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浏览的是香港网站,香港证监会BJA907号,投资有风险,交易需谨慎
申万宏源:能源坚守底线思维,化工向新材料突围

本文来自格隆汇专栏:申万宏源宏观,作者:王胜 林丽梅 宋涛等

本篇报吿主要就石油和化工行业“十四五”规划重点内容进行梳理。能源方面,规划主要强调安全底线思维。化工方面,规划着重强调环保、新材料国产替代以及化工入园等内容。能源是底线:《“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提到,到2025年,国内能源年综合生产能力达到46亿吨标准煤以上,原油年产量回升并稳定在2亿吨水平,天然气年产量达到2300亿立方米以上,发电装机总容量达到约30亿千瓦,能源保障更加安全有力。同时,规划还提到“十四五”期间能源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新增关键技术突破领域达到50个左右。1)原油:自身稳产,并加大非常规以及海上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2)天然气:需求预计持续旺盛,对外依存度将进一步提升。特别的,对于LNG来说:虽然LNG绝对体量较小,但“十四五”已经开始逐步推进LNG的配套设施建设。在《“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中提到要提升天然气储备和调节能力。统筹推进地下储气库、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站等初期设施建设。到2025年,全国集约布局的储气能力达到550亿-600亿立方米,占天然气消费量的比重约13%。环保:1)限产:从环保角度出发,需要关注两类有限产约束的化工品:一是能耗较高的如煤化工、合成氨、电石、黄磷等),但是对于个别品种以及不同区域也有例外。二是污染较重的,如磷肥、纯碱、硫酸法下的钛白粉、粘胶等。2)资源循环利用:在《“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中指出,在“十四五”期间,资源利用水平明显提高。重点行业资源产出率持续提升,大宗工业固废利用率达到57%,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量达到4.8亿吨。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16%。推进工业固废规模化综合利用。推进尾矿、粉煤灰、煤矸石、工业副产石膏、赤泥、化工渣等大宗工业固废规模化综合利用。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园区和企业加强资源耦合和循环利用,创建“无废园区”和“无废企业”。实施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评价。到2025年,冶炼炸(不含赤泥)、工业副产石膏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73%、73%。资源循环利用是环保产业的重要一环,更多细节与详情请查看我们之前发布的《重在落实,难在提升产业集中度——策略+行业联合解读行业十四五规划·第十七期(环保)》报吿。新材料国产替代:“十四五”期间,新材料的从0到1,国产替代依然是一条重要主线。从规划来看,新材料的突围共有三个层次:1)创建创新中心/平台。2)攻克核心技术。3)突破关键材料,乃至形成品牌溢价。关键材料主要围绕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展开,包括高端聚烯烃、电子化学品(半导体等相关材料)、高性能纤维、高性能橡胶材料、生物基材料、金属新材料等。在《关于“十四五”推动石化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到,“十四五”期间化工新材料保障水平要达到75%以上。化工入园:化工入园是“十四五”非常确定的方向。在《关于“十四五”推动石化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到,要形成70个左右具有竞争优势的化工园区。到2025年,化工园区产值占行业总产值70%以上。化工园区的规划出于几个方面的考虑:安全、环保、产业耦合、规模效应。也正是因为这些因素的作用使得化工入园会天然地屏蔽掉小企业,从而带来行业集中度的提升。另外,化工入园带来的聚集性能够更好地实现循环资源利用、污染集中治理、各产业间的耦合与协同、信息监控系统的打通(“智慧园区”的建设、实施“工业互联网+危化安全生产”工程)、方便政府提供金融服务等,从而提升行业整体经营效率。

1. 守好能源底线

能源是底线。在逆全球化背景以及国际地缘政治风险频发的当下,能源安全不容忽视。同时,新老能源的更替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守好老能源就是守好我们的安全底线。《“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提到,到2025年,国内能源年综合生产能力达到46亿吨标准煤以上,原油年产量回升并稳定在2亿吨水平,天然气年产量达到2300亿立方米以上,发电装机总容量达到约30亿千瓦,能源保障更加安全有力。同时,规划还提到“十四五”期间能源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新增关键技术突破领域达到50个左右。下面我们分别对油和气进行展开:

