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恒指2022年累跌3,616点或15% 恒生科指累跌逾27%
恒指及恒生科指于2021年各累跌逾14%及32%后,今年受欧美地区通胀高企拖累,美联储局3月宣布加息25个基点,至今共累计加息425个基点,进取加息困扰大市,兼且内地及本港亦受疫情持续冲击,当局坚持「动态清零」防疫政策及对部份地区进行「封城」,导致投资及消费等受压,内地楼市销售转弱,并曾爆发「烂尾楼」风波。
中美两国竞争加剧,美国于10月再收紧对中国半导体技术出口的新限制,恒指于10月31日曾低见14,597点的年内最低位(较去年底收市23,397点一度累跌8,800点或逾37%)。至11月美联储有委员认为不久后宜减慢加息步伐,美汇指数由高位回落,内地12月初出台优化防疫「新十条」,规定非高风险区不得限制人员流动,不得停工、停产、停业。港股自11月起在中国重启经济及「再通关」憧憬下有买盘支持,收复部份失地。
恒指今年以来累跌3,616点或15.5%;国指累跌1,531点或18.5%;恒生科指更累挫累跌1,542点或27.2%。
【恒指开局佳 首季急转下】
港股今年初南向资金流入驱动估值修复,恒指于2月10日曾高见25,050点今年以来最高位。但俄乌战争加深地缘政治及通胀的风险,叠加投资者对中概股在美退市的忧虑重燃,令避险情绪趋升,国际油价攀升,环球股市反复向下,本港自2月新冠疫情明显恶化、至3月初达高峰,恒指今年首季累跌1,400点或6%、恒生科指首季累跌1,112点或19.6%。
由于俄乌战事持续、美联储加快加息以抑制通涨,在美汇强势及上海疫情反弹等多重夹击,内地4月官方制造业PMI降至47.4连跌两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按年跌11.1%远逊市场预期,港股走势反复向下。另一边厢,美联储局自5月起进取加息半厘,港元走弱,金管局不断接钱。
5月下旬国务院总理召开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其后印发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及33项细则出炉,包括财政及货币政策、稳投资促消费保就业,以部署稳住经济大盘,市场担心美经济有机会陷入衰退,美股回调下,恒指6月累升444点或2.1%、第二季累跌137点或0.6%。
【第三季承压 恒指挫两成】
港股第三季受压,于7月部份内房企业陆续爆发「烂尾楼」风波,令住房需求及信心,以至内房融资亦受到明显影响,恒指7月累1,703点或7.8%,而恒生科指7月更累跌11.1%。
8月下旬,美联储局主席鲍威尔于Jackson Hole全球央行年会上「放鹰」,指可能继续加息并让利率在高位保持一段时间,以遏制高通胀,美债息抽升,导致股汇市持续波动。美国通胀持续高企,美联储于7月及9月议息中均加息四分三厘。9月下旬,恒指失守18,000关创十年新低。大市受恒大(03333.HK)债务危机、内地收紧监管等多重不利因素影响,第三季恒指累跌4,637点或21.2%;国指累跌22.9%;恒生科技指数累计重挫29.2%。
【11月迎反弹 憧憬再通关】
第四季市场观望中美关系走向,美国10月再收紧对中国半导体技术出口的新限制,限制向中国出口多款用于人工智能及超级电脑的晶片,同时收紧向中国公司销售用于生产半导体的设备。恒指于10月底曾低见14,597(全年低位),曾创逾13年低,恒指10月累跌2,535点或14.7%,而恒指由7月至10月连跌四个月,累跌7,172点或32.8%。
至11月中G20领导人峰会于印尼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美总统拜登在会议期间会晤,习近平指冀双方共同努力推动中美关系重回正轨,拜登指美方无意寻求同中国「脱钩」。内地防疫措施其后转吹暖风,先取消航班熔断机制,再放宽隔离检疫至「5+3」,其后逐步优化防疫措施,各地逐步解封兼「复常」,令恒指11月收复失地,单计大市11月累升3,910点或26.6%,而恒生科指11月累升945点或33%。
再者,内房获中央接连救市,先有「金融16条」支持内房企业发债及向银行信贷融资,其后再发「第三支箭」允许涉房企业抵押资产融资「保交楼」,令全线内房企业终于「松口气」。踏入12月,市场继续憧憬内地放宽防疫措施,至12月下旬,内地公布明年1月8日起取消入境后集中隔离,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可入境,并将有序恢复办理居民赴港签注,恒指于今年底亦曾重上两万关。恒指第四季累升2,558点或14.9%,而恒生科指四季累升678点或19.7%。(ta/w/t)~
关注uSMART

重要提示及免责声明
盈立证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写这篇文章时是基于盈立的内部研究和公开第三方信息来源。尽管盈立在准备这篇文章时已经尽力确保内容为准确,但盈立不保证文章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或完整性,并对本文中的任何观点不承担责任。观点、预测和估计反映了盈立在文章发布日期的评估,并可能发生变化。盈立无义务通知您或任何人有关任何此类变化。您必须对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项做出独立分析及判断。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级人员、雇员或代理人将不对任何人因依赖本文中的任何陈述或文章内容中的任何遗漏而遭受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文章内容只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证券、虚拟资产、金融产品或工具的要约、招揽、建议、意见或保证。监管机构可能会限制与虚拟资产相关的交易所买卖基金仅限符合特定资格要求的投资者进行交易。文章内容当中任何计算部分/图片仅作举例说明用途。
投资涉及风险,证券的价值和收益可能会上升或下降。往绩数字并非预测未来表现的指标。请审慎考虑个人风险承受能力,如有需要请咨询独立专业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