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浏览的是香港网站,香港证监会BJA907号,投资有风险,交易需谨慎
云顶新耀(1952.HK)近期交流纪要及解读
uSMART盈立智投 11-26 15:53

总结:

1.依拉环素今年三月份提交了中国NDA,九月份在香港提交NDA。明年的销售方面,公司考虑跟一些比较大的一些Big Pharma进行合作,保证获得一个比较好的医院渠道, 没有考虑自己去做销售战略。

2.肾病产品Nefecon将在美国12月15号获得FDA批准,在中国肾病患者有500万的存量人口基数。另外是在明年一月下旬跟二月的时候,公司会产生跟辉瑞疫苗的头对头数据。

3.公司靶向TROP-2产品Trodelvy,会在22年Q1进行上市,下半年预计会有一个销售收入。明年下半年mRNA疫苗在东南亚可能会进行疫苗销售。预计这三款产品,明年上市之后,都是进入了验证商业化销售的阶段。

管理层发言:

我先说一下我们大概的股东情况,我们主要的投资人主要是以外资的投资人为主,当时最早的时候是由康桥资本进行的孵化。其实"license in"这个商业模式主要是针对现在中国跟美国医药市场上的一些技术壁垒与差距做了一些差异化的产品,我们公司主要集中在肿瘤、肾科免疫和抗感染这三个市场方向。今年我们也邀请到了科学家杨炜加入到我们自研团队,她之前在强生和杨森公司都担任过肿瘤药物的核心研发工作,在未来的两到三年之内, 你们应该可以看到我们一个自研产品管线的推出。

目前公司人员数量在300人左右,其中150多人属于临床团队,115人属于商业化团队。我们的销售团队大概在11月或者12月时基本到位,初步规模在150人到200人左右,未来将随着我们的靶点和适应症数量的增加,可能会相应地扩大规模。肾科预计配备200到250人的销售团队;抗感染类药物,类似于依拉环素,主要是与大型CSO企业,或者是传统的BioPharma进行—比较好的合作。

BD的话,我们最主要三个方向就是肿瘤、肾科和mRNA。我们分别引进的三个品种是Trodelvy (ADC),肾科的Nefecon ,另外是mRNA PTX-COVID19-Bo Trodelvy预计明年Q2将在中国市场获批;Nefecon 预计是在2023年;mRNA这块我会在后面再跟大家讲讲,这一块主要针对东南亚市场,可能在22年的时候就能在东南亚进行上市销售了,就有一个比较快的现金流。其实这三块是主要起一个平台的作用,为了我们后续其他的比如说像FGF401、肾科跟信诺维合作的一个全球权益产品,以及其他的相关疫苗。所以把这个平台搭建完成后,研发团队、商业化团队,还有临床团队,能做到很好的协同效应,也是为之后做自研进行较好的铺路。云顶新耀的想法是希望在未来五到十年,能把云顶新耀整个从Biotech转型成BioPharma 的战略。

核心高管团队方面:

我们的CEO是科瑞,他已在中国上海生活了10多年了,之前是信达的首席科学家CSO,在信达前他在礼来也做了30多年,所以他对药品研发的经验是非常丰富的。而且科瑞也在申请中国的绿卡,也会说一些中文,所以他其实对整个中国的创新药企业,包括以前大的Pharma的运作模式也是非常了解。我们的总裁/CFO何颖,他之前在Lazard纽约和香港工作了10多年,他之前合作过很多企业,比如恒瑞、正大天晴等等,所以他能在BD方面有很好的运作,包括对于公司整体的战略也有很好的布局,像我们第一款ADC Trodelvy这个产品就是他从吉利德引进过来的。我们的首席商务官Jason Brown,他是在美国那边,最早也是从VC和PE里面做医药出身的, 之后是康桥资本的运营合伙人,他主要负责帮我们在美国看一些BD项目。另外重点介绍一下我们的三个CMO。一个是时阳,她是主要负责肿瘤这一块的业务,之前在默克工作过;其次是负责内科的朱正缨博士,她之前是肾科的医生,在罗欣制药也担任过CMO;然后朱煦是主要负责抗感染的CMO, 她之前在拜耳也是负责抗感染领域的。

