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browsing the Hong Kong website, Regulated by Hong Kong SFC (CE number: BJA907). Investment is risky and you must be cautious when entering the market.
藥明生物(2269.HK)近期經營情況交流紀要解讀
uSMART盈立智投 05-20 15:13

總結:

1.上海封城的影響:3月28號公司就做好了準備,派遣員工駐場。上海的MFG3是一箇中試車間,6700L,一直有員工駐廠,疫情期間一個月完成了9個批次生產。除此之外,其他大規模生產基地在無錫,無錫疫情防控比較好,總體生產沒收到什麼影響。研發關鍵環節沒有delay。這一兩週有1-200人研發人員返回,預計到這週末返回800人,佔到全部的30%,加上遠程辦公人數,總體大概一半的員工一直在工作。研發活動整體有部分delay,但是後續安排週六工作,可以把效率提升和進度補上。

2.全年指引上,營收還是維持45%增長,淨利增長還是40%不變,公司對此有信心。客戶角度,公司員工在疫情期間完成藥監局現場覈查和北京藥監局的遠程覈查,得到了客戶廣泛的認可。客戶訂單正常獲取,影響不大。

3.UVL的進度情況:2月初,無錫和上海子公司納入UVL。3月底就有些喜人進展,即美國同意派北京同事來上海和無錫覈查。如果上海沒有封城,可能4月初問題就解決了。目前我公司和有關部門溝通中,希望先派人到無錫覈查,上海疫情可控後再來上海覈查。公司的全球客戶對UVL情況非常理解,未影響合作關係。本月內簽訂了11個項目。且3月業績溝通會,提到1億美金的項目,現在也成功簽訂了,所以認爲沒影響客戶端。

Q&A:

Q:這個UVL list會不會對客戶轉化供應商有影響,特別是客戶有internal compliance內部合規性的情況?

A:外資行今天有個報告提到此情況可能引起大家誤解。

在2.8收到消息後,公司第一時間和客戶和投資者解釋。去年活躍客戶500個,已經有合作關係的是600個,只有很少的客戶在我們發送郵件說明以後,回覆我們需要進一步瞭解UVL情況。

公司認爲生物藥CXO,項目一般很難轉走,且生物藥CDMO選擇比較少。在D領域,比藥明生物效率更好,成本更有優勢的市場上option很少。公司認爲CRDMO不是標準化服務,客戶需要的資源,knowhow,實驗都是diversified,沒有太多全球的CRDMO可以選擇。

因此從我們客戶反應上,在和客戶解釋UVL以後,有些客戶可能申報美國海關需要statement,我們幫他們準備了statement,客戶大多認爲沒什麼影響。

2.8-3.7期間,公司拿到的客戶projects情況看和去年差不多。

採購端,UVL隻影響2個物料美國的採購,我們可以解決,且隻影響上海無錫的site。總體看風險可控。

現在投資者主要是因爲不知道什麼影響而擔心,如果我們分析來看,對公司實際影響有限。

Q:羅氏TIGIT失敗了,我們有個ArcusTIGIT訂單,目前有擔心麼?

A:認爲FDA批準前,任何project都有可能failure;因此在PPT上寫了很多靶點,是因爲不能保證100%上市。不代表同靶點其他藥不好。我們還是對下一個產品充滿信心。

Q4月初原計劃做inspection.,當時檢查時間正式確認了麼?美國和國內雙方都同意麼?

A:我們一直和雙方保持非正式的溝通,他們一直同意派北京人員來上海覈查來解決這個問題。

Q新籤的訂單,今年明年的capex的規劃和指引?

A希望今年新增120-130個新項目。今年55億資本開支。去年是60,後續會降到50億左右

Q:biotech全球融資額度下降,對公司的影響?

去年新項目是138個,所以今年預計120以上。因爲biotech融資影響可能影響我們的新項目增加。我們去年40%收入來自big pharma所以biotech funding儘管差了,但是不會有斷崖式的下降。今年目前看下來,美國那邊的訂單還不錯。

認爲funding總額有影響,但是對我們客戶來說,如果他們不需要融資,也不影響他們做投資,影響他們做項目。反而他有現金,反而更願意推進項目,快速推進現金。目前看下來我們的客戶很多手裏現金還有2-3年可以做研發。

所以到目前爲止,新項目增長目前沒有大幅度下降。可能和我們之前客戶結構改善有關。

Q月初5.2newsFDAreject和黃的藥,delay君實的藥。這個對客戶來說會有負面情緒的影響?不願意在中國做CDMO?

