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
1.公司21年收入306.82亿元,同比+58.3%;其中产品收入:261.77亿元,同比+56.1%,药品增长迅速,其他品类增长亦强劲;服务收入45.05亿元,同比+72.7%,公司将继续赋能中小商家,实现数字化运营,探索专科疾病预防、治疗、康复全流程护理,21年新成立9个专病中心(累计27个),覆盖了15000家医院,日均在线咨询量超19万,目前咨询更多都是免费义诊,但使用过医疗服务的用户后续消费频次和金额会更高。
2.21年活跃用户数1.23亿,(2020年1.09亿)同比增长100%+,自营配送冷链覆盖全国超200城市,毛利71.97亿元,同比+46.4%;毛利率23.5%,同比-1.9ppt,主要系结构变化影响;归母亏损10.73亿元,同比收窄93.8%,同时公司库存周转和履约效率不断提升,目前经营活动现金流34.31亿元,在手现金约420.1亿;未来公司会在更多领域发力,尝试产品和模式创新,保持公司业务发展活力
Q&A:
Q:监管条例落地时间和态度?对公司基本面的影响?和应对措施?
A:具体出台时间不定,但和监管部门有进行密切沟通,本质上是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事情,会拥抱头部公司。建立网售处方药的合法性,对于用户的提升会有所帮助。同时借助公司丰富的医生和医疗资源,也会实现业务的协同健康发展。
A:也在积极准备政策规定的内容,比如药品展示、开方等,目前基本没什么影响。
A:监管预期今年会有政策落地,应该会给到企业3-6个月的过渡期,对2022业绩影响应该是可控的。
Q:创新业务里的资源投入重点?
A:在更多的领域发力,尝试产品和模式创新,保持公司业务发展活力。
Q:海南和深圳处方中心扩大使用?优势和劣势何在?
A:从地方政府角度来说,是当地意识到处方流转的价值的范例。公司也积极在进行对接,能力其实都具备,处方流转中心对于处方释放、患者如何自由在院外进行医保支付,还多具体实操还有待落实。
A:医药市场中占比最大的院内市场也在逐步外溢到院内,包括医保作为支付方的作用。我们会继续和监管保持积极沟通,也会和各地区政府积极走我们的模式。
Q:毛利率和净利率怎么看?
A:毛利率的下降也在预期之内,是IPO时候就给出过的趋势,当然不是刻意为之。医药品类选择上更加倾向自营,自营占比也从50:50略微增加了几个点。22-23%是会预期的,希望维持在22%的水平。
A:中期来看,毛利水平会从低谷提升,比如5年维度,品类size提高,业务模式也更加成熟稳定,服务收入的占比也会进一步提升,拉升整体毛利margin。预期5-8年维度,毛利水平返回26-30%。
A:处方药同比增速远高于其他品类,实现了60-70%的增速,但margin是个位数。
A:费率表现优秀,降低到了20%的水准,履约费率也降低到了10%以下,体现了高效率,但长期来看也会保持持续投入。
A:4.6%在进行了大量创新投入的前提下还是很solid的,但目前更多关注收入端。
Q:未来政策面和监管方,他们对于平衡医疗行业的民生属性和企业商业盈利性方面的考量?
A:大健康领域方面,不仅是医药,还是健康。公司定位国民首席健康管家,做的是整个2C健康管理,对市场也会有深入的分析。基础医疗的防治是民生问题,各类政策对药品产生的收益进行一定规范,保障基本的医疗需求。
A:处方药这边没有定位巨大盈利的模式和手段,确保民生和商业盈利其实是非常考验盈利能力的,但也有信心能做好。
A:1P和3P是有各自优势的业态,健康品类方面,用户更愿意信任自营。
Q:未来在药品的业务这边会继续从哪些方面来发力?
A:健康管理药品是重要补充,但没有刻意加重,是用户的自然行为。线下也有自己的药店,但不会特别重,会有节制。处方外流的承接、医保支付的落地支付、线下具备优势,同时也可以拿到更多的新特药品种,逐步探索线上和线下结合。
A:奔着全渠道、全终端去,也为上下游提供更多的价值。一方面进一步加强在主站方面渗透率,另一方面是
基础设施的准备,去年也丰富了冷链这一方面,其实对药品是很重要的能力,是行业少有的完全符合GSP要求的公司,也带来了很多新增的市场增量,比如肿瘤药的市场基层配送。
A:战略性院内市场,持续加强能力储备,任何利好政策出台时,争取享受政策红利,利用B2C/O2O/线下药房的能力。
A:数字营销服务,是处方药品类取得良好盈利性的重要方式之一,去年也进行了大量针对站内外医生的探索,学术教育、供应链保障,实现药品从上市前到生命周期末的营销能力,具备先发和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