原油:目前我国的原油战略储备理论上只有一个多月的量,相比于美国接近一年的原油战略储备远远不够,出于安全角度,未来我国原油战略储备还会继续提升。总体来说,原油量的增加有三种来源:1)自身稳产增产:前文也提到2025年,我国原油年产量回升并稳定在2亿吨水平。2)进口:据《中国石油和石化装备制造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显示,2019年我国原油进口约5亿吨(我国现在大概年产2亿吨原油),对外依存度为70.8%,已经处于一个较高水平。长期来看,随着新能源在能源中的占比逐步提升,原油需求里占大头的燃料需求(即成品油)或将下降,我国原油的对外依存度预计有所萎缩。3)开发新油田:规划提到要加大国内油气勘探开发,积极扩大非常规资源勘探开发,加快页岩油、页岩气、煤层气开发力度。做好煤制油气战略基地规划布局。另外,规划在新开发方面所呈现出的特点是向非常规资源和海上油气拓展。《中国石油和石化装备制造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低品位和非常规油气资源逐渐成为未来主战场。海上将成为今后主要增长点。在新开发方面,我国已经有所行动——中海油、中石油已经在开发煤层气,两年前中海油在南海已开发可燃冰,但这只是一个开始。深海油气方面,中海油一直在推进,而且我国在“十三五”期间也突破了深海1万英尺的钻井装备技术。所以可以看到,以前中海油开发的基本都是渤海湾的油气资源(渤海湾属于浅海),但是现在中海油增量开发的油田全部都在南海。从相应的装备和技术来说,尽管我国目前深海勘探部分装备和技术仍然来自于如斯伦贝谢等海外巨头,但是我国近几年整体技术进步还是不错的,如中海油服的深海油田技术营收比例从2015年的不足30%提升至2021年的50%以上,公司从过去主要依靠钻井挖油来获取利润到现在主要通过提供油田技术服务获取利润,侧面反映出我国的油服装备和技术已经达到了一个全球较为领先的状态。

在下游炼油化工方面,规划体现出的思路和目标是“降油增化”、推动产业集中度提升。《关于“十四五”推动石化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到,要有序推进炼化项目“降油增化”,延长石油化工产业链。增强高端聚合物、专用化学品等产品供给。要建设石油产业聚集区——“十四五”重点规划的五大世界级产业集群分别是环渤海湾石化产业集群、杭州湾石化产业集群、泛大湾区石化产业集群、海西石化产业集群、能源金三角产业集群。

天然气:1)需求端:需求预计持续旺盛。未来天然气的需求增长一方面从环保角度来说,有来自于对煤炭能源的替代——同样获得1000J的能量,天然气比煤炭可以减排59%的二氧化碳,比原油减排30%的二氧化碳。所以大量工厂,如很多钢厂、化工厂所使用的部分燃料和原料都替换为天然气。另一方面来自冬季采暖,天然气锅炉带来的以及居民消费带来的需求增长。2)供给端:天然气一方面靠进口:据《中国石油和石化装备制造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显示,2019年我国天然气进口9660万吨,同比增长6.9%,对外依存度为43%。2022年2月我国与俄罗斯再次就天然气出口签订合同,未来俄罗斯每年将向中国在原有基础上增加100亿立方米天然气出口,预计未来我国天然气进口依赖度将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会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继续加强西南页岩气的开发力度)。

特别的,对于LNG来说:虽然LNG绝对体量较小,但“十四五”已经开始逐步推进LNG的配套设施建设。中国进口天然气中90%都来自于管道气,只有约10%是来自LNG。目前由于LNG成本较高(包括船只成本、仓储成本等),所以我国的天然气未来还是将以管道气为主(像欧美也主要以管道气为主,德国今年才建立第一个LNG接收站)。但我们发现在政策端也在逐步推动LNG配套设施的布局:在《“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中提到要提升天然气储备和调节能力。统筹推进地下储气库、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站等初期设施建设。到2025年,全国集约布局的储气能力达到550亿-600亿立方米,占天然气消费量的比重约13%。

