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格隆汇专栏:六里投资报
2022年以来,A股调整,热门赛道股大跌,截至3月10日,偏股基金平均跌幅13.6%,跌幅大的今年以来甚至跌了近27%。
这个时候,中低风险的稳健型“固收+”产品(包括一级债基、二级债基、偏债混合型基金)再次成为投资人关注的焦点。
继2021年“固收+”基金大发展以来,Wind统计显示,截至2022年3月10日,今年以来,已发行成立了54只“固收+”产品,合计募资超过510.6亿。此外,工银瑞兴一年定开等3只纯债基金首发超过40亿元。
目前,“固收+”基金总规模已经突破2.2万亿,达22011.1亿。
而银行端发行的“固收+”理财更是受到了市场的抢购,
2月10日,浦银理财多元系列之鸿瑞启航,首发当日就遭到“秒杀”,开卖5分钟销量突破20亿元,一小时销量突破50亿元,全天大卖120亿。
而安信基金2月21日的一则公吿显示,“固收+”基金也开始限购了;
安信旗下民稳增长基金宣布单日限购50万,这只基金今年以来收益率曾超过7%,受到了大量资金的关注。
从收益上来看,Wind统计显示,在基金普跌背景下,“固收+”基金整体平均小幅下跌3.1%,相对权益类产品,体现了此类产品的收益特征和优势。
一家大型基金公司总经理向投资报分析称,“固收+”策略已然成为低利率时代和资管行业转型的大势所趋,“固收+”基金正在试图填补银行理财和信托产品原先占据的5%-10%这一收益区间的市场容量,未来空间巨大。
背后的一个时代背景是资管新规的实施;
2018年4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联合印发《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根据监管要求,资管新规过渡期原设定在2020年年底,后来由于疫情因素,延长至2021年年底。
也就是说,自2022年起,银行理财产品全面净值化,刚性兑付的保本理财产品不复存在。
大量用户从保本理财市场退出,但其投资需求仍然旺盛。在利率下行趋势下,纯固收的收益也逐年下滑,一年期银行固收理财收益率在3.8%左右。
而原本能有10%左右回报的信托产品,在资管新规正式实施后,非标类信托被压缩,房地产信托在行业萎缩背景下,已经无法提供如此高的收益。
根据媒体调查发现,目前大部分信托产品收益率在7%-7.8%之间,更有部分信托公司产品收益率已经跌破6%。
在这个大背景下,这几年的“固收+”基金应运而起,规模逐年暴增。
Wind数据显示,2019年底时,“固收+”基金整体规模为4856.92亿,
到了2020年,出现了多只首发爆款的“固收+”基金,汇添富稳健收益首募规模最大,达216亿元;易方达悦兴规模也近200亿元;到2020年底,整体总规模增至1.01万亿。
而在2021年,仅新成立的“固收+”基金募资总规模就突破5000亿元,创历史新高,超越过去三年的发行规模总和;年底时总规模1.98万亿。
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3月10日,“固收+”基金数量达到约1216只(不同份额合并统计);141家基金管理人旗下“固收+”基金总规模突破2.2万亿。
而从各家基金公司的规模增长来看,以“固收+”投资见长的基金公司增速较为突出,如银行系基金工银瑞信。
最新的统计显示,工银瑞信基金旗下共有“固收+”产品37只,规模达到821亿元,较2021年初增加了314.2亿元,增幅62%。
从收益来看,“固收+”基金正在填补5-10%这个收益区间段的需求。
Wind统计显示,2020年全市场“固收+”基金平均收益约13%;2021年,“固收+”基金平均回报率6.54%,以转债基金为代表的“固收+”产品收益率靠前,超过40%。
但其实,“固收+”产品的优势并不在于多高的收益,而是在一个低波动、低回撤的基础上,实现相对高的回报。
这里最重要的就是,回撤控制和波动幅度。
以类似于银行理财的波动,来吸引这批原本中意于银行理财或刚兑的信托产品的客户群体。
那么,怎么才能挑选到优秀的“固收+”基金?
首先,通过对回撤控制和波动率的比较,就可以剔除掉大部分产品。
统计显示,从回撤和波动率这两个指标筛选中,工银瑞信旗下基金整体胜过全市场“固收+”基金的平均水平。
统计数据后可以看出,截至2022年2月9日,工银瑞信旗下“固收+”基金近一年、三年、五年、十年最大回撤分别为2.91%、4.04%、4.28%、5.02%,优于同类“固收+”基金的平均水平。
特别是近十年的最大回撤只有5.02%,这是偏股基金无法提供的安稳体验;沪深300的同期最大回撤达到了46.67%,跌了将近一半。
近一年、三年、五年、十年年化波动率分别为4.32%、4.65%、4.46%、4.65%,同样优于全市场“固收+”基金的平均水平,更远优于沪深300指数的回撤及波动水平。
然后,再结合具体产品的业绩来看。
截至2021年末,工银瑞信旗下“固收+”基金(不含2021年成立的新基金)平均年化收益率达6.18%。
在波动加大的2022年,管理时间长,应对过2018年、甚至2008年等极端行情的基金经理更值得依赖,优选基金中首先就要看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
第三,优先选择大公司。
因为“固收+”基金,大部分的仓位还是投在债券上,所以,先要保证底层债券的风险可控,
这里,就要考察基金经理对个券风险辨别的能力,以及公司整体的信用评级能力。
其次,股票部分作为增加额外收益的部分,还需要基金经理一定的择股能力,那就需要研究团队能给予强力的支持,
因此,大型基金公司相对就有优势。
以含金量最高的晨星年度基金奖为例,2022年度工银瑞信是唯一一家旗下两只固收产品入围提名奖的公司,旗下“固收+”名将何秀红管理的工银四季收益债券,以及谷衡、张略钊共同管理的工银纯债债券,近日双双获得晨星年度基金奖提名。
“固收+”基金需要对债券和股票资产合理搭配,要利用好这两类具备负相关关系的资产。
对于债券投资,睿远基金固收负责人饶刚分析称,预计在2022经济内生动能回落、叠加政策托底交织下,利率水平很难出现趋势性行情;
但政策的力度和效用所产生的预期差,将会带来市场波动性的交易机会。对可能出现的1~2次波段机会的把握,将是2022年债券投资的重点。
而对于转债资产,多家基金认为估值处于高位,并在去年底采取了减仓等动作,这从结果来看,正好规避了今年以来的下跌。
工银瑞信银和利基金在2021年四季报中指出,基金在债券方面久期变化不大, 对部分涨幅较大的转债进行了止盈,置换为一些低价转债。
工银添颐债券基金同样考虑到转债当时整体估值偏贵,随着基金规模增长并结合可转债的估值判断,选择了被动地降低了可转债的仓位配置,进而增持了中等期限的利率配置。2022年会更加聚焦自下而上的标的选择。
饶刚也表示,可转债整体的风险收益比,应该说是弱于权益的,会控制仓位,规避估值透支正股上涨空间的个券,并观察流动性变化,随时可能产生的可转债的加仓机会。
开年以来A股调整,叠加经济下行,在权益投资难度加大的2022年,或许“固收+”基金能成为投资人“退可守、进可攻”的一个桥头堡产品。
注:文中提到的公司、基金仅作分析用,不作为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