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格隆汇专栏:华泰固收张继强,作者:张继强、陶冶、张健、何颖雯
摘 要
核心观点
近期国内股债跷跷板效应重现,我们在本周稍加探讨。地产、疫情等扰动下,国内基本面进入弱修复状态,货币政策没有大幅收紧基础,预计股债跷跷板现象将持续且频繁。美国就业数据强劲,海外紧缩交易边际升温。在此大环境下,大类资产排序:A股>港股>美股,农产品、黑色>能化>有色,十年期美债收益率或将于2.5-3.2%区间宽幅波动,中债小机会尚未走完。国内股债性价比平衡,股市略占优。市场环境中期对股略有利,但债市短期有小机会。关注地产风波中的对冲交易策略,比如空新开工链条+多竣工链条;基建加速形成实物工作量,多沥青+空原油以规避成本波动。
核心主题:股债跷跷板的市场启示
股债相关性变化背后的核心影响因素是宏观环境,基本面驱动时股市与债市更容易出现“跷跷板”效应,在流动性驱动或出现系统性风险时,股债容易同涨同跌。今年以来,国内流动性长时间保持宽松,基本面因素在大部分时间是资产价格的核心驱动,股债跷跷板效应较为明显。海外恰恰相反,美联储加息预期的变化驱动资产价格,股债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后续国内基本面“弱修复”,货币政策没有收紧的基础,预计股债跷跷板将持续,股债双杀的概率较低,固收+等混合配置策略投资体验不差,不过需要把握股债之间的强弱切换和结构机会。海外在通胀显著降低前预计股债继续同涨同跌。
市场状况评估:国内弱修复,海外紧缩交易有所升温
地缘事件+地产风波+局部疫情等扰动下,国内交易基本面从小复苏转为弱修复,而美国“浅衰退”→“早降息”的预期有所松动,欧洲压力超过美国。国内政策整体处于稳增长推动落地和见效期,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政策利率调降概率较低,5年LPR尚有可能。财政政策以政策性金融发力为主,地产政策出现加码迹象,整体可能还在“稳而不强”。外部流动性偏紧,而国内流动性维持宽松。债市“缺资产”的状态短期难撼动,信用利差等处于历史低位。股市估值(PE-TTM)整体中性,不过中证500仍处于低位,相对估值来看股市略优于债。股债相关度偏低。
配置建议:中期环境对股略有利,债市短期有小机会
大类资产排序:A股>港股>美股,农产品、黑色>能化>有色,十年期美债收益率或将于2.5-3.2%区间宽幅波动,中债窄幅波动。市场环境中期对股略有利,但债市短期有小机会;权益层面建议继续挖掘结构性机会,债券层面将超长利率加超短底仓换持为性价比较高的5年期利率债并尝试波段。宏观对冲策略上,地产风波中,尝试构建空新开工链条+多竣工链条博弈保交楼;基建加码,沥青向好,尝试多沥青的同时空原油规避成本端波动;钢厂利润小幅修复,长材供给优化,仍可继续多螺纹+空铁矿、双焦;中期海外衰退阴霾难散,美国加息放缓,欧、日“接棒”,可以尝试做多金银比。
后续关注:国内7月金融和通胀数据、局部疫情、美国7月CPI
国内:1)7月金融数据;2)7月CPI、PPI数据,CPI破3的可能;3)地缘事件后续进展;4)江浙等部分地区有序用电政策是否会蔓延;5)局部疫情反复。海外:1)美国7月CPI,通胀是否见顶;2)美联储官员讲话,7月就业、通胀数据公布后对紧缩预期的重新校准;3)美国8月密歇根消费者预期指数;4)德国、法国7月CPI、英国二季度GDP。
风险提示:疫情发展超预期;地产下行超预期。
近期国内股债跷跷板效应重现,特别是在日内价格变化中也有明显体现。股债“跷跷板”是指股和债两个市场一方走高时另一方可能会走低,呈现出此消彼长、此起彼伏的现象。8月3日上午股债都比较平稳,午后股市和国开债收益率几乎同步下行。无独有偶,8月5日上午股市和债市波澜不惊,下午股票明显上涨且债券收益率上行。
股债相关性变化背后的核心影响因素是宏观环境,基本面驱动时股市与债市更容易出现跷跷板效应,在流动性驱动或出现系统性风险时,股债容易同涨同跌。理论上的含义在于,经济增长—>盈利预期—>股市分子端影响远大于利率和估值影响,从而导致股债跷跷板。反过来,如果是流动性冲击,影响股市分母端(估值)和利率,表现为同涨同跌。