2. 环保:限产&资源循环利用

环保和绿色是双碳背景下化工行业绕不过去的重要话题,规划主要聚焦于两点:限产与资源循环利用。

1)限产:《“十四五”原材料工业发展规划》中专门有一个章节阐述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即要严控新增产能。完善并严格落实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行业产能置换相关政策,防止铜冶炼、氧化铝等盲目无序发展,新建、改扩建项目必须达到能耗限额标准先进值、污染物超低排放值。严控尿素、磷铵、电石、烧碱、黄磷等行业新增产能,新建项目应实施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鼓励各地区扩大原材料行业产能置换实施范围,提高淘汰落后标准,利用综合标准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我们也的确看到在2021年下半年能耗双控的背景下,以上这些相应品种的股票在市场上呈现出明显的上涨。

从环保角度出发,需要关注两类有限产约束的化工品,后续可能在供给侧出现一定收缩,从而带来投资机会:一是能耗较高的(如煤化工、合成氨、电石、黄磷等),但是对于个别品种也有例外。像煤质烯烃虽然生产能耗较高,但是由于该品种我们仍处于大量进口状态(如乙烯),因此对该品种会有一定的差别对待。同时,在不同区域也存在一定差异,比如浙江地区涤纶、长丝等化纤基本不允许新增产能,但在中部,如安徽、湖北等地还有可能新增部分产能。二是污染较重的,如磷肥、纯碱、硫酸法下的钛白粉(因副产物有很多废酸,新批产能较少)、粘胶等。所以规划里也提到要大力推广低(无)挥发性有机物含量的涂料、油墨、粘胶剂、清洗剂等产品。

另外我们在之前的《家电继续向节能减排与数字化方向前进——策略+行业联合十四五规划 · 第七期(家电)》报吿中曾提到过空调制冷剂的升级替代对上游化工材料行业影响更大。的确,对制冷剂等材料的发展,规划也给出了指引——要有序开展对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等其他温室气体排放的管控,落实《〈蒙特利尔议定书〉基加利修正案》,启动聚氨酯泡沫、挤出基苯乙烯泡沫、工商制冷空调等重点领域含氢氯氟烃淘汰管理计划,加强生产线改造、替代技术研究和替代路线选择,推动含氢氯氟烃削减。

2)资源循环利用:化工行业自身的独特属性以及最后一部分将讲到的化工入园都为资源循环利用提供了发展契机。在《“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中指出,在“十四五”期间工业,资源利用水平明显提高。重点行业资源产出率持续提升,大宗工业固废利用率达到57%,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量达到4.8亿吨。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16%。推进工业固废规模化综合利用。推进尾矿、粉煤灰、煤矸石、工业副产石膏、赤泥、化工渣等大宗工业固废规模化综合利用。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园区和企业加强资源耦合和循环利用,创建“无废园区”和“无废企业”。实施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评价。到2025年,冶炼炸(不含赤泥)、工业副产石膏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73%、73%。资源循环利用属于环保产业的一部分,更多细节与详情请查看我们之前发布的《重在落实,难在提升产业集中度——策略+行业联合解读行业十四五规划·第十七期(环保)》报吿。

3. 突围新材料

我国目前在煤化工以及二氧化碳捕集领域较为领先,但正如《“十四五”原材料工业发展规划》中所指出的一样,我国原材料工业当前短板和瓶颈依然突出,中低端产品严重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并存。随着新兴产业迅猛发展、消费升级带来下游需求增加以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背景下产业链自主可控的重要性提升,在“十四五”期间,新材料的从0到1,国产替代依然是一条重要主线。

