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浏览的是香港网站,香港证监会BJA907号,投资有风险,交易需谨慎
民生宏观:被地产牵引的基建
格隆汇 04-11 13:47

本文来自格隆汇专栏:宏观芝道,作者:周君芝 周恺悦

要点

我们一直强调稳增长是今年最重要的宏观主线,并且稳增长有三个重要环节,基建、地产和消费。

按照财政资金拨付进度,我们之前估算今年一季度基建增速可达10%。开年经济数据显示1-2月基建投资增速8.6%,基本验证我们对年初基建“开门红”判断。后续基建将如何表现?开年基建兑现预期之后,市场关注基建动能的持续性。

过去大部分时候,我们默认理解中国宽财政即为扩基建,缩财政即为收基建。可见基建逆周期属性之强。中国经济短周期被地产决定,作为逆周期对冲项,基建与地产必然呈现出此强彼弱的周期关系。

经验和逻辑均指向中国的基建投资受地产投资牵引。以地产作为参照系,我们基本上可以描绘出全年基建轮廓。

第一,若今年地产极端下滑,为全面对冲极端下滑,基建投资增速需要维持在11%~19%。

若按去年下半年以来的状态进行自由落体式下滑,则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将以历史罕见的极端增速下滑。我们估算这一极端下滑增速有可能落在-20%~-10%。若用基建对冲地产极端下滑,则今年基建投资增速至少需要达到11%,甚至达到19%,方能完全对冲地产在投资端产生的负面影响。

基建资金无非来自于两块,预算内资金拨付,预算外融资。若要达成10%以上增速的投资,预算内财政拨付,或者预算内外融资,两块资金规模必须起量。房地产降温之后,地方政府卖地收入连带下滑。预算内资金是否充沛,关键看土地出让金规模。而另一方面,基建预算外融资主要看城投隐性债务约束能否放松。

为完全对冲地产极端下滑,基建需要得到足量的资金保障。这意味着预算内的土地出让金不能过度缩减,或者预算外隐债调控或有松动。

若今年二季度地产宽松政策仍未起效,则今年全年地产投资或有失速风险。基建若要完美对冲地产,则会在年中看到较强的放量信号,即观察隐债调控是否有所松动。毕竟全年基建放量至10%以上增速,没有隐债松动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需要强调的是,开年以来地产政策持续宽松,政策有意引导地产软着陆。全年地产失速的可能性不高,全年隐债调松、基建投资超过10%的概率较低。

第二,若今年地产软着陆,基建投资处于平稳状态,预测今年基建投资增速在6%~10%。

地产作为系统性重要部门,若以自由落体式增速极端下滑,地产对中国GDP、就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地方政府现金流等诸多层面带来历史罕见的负向冲击,是当前中国经济难以承受之重。而地产对金融、就业以及财政方面的影响,基建无法完美对冲。现实中基建无法百分百替代地产,基建对冲地产,只停留在投资和GDP增速方面的替代补充。

正因为意识到地产部门的系统重要性,我们倾向于认为今年最有的政策选择是地产软着陆,基建按照当下资金框架而平稳放量。这也是我们认为今年基建和地产大概率会呈现出的状态。

何为基建平稳放量?我们先看2018年以来中国基建运行的总体框架。

2018年中国开启了基建投资框架转型,资金端和项目端均面临更严格的管理要求。自此之后,中国基建投资进入到平台期。平台期中,基建投资年均增速3%左右。也就是说,按正常节奏,每年基建投资的项目放量和资金到位,大体能够支撑3%左右的基建增速。

近年基建之所为维持在3%左右增速,得益于两点:一、预算内拨付基建的资金规模较为稳定;二、预算内撬动预算外资金规模的比例较为稳定。

3月5日两会给出今年财政预算收支框架,财政预算拨付给基建的资金规模也已明朗。按照2018年以来的预算内外资金比例,即一笔基建预算内资金可以撬动多少预算外资金,我们基本可以推算得到2022年全年基建投资规模。最终测算得到地产软着陆情境下,全年基建投资可能落在6%~10%区间。

第三,把握今年基建投资节奏,关键看环比力度、同比基数以及疫情演绎。

既然我们已经得到全年基建投资规模及增速,那么新的问题是,如何进一步估测年内不同月份的基建投资增速?年内基建节奏取决于三个因素,不同月份基建环比力度、去年同期基数以及未来疫情演绎。

