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明生物(02269.HK)近期交流纪要
总结:
1.截至上半年,公司项目数持续快速增长,超预期,往常每年全年新增项目大概在60个,今年上半年已经新增79个,其中18个通过收购苏桥获得,从全球增量市场看,药明绝对领先,截至年中公司Market share排到全球第二,超过了三星。
2.新的赛道业务增长上,ADC、双抗、融合蛋白、疫苗领域项目都在快速增长,技术平台的搭建都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目前双抗加ADC加起来接近90个项目,未来占整体管线比例会超过25%甚至30%。北美新增项目最多,后期项目中,32个临床3期,去年同期只有19个,这也是公司对未来商业化生产收入非常乐观的原因,上半年已经从外部转入12个项目,II期+III期一共9个项目,目标每年从外部客户或其他竞争对手里加五个临床III期,目前已经有5个CMO,上半年接近8.9亿元,同比增长好几个数量级,目前在逐步规划和扩大产能,今年开始产能每年上一个台阶,到24年提升到43万升。
3.业绩指引:今年全年的目标65%,明后年基本上40%,因为目前全行业增速只有20%,公司表示有信心做到行业增速的两倍。
Q&A:
Q:咱们全球生物药生产基地是可以做到哪个阶段?
目前规划的43万升产能,其中70%是在国内,国内是从临床前,临床到商业化都有产能,在海外有爱尔兰的疫苗工厂在建,爱尔兰生物药产能也在建,在德国有DT,也买了拜尔的DS,在美国临床前。临床和商业化开发都会有布局,整体上我们是药明全球双厂战略,因为有的客户担心地缘政治风险或者倾向在本土进行商业化生产,就要求药明在欧美建厂,所以我们18年开始就在海外投资建单对单的生产线,从临床到商业化,目前还是在投资建设过程中,海外产能基本上都还没有投入运营,未来会和本土一样,都拥有端对端的生产能力。
Q:现在一些比较成熟的BioTech,自己建产能,怎么看?对公司长期影响?
客观来说客户选择CDMO还是自建都是客户自己的决定,我们400多个客户,绝大部分像海外发展几十年的生物药企业都会认同专业化分工的问题,特别是Biotech、BioPharma资源非常有限的情况下,他会主要聚焦于自己的专业而不是把很多资源投入到买地建厂,国内和海外是不太一样,目前我们整体收入70%来自于海外,您问的情况大部分局限于国内,国内的客户也不是完全自建。像生物药并不是买块地买几个罐子挖几个人就可以做好的,当然全年有几个公司提前就把厂建好了,比如有个ADC的公司,后来药直接宣布失败,因为我们大部分收入都来自海外,所以我们对这个现象看待比较中性。
Q:相对于其他全球龙头,在业务布局产能结构上有什么差异?怎么看我们的竞争优势
在我们进入这个行业的时候,Lonza和三星已经在这个行业深耕了很多年也积累了很多大客户,他们都是做CMO起家,对药明生物来讲如果一开始就做这个领域,就和行业龙头直接面对面优势上不足,所以我们走差异化路线,在10年前就开始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利用在中国找到更多的人才的优势,把我们的平台搭建起来,现在已经建立了一体化的平台,从最早期阶段就开始做,一直赋能到商业化生产,在上市的时候当时是没有商业化项目的,但也已经建立了很好的行业口碑,这两年随着我们的管线不断往后阶段去走,也有越来越多商业化项目,所以现在整体情况,在逐渐扩大自己的竞争优势,全球看Market share也是一个逐步扩大的过程。今年截至年中我们的Market share排到第二,超过了三星,包括去年新冠疫情发生的时候,我们全球新冠外包市场基本上七八十都是药明做的
产能看,目前相对于Lonza/sansumg还是小弟弟的状态,主要是因为我们是以技术起家,跟着业务往后走,所以产能规划上都是按需建厂,我们不希望在没有project的情况下就盲目扩厂,这样产能利用率如果达不到一个合理的状况,会影响我们的盈利水平,所以现在产能建设是在逐步有序的推进过程,未来几年我们的产能2024年能达到43万升,也是足以和LonzaPK了,他们产能扩张比我们多了一两万升的规划,三星会比我们大很多,我们现在整体是希望在未来脱颖而出,现在是全球第二的位置,要冲全球第一
Q:海外爱尔兰工厂的建设情况?另外怎么看海外建厂,国内工程师红利不在,如何控制成本,发挥其他的优势?