从规划来看,新材料的突围共有三个层次:1)创建创新中心/平台:规划指出到2025年国家新材料平台体系要初步建成。要创建高端聚烯烃、稀有金属、粉末冶金、先进玻璃、先进陶瓷、高性能工程塑料、高性能膜材料、生物医用材料、二氧化碳捕集利用等创新中心。同时还支持地方结合实际建设国家重点新材料中试平台、支持建设新材料数据中心等。2)攻克核心技术:规划提出到2025年,新材料产业创新能力明显提升,重点行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5%以上,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共性核心技术。在下表中,我们也将规划里提到的技术进行了详细梳理。3)突破关键材料,乃至形成品牌溢价:当前我国尤其在航空材料、重型燃气轮机材料、集成电路材料、稀土永磁材料、生物医用材料、高端聚烯烃、高端润滑油等方面对国外依赖度较高,存在不同程度的“卡脖子”问题。规划中重点强调了关键材料的突破,主要围绕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展开——在“十四五”期间要就短板材料、“卡脖子”材料重点突破,实现国产替代。在下表中,我们也将重点材料进行梳理,主要有高端聚烯烃(以高端聚烯烃为例,现在基本上每年烯烃国内消费量共计7000 万吨- 8000 万吨,其中每年我们将近有 1000 多万吨需要进口,这 1000 万吨当中有 200-300 万吨是高端品种。一般的烯烃单价约为一万元/吨,但高端的平均单价都在两到三万元/吨,这些高端聚烯烃目前都处于一个大量进口的状态)、电子化学品(半导体等相关材料)、高性能纤维(之前我们在《用数字与时尚助力中国特色之美崛起——策略+行业联合解读行业十四五规划 · 第三期(纺服医美)》中也提到过我国在碳纤维、功能性复合纤维上国产化率不足,严重制约了新材料在消费民用领域上的市场拓展,“十四五”期间高性能纤维自给率要达到60%以上)、高性能橡胶材料、生物基材料、金属新材料等等。然后在实现技术突破的基础上,做到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即“三品”行动)。在《关于“十四五”推动石化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到,“十四五”期间化工新材料保障水平要达到75%以上。

图 1:“十四五”新材料突围之路

资料来源:《“十四五”原材料工业发展规划》、《关于“十四五”推动石化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申万宏源研究

展望“十四五”,高端材料的国产替代一定会有所突破。从下游行业来看,行业企业端的资本开支在加速。目前国内的大炼化公司,如万华化学等新增的资本开支几乎都是锚定的有进口替代空间的这些品种,包括像特种工程塑料、高端聚烯烃、高端润滑油等。2025 年,以上相应领域大概率基本能够实现自给自足和进口替代。而且按照目前的规划产能,可能到 2025 年不光能实现进口替代,还会出现出口的一个状态。但是像精细化工等品种,“卡脖子”的时间可能会更久一些,如一些电子化学品等。以半导体材料为例,它属于精细化工,总体市场空间国内可能就两三百亿,但涉及到的品种可能有成百上千种,而且每个品种空间都不大。半导体是一个系统工程,缺任何一种材料,工序都无法进行,除非我们在所有的材料中都实现了国产替代,而这个是很有难度的。

在非金属矿物方面,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协会也发布了《非金属矿行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规划同样提到“十四五”期间非金属矿产品需求处于增长机遇期,主要原因有:1)日化、造纸、涂料、冶金、橡塑等传统基础工业领域产业升级带来的需求;2)农业农村、环境治理、新能源、电子信息、功能填料等新兴领域对矿物功能材料的需求;3)国防军工、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领域带来的需求。规划提到,“十四五”要建设30个主营业务收入超过5亿元、200家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亿元的规模效益好、示范作用强、产业特色鲜明的国家级非金属矿资源高效开发利用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行业总产值力争达到1.2万亿元。同时提升新材料供给水平,围绕重点领域及新兴产业开发矿物功能材料及相关品种,下表中我们也将重点发展的矿物功能材料进行了梳理。根据规划给出的主要非金属矿(产品)表观消费量预测显示,硅质原料、部分菱镁矿、石墨和硅藻土的年均增长率都在5%及以上