大分子的expertise中國和國外都很緊張。大分子檢查員資源中國國內都很少。沒有人會因此去美國研發藥,成本太高。而大分子檢查員schedule提前預約好就好。

目前主要困難是因爲國外來國內要3周隔離,老外不願意,但目前國內並沒有很多藥處於FDA現在要檢查階段。

所以現在有些堵塞,FDA加速批了很多新冠相關的藥,其他的非新冠生物藥批的慢了,都在delay,不是隻有中國在delay.

Q:去年pre-clinical臨牀前團隊增加了人手。之前inflow新項目是130,現在120,會不會影響margin?

capacity足夠大就會拿到更多項目。我們一般會打提前量,提前招聘人員,提前去培養人員。

今年拿到項目受景於響主要是biotech funding的景引向,但預計不會景於響margin

Q今年到現在爲止,目前的情況看,會不會維持原來預期?

沒有調整預期。今年開年非常好,1-2月份比往年更樂觀。3-4月封城的影響,一正一負抵消了

Q提前培養人才而不是人頭,那麼會不會花1-2年培養了人才,但是人才離職走了?

公司一直被認爲黃埔軍校。人才前3-5年比別人累,但是提高的快。公司總體流失率大約10%,國外biotech流通率30%都有可能。

即使培養的人跑到客戶或者競爭對手那裏,因爲主要是到客戶那裏,他比較瞭解藥明的品質,他會力主公司如果做外包,來找藥明。如果對行業有推動,員工頑也是一件好事

Q美國目前的表態,希望少一點依賴中國的manufacturing生產和供應鏈。會不會有客戶換到美國的CXO?

生物藥CDM0還是藍海市場,行業集中度也不太高。化藥有的選,生物藥有時候沒得選。Lonza使用率非常好,客戶項目轉過去可能等一年。認爲生物藥比較globalization,和化藥比較不太一樣的。認爲客戶目前對政治風險不太敏感,主要是看效率和能力。

公司認爲藥明生物不是美國biotech的競爭對手,他來做IP也是屬於他們的,公司是代工的。

我們也在做海外的佈局。如果美國客戶care,他們可以選擇美國愛爾蘭或者美國的工廠。

Q內部算過愛爾蘭的廠,和美國R&Dcenter研發中心可以覆蓋多少海外客戶?

大概能cover—半。目前安排是70%國內30%海外,如果後續中美真的有問題,50%50%也可以。只是可能利潤率收到一些影響。

Q新加坡建廠擴產計劃?

還沒定下來。老闆後續會和歐美客戶拜訪一下,看他們訴求,決定要不要新加坡建廠。

Q公司境內業務分部情況。如果境外工廠佔比從30%變成50%,成本差多大?

國內GPM45%,做得好會上50%;海外大概35%左右。

海外的產能,一般是希望拿一部分working visa工作簽證,大概20-30%,剩下的還是希望用當地的人。最近也在加大海外人才引入。

Q管線上,增量市場上公司2021年市佔率40-50%,目前1H22有什麼更新?

還沒有數據,主要到年底的數據。

Q:後續市佔率的預期?

對每年新分子增量有預期,每年如果能加100多個,大概新增市場的40%左右。如果只計算純外包市場,該比例可能會double。

增量市場公司目前大概佔了40%的份額,存量大概佔了全球的20%

後續公司會通過R&D拿到更多分子,而CMO領域則通過:

1)R&D move到CMO帶來增量。

2)有些藥賣的好可能直接來找我們做CMO。LONZA每年就50個項目在CMO滾動,投資者也很喜歡他們,我們模式更好,既有早期研發也有CMO。我們期望long-termCMO如果有30-40個持續滾動,預計也會很好。

Follow us
Find us on Facebook, Twitter , Instagram, and YouTube or frequent updates on all things investing.Have a financial topic you would like to discuss? Head over to the uSMART Community to share your thoughts and insights about the market! Click the picture below to download and explore uSMART app!
Disclaimers
uSmart Securities Limited (“uSmart”) is based on its internal research and public third party information in preparation of this article. Although uSmart uses its best endeavours to ensur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accurate, uSmart does 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timeliness or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of this article and is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views/opinions/comments in this article. Opinions, forecasts and estimations reflect uSmart’s assessment as of the date of this article and are subject to change. uSmart has no obligation to notify you or anyone of any such changes. You must make independent analysis and judgment on any matters involved in this article. uSmart and any directors, officers, employees or agents of uSmart will not be liable for any loss or damage suffered by any person in reliance on any representation or omission in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virtual asset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 Regulatory authorities may restrict the trading of virtual asset-related ETFs to only investors who meet specified requirements. Any calculations or images in the article are for illustrative purposes only.
Investment involves risks and the value and income from securities may rise or fall. Past performance is not indicative of future performance. Please carefully consider your personal risk tolerance, and consult independent professional advice if necessary.
uSMART
Wealth Growth Made Easy
Open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