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浏览的是香港网站,香港证监会BJA907号,投资有风险,交易需谨慎
药明生物(2269.HK)近期经营情况交流纪要解读
uSMART盈立智投 05-20 15:13

总结:

1.上海封城的影响:3月28号公司就做好了准备,派遣员工驻场。上海的MFG3是一个中试车间,6700L,一直有员工驻厂,疫情期间一个月完成了9个批次生产。除此之外,其他大规模生产基地在无锡,无锡疫情防控比较好,总体生产没收到什么影响。研发关键环节没有delay。这一两周有1-200人研发人员返回,预计到这周末返回800人,占到全部的30%,加上远程办公人数,总体大概一半的员工一直在工作。研发活动整体有部分delay,但是后续安排周六工作,可以把效率提升和进度补上。

2.全年指引上,营收还是维持45%增长,净利增长还是40%不变,公司对此有信心。客户角度,公司员工在疫情期间完成药监局现场核查和北京药监局的远程核查,得到了客户广泛的认可。客户订单正常获取,影响不大。

3.UVL的进度情况:2月初,无锡和上海子公司纳入UVL。3月底就有些喜人进展,即美国同意派北京同事来上海和无锡核查。如果上海没有封城,可能4月初问题就解决了。目前我公司和有关部门沟通中,希望先派人到无锡核查,上海疫情可控后再来上海核查。公司的全球客户对UVL情况非常理解,未影响合作关系。本月内签订了11个项目。且3月业绩沟通会,提到1亿美金的项目,现在也成功签订了,所以认为没影响客户端。

Q&A:

Q:这个UVL list会不会对客户转化供应商有影响,特别是客户有internal compliance内部合规性的情况?

A:外资行今天有个报告提到此情况可能引起大家误解。

在2.8收到消息后,公司第一时间和客户和投资者解释。去年活跃客户500个,已经有合作关系的是600个,只有很少的客户在我们发送邮件说明以后,回复我们需要进一步了解UVL情况。

公司认为生物药CXO,项目一般很难转走,且生物药CDMO选择比较少。在D领域,比药明生物效率更好,成本更有优势的市场上option很少。公司认为CRDMO不是标准化服务,客户需要的资源,knowhow,实验都是diversified,没有太多全球的CRDMO可以选择。

因此从我们客户反应上,在和客户解释UVL以后,有些客户可能申报美国海关需要statement,我们帮他们准备了statement,客户大多认为没什么影响。

2.8-3.7期间,公司拿到的客户projects情况看和去年差不多。

采购端,UVL只影响2个物料美国的采购,我们可以解决,且只影响上海无锡的site。总体看风险可控。

现在投资者主要是因为不知道什么影响而担心,如果我们分析来看,对公司实际影响有限。

Q:罗氏TIGIT失败了,我们有个ArcusTIGIT订单,目前有担心么?

A:认为FDA批准前,任何project都有可能failure;因此在PPT上写了很多靶点,是因为不能保证100%上市。不代表同靶点其他药不好。我们还是对下一个产品充满信心。

Q4月初原计划做inspection.,当时检查时间正式确认了么?美国和国内双方都同意么?

A:我们一直和双方保持非正式的沟通,他们一直同意派北京人员来上海核查来解决这个问题。

Q新签的订单,今年明年的capex的规划和指引?

A希望今年新增120-130个新项目。今年55亿资本开支。去年是60亿,后续会降到50亿左右

Q:biotech全球融资额度下降,对公司的影响?

去年新项目是138个,所以今年预计120以上。因为biotech融资影响可能影响我们的新项目增加。我们去年40%收入来自big pharma所以biotech funding尽管差了,但是不会有断崖式的下降。今年目前看下来,美国那边的订单还不错。

认为funding总额有影响,但是对我们客户来说,如果他们不需要融资,也不影响他们做投资,影响他们做项目。反而他有现金,反而更愿意推进项目,快速推进现金。目前看下来我们的客户很多手里现金还有2-3年可以做研发。

所以到目前为止,新项目增长目前没有大幅度下降。可能和我们之前客户结构改善有关。

Q月初5.2newsFDAreject和黄的药,delay君实的药。这个对客户来说会有负面情绪的影响?不愿意在中国做CDMO?

大分子的expertise中国和国外都很紧张。大分子检查员资源中国国内都很少。没有人会因此去美国研发药,成本太高。而大分子检查员schedule提前预约好就好。

目前主要困难是因为国外来国内要3周隔离,老外不愿意,但目前国内并没有很多药处于FDA现在要检查阶段。

所以现在有些堵塞,FDA加速批了很多新冠相关的药,其他的非新冠生物药批的慢了,都在delay,不是只有中国在delay.