我们的首席商务官郭永,他之前在卫材中国工作,也曾在罗氏的肿瘤一部工作。这边我重点强调一下,信达的刘敏是之前也在罗氏的肿瘤二部,他们其实都是从罗氏的团队整体过来的,所以郭永在肿瘤这一块也是有非常丰富的经验的。最后就是我们的杨炜博士,她之前是强生肿瘤中心的负责人,也是杨森中国硏发中心的一个比较重要的负责人。

产品方面:

我重点讲一下我们现在最主要的几个产品。

(1)第一个是刚才说到的这个Trodelvy的ADC,他主要针对TROP-2这个靶点。最早的时候这款产品是从immunomedics公司拿过来的,后来这个公司被吉利德收购了。这个产品我们大概比竞争对手快了两年左右,最主要的竞争对手是第一三共。第一三共的ADC产品主要针对肺癌,我们这边第一个适应症主要是三阴性的乳腺癌。目前来看,因为整个TROP-2的靶点对80%的实体瘤都有比较强的响应,所以它后续跟PD-1的联用,包括还有跟其他的一些合作,其实想象的空间、市场的容量,相对来说都是比较大的。

市场方面:目前我们有权益的地方包括中国、东南亚、韩国、新加坡,像东南亚、韩国、中国台湾,它的价格会是中国大陆市场的两到三倍左右。我们已经在新加坡递交了BLA,今年年底之前可能会在韩国和我国台湾递交。海外销售团队的人数规模大概只有中国大陆团队的20%左右。但是我们预计如果在海外销售,因为有更高的价格,我们获得的利润应该是要比中国市场更高一些,利润应该是超过20%的比重。

临床数据:现在来看TROP-2的桥接数据,吉利德那边做的ORR的有效率大概是在35%左右,那中国这边的数据相对来说比全球的数据更好一些,在39%左右。整体来看,PFS全球的话是在5.6个月,中国这边基本上也是在5.6个月左右;80个病人当中,还有33个病人是在生存期的状态,基本上跟全球持平。

商业化:我们在今年四月底向中国提交了BLA,进入了优先审评的状态,预计在22年的Q2可能会有一个获批。负责商业化的主要是郭永,他之前在罗氏主要负责了赫赛汀和希罗达,有非常强的肿瘤这一块的经验,保证了我们在后续进入商业化阶段的时候,跟临床医生的沟通,包括进入医院的时候, 都有一个比较好的铺垫。(2)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产品就是Nefecon,从瑞典那边一比较小的公司引进的,这个产品主要针对肾病。在欧美这个病有一点像罕见病,它的发病人数大概只有10万到15万,但是中国的存量病患大概就有500万人左右。我们进行到了三期实验,大概是60个病人,在2021年6月份完成了全球临床实验的入组。这个实验因为需要九个月的尿蛋白数据,预计是在2022年的上半年会有一个数据的公布,然后明年的下半年,我们会在中国进行NDA。数据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尿蛋白的数据大概下降了31 %左右,对比安慰剂组只下降了5个点,然后也可以看到肾小球滤过率还是比较稳定的。也有很多人拿我们跟荣昌生物的泰它西普做对比,不同点在于,第一个我们是口服的,他们是注射剂,而且我们也跟我们的临床团队沟通过,他们是要进行复溶,对于有IGA肾病的话他这个药是每周都要跑医院注射复溶,我觉得对病人来说肯定没有口服药方便。作为慢性病来说,如果我们9个月的尿蛋白尿数据都比较好,病人很有可能长期服药。考虑到这个方面,在后面打市场空间时,我们的方便性是比它更高的。另外我们实验是到了临床三期了,他们公布的数据我记得大概只有40 个病人,而且是一个临床二期。他第一个获批的适应症是红斑狼疮,第二个适应症考虑到IGA的肾病,在时间节点上他们也比我们慢一些。我们这个产品除了大中华的权益,还有新加坡的权益,韩国也在谈。

(3)今年9月份大家看到我们也引进了苏州信诺维的一个产品,一个共价可逆的BTK。BTK方面大家之前看到,诺诚健华、百济神州大多都是做血液瘤,但我们未来最主要的方向就是肾病。引入这个产品之后,我们也拿到全球的权益,现在我们已经大概完成了一期的研究,目前来看它的安全性和活性都是挺不错的。今年年底或者是明天年初,我们可能开展二期实验,预计明年年底可能会得到一些相关的数据,可能再进行三期的临床。

