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格隆匯專欄:君臨
近期,去年高景氣度的板塊紛紛出現深度調整,風電光伏、新能源車、CXO板塊的資金大量出逃。
漲多了自然要跌,畢竟像寧王、藥明等龍頭,普遍在過去兩三年裏實現了十倍股之路。
即使腰斬,目前估值依然不便宜。
建議各位不要急於抄底。
而在大盤短期氣氛不佳的環境下,一些低位個股開始獲得資金關注,默默走強。
除了依然強勢的元宇宙,另一個板塊就是春節消費股,比如食品飲料、紡織服裝、家電首飾、航空機場等。
上週的《雙節消費機遇!》中,我們分析過餐飲酒水板塊,今天我們再梳理一下豬肉的機會。
短期來看,豬價仍然在跌。
2022年1月5日,全國生豬出欄均價全線下跌,外三元全國生豬平均出欄價格16.01元/公斤,較昨日下跌0.38元/公斤,同比下跌56.55%,環比下跌12.23%。
下跌的主要原因是:需求疲弱和供給增加。
需求端,受最新一波疫情影響,餐飲行業低迷,尤其是西安和北方地區,基本都宅在家裏。
但供給端,早在12月份就開始了供給出貨。按以往經驗來看,在春節前一週,是豬肉消費旺季中的旺季,因此豬企通常都會提前一個月進行備貨出欄。
短期的大規模出欄,疊加疫情爆發下的消費低迷,導致豬價連連下挫。
但這只是短期的恐慌,從中期和長期的格局來看,目前正是佈局的好機會。
中期視角來看,短期的疫情總會消退,春節旺季正逐漸臨近,消費端的回暖是必然的,而供給端是固定的,不會再增加了。
長期視角來看,生豬供給端的去化已經持續了一年多,離拐點正越來越近。
豬價拐點會出現在什麼時候?
先説結論:
從時間上看,本輪生豬週期的價格拐點預計在2022年4到6月份,時間窗口持續臨近;
從空間上看,能繁母豬去化累計已達7%左右,2022年一季度在低豬價下有望加速去化,到2022年一季度末累計去化幅度有望達12%以上。
回顧2021年全年,豬肉行業的關鍵詞就是:降價和虧損。
中國農業信息網數據顯示,2020年1月,白條豬批發價格為40.79元/公斤,2020年一整年價格都在35元/公斤以上。
而目前的價格,已大幅腰斬。
由於價格劇烈下跌,導致全行業的虧損。
正邦科技前三季報虧損76.27億元,已經把前三年75.84億元的總利潤全都“虧空”了。天邦股份前三季報虧損26.96億元,也虧完了前三年27.73億元的總利潤。
温氏股份前三季報虧損97.01億,也即將虧去了前三年利潤總額的一半。新希望前三季度也虧損了64.01億元。
大企業虧,散户沒有成本優勢,虧的更摻。
許多生豬養殖户,2020年賺得很開心,但2021年便把2020年賺的也賠進去了。
更多散户在2021年初興沖沖的湧進來,一把虧光了老本,慘狀絲毫不輸股市裏的韭菜。
降價和虧損,歸根結底是供給過剩造成的,於是全行業進入了一場漫長的去化週期,這場淘汰賽由三個邏輯驅動:
第一,豬價的劇烈下跌,導致虧損巨大;
第二,新一輪非洲豬瘟變異毒株給眾多養豬企業,特別是對華北、東北等區域,造成了損失。
第三,豬產業普遍面臨成本的上漲。包括豬場固定資產投入、環保投入,以及飼料原料價格在2021年上半年出現了明顯的上漲。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史無前例的通脹,加速了這輪豬週期的去化速度。
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每公斤玉米價格從2020年2月1.87元漲至2021年3月2.79元,漲幅近50%,並且全年保持在2.6元以上。每公斤大豆的價格從不足3.6元的價格,漲至目前的6元,漲幅超過50%。
上游,豬飼料漲價;下游,豬肉價格下跌。
兩頭擠壓之下,散户虧損驚人,被迫清倉甩賣,預計很難挺過一年。
因此,2021年初豬價高位的時候湧進來的散户,預計到今年一季度就基本甩賣完了。
市場普遍預計,到2022年二季度,隨着供給出清,豬價將見底。
毫無疑問,在這輪豬價下行週期中,具有成本優勢和現金流優勢的龍頭企業,將在下一輪豬價的上行週期中,搶佔到更大的市場份額,做強做大。
2.關注標的:牧原股份、温氏股份、新希望、正邦科技。
牧原股份
2021年前三季度營業收入為562.8億元,同比上漲43.71%,利潤為87億元,同比下降58.53%。
在全行業虧損中,牧原股份是唯一盈利的,並且毛利率也是全行業最高的。
這得益於公司強大的全產業鏈優勢:採取“全自養、全鏈條、智能化”經營模式,是集飼料加工、種豬選育、種豬育肥、屠宰為一體的全產業鏈公司。
通過自建飼料廠,採用低蛋白飼料配方;自建豬舍,避免豬瘟感染,降低藥品及疫苗費用;規模化進一步攤薄成本。