Q:去年pre-clinical临床前团队增加了人手。之前inflow新项目是130,现在120,会不会影响margin?

capacity足够大就会拿到更多项目。我们一般会打提前量,提前招聘人员,提前去培养人员。

今年拿到项目受景于响主要是biotech funding的景引向,但预计不会景于响margin

Q今年到现在为止,目前的情况看,会不会维持原来预期?

没有调整预期。今年开年非常好,1-2月份比往年更乐观。3-4月封城的影响,一正一负抵消了

Q提前培养人才而不是人头,那么会不会花1-2年培养了人才,但是人才离职走了?

公司一直被认为黄埔军校。人才前3-5年比别人累,但是提高的快。公司总体流失率大约10%,国外biotech流通率30%都有可能。

即使培养的人跑到客户或者竞争对手那里,因为主要是到客户那里,他比较了解药明的品质,他会力主公司如果做外包,来找药明。如果对行业有推动,员工顽也是一件好事

Q美国目前的表态,希望少一点依赖中国的manufacturing生产和供应链。会不会有客户换到美国的CXO?

生物药CDM0还是蓝海市场,行业集中度也不太高。化药有的选,生物药有时候没得选。Lonza使用率非常好,客户项目转过去可能等一年。认为生物药比较globalization,和化药比较不太一样的。认为客户目前对政治风险不太敏感,主要是看效率和能力。

公司认为药明生物不是美国biotech的竞争对手,他来做IP也是属于他们的,公司是代工的。

我们也在做海外的布局。如果美国客户care,他们可以选择美国爱尔兰或者美国的工厂。

Q内部算过爱尔兰的厂,和美国R&Dcenter研发中心可以覆盖多少海外客户?

大概能cover—半。目前安排是70%国内30%海外,如果后续中美真的有问题,50%50%也可以。只是可能利润率收到一些影响。

Q新加坡建厂扩产计划?

还没定下来。老板后续会和欧美客户拜访一下,看他们诉求,决定要不要新加坡建厂。

Q公司境内业务分部情况。如果境外工厂占比从30%变成50%,成本差多大?

国内GPM45%,做得好会上50%;海外大概35%左右。

海外的产能,一般是希望拿一部分working visa工作签证,大概20-30%,剩下的还是希望用当地的人。最近也在加大海外人才引入。

Q管线上,增量市场上公司2021年市占率40-50%,目前1H22有什么更新?

还没有数据,主要到年底的数据。

Q:后续市占率的预期?

对每年新分子增量有预期,每年如果能加100多个,大概新增市场的40%左右。如果只计算纯外包市场,该比例可能会double。

增量市场公司目前大概占了40%的份额,存量大概占了全球的20%

后续公司会通过R&D拿到更多分子,而CMO领域则通过:

1)R&D move到CMO带来增量。

2)有些药卖的好可能直接来找我们做CMO。LONZA每年就50个项目在CMO滚动,投资者也很喜欢他们,我们模式更好,既有早期研发也有CMO。我们期望long-termCMO如果有30-40个持续滚动,预计也会很好。

关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踪我们,查看更多实时财经市场信息。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发现投资的乐趣?加入 uSMART投资群 并分享您的独特观点!立刻扫描下载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责声明
盈立证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写这篇文章时是基于盈立的内部研究和公开第三方信息来源。尽管盈立在准备这篇文章时已经尽力确保内容为准确,但盈立不保证文章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或完整性,并对本文中的任何观点不承担责任。观点、预测和估计反映了盈立在文章发布日期的评估,并可能发生变化。盈立无义务通知您或任何人有关任何此类变化。您必须对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项做出独立分析及判断。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级人员、雇员或代理人将不对任何人因依赖本文中的任何陈述或文章内容中的任何遗漏而遭受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文章内容只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证券、虚拟资产、金融产品或工具的要约、招揽、建议、意见或保证。监管机构可能会限制与虚拟资产相关的交易所买卖基金仅限符合特定资格要求的投资者进行交易。文章内容当中任何计算部分/图片仅作举例说明用途。
投资涉及风险,证券的价值和收益可能会上升或下降。往绩数字并非预测未来表现的指标。请审慎考虑个人风险承受能力,如有需要请咨询独立专业意见。
uSMART
轻松入门 投资财富增值
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