(4)最后跟大家讲一下,从Providence Therapeutics引进的mRNA,不是为了短期地博弈新冠疫苗,我们其实跟他的合作是50跟50的权益,不止是为了一次性的新冠疫苗,而是为了整个mRNA平台的权益。你看 Moderna也是先做新冠疫苗,但是他长期的管线来看都是为了做其他相关的传染病,包括未来更多的肿瘤疫苗这一块的发展。我们BD团队为什么想做这件事,也是看到在mRNA这一块我们可能面临一定的技术瓶颈,包括在密封系统上面,我们也面临着可能会不能有很好的manufacture,因为像美国的Moderna、Pfizer,它的技术壁垒还是比较强的。我们也是考虑到这个可能很难直接从美国那边买来,所以跟加拿大的Providence进行了合作。短期来看,我们会跟Providence合作做大概是500个人跟辉瑞头对头的试验,我们估计在明年一月底二月份会出一个结果。因为我们拿的这个权益里面,除了大中华,还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巴基斯坦、泰国、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而这些地方的人数基数都有10亿,这个人口基数比较大的, 但是他们打第一针的渗透率,就是打疫苗的渗透率估计20%都不到,而且东南亚市场对于灭活疫苗不是特别的感兴趣,所以他们之前更多地也是想从Moderna.辉瑞那边进口疫苗。我们有的优势一个是我们血清浓度的抗体,另外一个是成本、运输距离跟价格上的优势。我们预计如果自行采购 Moderna和辉瑞的疫苗,在东南亚市场可能是20美元到30美元一针,但是因为我们中国有工厂,预计产能2亿到4亿支是可以的,而且我们设备和场地都已经采购完,现在基本上在调试的阶段了,另外中国和东南亚的运输距离也不是特别远。如果我们出货是10美元一针,10亿的人群,就算保守估计,我们的渗透率如果在30%到50%,考虑到一般疫苗的利润率基本上可以达到40%到50%,可以想到这个空间会特别大。我们获得跟辉瑞的头对头的二期数据之后,Providence就可以向加拿大直接申请EUA。东南亚这边直接就是认可加拿大的EUA的,所以到时候我们可以在2022年的下半年在东南亚上市,收入大概能达到10亿美金,就相当于疫苗给我们很好的现金的储备。当然我们现在现金上也没有太大的问题,因为我们有4亿美元的现金,也有2亿天境生物的股票,从现金层面维持2-3年也是绰绰有余的,只是对我们来说我们更看重的是mRNA这个平台。对我们来说,未来我们和Providence在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产品,基本上是50/50,基 本上第一个是Covid-19,第二个第三个以大型传染病为主,到第四个我们可能会开始做一些肿瘤疫苗的项目。 Providence其实是把这个技术完全授 权给我们,在LNP这一块也不会产生任何的权利上的纠纷,之后有了这些相关的技术储备,我们自己去做肿瘤疫苗的时候就更有底气,或者是我们在制造业这边的壁垒也会降得比较低为了我们的平台更好的系统效应的发展。所以这个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去做这个BD。

(5)最后一个就我们今年在三月份的时候已经提交了中国NDA的依拉环素,九月份的时候依拉环素也在中国香港提交了NDA。依拉环素明年的销售方面,我们是考虑跟一些比较大的一些Big Pharma进行合作,因为抗生素这边,第一他有一个5035的政策,就是可能有50个抗生素的药品有一个名单,所以考虑如果跟大型药企合作,我们能获得一个比较好的医院渠道, 能保证我们之后销售这一块进入这个医生的用药目录里面,所以这个产品, 我们就没有考虑自己去做销售的战略了。

最后想和投资者再强调一下比较可以关注的点。第一是我们的肾病产品Nefecon将在美国的12月15号,也就是在下个月差不多这个时候获得美国FDA的批准,在中国也是看到肾病患者有500万的存量人口基数。另外是在明年一月下旬跟二月的时候,我们会产生跟辉瑞疫苗的头对头数据。第三个就是THOP-2的靶点Trodelvy,会在22年Q1进行上市,下半年预计会有一个销售收入。最后明年下半年我们在东南亚可能会进行疫苗销售。预计这三款产品,明年上市之后,都是进入了验证商业化销售的阶段,也是比较能验证出来我们云顶从BD到商业化的整体实力。

Q&A:

Q: mRNA专利、技术方面?