今年基建规模年内如何分布,我们无法从过往数据得到启示,毕竟中国基建投资的季节性规律并不显著。当前奥密克戎病毒传染性较高,未来是否还会扩散,并重点冲击哪些省份,冲击程度有多深,我们无法提前预判。再加上去年不同月份基建投资基数截然不同。这三大因素叠加在一起,我们判断基建月度节奏存在较大难度。

即便月度节奏无法准确预测,上下半年基建节奏仍有两点较为明确:若今年地产软着陆,基建投资同比大概率前高后低。若今年地产按极端增速下滑,则为对冲地产下滑,基建或将大规模放量,下半年基建增速或高于上半年

必须提请注意,2022年基建还有第三种可能:地产极端下滑,土地出让金极致收缩(例如全年规模收缩3万亿及以上),然而基建隐性债务也未有调松。这种情况下基建增速必然低于6%。只不过按照年初两会给出的强烈稳增长信号,我们认为今年基建投资增速弱于6%的概率低。

一、今年地产投资的节奏被地产牵引

1.1 基建和地产的经验相关性

基建和地产投资,存在两组有趣的相关性。趋势上,基建和地产投资长期下行;周期上,两者呈现一定负相关。这两组关系描述了这样一种情形,基建和地产投资长期下行,然而短周期维度,基建扮演了地产投资对冲项的角色。

以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后,我国“四万亿”刺激计划时期为例,因受金融危机波及,当时地产链迅速收缩。2008年Q1至2009年Q1,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下行28个百分点。此时中国启用大规模基建投资,这一时段基建投资增速上行33个百分点。基建和地产投资在金融危机后形成非常完美的对冲关系。

地产下行压力比较大的2012年Q1至Q3,当期我们也看到了基建投资快速上行,基建增速从2%上行至19%,足足上行17个百分点。

类似地,我们还可以在2015年、2018年,这两段时期同样观察到基建和地产呈现明显的此消彼长相关性。2015年,地产快速下行,基建保持稳中有升;2018年基建快速下行,地产破除3-4年的小周期规律,罕见地保持中高位增速。

1.2 基建对冲地产的政策逻辑

我们都知道,中国经济存在3-4年的小周期,亦为地产周期。每一次地产周期下行时,需要有逆周期政策加以对冲。而基建是中国重要的财政手段,自然承担起较强的逆周期对冲角色。不仅如此,基建和地产能够形成完美对冲,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基建和地产是规模相当的固定资产投资。

基建对冲地产的政策逻辑之一,基建具有极强的逆周期属性。

基建资金来源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是财政预算内资金拨付,直接在政府财政掌控之中。另一部分是预算外资金,主要由城投等基建承接主体通过贷款、债券、非标等形式展开的负债融资。

预算外资金看似由基建投资主体自行融资,实际上预算外资金融资相当程度受到政策影响,尤其是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监管。

可以说中国政府目前仍然掌握着极强的基建投资主导权,基建投资也就成为最为有效的逆周期财政工具。

基建对冲地产的政策逻辑之二,基建与地产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相仿。

基建和地产,年度投资规模分别约为19万亿和15万亿(2021年),两者相对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分别在35%和27%(2021年)。基建和地产,两者对于投资的贡献力度相当。

通过投入产出表分析,基建产业链增加值占GDP 13%,房地产占GDP 15%,当地产投资下行-10%,或向下拖累GDP 1.5个百分点,而基建投资上行10%,向上带动GDP 1.3个百分点。两者对GDP产值的直接拉动力度相仿。

房地产与基建投资都消耗类似建材。譬如螺纹钢,水泥,砂石料等。两者对能源、金属、化工品[1]等大宗商品需求也同样类似。这意味着,基建对冲地产不仅能保证经济增速平稳,还能让上游建材的稳定生产,避免大宗商品价格异动。以往中国经济周期下行时,往往伴随着上游供给过剩压力,用基建对冲地产,在过去经验中有助于解决上游过剩问题。

1.3 今年基建趋势取决于地产

去年下半年以来地产快速走弱,至今地产未有显性修复。年内中国地产可能有两种走势,一是延续去年底至今状态,投资呈现“自由落体式”下滑。我们测算得到,一旦2022年地产投资出现“自由落体式”下滑,同比增速最终可能会触及-20%至-10%的区间。另一种可能情况,也是我们期待看到的状态,政策及时开展积极有为对冲,年内地产投资稳定在0%左右,至少不出现极端的-20%。

如果今年基建的使命仍在于对冲地产下滑,则今年基建趋势的主线逻辑也就异常清晰,地产有多弱,基建便有多强。地产投资可控,则今年基建投资也就较为温和。

预测今年基建投资增速,我们给定两种情况,分别针对的是地产投资的两种可能性。

第一种情形,地产增速极端下滑。即地产政策迟迟没有放松,或者放松效果不明显,地产投资延续去年三季度以来的下行趋势。这一情形下,基建投资全年增速放量,各季度或均有超季节性表现。