这在实践中也能得到验证,国内股债在大多数时间段内表现为负相关,2003、2007、2010、2018年、2020年等都是典型的基本面驱动下的股债跷跷板走势。而货币政策持续宽松/紧缩的情况下,股市和债市流动性大概率同松/紧,就会出现股债双牛/双熊的局面。最为典型的就是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为对冲经济下行压力,央行货币政策全面宽松,股市债市流动性均充裕,股债均上涨。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阶段,面对系统性冲击时,我们也经常看到股债汇同跌的情形。
今年以来,国内流动性长时间保持宽松,基本面因素在大部分时间是资产价格的核心驱动,股债跷跷板效应较为明显。不过在4~5月期间,疫情冲击形成了系统性风险,股债也呈现同涨同跌。今年来国内宏观环境由基本面驱动的特征显著,一方面,PMI大幅波动,疫情影响导致4月一度低至47.4%,6月回到荣枯线上方后7月再次下穿至49.0%;另一方面,货币政策维持稳定,1年期MLF未变,5年期LPR小幅下调15个bp。因此在今年来的大部分时间里,股债基本呈现负相关。例外出现在4~5月,疫情冲击使得投资者信心普遍受挫,一度导致股债双杀,而后续市场信心修复过程中股债又出现同涨。
海外恰恰相反,美联储加息预期的变化驱动资产价格,股债呈现明显的正相关。经济越好→货币政策越紧的逻辑下,基本面的好消息对市场来说就是坏消息,上半年美国股债双杀。7月市场又一度切换到“坏消息就是好消息”的模式,经济数据越差反而交易流动性宽松,股债双双反弹。
启示:
1、国内经济基本面正处于向潜在增速靠拢的“弱修复”过程中,货币政策不存在收紧的基础。基本面和风险偏好主导下,我们预计国内股债会持续呈现跷跷板效应。鉴于基本面趋势不强且预期反复,跷跷板现象会频繁出现。
2、流动性充裕环境下,现金性价比最低,仍建议积极寻找股债机会。
3、固收+及混合配置产品最担心的情景是股债双杀情形,目前发生的概率较低,投资体验不差,但业绩表现取决于能否把握好股债之间的强弱切换和结构机会,弹性将主要来自于股。
4、美股、美债在通胀显著降低之前,流动性变化仍是海外资产的核心驱动,美国7月强劲的非农数据也再次证明了经济基本面暂时不是主要矛盾。股债持续的正相关性导致传统的60/40股债组合有失效风险,可能需要适度增配REITs等另类资产。
宏观象限
国内:疫情+地产风波+稳增长政策力度有限等扰动下,小复苏预期逐渐修正为弱修复,CPI上行压力增大海外:美国“浅衰退”→“早降息”的预期有所松动,欧洲通胀压力或将逐步超过美国
政策判断
整体取向:偏暖,货币财政对冲社会需求的不足 疫情政策:动态清零整体方针不变,逐步优化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重视信贷和政策性金融;稳增长并兼顾通胀、国际收支平衡,OMO、MLF降息概率较低,5年LPR尚有可能,周一MLF到期缩量值得关注财政政策:重在落实,政策性金融发力为主地产政策:保交楼是核心,地方政府需要担起责任,企业主体仍在弱化过程中,关注纾困基金和AMC介入效果
四个层次流动性
外部流动性:现状—>偏紧,趋势—>边际趋紧狭义流动性:现状—>宽松,趋势—>保持宽松宏观流动性:现状—>宽松,趋势—>边际弱化股市流动性:现状—>宽松,趋势—>场外机会成本低
债市估值
绝对水平:历史低位,10年期国债收益率位于2002年以来3.8%分位期限利差:中性偏低,国债曲线10Y-5Y利差位于2002年以来44.4%分位息差水平:中性偏低,关键在于能否持续,1年AAA级同业存单与IRS(FR007)差值位于2013年以来0.2%分位,但与隔夜回购差值仍合理,关键看资金面能否持续信用利差:历史低位,3年AAA中票-3年国开债衡量的信用利差位于2008年以来0.6%分位
股市估值(PE-TTM)