图 2:“十四五”重点发展矿物功能材料

资料来源:《非金属矿行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申万宏源研究

图 3:主要非金属矿(产品)表观消费量预测

资料来源:《非金属矿行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申万宏源研究

4.化工入园:安全、环保、耦合、聚集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化工园区工作委员会还特别编制了《化工园区“十四五”规划指南及2035中长期发展展望》,化工入园在“十四五”时期也是重要议题。其实化工企业入园从2017年、2018年就已经开始。尤其是2019年3·12江苏盐城响水爆炸事故发生后,整个市场对于化工安全的关注度一下子高了起来,意识到化工企业入园规范化发展的重要性。当时国内整体化工园区的企业入园率不到20%,其中江浙沪略高(如苏州可能在40%、浙江可能在60%、上海可能更高)。但是这几年因为国内旧项目在不断腾退,新项目全在园区里面,因此整体上国家化工园区的综合入园率现在基本已经达到60%-70%。后续这些旧产能还在不断地搬迁关掉,但这需要一个过程,不能一刀切(把不在园区的产能一刀切让它关掉会造成整个中游化工品供给波动)。而新的资本开支几乎全部都在园区内,所以估计可能到2025年,整个国内的化工企业基本上都会在园区内,这应该是一个非常确定的方向。规划提到,“十四五”期间要打造“65家重点石化基地和专业化工园区”“5个50”,即:建成50个园区科创中心、创建50家“绿色化工园区”、新建50家“智慧化工园区”、制定并颁布50项化工园区管理与建设标准和培育50家高质量发展示范工程。同时,规划还指出到2035年,危化品生产企业全部进入规范的化工园区或实现园区化管理。全部化工园区建成智慧化工园区和绿色化工园区。

事实上,化工入园在多份有关化工“十四五”规划中均有提及。《“十四五”原材料工业发展规划》中提到要引导合理布局。优化危险化学品生产布局,禁止在化工园区外新建、扩建危险化学品生产项目。推动重点流域化工企业搬迁改造,进入合规的化工园区。 在《“十四五”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规划方案》中提到要加强化工园区“十有”发展引导。实施化工园区“一园一策”整体提升。2022年实现有园区总体规划和产业规划、有安全管理机构和人员、有“四至”范围、有周边土地规划安全控制线,2024年实现有公用工程和配套公用设施、有封闭化管理、有专用停车场、有信息化平台、有实训基地、有消防设施。要推动化工园区安全提质升级。在《关于“十四五”推动石化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到要形成70个左右具有竞争优势的化工园区。到2025年,化工园区产值占行业总产值70%以上。

化工园区的规划出于几个方面的考虑:安全、环保、产业耦合、规模效应。也正是因为这些因素的作用使得化工入园会天然地屏蔽掉小企业,从而带来行业集中度的提升。过去化工企业买地成本较低(过去化工园区地理位置都比较偏僻,一亩地可能才卖30万到50万),基本靠地方政府招商引资,而现在其实园区也在挑企业。一方面因为现在国家批准的化工园区是有数量限制的,国家级和地方级园区数量总体应该不超过300个。另一方面现在园区的地都很紧俏,像江浙等地的化工用地有的已经高达200万/亩,小企业资金不足,就无法与资金充裕的大企业竞争,从而天然地被屏蔽和淘汰掉,带来行业集中度的提升。另外,化工入园带来的聚集性能够更好地实现循环资源利用、污染集中治理、各产业间的耦合与协同、信息监控系统的打通(“智慧园区”的建设、实施“工业互联网+危化安全生产”工程)、方便政府提供金融服务等,从而提升行业整体经营效率。

关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踪我们,查看更多实时财经市场信息。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发现投资的乐趣?加入 uSMART投资群 并分享您的独特观点!立刻扫描下载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责声明
盈立证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写这篇文章时是基于盈立的内部研究和公开第三方信息来源。尽管盈立在准备这篇文章时已经尽力确保内容为准确,但盈立不保证文章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或完整性,并对本文中的任何观点不承担责任。观点、预测和估计反映了盈立在文章发布日期的评估,并可能发生变化。盈立无义务通知您或任何人有关任何此类变化。您必须对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项做出独立分析及判断。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级人员、雇员或代理人将不对任何人因依赖本文中的任何陈述或文章内容中的任何遗漏而遭受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文章内容只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证券、虚拟资产、金融产品或工具的要约、招揽、建议、意见或保证。监管机构可能会限制与虚拟资产相关的交易所买卖基金仅限符合特定资格要求的投资者进行交易。文章内容当中任何计算部分/图片仅作举例说明用途。
投资涉及风险,证券的价值和收益可能会上升或下降。往绩数字并非预测未来表现的指标。请审慎考虑个人风险承受能力,如有需要请咨询独立专业意见。
uSMART
轻松入门 投资财富增值
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