第二种情形,地产增速平稳发展。地产宽松政策的效果在年中显现,投资增速在后续月份逐步回暖。这一情形下,基建投资上半年投资力度更强,开年表现较好,后续回落至正常区间。

两种情形下,全年基建投资增速具体将如何表现,我们将在下文进行具体测算。

二、地产极端下滑情形下2022年基建增速

2.1对冲地产极致下滑,基建增速需要11%至19%

地产增速极端下滑,是指在地产政策放松力度有限,房地产销售,房企融资仍未显著改善,房企开工、拿地意愿仍不见起色。我们之前报吿《地产的底在哪儿》,曾对这种极端情况做出测算,得到2022年地产极端下滑增速可能触及-20%至-10%。

若基建以1:1比例对冲地产投资,极端情况下基建投资增速需10%至20%。

所谓1:1比例,即地产投资每减少100元,基建投资就需要额外增加100元。以这种方式进行对冲,我们测算得到对冲方式下,基建投资增速需要达到9.2%-16.4%。

值得注意的是,基建每年有一个正常的增速,为了对冲地产下滑,全年最终基建投资需要在正常增速基础上再进行放量。

基建投资在2018-2021年四年复合增速为2.2%。假设基建投资在2022年保持2.2%的潜在增速,再加上对冲地产额外的投资部分,全年基建增速将达到11.4%-18.6%,为2018年以来基建投资增速最高值。

2.2 基建增速超过10%所需政策条件

基建超速放量,必要条件是基建资金充分到位。基建资金无外乎两部分,预算内财政拨付,或者预算外融资。若要保证全年基建投资增速超过10%,今年预算内财政拨付,或者预算外融资,则不能同步收缩。

若全年基建增速超过10%,需要保证土地出让金减收幅度有限,或放松隐债监管约束。

今年地方两会给出地方土地出让信息,预示地方政府预期2022年土地出让金收入将减少1.4万亿。今年全国财政预算拟定地方政府性基金(九成由土地出让金收入贡献)增速0.4%。我们之前测算地产极端下滑情况下,今年土地出让收入将减收3-4万亿。

如果今年地产以极端速度“自由落体式”下滑,很难想象今年土地出让金仍然能够维持正增长,或者微弱减幅。这就意味之前地方或者全国财政给出的预算,可能暗含两条信息,一是今年地产政策需要进一步放松,地产需要托举;二是不排除传统模式之外的土地出让方式,从而即便地产下滑,全年土地出让减幅依然有限。

不论何种方式,今年基建若要维持10%以上增速,土地出让金作为预算内重要的资金来源,其缩幅不能过大。同样,基于预算外资金占据基建一半融资规模。若要维持今年基建投资超过10%,预算外资金也不能过度缩减。 

三、地产平稳发展下2022年基建增速

3.1 地产平稳发展,基建有序放量

地产无疑是系统性重要部门,中国如此,美国亦然。地产快速收缩引发的负面效应,不止于拖累GDP增速。地产极端下滑,会在就业、金融、财政等多个方面冲击宏观经济。所谓基建和地产的对冲,只是基于投资和GDP增速贡献维度。地产对经济多个方面的影响,并不是基建投资完全可以对冲。

既然基建无法完全百分百对冲地产,那么如果地产出现极端下滑,然后实施极端的基建投资予以对冲,即全年地产投资下落至-20%至-10%,基建投资维持在11.4%-18.6%,这种地产和基建投资组合,并非最优的政策选择。最优的政策选择应该是地产年内平稳着陆,而基建投资维持在平稳水平。

现在问题是,这样的状态才能被称为平稳的基建投资水平?我们觉得有两个判断标准。

第一,既然全年地产投资需要软着陆,则土地出让金规模缩减可控。至少不会出现3-4万亿的极端收缩。我们不妨采用今年地方两会给出的卖地出让规划,2022年较2021年土地出让金减少1.4万亿。

第二,今年基建资金预算内资金和预算外资金配比比例与去年相当。基建资金主要来自两块,预算内资金与预算外比例与去年相当,意味着隐性债务融资的便利程度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侧面反映隐债约束没有出现重大调整,基建调控的总思路和大方向没有变化。

3.2 最优政策选择下全年基建增速或在6%~10%

上文提到,所谓最优政策选择下全年基建投资,即为全年地产软着陆,然而基建不必过度对冲。这种最优政策选择下的基建投资,满足两点条件,其一,基建的预算外资金与预算内资金比例维持2021年水平;第二,土地出让金规模缩减有限。