A:我们跟Providence的合作,mRNA技术他是完全授权给我们的。在mRNA当中,最主要的技术就是LNP的递送技术,Providence的三个核心人物是从Arcturus过来的,这些人过来之后相当于把这个技术带过来了,其实Moderna的技术追根溯源,最早也是从Arcturus获得的,但是Moderna在LNP技术上也有一定的改造。这个技术,包括这个专利方面,我们没有任何的问题,因为Providence基本上是已经拿到了授权,所以我们跟他们进行合作的时候也不存在专利的问题,我们是相当于共享了这个技术。我们在第一、第二、第三个产品的时候是跟他进行共同的研发,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其实学会了一种技术平台的运作。等到第四个产品我们可能做肿瘤疫苗,在这个阶段我们有了前三个产品技术迭代,就可以知道怎么用这些技术去研发、生产mRNA的疫苗。

Q Trodelvy当前的商业化团队现在组建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了?未来这一块会考虑积极进医保吗?

A:国内现在商业化的团队大概是120个人,第一期肿瘤销售团队的人员在11月到12月马上就到了,大概在150-200人的规模,主要针对的适应症是三阴乳腺癌。进不进医保的话,ADC在不进医保之前估计有50万。相对来说,ADC的linker、毒素的控制、靶点、研发,包括制作上都有比较高壁垒,一开始的价格可能会比较高。另外,竞品中第一三共的产品主要是针对肺癌的,所以他上市的时间要比我们大概晚两年,可能在2023年底和 2024年,所以同等情况下,我们这个

fisrt-in-class的产品没有太多的竞品,前几年可能没有考虑进医保,但是后面三五年之后,我们可能会考虑医保谈判。相对来说,一开始的价格可能都会比较高一些,也是为了给医保谈判留够充足的空间,我们才会有一个比较好的降价幅度。短期来看,我觉得可能没有那么快进医保,而且进医保的话这个价格也是比较高的。

QADC的工艺其实是比较复杂的,所以上市之后,公司这边的生产工艺,还有产能怎么样?

A:内部讨论下来有两到三个方案,可能组合考虑。一种是吉利德那边他自己本身有生产,我们也可以直接拿过来,但是这样的话我们就更多的像一个CSO了;第二种是我们自己会去在工厂里面进行这个现场生产,也是为了搭建ADC的平台;另外我们也会跟一些大的企业合作,比如药明、凯莱英。

这些是可能用的三种方案,然后综合考虑我们的成本,还有我们进了医院之后临床医生的反馈、销售量,包括人数、对应的病患数量,然后去考虑这个step by step的操作,可能会有三种路径。

Q公司随着引入mRNA疫苗引进了技术平台,未来主要倾向于用这个技术发展哪一块药物?

A:第一个产品肯定是Covid-19,针对东南亚市场。第二个、第三个主要是传染病的预防,可能是HPV,或者是狂犬病,针对比较大的传染病市场。等到第四个产品,我们掌握百分之百的权益的时候,可能会开始考虑肿瘤疫苗的市场。基本上可能是以这些路径为主。

风险提示:临床试验结果不及预期的风险;临床试验进度不及预期的风险; 医药政策变动的风险;市场竞争环境恶化的风险。

关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踪我们,查看更多实时财经市场信息。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发现投资的乐趣?加入 uSMART投资群 并分享您的独特观点!立刻扫描下载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责声明
盈立证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写这篇文章时是基于盈立的内部研究和公开第三方信息来源。尽管盈立在准备这篇文章时已经尽力确保内容为准确,但盈立不保证文章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或完整性,并对本文中的任何观点不承担责任。观点、预测和估计反映了盈立在文章发布日期的评估,并可能发生变化。盈立无义务通知您或任何人有关任何此类变化。您必须对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项做出独立分析及判断。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级人员、雇员或代理人将不对任何人因依赖本文中的任何陈述或文章内容中的任何遗漏而遭受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文章内容只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证券、虚拟资产、金融产品或工具的要约、招揽、建议、意见或保证。监管机构可能会限制与虚拟资产相关的交易所买卖基金仅限符合特定资格要求的投资者进行交易。文章内容当中任何计算部分/图片仅作举例说明用途。
投资涉及风险,证券的价值和收益可能会上升或下降。往绩数字并非预测未来表现的指标。请审慎考虑个人风险承受能力,如有需要请咨询独立专业意见。
uSMART
轻松入门 投资财富增值
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