疫情确实对爱尔兰建设有影响,我们派本土有经验的团队过去督导,整体上进度有延迟,但还在计划当中。
成本上海外确实比国内要高很多,我们要做全球双厂战略,所以必须要在海外贴近客户、贴近监管机构。所以成本确实高,但还是要建,整体看国外工程占比在我们整体产能中不会特别大,另外整个药明体系,如果我们整体建造成本要高,那么未来我们未来的报价也会相应高一些,但从现场原材料的成本全球基本上还是一样的,只是当地土建员工费用上会贵一点,但都在可控范围内
Q:国内工程除了成本还有人员效率会更高,海外会沿用国内的管理体系吗?
整体欧美员工效率是不如中国,但海外员工加入后对我们的文化所感染,我们还有很多具有国家化管理经验的团队,在对内部整合,目前我们海外员工超过500人,未来会到1000,文化管理不是问题,也吸收借鉴了康德的经验,康德目前20000多人的team在全世界多个国家,整个管理体系流程都可以学习和参考。
Q:公司到2024年大概43万升产能,咱么未来资本开支大概是什么规模?咱么这个规模如何安排融资活动
今年到年底不到15万升,明年大概25万,有一个节奏,资本支出今年投放是最高的,80亿,明后年在50亿左右,目前手上现金100亿,支持明后年项目问题不大,未来12个月没有新融资计划。
Q:在折旧上压力大吗 ?
下半年很多新厂刚刚投入启用,很多订单都会填进去,相较而言折旧压力同上半年比会加大一些,但全年看占比可控,我们一直在高速匹配产能进度,如果没有订单就会比较难看,目前订单是非常饱满的状态
Q:43万升产能规划,具体的分配计划?或者领域上?
ADC所有产能都要单独在建,是一个小分子毒素药物,必须单独建,不可跟现有生物药产能共用,但另一部分单抗只需要针对小分子偶联这一块建厂,这是不同的。
疫苗现有的一些蛋白疫苗是通过改造原来生物药产能进行生产,mRNA的产能在杭州建了一块,所以我们绝大部分产能都是针对单抗、双抗这一块。
绝大部分产线还是针对商业化产能,按比例份20%用于临床
Q:咱们公司收入前五大集中度怎么样?
这个数据我们披露的非常详细,我们刚上市时前二十大客户接近90%,后续几年持续降低,今年上半年又有一点反弹,我们绝大部分客户都是海外,刚开始公司进入CMO行业,头部客户并不是所谓的大药厂,反而时海外中等体量的公司,整体收入结构还是比较分散。 目前前十大客户收入占比不到50%,去年43%,今年上半年主要是竞争力验证和提升,也有很多big name把后期一体化项目交给我们,所以今年头部收入占比又增加了一些,按区域来说北美中国最大,欧洲快速增长700%
Q:上半年可以使用的产能是多少?
不到11万升,上半年主要是加了无锡的三万六千升,所以加上去8万多,又收购了国内外零零散散一万多,总体不到11万升。
Q:GSK上半年公布的中和抗体收入只有2000多万美元,公司在中报说明会上已经给供应了供100多玩人使用,这两个数字是不是有点矛盾?
我们这边上半年新冠收入15亿元,其中接近一半是新冠中和抗体,这样看我们的数字要大很多,我需要确认一下,有可能收入确认的时间问题。也有可能口径的问题,我们只要供货后就会确认收入。
Q:今年上半年增长欧洲增长是最快的?背后动因?其实已经跟国内相当了,未来各个区域的增长趋势判断?
