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浏览的是香港网站,香港证监会BJA907号,投资有风险,交易需谨慎
猪周期的去化速度加快

本文来自格隆汇专栏:君临

近期,去年高景气度的板块纷纷出现深度调整,风电光伏、新能源车、CXO板块的资金大量出逃。

涨多了自然要跌,毕竟像宁王、药明等龙头,普遍在过去两三年里实现了十倍股之路。

即使腰斩,目前估值依然不便宜。

建议各位不要急于抄底。

而在大盘短期气氛不佳的环境下,一些低位个股开始获得资金关注,默默走强。

除了依然强势的元宇宙,另一个板块就是春节消费股,比如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家电首饰、航空机场等。

上周的《双节消费机遇!》中,我们分析过餐饮酒水板块,今天我们再梳理一下猪肉的机会。

1.养猪去化加速

短期来看,猪价仍然在跌。

2022年1月5日,全国生猪出栏均价全线下跌,外三元全国生猪平均出栏价格16.01元/公斤,较昨日下跌0.38元/公斤,同比下跌56.55%,环比下跌12.23%。

下跌的主要原因是:需求疲弱和供给增加。

需求端,受最新一波疫情影响,餐饮行业低迷,尤其是西安和北方地区,基本都宅在家里。

但供给端,早在12月份就开始了供给出货。按以往经验来看,在春节前一周,是猪肉消费旺季中的旺季,因此猪企通常都会提前一个月进行备货出栏。

短期的大规模出栏,叠加疫情爆发下的消费低迷,导致猪价连连下挫。

但这只是短期的恐慌,从中期和长期的格局来看,目前正是布局的好机会。

中期视角来看,短期的疫情总会消退,春节旺季正逐渐临近,消费端的回暖是必然的,而供给端是固定的,不会再增加了。

长期视角来看,生猪供给端的去化已经持续了一年多,离拐点正越来越近。

猪价拐点会出现在什么时候?

先说结论:

从时间上看,本轮生猪周期的价格拐点预计在2022年4到6月份,时间窗口持续临近;

从空间上看,能繁母猪去化累计已达7%左右,2022年一季度在低猪价下有望加速去化,到2022年一季度末累计去化幅度有望达12%以上。

回顾2021年全年,猪肉行业的关键词就是:降价和亏损。

中国农业信息网数据显示,2020年1月,白条猪批发价格为40.79元/公斤,2020年一整年价格都在35元/公斤以上。

而目前的价格,已大幅腰斩。

由于价格剧烈下跌,导致全行业的亏损。

正邦科技前三季报亏损76.27亿元,已经把前三年75.84亿元的总利润全都“亏空”了。天邦股份前三季报亏损26.96亿元,也亏完了前三年27.73亿元的总利润。

温氏股份前三季报亏损97.01亿,也即将亏去了前三年利润总额的一半。新希望前三季度也亏损了64.01亿元。

大企业亏,散户没有成本优势,亏的更掺。

许多生猪养殖户,2020年赚得很开心,但2021年便把2020年赚的也赔进去了。

更多散户在2021年初兴冲冲的涌进来,一把亏光了老本,惨状丝毫不输股市里的韭菜。

降价和亏损,归根结底是供给过剩造成的,于是全行业进入了一场漫长的去化周期,这场淘汰赛由三个逻辑驱动:

第一,猪价的剧烈下跌,导致亏损巨大;

第二,新一轮非洲猪瘟变异毒株给众多养猪企业,特别是对华北、东北等区域,造成了损失。

第三,猪产业普遍面临成本的上涨。包括猪场固定资产投入、环保投入,以及饲料原料价格在2021年上半年出现了明显的上涨。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史无前例的通胀,加速了这轮猪周期的去化速度。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每公斤玉米价格从2020年2月1.87元涨至2021年3月2.79元,涨幅近50%,并且全年保持在2.6元以上。每公斤大豆的价格从不足3.6元的价格,涨至目前的6元,涨幅超过50%。

上游,猪饲料涨价;下游,猪肉价格下跌。

两头挤压之下,散户亏损惊人,被迫清仓甩卖,预计很难挺过一年。

因此,2021年初猪价高位的时候涌进来的散户,预计到今年一季度就基本甩卖完了。

市场普遍预计,到2022年二季度,随着供给出清,猪价将见底。

毫无疑问,在这轮猪价下行周期中,具有成本优势和现金流优势的龙头企业,将在下一轮猪价的上行周期中,抢占到更大的市场份额,做强做大。

2.关注标的:牧原股份、温氏股份、新希望、正邦科技。

 牧原股份

2021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为562.8亿元,同比上涨43.71%,利润为87亿元,同比下降58.53%。

在全行业亏损中,牧原股份是唯一盈利的,并且毛利率也是全行业最高的。

这得益于公司强大的全产业链优势:采取“全自养、全链条、智能化”经营模式,是集饲料加工、种猪选育、种猪育肥、屠宰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公司。

