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浏览的是香港网站,香港证监会BJA907号,投资有风险,交易需谨慎
恒生指数罕见破净,史上仅出现3次,这次很不一样?基金经理:底部已至

来源:券商中国

8月24日,恒生科技指数大涨7.06%,创史上第二大单日涨幅,这距离恒生指数市净率降至0.98倍、跌破净资产仅一个交易日。考虑到港股市场已蜕变为以高科技而非银行地产主导的新经济市场,这种跌破净资产的现象,尤其凸显了错杀后的吸引力。

大成基金冉凌浩认为,港股前期的滞胀正是为将来的补涨提供了充足的空间,未来也将会有多重动能驱动港股上涨。长期来看,港股市场走势完全由上市公司盈利水平决定;未来两年,港股上市公司盈利有望快速上行,有力支撑港股走势。

久旱逢甘露,港股终于爆发

在经历持续的调整后,基金经理终于等来港股的一次重要反弹。

恒生指数在8月24日大涨2.46%,恒生国企指数收涨3.21%;恒生科技指数更是大涨7.06%,创史上第二大单日涨幅。基金重仓股方面,美团公司收盘大涨13.51%、哔哩哔哩大涨10.22%、腾讯控股大涨8.81%。

港股在8月24日的大涨,更像是抄底资金的一次超级反扑。就在本次反弹前,港股的恒生指数跌破了市净率。在经历上周连续一周的持续走低后,8月20日的恒生指数市净率水平一度降至0.98倍,跌破净资产,该数据位于2002年以来的1%分位水平,意味着恒生指数的市净率估值比2002年以来99%的时间都低。

值得一提的是,恒生指数此前也有三次主要「破净」区间,分别发生在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16年初的A股熔断、2020年的港股持续下跌阶段。但今年的破净与过往三次明显不同,前三次「破净」时,恒生指数还是以低估值、低市净率的金融板块为主要权重行业,但近年来,随着港股市场及指数政策不断优化,港股新经济板块占比将不断提升。

港股市场的日均成交金额中来自新经济公司的占比,由2018年的4%提升到2021年第一季度末的20%,而在今年第一季度,新经济公司在香港的IPO募集资金达到一个新高潮,这一比重提升到95%,港股正越来越新经济化,正塑造港股新的经济形态。

在港股市场科技股占比较高的背景下,当前「破净」相比以往三次「破净」的信号意味或更加明显,即港股这样以科技股为主导的新经济市场,可能存在明显的低估。

「恒生科技指数的估值已经很低,但其成长性依然保持在较高水平,其PEG比创业板指数及纳斯达克100指数都低。」大成基金冉凌浩表示,对应目前情况计算,恒生科技指数2021年市盈率为33倍,2022年的市盈率为25倍,2023年市盈率为20倍,对应的复合年化盈利增速达到30%以上,PEG估值较低,尤其是恒生科技指数主要权重股,如某些互联网巨头企业的估值水平已经位于历史低水平区间,意味着坏消息已经在股价中体现出来了,未来下跌空间很小。

港股基金艰难,基金经理判断底部已至

与此同时,在恒生指数跌破净资产之际,重仓港股的基金年内收益名列倒数。数据显示,截止8月24日,汇添富香港混合基金今年以来亏损已达24.79%,位列年内主动权益类基金亏损第一。年内亏损排名第二的则是易方达亚洲精选基金,年内亏损为24.11%,该基金的主要仓位也集中在港股市场。

然而,无论是汇添富香港混合基金,抑或是易方达亚洲精选基金,其核心持仓的港股上市公司,均为清一色的优质新经济龙头。因此,重仓港股的相关基金产品业绩排名位列倒数,更凸显了港股的调整似乎已进入恐慌的贪婪时刻。