欧洲最开始追溯到2014年只有260万,最近几年增速都在100%多,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速高一方面是疫情对去年的影响,去年Base低一些,今年我们签了新冠疫苗是属于欧洲区的,加上其他项目的带动。现在看到的情况,北美还是非常重要的,中国从客户数上是最多的,但是北美销售占比最大,未来中国区这些项目都在早期阶段,逐渐滚动到后期也会给我们带来更有意义的销售收入,未来北美和中国齐头并进的态势,是我们最大两架马车,欧洲区相对来说也是比较喜人,主要还是这几个区域为主
Q:疫苗项目上半年进行了9个,其中6个是非新冠,原因?
非新冠疫苗因为客户保密原因,不方便披露,只能说都不是传统灭活疫苗,都是新技术疫苗,总体还是因为我们持续提升我们平台能力带来的,18年我们成都建了后,很快就和国际四大疫苗之一签订了一个非新冠疫苗的CMO合作,也是国际第一单,也是全球疫苗CDMO第一单,我们认为一方面是我们的能力,一方面也是行业的需求,很多企业也是面临产能的瓶颈,很多产品面临短缺的情况,目前我们签的6个非新冠疫苗,除了20年30亿的大订单外,其他都处于研发阶段,都没有到商业化,国际国内都有,就只能透露这么多。
Q:20年30亿周期这么长的原因?
这个案例非常又代表性,这个Case之前,整个疫苗行业没有出现过这么大规模的外包,疫苗就是国际四大家在全球垄断八九十的市场份额,我们能够成功切入,主要还是我们的技术平台和质量体系。也是客户主动找到我们管理曾希望我们帮他解决问题。那么我们在爱尔兰帮他定制化的建一座疫苗工厂,基于对疫苗前景的判断,双方就签了这个订单,这个是对我们有战略意义的合作。目前全球四大家疫苗巨头已经有两家在和我们合作,除了传统单抗双抗ADC,疫苗领域我们也取得了非常亮眼的成绩。
Q:新冠带来额一些技术和爆发增长,大家也都在积极布局产线,大家会有担心,未来如果新冠过去了会不会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
我们43万升产能里面,没有任何一个单独新冠来建,我们在新冠没爆发前就已经规划28万升,目前所提供的新冠疫苗和中和抗体的生产都不是新建产能在帮助客户做相关服务,都是改造现有产能,您知道很多基于细胞表达的蛋白的都是相通的。目前我们所有的产能都是根据管线在往下走,我们的预期是22年后新冠的订单可能就会减少,所以这块我们没有很高预期。
产能方面,我们是全部CDMO公司里面确定性最高的,我们是看着手上订单大概估算商业化节点来调整计划,整个扩建是相当稳健的。
Q:上半年双抗、ADC增长也非常快,这两块的情况?对未来怎么看
ADC非常的火,之前也尝试过其他办法比如CART,因为实体瘤非常侵入,所以换一个思路就是直接把小分子毒素带进去,效果可能更好,过去这几年FDA批了这么多ADC药让大家看到这个路径的可能性,现在有大量ADC项目,所以我们的管线48个ADC,最快的在III期,大部分还是在早期,I加II期差不多十几个;
双抗最快的在临床II期,增速也非常快,总共40多个项目,这两个领域也是快速的抢占到了,药明布局ADC、双抗都是在客户需求来之前就已经做好了准备,所以才能很快的拿到订单,目前这两个领域加起来接近90个,占整体管线比例很快就很超过25%甚至30%。
Q:上半年北美市场受疫情影响增速比欧洲中国慢,北美疫情恢复情况以及业绩指引?
去年因为疫情北美增速有点放缓,但主要收入增速,项目增速没有放缓,今年上半年项目收入都是快速反弹,上半年接近150%,一方面是去年基数低,另一方面创新药的源头还是在北美,目前北美收入占比接近50%,未来我们预计还是会保持一个快的增速
Q:国内是否限制疫苗委外生产?
目前新冠疫情监管机构好像开了绿灯,其他领域的疫苗好像还没有放开,新冠如果找外包应该是允许的,国内有案例的。
Q:上半年增长非常快,公司能否给一个三年业绩指引?
今年的指引65%,明后年基本上40%,因为目前全行业增速只有20%,我们有信心做到行业增速的两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