面进行了调整。
比如明确新股发行价格、规模主要通过市场化方式决定。发行规模较小的企业,继续保留直接定价,新增定价参考上限。进一步完善询价定价,优化网下投资者填报价格、最高报价剔除比例上限、报价信息披露、定价参考值、发布投资风险特别公吿等机制。
申购配售方面,将主板网上投资者新股申购单位由1000股调整为500股,与科创板保持一致。明确在网上申购倍数较高时,在确保较大比例新股向网上投资者发行基础上,将主板回拨后比例上限从90%调至80%。根据发行数量差异,明确战略配售规模与参与投资者家数安排。
深市主板在定价机制、申购配售、风险防控三个方面也作了调整。同时,深市主板还对亏损企业上市进行了明确。
注册制利好证券行业的具体原因在于:
1)原有制度下,IPO审核流程长,主板上市冲关多需要一年及以上时间,导致IPO审核受监管周期影响较大,而在注册制下,审批链条大大缩短,科创板上市流程只需要几个月,主板流程时间也大幅缩短至约一年内。IPO常态化发行使得投行收入的季节性趋于平滑。
2)注册制下,科技创新类企业上市难度降低,IPO融资需求也将保持持续增长;
3)注册制所配套的证券公司跟投制度创新,为券商自营投资带来确定性较高的业绩增量,而且由于跟投多为战略配售阶段进入,因此亏损概率较小,多数情况易于实现盈利。以2022年为例,尽管前三季度权益市场行情承压,但据Wind统计,22家参与科创板跟投较多的券商依然保有16.7亿元的浮盈。
4)注册制加快上市融资需求增加后,将成为资本市场持续扩容的基础,A股流通市值、成交额继续放大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将带动证券公司财富管理业务收入增加。
与科创板的增量试点和创业板的存量改革相比,沪深主板的注册制改革可谓真正的“改革攻坚”。
一方面,上市公司规模庞大。截至2月17日收盘,沪深主板总共有上市公司3190家,总市值超过65万亿元。其中沪市主板1677家,总市值42.44万亿元;深市主板上市公司1513家,总市值22.73万亿元。
另一方面,投资者数量众多。截至2023年1月,A股市场投资者总数近2.13亿,由于没有科创板和创业板的投资门槛限制,投资者当中绝大多数都投资主板股票。
中信建投表示:作为资本市场改革重要环节之一的“全面注册制”推进步伐有望迎来加快,全面注册制背景下整体市场IPO规模有望进一步放量,直接利好券商投行业务;头部券商更加专业化的项目选择、质量审核、研究定价等能力优势将进一步被放大;创投类企业投资项目的退出渠道得以更加畅通,进而增强相关企业盈利能力。关注可能受消息利好提振板块情绪的券商及创投概念。
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表示,全面注册制的落地实施能够有效畅通企业上市融资渠道,推动行业实现较快发展,促进资本市场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全面注册制使科技创新企业的融资渠道得到进一步畅通,特别是对盈利要求的放宽,使更多科创企业能够通过IPO获得足够资金支持研发,有效缓解了企业融资难问题,融资成本进一步下降,从而有效推动了我国科研创新实力的增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现产业链自主可控,助力我国制造业实现高端化发展。
华夏基金指出,全面注册制改革最直接的影响,体现在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方面,它夯实了直接融资体系的制度基石,将提升投融资效率,提升资本市场有效性,更好地满足不同类型、不同阶段企业的差异化发展,以及他们在不同生命周期的融资需求。同时它将促进A股的“新陈代谢”,提高上市公司整体质量,优化市场资源配置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