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采”两个字,是机构听不得的,尤其是在医疗行业,遇到集采那么股价大概率会迎来打压。在这周,因为安徽地区的集采消息,龙头迈瑞医疗单日跌幅17.05%,其余个股也是纷纷重挫。
但是,企业的成长性源于自身的底层商业逻辑,只要赚钱的模式没有打破,那么均衡的价值必然能够得到回归。
近期,基金君收集了近一周机构调研的数据,发现除了热门的赛道股之外,医疗器械股开始慢慢受到重视。这其中,开立医疗最受关注,获得近三百家机构调研。
1、开立医疗,医疗器械内镜股
根据资料显示,开立医疗目前具有电子内镜系统、超声诊断系统和体外诊断系列三大产品线,目前立医疗的消化内镜产品在国内市占率超6%,在本土企业中排名第一;在超声领域,开立医疗的国内市场份额仅次于迈瑞医疗,在国内企业中位居第二。
根据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数据,我国内镜市场呈快速增长态势,市场规模从2013年的102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221亿元,CAGR达到 16.7%,高于全球增速。根据国信研究所的数据,在中端还是高端,国产比例还是很低。在中端市场上开立占据了大概6%的市场,迈瑞占据了23%的市场,而在低端市场上,国产基本已经完成了替代。
但是开立医疗跟其他医疗器械股相比,近三年来的股价表现萎靡,从公司的财务出发,表现出“内耗外困”的局面。
在2019年因为政府财政支出、医保控费等因素,使得彩超行业增速有所放缓。同时,竞争对手比如迈瑞医疗、汕头超声对于开立医疗市场份额挤压。
以超声设备市场为例,2017年至2019年上半年,低端市场超声设备的占有率主要由国内企业占据,迈瑞市占率长期能够保持在30%、开立约为10%、汕头超声约为10%。而其一直对标的迈瑞,已在超声设备中端市场中拿到了稳定份额,市占率平均值接近20%,更是在2019年上半年成功切入高端市场,销售额市占率拿到了7.58%。
毕竟,相比平台型的迈瑞医疗,开立医疗的彩超业务没有核心优势,产品线单一。
而且上市之后,开立医疗的业绩开始下滑,在2019年年收入12.54亿元,同比增长2.2%;净利润1.02亿元,同比下降59.81%。2020年营收11.63亿元,同比减少7.24%,净利润亏损0.46亿元,同比下降59.81%。
2、开立医疗,变革进行时
经过两年的消化,开立医疗的业绩开始转好,2021年半年报显示:2021年上半年营业收入约6.43亿元,同比增加32.2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盈利约1.09亿元,同比增加332.62%;基本每股收益盈利0.2726元,同比增加332.7%,内镜业务营收实现了51.76%的增速,增长高于彩超业务,并在近期近期获批了首款国产超声内镜,以及支气管镜与4K硬镜,丰富了产品线。
从开立医疗的动作来看,核心是在三级医院,未来将加强代理商在三级医院的推广服务能力。对于近日获批的第一款国产超声内镜,开立计划采取与以往不同的市场推广方式,在三乙、二甲医院中做大范围推广,基于性能、成本优势抢占市场份额。
同时在研发方面保持高投入,在2018年至2020年,研发费用的投入分别为2.3亿元、2.5亿元和2.4亿元,占公司营收的19.03%、20.33%和20.41%。
当一家公司开始出现反转的迹象的时候,机构的动向往往先人一步去挖掘,但是对于开立医疗来说,目前还是在变革的路上,半年报的业绩表现证明目前的公司战略的正确性。
但是,在医疗器械领域,权重龙头的竞争实力愈发提高的同时,集采的消息频发,这势必也会给开立医疗带来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