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浏览的是香港网站,香港证监会BJA907号,投资有风险,交易需谨慎
一个多月指数飙涨25%,可燃冰重新站在了风口上?

在国家倡导碳中和大背景下,市场中有关新能源板块的热度直线上升,各种清洁能源大受追捧,可燃冰便是其中之一。

截至今日收盘,可燃冰概念指数小跌1.28%,收报1166.57元。除了在2月中旬出现大规模涨跌,今年前7个月总体呈平稳波浪态势,直至7月底开始整体上行。7月底至今累计涨幅为25.53%。

1

未来的能源之星

可燃冰又叫天然气水合物,是天然气在高压高温环境下形成的,因为外观像冰且遇火即燃,所以被称作可燃冰。

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能量密度高,一立方米的可燃冰可以转化为164立方米的天然气和0.8立方米的水。

比如一辆使用天然气为燃料的汽车,一次加100升天然气能跑300公里,那么加入相同体积的可燃冰,这辆车就能跑5万公里。

在同等条件下,可燃冰燃烧产生的能量比石油和天然气多出几十倍,而且不产生任何残渣与废气,避免了最令人头痛的污染问题。

据专家评估,地球上常规的石油、天然气等资源消耗巨大,已不足以支撑人类长期的需求,很快就会枯竭。而可燃冰的储量却极为丰富,远远超出其他燃料资源,至少能满足人类一千年的使用需求,是国际公认的石油替代能源。

目前海底可燃冰已发现的主要分布区域,是在大西洋海域的墨西哥湾周边、南美东部、非洲西部、日本海中国南海海槽等区域。中国国内可燃冰主要分布在南海海域、东海海域、青藏高原冻土带以及东北冻土带,而且资源量丰富,尤其在粤港澳大湾区储量惊人。

可燃冰被视为人类最有希望的新能源,谁先掌握可燃冰,谁就能在未来首先获得清洁的新能源经济增长动力。

目前,全球性的可燃冰商业利用竞赛已经全面开始。除中国外,俄罗斯、美国、印度、日本、加拿大、韩国等国家都已经成为可燃冰开发的中心区域。各国竞相开发,无疑会进一步推动可燃冰的开发利用进程。

2

大规模商业化难题

可燃冰想要实现商业化,必须先去解决一项世界性难题——如何开采?

虽然可燃冰分布比较广泛,但是现在却没有研发出更高科技的开采方式,使得可燃冰开采举步维艰。

因为大多数的可燃冰都是埋藏于海底或冻土层当中的,并且构成它的主要成分还是甲烷,要知道甲烷可是造成温室气体的罪魁祸首。可燃冰会分解产生甲烷,如果发生大规模的泄露,将破坏生态安全。

此外,如果在开采可燃冰的过程中失误了,一旦开采钻孔密封不好,导致大量的海水灌入,就可能会造成大范围内的海底构架失稳、出砂,严重可能会引起海底滑坡等巨型灾害。

目前仍需攻关两大关键技术来保证可燃冰的安全开采:模拟仿真和智慧观测试验技术。

今年7月12日,中海油研究总院对外宣布,由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技术和工艺”项目支持的“国产自主天然气水合物钻探和测井技术装备海试任务”在我国南海海域顺利完成海试作业,此举标志着我国海洋天然气水合物钻探和测井技术取得重大进展。

业内人士认为,可燃冰的战略地位将有利于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优化能源生产和消费格局以及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基于我国可燃冰调查研究和技术储备的现状,预计在2030年左右有望实现可燃冰的商业化开采。

在这一技术上,国内相关企业已经领先美国和日本等国外公司。目前为止,中国是世界上累计试采可燃冰产气量最多的国家。

尽管大规模利用可燃冰还需等待,但终会有到来的那一天,届时可能对整个人类都有巨大战略意义。

3

尾声

作为新兴的清洁能源,可燃冰的未来前景毋庸置疑。由于其充满想象空间,在A股市场也是频频被炒作。

不过因为开发难度和量能始终无法突破,目前对可燃冰主体的投资,仍主要集中于油气勘探开采和钻井平台领域。

对于后市投资机会方面,由于可燃冰短期内较难实现商业化并对上市公司产生相关业绩支持,可以重点关注与可燃冰上游开采密切相关的产业。

与上游开采相关的产业主要包括,一是油服产业,包括提供海上开采设备、服务的企业,相关所在行业上市公司如石化机械、海油工程、杰瑞股份等;二是与可燃冰关联度最高的天然气和LNG产业链,相关行业上市公司如富瑞特装、中集集团、中国船舶等。

关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踪我们,查看更多实时财经市场信息。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发现投资的乐趣?加入 uSMART投资群 并分享您的独特观点!立刻扫描下载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责声明
盈立证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写这篇文章时是基于盈立的内部研究和公开第三方信息来源。尽管盈立在准备这篇文章时已经尽力确保内容为准确,但盈立不保证文章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或完整性,并对本文中的任何观点不承担责任。观点、预测和估计反映了盈立在文章发布日期的评估,并可能发生变化。盈立无义务通知您或任何人有关任何此类变化。您必须对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项做出独立分析及判断。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级人员、雇员或代理人将不对任何人因依赖本文中的任何陈述或文章内容中的任何遗漏而遭受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文章内容只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证券、虚拟资产、金融产品或工具的要约、招揽、建议、意见或保证。监管机构可能会限制与虚拟资产相关的交易所买卖基金仅限符合特定资格要求的投资者进行交易。文章内容当中任何计算部分/图片仅作举例说明用途。
投资涉及风险,证券的价值和收益可能会上升或下降。往绩数字并非预测未来表现的指标。请审慎考虑个人风险承受能力,如有需要请咨询独立专业意见。
uSMART
轻松入门 投资财富增值
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