整体:中性结构:中证500指数估值位于2007年以来7.3%分位板块:汽车、农林牧渔等位于2007年以来历史高位,医药生物、化工等板块位于低位
相对估值:股市略优于债
股债相关度:现状—>较低,趋势—>中性
债市波动率:现状—>较低,趋势—>低
股市波动率:现状—>较低,趋势—>较低
债券方面,疫情+地产风波等扰动下,基本面仍处于“弱修复”阶段。资金保持宽松,机构配置压力仍大;但后续CPI或存在破3%压力,或对货币政策形成掣肘。7月美国非农数据显示“就业强劲+供给受限+高职位空缺+提高时薪吸引就业”的故事仍未终结,紧缩交易有所升温,中美基准利率进一步倒挂可能引发扰动。整体看,债市近期机会的本质在于对经济目标弱化的重定价,后续看经济修复的力度和资金面会否持续,建议将超长利率加超短底仓换持为性价比较高的5年期利率债博弈牛平+保持或缓降杠杆+不做信用下沉+挖掘转债个券。
权益方面,地缘事件短期扰动后国内重回弱修复主线,部分品种可能存在错杀,而安全是长期主题。在地缘事件的恐慌情绪催化之下,地产、疫情等较为明显利空都已得到一定程度兑现,本轮调整幅度亦相对充分,股市重回弱修复主线。近期江浙等地宣布有序用电利好煤炭,海南等地疫情反复拖累服务消费复苏。流动性宽松+经济弱修复+主流赛道股估值不便宜——>风格上偏好中小盘成长,行业上关注景气赛道中估值相对合理的军工、机构低配明显的医药和必选消费、大宗回落下盈利改善的中游制造、自主可控等主题机会。
商品方面,需求侧逻辑偏主导,不过近期江浙等地宣布有序用电,高温天气持续背景下,不排除供给侧逻辑再度发酵的可能。国内需求出现边际好转迹象,但可持续性仍需观察;海外偏强现实+偏弱预期,衰退担忧仍在升温。流动性方面,美国加息预期向偏上方位置重新校准,美元或维持强势,大宗商品偏承压。
外汇方面,外强内扰下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短期有一定贬值压力,不过出口维持韧性,高额顺差仍能够提供支撑。
策略建议:
1、大类资产排序:A股>港股>美股,农产品、黑色>能化>有色,十年期美债收益率或将于2.5-3.2%区间宽幅波动,中债小机会尚未完全走完。
2、股债性价比平衡,股市略占优。市场环境中期对股略有利,但债市短期有小机会;权益层面建议继续挖掘结构性机会,债券层面将超长利率加超短底仓换持为性价比较高的5年期利率债并博弈小幅牛平。
3、宏观对冲策略上,地产“保交楼”政策优先,需求角度出发可空新开工链条(螺纹)+多竣工链条(玻璃、PVC),不过需注意供给端变化;基建加速形成实物工作量,沥青需求格局向好,不过成本端原油价格波动较大,可以尝试做多沥青的同时空原油进行对冲;钢厂利润已有小幅修复,不过长材供给优化明显,钢厂按需进料的情况下,仍可继续多螺纹+空铁矿、双焦;中期来看海外衰退阴霾难散,后续美国加息预期放缓,欧、日“接棒”,美元或阶段性边际趋弱,历史上类似时期金银比往往走高,叠加地缘事件可能引发的尾部风险,可以尝试做多金银比。
国内:
1)7月金融数据,观察结构是否会有改善,对弱修复的确认;
2)7月CPI、PPI数据,CPI破3的可能,对货币政策是否会有小干扰,预计PPI-CPI剪刀差继续收窄;
3)国内局部疫情,特别是海南等地;
4)高温天气持续的背景下,江浙等部分地区有序用电政策是否会蔓延;
5)地缘事件后续进展,注意对市场情绪和军工、半导体等行业的影响。
海外:
1)美国7月CPI,通胀是否见顶,能源、食品价格下行的背景下,核心CPI的趋势更重要,注意工资-通胀螺旋;
2)美联储官员讲话,7月就业、通胀数据公布后对紧缩预期的重新校准;
3)美国8月密歇根消费者预期指数,经济衰退风险是否有上升的迹象;
4)德国、法国7月CPI、英国二季度GDP,欧洲通胀压力和衰退风险。
1)疫情发展超预期。疫情反复不利于经济复苏,且将延缓地产行业销售恢复以及开工和施工进度,可能导致问题楼盘增加。
2)地产下行超预期。地产下行会引发消费、信贷、财政等连锁负面效应,对金融系统稳定性构成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