通过自建饲料厂,采用低蛋白饲料配方;自建猪舍,避免猪瘟感染,降低药品及疫苗费用;规模化进一步摊薄成本。

目前公司的养殖成本为14.7元/kg,全行业最低。

在这种竞争优势下,2021年牧原干了两件事:一为募资,补充粮草;二为扩张,提升占有率。

去年8月份,公司刚完成了一笔95.5亿元的发债,10月份再次发布公吿,公司拟以40.21元/股的发行价,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60亿元。

实控人秦英林曾表示:“面对行业处于周期底部等因素,公司现金流较为紧张也是现实情况,但是大股东的资金支持、定增、暂缓工程建设等手段都是企业快速奔跑过程中所保留的必要应对措施。”

在充足的资金支持下,牧原的扩张步伐加快。

2021年11月,牧原生猪销售累计3523.9万头,增长127.75%。预计接下来,这种扩张节奏将保持。

眼下,牧原又有新动作。

1月3日晚,牧原股份、双汇发展均发布公吿称,双方于2022年1月1日签订《双汇牧原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以下简称合作协议),展开生猪点对点直供,建立供应链合作机制,加强生猪购销合作力度。协议有效期自2022年1月1日起至2024年12月31日止。

根据合作协议,两大巨头合作后,双汇发展开辟绿色通道,实行全天24小时、优先收购牧原股份直供生猪;双方约定供应量、价格、运输方式等,实现点对点直供。

牧原股份应设定与双汇发展屠宰匹配的养殖场作为基地,优先供应双汇发展,并保障供应生猪的质量、品质,猪只体重在80-140公斤/头,保证生猪质量安全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要求,符合双汇发展采购标准要求。

两巨头的合作,从短期来看,最大的作用是增强猪价下行期的抗风险能力,保证盈利;

从长期来看,猪瘟疫情长期化之下,“运猪”转“运肉”是大势所趋,牧原加强与下游的合作,将在养猪产业龙头集中化的过程中,站在了更有利的位置。

总的来说,作为猪茅,牧原的盈利能力是最强的,也是确定性最强的标的,因此股价提前猪价半年见底,至今低点反弹已经有+50%。

 温氏股份

有投资者在互动平台提问:现在公司商品猪完全成本每公斤多少?从目前看来商品出价格以后不会高于20块。公司这么高的成本养得越多亏得越多。公司今后如何打算?

温氏股份1月4日回复,公司11月份综合养殖完全成本约17.6元/公斤。

从成本来看,温氏17.6元/公斤,比牧原的14.7元/公斤,高了3元左右,竞争力明显不如。

但温氏的股价,从去年低点的12.14元,到今天的20.85元,涨幅已经有70%+,比牧原明显更强势!

这又是为什么?

三个原因:

第一,转型见效;第二,东边不亮西边亮;第三,现金流好。

温氏作为前任猪王,虽然养猪规模已经被牧原超越,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行业龙二的地位还是保持着。

这两年,陷入低谷的温氏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内部的管理改革上,目标是降低养猪成本。

数据显示,2021年Q3,温氏的猪苗生产成本由年初的 650元/头持续降至 9 月底的 430 元/头左右。

其它数据, 9 月份母猪配种分娩率达 81%,窝均健仔数提升至 10.3 头,产保死淘率降至 8%,料肉比降至 2.8,上市率提升至 85%,可见管理效率在明显提升。

要知道,21年一季度,温氏的生猪养殖成本曾高达30元/公斤,目前下降到17.6元/公斤,已经是巨大的进步。

第二,东边不亮西边亮。

温氏不仅养猪,还养鸡。2021年上半年,肉猪类营收145.9亿,占比47.63%;肉鸡类营收136.6亿,占比44.59%。

两块业务基本对半开。

公司禽业在一季度盈利较好,二季度略亏,三季度 7、 8 月份受行情低迷影响出现较大亏损, 9 月重新实现盈利。

主要原因是:毛鸡价格自21年8月开始上涨,并持续进入盈利景气阶段。

养鸡行业跟养猪行业存在一定的需求替代关系,猪价涨的时候,鸡肉的需求量会有一定增长,但需求变化比较温和,主要还是由供给端决定价格。

自疫情以来,国家严厉打击野生动物非法交易,禁止食用野生动物,限制活禽交易和宰杀、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推广活禽集中宰杀,逐步取消活禽交易市场。

在严厉的政策下,散户大面积退出,养鸡行业开始跟随养猪行业进入集中度加速提升的周期。

11月,毛鸡市场价格约为16元/公斤,同比上涨15.3%。

一方面,双轮驱动,作为养鸡龙头,温氏在这轮鸡周期中,是主要的受益者之一,能有效弥补养猪的亏损;

另一方面,在上一轮养猪大牛市中,温氏扩张最为温和,因此本轮低点受周期影响也最小。

相较其他猪企,温氏股份的债务压力和现金流状况,是全行业最好的,未来有望凭借资金优势,在低点持续“加仓”。

财务数据显示,公司 Q3 共销售肉猪( 含毛猪和鲜品) 429 万头,同比增加 94.96%,扩张速度明显加快。

 新希望

根据2021年半年报,新希望的三大主业饲料、猪产业、禽产业,占营收比例分别为:53.36%、16.55%、14.97%。

作为饲料界的龙头,养猪界的黑马,新希望在上游饲料成本上是有一定优势的。并且跟温氏一样,也有相当比例的养鸡业务。

这给了新希望反转的底气,自9月份以来,新希望股价进入上行周期。

值得关注的信息有三点:

第一,饲料业务强势增长,为公司的养猪业务扩张提供弹药。

去年上半年,公司饲料销量同比大幅增长,共销售饲料1353万吨,同比增长301万吨,饲料业务实现营收328.27亿元,同比增长45.34%。

第二,养猪规模扩张速度极快。

新希望12月20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现有产能约为年出栏3500万头

12月28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又表示,公司所有竣工的、在建的、储备的种猪场项目在所有产能都建成且达到满负荷生产后,理论上可每年为公司提供7000万头仔猪

也就是说,产能将在现有项目竣工后,至少翻一倍。

第三,回购增强市场信心。

新希望1月4日晚间发布公吿称,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公司通过回购专用证券账户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公司股份约1002万股,占公司截至2021年12月31日总股本约45.05亿股的0.2224%,最高成交价为24.15元/股,最低成交价为20.81元/股,成交总金额约为2.3亿元。

 正邦科技

正邦同样是饲料企业向养猪业扩张的代表。

2020年正邦提出了“四抢”战略:抢母猪、抢仔猪、抢养殖指标、抢人才的策略。2020年生猪出栏955.97万头,同比增长65.28%,跃居行业第二。

但是,正邦缺乏牧原的规模优势,也缺乏温氏的双轮驱动优势。饲料业务的规模和营收占比,也比不上新希望。

结果就是,2021年巨亏。

2021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399.71亿元(+22.59%),归母净利润-76.27亿元(-240.39%)。第三季度实现营收132.92亿元(-17.21%),归母净利润-61.97亿元(-305.49%)。

一年亏完三年的利润。

目前,正邦科技有着高达75.23%的资产负债率、0.81的流动比率,经营风险较大。

为了度过难关,正邦也在全力以赴。

第一,出售非核心资产,回笼现金。

12月20日,正邦科技发布公吿称,与控股股东正邦集团签署了协议,将所持有的江西正邦食品有限公司100%的股权转让给正邦集团。

有投资者在投资者互动平台提问:食品多被认为是养猪企业的未来增长极,公司却逆向剥离了食品业务是何考虑?有没有在公吿之外的更充分且具体的理由?谢谢!

正邦1月1日回复,公司出售正邦食品的目的为集中公司资源,聚焦生猪养殖,提高该领域的专业化管理水平,从而更好地增强行业竞争力。

第二,债转股,化解债务风险。

为解决自身债务问题,正邦科技公吿控股股东正邦集团及一致行动人拟引入信达进行市场化债转股,规模不超过19.8亿元。

正邦1月4日晚间发布公吿称,2021年第四季度,正邦转债因转股减少约2.66万元,转股数量为1796股,剩余可转债余额约为15.96亿元。截至2021年12月31日,正邦转债尚有约1596.23万张挂牌交易。

第三,压缩产能,淘汰低效母猪。

根据2021年三季报:公司Q3管理/研发/财务费用分别环比减少27.31%/49.95%/15.11%。

主要原因是,公司主动淘汰低效母猪,生产性生物资产较2020年年末减少34.69%;三季度公司用于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为10.4亿元,较二季度环比减少66.25%。

总的来说,在猪界的几个龙头里,正邦缺乏竞争优势,2021Q2养猪成本约为19.9元/kg,比温氏高2.3元/kg,比牧原高5.2元/kg。

如此高昂的竞争成本,亏损巨大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但正邦也有交易机会:在几个龙头里,估值最便宜,一旦猪价反转,利润边际改善的空间也最大。

关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踪我们,查看更多实时财经市场信息。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发现投资的乐趣?加入 uSMART投资群 并分享您的独特观点!立刻扫描下载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责声明
盈立证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写这篇文章时是基于盈立的内部研究和公开第三方信息来源。尽管盈立在准备这篇文章时已经尽力确保内容为准确,但盈立不保证文章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或完整性,并对本文中的任何观点不承担责任。观点、预测和估计反映了盈立在文章发布日期的评估,并可能发生变化。盈立无义务通知您或任何人有关任何此类变化。您必须对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项做出独立分析及判断。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级人员、雇员或代理人将不对任何人因依赖本文中的任何陈述或文章内容中的任何遗漏而遭受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文章内容只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证券、虚拟资产、金融产品或工具的要约、招揽、建议、意见或保证。监管机构可能会限制与虚拟资产相关的交易所买卖基金仅限符合特定资格要求的投资者进行交易。文章内容当中任何计算部分/图片仅作举例说明用途。
投资涉及风险,证券的价值和收益可能会上升或下降。往绩数字并非预测未来表现的指标。请审慎考虑个人风险承受能力,如有需要请咨询独立专业意见。
uSMART
轻松入门 投资财富增值
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