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斯瑞生物科技(01548.HK)近期交流纪要
总结
1.公司抗体药物研发实力不断增强,在双抗等新兴抗体药物领域不断取得突破,抗体与蛋白药物开发项目大幅增长;上半年基因治疗、细胞治疗、mRNA疫苗赛道火热,下游研发需求旺盛,公司在质粒、慢病毒、AAV等领域能力突出,承接CAR-T、TCR-T以及2020年国内全部mRNA疫苗公司订单,预计上半年CGT CDMO收入增长2倍以上。
2.临床前及临床开发能力提高、交付质量及周转时间改善、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公司市场份额有所提升。2020年在手订单增速超过90%,H1行业景气度持续上升,预计公司订单增速将再创新高;
3.生命科学业务未来可期,目前市场规模约140亿美金,到2028年将达到280亿美金。公司国外客户占比曾一度达到60%-70%,存在一定优势。
Q&A:
Q1:像药明生物做单抗、双抗CDMO的产能很大,那公司的质粒产能怎么样?
公司的质粒产能在快速翻倍,这个需要一个过程,药明花了五年的时间才把产能做大,早期生物药的产能都很小,大多数都不到2000L的罐子。我们的产能整体规划,基本上与我们业务发展的步调是一致的,而且可行性较高。
有很多跟了公司很久的投资者在高瓴投了之后才投了我们,因为高瓴投资后,我们获得了融资,解决了产能方面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重资产问题。
公司之前做的是生命科学业务,相当于临床CRO,这是一个重服务型的产业,而不重资产,因此公司更擅长做轻资产的业务。当高瓴投了公司以后,给了这些长期非常关注公司的投资人一个非常大的契机,他们认为我们已经彻底解决了重资产的问题。在CDMO方面,首先公司在镇江建立6*2000L对应临床二期的罐子,其次我们发现国内大部分CDMO公司存在产能闲置,那么我们在有钱后可以买产能或者租产能。
Q2:对于大分子、单抗、双抗,公司目前的策略是怎么样的?
公司会继续投产能。在CDMO的企业里,有两家公司是教科书级别的公司,一家是三星生物,一家是金斯瑞。通过研究可以发现,金斯瑞和三星生物是正好相反的,金斯瑞先有药物发现与开发业务后面才有CMC和商业化生产,三星生物先建罐子后面才有药物发现与开发业务,也就是先把产能建设完成后再去接订单。
客观来讲,公司比较保守,早期很多单子在公司做了开发和发现之后就转到了药明、三星生物等公司,所以我们觉得很可惜,认为可以自己建产能,后来花了两年时间把下游CMC补起来。但是过程也不容易,因为要建立一套体系,涉及PK/PD、生产稳定性、放行等,过程非常复杂。
通过三星和金斯瑞的对比,也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金斯瑞的短板:一是公司涉及的后期商业化产能的布局上受限于自身平台和资金水平,但是现在来看这两个问题都已解决.
Q3:CRISPR和基因治疗未来的趋势是什么?
现在可以做的是提供ssDNA、sgRNA、dsDNA,提供CRISPR基因编辑技术涉及到的蛋白、酶,提供mRNA所用到的酶。公司想做的是整个产业链,包括了临床一期二期三期到商业化生产,但是也包括实验室过程,这是很多投资人忽略的。一些新兴的东西肯定是从实验室来的,但是实验室也有一个问题就是订单体量小。公司还有一块工业酶业务,虽然做了几年不是特别成功,但是今年年底有可能做到盈亏平衡,之后我们会把工业酶上的技术能力、代谢系统通路、工业级别催化等经验运用到合成生物学领域。
Q4:CRISPR生产的技术壁垒高吗?
技术壁垒不高,主要是GMP系统。虽然看似简单,但是公司有信心做的更好,一是因为公司运用标准操作流程,二是公司的产品产业线中已慢慢引入自动化,自动化可以对我们的成本降低10%。未来还有一个敞口是芯片合成,公司在美国已经上线了芯片合成技术
Q5:公司的AAV业务进展如何?
客观来讲公司的AAV业务目前还不是特别成熟,因为AAV业务2月份才上线,稳定性还存在一定问题,到今年年底应该会比较稳定。
Q6:公司会有质粒方面的专利吗?
质粒本身不难,但是公司可以把它做的很好,主要取决于产品的稳定性、不同批次之间存在多少差异、内毒素的表现等,公司基本能达到标准。
Q7:公司的生命科学服务行业可以理解为一个孵化平台,那么公司是否比较看好的孵化方向?
生命科学业务中单独拿出一个业务如蛋白业务、多肽业务等都可以成立一家公司,但是生命科学业务对公司如此重要,主要是因为基因合成有引流效应,因此把业务单独拆开来对金斯瑞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其次,公司也在思考未来转型方向,分为服务线和仪器线,包括细胞分选、蛋白转化等仪器。虽然这些需要3-5年的投入期,但是投出后给公司带来的收入影响会是直线上升的,因此公司在这方面有耐心等待。
Q8:公司的磁珠业务发展的怎么样?
公司确实有很多机会布局不同业务,但是现在业务太多,因此未来公司会把主要精力投入到CDMO和生命科学业务上。生命科学业务的机会是最大的,目前市场空间有140亿美金,到2028年将达到280亿美金。此外,公司有很大的国外客户占比,曾经一度达到60%-70%甚至更高,因此存在一定优势。
Q9:公司对仪器业务发展的考量?
客观来讲,仪器的研究周期非常长。公司的仪器现在已经出来了,但还不能卖给客户,只有当客户看到测试周期达到一定的时间段后才能卖给客户。所以仪器并不是公司内部管理层不让生产,它本身就需要时间的考验,否则卖出去会有质量问题。当然,现在管理上的改进比较成功,很多业务都转向生命科学,生命科学业务的机会比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