具体方面,我们沿用《预测一季度基建投资增速或达10%》测算方法,将基建资金拆解为公共财政资金、土地出让收入、当年新增专项债资金以及上年结转专项债资金。分别将四项资金乘以对应用向基建的比重及杠杆,能够得到全年的基建投资增速。

假设二季度地产政策有效对冲,今年下半年房企拿地开始有所好转。全年实现年初地方两会给定的预算目标,土地出让金缩减1.4万亿。

假设2022年隐性债务监管持续收紧,公共财政资金撬动预算外资金杠杆持续缩减,那么今年公共财政能够形成的基建资金较2021年缩减226亿元。若隐债监管力度与2021相仿,那么公共财政将带动贡献0.6万亿增量基建资金。

最后,1.2万亿结余专项债资金以及今年3.65万亿新增专项债,则能够贡献1.3万亿增量基建资金。

加总上述资金,我们得到全年基建投资额或在19.9-20.7万亿区间内,增速或达5.6%-9.8%。这一增速仍是201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说明即便基建投资力度下半年减弱,年初基建发力对全年的基建投资都有很大的提振力度。

四、全年基建投资的节奏把握

我们已经从两个维度给出今年基建投资增速,并认为最有可能出现的情形是,全年地产软着陆,基建投资维持平稳状态,全年基建投资增速在6%~10%。如何展望年内不同季度或者不同月份的基建投资节奏?

年内基建投资的节奏较难判断,该判断取决于三个因素,基建发力的节奏分布、同比基数以及疫情演绎。

回溯历史,中国季度的基建投资并未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规律。即便我们能够从资金维度匡算得到全年基建投资规模,也较难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测算得到今年季度的基建投资增速,更遑论准确预测月度基建投资。

疫情集中爆发时,疫情严重地区可能要求项目停工,延长项目施工进程,影响当月基建投资表现。过去两年经验显示,疫情和基建投资增速的确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负相关。尤其当月新增确诊人数在1000人以上时,基建投资增速降低至0%左右。

此外,判断今年季度或者月度基建投资,还需密切关注去年同期的基数。例如去年二季度基建投资基数较高,三季度基数极低,2021年7月,单月投资甚至触及历史新低,-10%。2021年基建投资没有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规律,我们预测今年基建投资节奏的难度因此加大。

今年基建规模如何在年内进行分布,我们无法从过往数据得到启示。当前奥密克戎病毒传染性较高,未来月份是否会有扩散,并重点影响哪块经济区域我们无法提前预判。再加上去年不同季度、不同月份基建投资基数截然不同。这三大因素叠加在一起,当下我们无法给出有效的年内基建投资节奏预判。

回顾一季度基建投资,我们需要强调两点。

第一,1-2月政策明显发力、疫情影响较小,叠加去年低基数,增速必然有强劲表现,而数据显示1-2月基建投资增速达8.6%,符合预期。

第二,本轮疫情以来,3月新增确诊人数已经仅次于2020年2月份,为疫情以来第二高的月份受疫情影响。受此影响,3月基建投资表现将有下修,一季度基建增速或不及此前预测的10%。

风险提示

疫情发展超预期;地产政策效果不达预期;对政策解读的偏差及测算偏差风险。

关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踪我们,查看更多实时财经市场信息。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发现投资的乐趣?加入 uSMART投资群 并分享您的独特观点!立刻扫描下载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责声明
盈立证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写这篇文章时是基于盈立的内部研究和公开第三方信息来源。尽管盈立在准备这篇文章时已经尽力确保内容为准确,但盈立不保证文章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或完整性,并对本文中的任何观点不承担责任。观点、预测和估计反映了盈立在文章发布日期的评估,并可能发生变化。盈立无义务通知您或任何人有关任何此类变化。您必须对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项做出独立分析及判断。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级人员、雇员或代理人将不对任何人因依赖本文中的任何陈述或文章内容中的任何遗漏而遭受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文章内容只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证券、虚拟资产、金融产品或工具的要约、招揽、建议、意见或保证。监管机构可能会限制与虚拟资产相关的交易所买卖基金仅限符合特定资格要求的投资者进行交易。文章内容当中任何计算部分/图片仅作举例说明用途。
投资涉及风险,证券的价值和收益可能会上升或下降。往绩数字并非预测未来表现的指标。请审慎考虑个人风险承受能力,如有需要请咨询独立专业意见。
uSMART
轻松入门 投资财富增值
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