目前公司的養殖成本為14.7元/kg,全行業最低。
在這種競爭優勢下,2021年牧原幹了兩件事:一為募資,補充糧草;二為擴張,提升佔有率。
去年8月份,公司剛完成了一筆95.5億元的發債,10月份再次發佈公吿,公司擬以40.21元/股的發行價,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60億元。
實控人秦英林曾表示:“面對行業處於週期底部等因素,公司現金流較為緊張也是現實情況,但是大股東的資金支持、定增、暫緩工程建設等手段都是企業快速奔跑過程中所保留的必要應對措施。”
在充足的資金支持下,牧原的擴張步伐加快。
2021年11月,牧原生豬銷售累計3523.9萬頭,增長127.75%。預計接下來,這種擴張節奏將保持。
眼下,牧原又有新動作。
1月3日晚,牧原股份、雙匯發展均發佈公吿稱,雙方於2022年1月1日簽訂《雙匯牧原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以下簡稱合作協議),展開生豬點對點直供,建立供應鏈合作機制,加強生豬購銷合作力度。協議有效期自2022年1月1日起至2024年12月31日止。
根據合作協議,兩大巨頭合作後,雙匯發展開闢綠色通道,實行全天24小時、優先收購牧原股份直供生豬;雙方約定供應量、價格、運輸方式等,實現點對點直供。
牧原股份應設定與雙匯發展屠宰匹配的養殖場作為基地,優先供應雙匯發展,並保障供應生豬的質量、品質,豬隻體重在80-140公斤/頭,保證生豬質量安全符合國家和行業標準要求,符合雙匯發展採購標準要求。
兩巨頭的合作,從短期來看,最大的作用是增強豬價下行期的抗風險能力,保證盈利;
從長期來看,豬瘟疫情長期化之下,“運豬”轉“運肉”是大勢所趨,牧原加強與下游的合作,將在養豬產業龍頭集中化的過程中,站在了更有利的位置。
總的來説,作為豬茅,牧原的盈利能力是最強的,也是確定性最強的標的,因此股價提前豬價半年見底,至今低點反彈已經有+50%。
温氏股份
有投資者在互動平台提問:現在公司商品豬完全成本每公斤多少?從目前看來商品出價格以後不會高於20塊。公司這麼高的成本養得越多虧得越多。公司今後如何打算?
温氏股份1月4日回覆,公司11月份綜合養殖完全成本約17.6元/公斤。
從成本來看,温氏17.6元/公斤,比牧原的14.7元/公斤,高了3元左右,競爭力明顯不如。
但温氏的股價,從去年低點的12.14元,到今天的20.85元,漲幅已經有70%+,比牧原明顯更強勢!
這又是為什麼?
三個原因:
第一,轉型見效;第二,東邊不亮西邊亮;第三,現金流好。
温氏作為前任豬王,雖然養豬規模已經被牧原超越,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行業龍二的地位還是保持着。
這兩年,陷入低谷的温氏將主要精力放在了內部的管理改革上,目標是降低養豬成本。
數據顯示,2021年Q3,温氏的豬苗生產成本由年初的 650元/頭持續降至 9 月底的 430 元/頭左右。
其它數據, 9 月份母豬配種分娩率達 81%,窩均健仔數提升至 10.3 頭,產保死淘率降至 8%,料肉比降至 2.8,上市率提升至 85%,可見管理效率在明顯提升。
要知道,21年一季度,温氏的生豬養殖成本曾高達30元/公斤,目前下降到17.6元/公斤,已經是巨大的進步。
第二,東邊不亮西邊亮。
温氏不僅養豬,還養雞。2021年上半年,肉豬類營收145.9億,佔比47.63%;肉雞類營收136.6億,佔比44.59%。
兩塊業務基本對半開。
公司禽業在一季度盈利較好,二季度略虧,三季度 7、 8 月份受行情低迷影響出現較大虧損, 9 月重新實現盈利。
主要原因是:毛雞價格自21年8月開始上漲,並持續進入盈利景氣階段。
養雞行業跟養豬行業存在一定的需求替代關係,豬價漲的時候,雞肉的需求量會有一定增長,但需求變化比較温和,主要還是由供給端決定價格。
自疫情以來,國家嚴厲打擊野生動物非法交易,禁止食用野生動物,限制活禽交易和宰殺、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推廣活禽集中宰殺,逐步取消活禽交易市場。
在嚴厲的政策下,散户大面積退出,養雞行業開始跟隨養豬行業進入集中度加速提升的週期。
11月,毛雞市場價格約為16元/公斤,同比上漲15.3%。
一方面,雙輪驅動,作為養雞龍頭,温氏在這輪雞週期中,是主要的受益者之一,能有效彌補養豬的虧損;
另一方面,在上一輪養豬大牛市中,温氏擴張最為温和,因此本輪低點受週期影響也最小。
