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昌生物(09995.HK)近期交流纪要
总结:
1.上半年泰他西普实现营收3000万元(3月份获批上市),目前覆盖420家医院,截至8月份,销售收入达4700万,惠及患者数超过1000人,公司计划年内覆盖医院至450家,考虑到国内能够治疗SLE的医院总量在800-1000家,覆盖数目前已接近一半,全年指引超1亿元。国内SLE患者接近100万,RC18相比传统激素疗法以及贝利尤单抗疗效显著,未来空间巨大。
2.韦迪西妥单抗截至8月实现营收5500万(六月上市,7月销售),目前覆盖400家医院和405家药房。韦迪西妥作为国内首款ADC,未来将覆盖胃癌及乳腺癌两大癌肿,较竞争对手有望快速推至前线治疗。先发优势明显。
3.产品线方面,下半年泰他西普儿科9月希望能报IND,IgA、SLE计划年底在美国启动III期,IgA未来1-2个月内会有病人在美国入组II期临床。干燥综合征9-10月在中国的II期数据能有初步结果,类风关明年上半年结束III期试验入组。韦迪西妥单抗尿路上皮癌适应症预计明年终获批上市。尿路上皮癌在美国II期在今年稍晚时候启动;乳腺癌两个HER2高表达和低表达目前在III期中,预期至少到明年底或后年能有数据;眼科RC28明年上半年wAMD适应症会有数据;RC88、RC98、RC108目前还在I期,今年不会有数据;RC118今年将在澳洲开I期,国内预计年底或明年出开。
Q&A:
Q:未来怎么再免疫疾病和肿瘤疾病适应症方面做差异化的商业策略?
目前是两个独立的销售团队,队伍的两个负责人相关经验也非常足,队伍也都是由销售精英组成。对于肿瘤类和自免类的商业策略公司的打法不同,自免类用药周期较长,公司对于泰他西普销售团队没有进一步扩张的打算。目前已经覆盖约420家医院,全国有能力去诊治和治疗这类疾病的医院也只有约800到1000家,公司计划今年年底可以覆盖一半,大部分集中在一二线城市的三甲及综合医院。这两款药也都符合今年医保新政,公司目前在积极准备中,希望几年可以顺利进入医保。销售团队预计未来不会超过200人。
公司的ADC是最早上市的,没有进行策略规划。其他像PD-1这些治疗肿瘤类的药物竞争激烈,公司在前期会使用较激进的铺排方式去挑战市场。随着能够进入到医保名册之后,销售团队会大概扩充至350人。
Q:泰他西普适应症未来有多大空间?
SLE在国内病人体量不小,约100万人。对成人类公司的目标是挑战中重度患者市场,因为中重度患者对自身的生活质量要求会比轻症患者更迫切。SLE是免疫类系统疾病,目前没有办法根治。众多的传统疗法是激素治疗,但90%的患病都是女性,尤其集中在20-40岁的黄金年龄的女性居多,很多女性需要生育,用了激素之后很多情况不能怀孕,副作用会比较厉害,这一部分是公司的目标人群。狼疮儿科大部分病患是青少年十七的女孩,使用激素药物会停止生长,这部分人群也是公司的目标人群。纵观目前中国的自免类疾病生物药市场是有待教化的,因为目前生物制剂抢占的份额并不多。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原来没有比较好的药,而随着公司的药上市之后,可以去慢慢去教化市场。较大部分的医生非常认可公司产品,因为疗效和数据亮眼。公司希望可以慢慢去渗透市场,有稳步的增长。
Q:后续在免疫领域产品布局?在肿瘤上产品布局思路?
SLE是公司自免类药物首个获批上市的适应症,公司目前在研适应症超10种,披露约7种,处于行业前沿。适应症拓展市场非常大,光SLE适应症全国患病人数就有100万人。另外公司目前主推的IgA肾病比红斑狼疮患者人数还要多,市场体量约200万人,该领域相对来说是较为空白的,没有疗效比较好的生物制剂,前景广阔。干燥综合征病患也有几十万人,同样目前也没有好的特效药,市场也比较空白稀缺。类风关目前赛道较拥挤,但患病人数超1000万人,目前已知的上市药品可能也是T细胞为主,B细胞层面相对较少,有些对阿达木单抗无效或不耐受的人群,相对来说比较多,这也是公司重点布局的适应症。其他两个目前在II期的适应症相对来说更罕见,所以虽然RC18产品只是一款产品,但适应症市场空间广阔。
公司的ADC跑得较快,未来公司也不排除会经营一些产品,但产品不会超过公司目前的所在的三大领域:自免、肿瘤、眼科。
Q:国内对应HER2表达的胃癌、上皮癌、乳腺癌对应患者人群或市场规模?
未来患病人群很大,胃癌再国内是很大的癌症,公司目前获批的是三线的治疗线数,但从销售的角度去看,截止到8月份不到两个月的时间,ADC使用人群种胃癌患者占40%左右的市场份额,还有30%多是乳腺癌,剩下的20-30%是尿路上皮癌。这个要可以超适应症使用,尿路上皮癌相对在中国患病人数不多,美国市场会更大。乳腺癌HER2公司目前两个适应症,高表达乳腺癌伴随肝转移患者占HER2高表达人群的50%,人数客观。HER2低表达乳腺癌目前人数比高表达多,占到HER2表达50%左右,乳腺癌市场非常大。
Q:ADC未来在海外临床过程中,国内临床数据对于它有什么借鉴意义?海外的临床顺序也是胃癌、尿路上皮癌和乳腺癌吗?
目前FDA对肿瘤药物趋势是越来越放款的,FDA非常认可中国数据,尿路上皮癌适应症FDA认可公司在美国做的尿路上皮癌II期实验数据做出来之后直接拿中国的数据报BLA。相对来说尿路上皮癌顺序是最快的。Seagen比较看重乳腺癌,后续乳腺癌适应症也会在美国开临床,这两个是跑得最快的。美国胃癌患者人数不多,还有其他小的品种顺序可能稍微靠后。
Q:能否针对国内市场对ADC的各种适应症拆分说一下市场空间?
乳腺癌适应症的患者数最多。靶向HER2的ADC并不多,尤其像公司这种同时打高表达和低表达的公司更少。HER2高表达适应症占乳腺癌整个HER2约20%-30%人数占比,伴肝转移相对来说能占到高表达50%。HER2地表达占HER2靶点约50%体量,非常高。在这两个领域公司目前都有布局,都跑得很快,未来市场空间大。胃癌在中国是大癌症,公司策略是先把药物做上市,目前胃癌已经获批,已经跑到其他的ADC公司前面,未来公司希望做到的是等到竞争对手上市时,公司已经再往前线去推了。
Q:ADC商业化团队建设情况?医院覆盖情况及后续医保谈谈判情况?
公司目前销售队伍约200人,目前覆盖约400家医院,约405家药店,计划今年年内能够覆盖500家医院。
Q:关于医保谈判情况?价格方面预期?
目前公司两款药都符合今年医保新政,在积极准备中。价格方面目前不太方便给预期。公司也做了医保折扣预期,因为公司目前的定价策略在进入医保之后年治疗费用大概为13500,相对贝利木来说是高的,因为公司希望在价格上面能够体现这款药的价值,所以价格不会低于贝利木进入医保后的年治疗价格。肿瘤类价格更不好做对比,因为公司的ADC是国内首款ADC,年治疗费用约22-32万之间,通过折扣下来还是不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