恒生指数跌破市净率显然具有标志性的信号,但一些大佬事实上早在月初就已开启抄底。

8月9日晚间,李嘉诚的港股上市公司长和公司公告称,于2021年8月9日回购65万股,耗资3750.89万港元,最高回购价58.05港元,最低回购价57.45港元。8月6日耗资5209.1万港元回购90万股,每股价格同样为58港元左右。长和近三个月累计回购股份数为929.75万股,占已发行股本的0.24%。

值得关注的是,港股相关龙头公司的回购,也进一步增强了抄底资金的信心。

腾讯控股继8月19日后,陆续于20日、23日、24日持续回购,连续4个交易日共回购65万股,共斥资2.9亿港元。腾讯控股发布公告称,于24日回购2.26万股股票,耗资1020.05万港元,回购价格在每股450.6-451.6港元之间,为连续第四个交易日进行回购。

国信证券也发布研究报告称,维持腾讯控股「买入」评级,予2022年PE35-38x,对应目标价为700-750港元。该机构认为,网络游戏业务收入为430亿元,同比增长12%。基本符合一致预期。其中手游收入(含社交分账)为408亿元,同比增长13%,该行估算流水同比增长约3%。端游收入同比增长1%至110亿元,超出一致预期1%。海外游戏收入同比增长29%至108亿元,剔除货币汇率影响后实际增速为37%;占网络游戏收入比例达25%。

大幅折价的港股在许多机构眼中,已进入逐步布局的区间。光大证券认为,长期来看,由于互联网公司近期的股价调整,投资价值已经凸显。监管意图不是遏制互联网企业做大做强,未来政策大概率是倾向于规范行业发展而非颠覆行业。规范后的互联网公司未来仍将是中国经济最具潜力、最有活力的一部分。

此外,从美股的经验来看,互联网公司也面临过多次监管压力,但业务拆分的风险和概率较低,多数公司在规范后依然蓬勃发展,再次焕发生机。目前港股互联网巨头们在监管压力下,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低估值水平,这对长线资金来讲,都是难得的买入时机。

大成恒生科技ETF基金经理冉凌浩认为,2020年港股表现明显不如美股及A股,但港股前期的滞胀正是为将来的补涨提供了充足的空间,未来也将会有多重动能驱动港股上涨。长期来看,港股市场走势完全由上市公司盈利水平决定;未来两年,港股上市公司盈利有望快速上行,有力支撑港股走势。

冉凌浩重申恒生科技指数已经基本到底部区间的观点,但认为反弹可能不会来得那么快,因为市场需要时间来彻底消化政策影响和负面消息,其间可能会出现窄幅震荡的走势,但是到了4季度,投资者会逐步开始以2022年的业绩来重估恒生科技指数的估值状况,届时会发现恒生科技指数依然有着很好的成长性,同时估值更便宜了,这可能会推动指数出现较好的涨幅。

关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踪我们,查看更多实时财经市场信息。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发现投资的乐趣?加入 uSMART投资群 并分享您的独特观点!立刻扫描下载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责声明
盈立证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写这篇文章时是基于盈立的内部研究和公开第三方信息来源。尽管盈立在准备这篇文章时已经尽力确保内容为准确,但盈立不保证文章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或完整性,并对本文中的任何观点不承担责任。观点、预测和估计反映了盈立在文章发布日期的评估,并可能发生变化。盈立无义务通知您或任何人有关任何此类变化。您必须对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项做出独立分析及判断。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级人员、雇员或代理人将不对任何人因依赖本文中的任何陈述或文章内容中的任何遗漏而遭受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文章内容只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证券、虚拟资产、金融产品或工具的要约、招揽、建议、意见或保证。监管机构可能会限制与虚拟资产相关的交易所买卖基金仅限符合特定资格要求的投资者进行交易。文章内容当中任何计算部分/图片仅作举例说明用途。
投资涉及风险,证券的价值和收益可能会上升或下降。往绩数字并非预测未来表现的指标。请审慎考虑个人风险承受能力,如有需要请咨询独立专业意见。
uSMART
轻松入门 投资财富增值
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