相較其他豬企,温氏股份的債務壓力和現金流狀況,是全行業最好的,未來有望憑藉資金優勢,在低點持續“加倉”。
財務數據顯示,公司 Q3 共銷售肉豬( 含毛豬和鮮品) 429 萬頭,同比增加 94.96%,擴張速度明顯加快。
新希望
根據2021年半年報,新希望的三大主業飼料、豬產業、禽產業,佔營收比例分別為:53.36%、16.55%、14.97%。
作為飼料界的龍頭,養豬界的黑馬,新希望在上游飼料成本上是有一定優勢的。並且跟温氏一樣,也有相當比例的養雞業務。
這給了新希望反轉的底氣,自9月份以來,新希望股價進入上行週期。
值得關注的信息有三點:
第一,飼料業務強勢增長,為公司的養豬業務擴張提供彈藥。
去年上半年,公司飼料銷量同比大幅增長,共銷售飼料1353萬噸,同比增長301萬噸,飼料業務實現營收328.27億元,同比增長45.34%。
第二,養豬規模擴張速度極快。
新希望12月20日在投資者互動平台表示,公司現有產能約為年出欄3500萬頭;
12月28日在投資者互動平台又表示,公司所有竣工的、在建的、儲備的種豬場項目在所有產能都建成且達到滿負荷生產後,理論上可每年為公司提供7000萬頭仔豬。
也就是説,產能將在現有項目竣工後,至少翻一倍。
第三,回購增強市場信心。
新希望1月4日晚間發佈公吿稱,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公司通過回購專用證券賬户以集中競價交易方式回購公司股份約1002萬股,佔公司截至2021年12月31日總股本約45.05億股的0.2224%,最高成交價為24.15元/股,最低成交價為20.81元/股,成交總金額約為2.3億元。
正邦科技
正邦同樣是飼料企業向養豬業擴張的代表。
2020年正邦提出了“四搶”戰略:搶母豬、搶仔豬、搶養殖指標、搶人才的策略。2020年生豬出欄955.97萬頭,同比增長65.28%,躍居行業第二。
但是,正邦缺乏牧原的規模優勢,也缺乏温氏的雙輪驅動優勢。飼料業務的規模和營收佔比,也比不上新希望。
結果就是,2021年鉅虧。
2021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收399.71億元(+22.59%),歸母淨利潤-76.27億元(-240.39%)。第三季度實現營收132.92億元(-17.21%),歸母淨利潤-61.97億元(-305.49%)。
一年虧完三年的利潤。
目前,正邦科技有着高達75.23%的資產負債率、0.81的流動比率,經營風險較大。
為了度過難關,正邦也在全力以赴。
第一,出售非核心資產,回籠現金。
12月20日,正邦科技發佈公吿稱,與控股股東正邦集團簽署了協議,將所持有的江西正邦食品有限公司100%的股權轉讓給正邦集團。
有投資者在投資者互動平台提問:食品多被認為是養豬企業的未來增長極,公司卻逆向剝離了食品業務是何考慮?有沒有在公吿之外的更充分且具體的理由?謝謝!
正邦1月1日回覆,公司出售正邦食品的目的為集中公司資源,聚焦生豬養殖,提高該領域的專業化管理水平,從而更好地增強行業競爭力。
第二,債轉股,化解債務風險。
為解決自身債務問題,正邦科技公吿控股股東正邦集團及一致行動人擬引入信達進行市場化債轉股,規模不超過19.8億元。
正邦1月4日晚間發佈公吿稱,2021年第四季度,正邦轉債因轉股減少約2.66萬元,轉股數量為1796股,剩餘可轉債餘額約為15.96億元。截至2021年12月31日,正邦轉債尚有約1596.23萬張掛牌交易。
第三,壓縮產能,淘汰低效母豬。
根據2021年三季報:公司Q3管理/研發/財務費用分別環比減少27.31%/49.95%/15.11%。
主要原因是,公司主動淘汰低效母豬,生產性生物資產較2020年年末減少34.69%;三季度公司用於購建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其他長期資產支付的現金為10.4億元,較二季度環比減少66.25%。
總的來説,在豬界的幾個龍頭裏,正邦缺乏競爭優勢,2021Q2養豬成本約為19.9元/kg,比温氏高2.3元/kg,比牧原高5.2元/kg。
如此高昂的競爭成本,虧損巨大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但正邦也有交易機會:在幾個龍頭裏,估值最便宜,一旦豬價反轉,利潤邊際改善的空間也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