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浏览的是香港网站,香港证监会BJA907号,投资有风险,交易需谨慎
微创医疗近期交流纪要
uSMART盈立智投 08-11 16:24

微创医疗近期交流纪要

总结:

1.目前公司骨关节产能达到10万套,2期的建设完成后,能达到60万套的产能。微创的1个膝关节系统和3个髋关节系统都有资格进入集采标准类。主打的内轴膝,髋关节都是医生非常认同的产品。通过这次集采,公司有机会打通因为准入关系没法进入的医院。其他在研项目里,关节部分有15项,脊柱创伤有18项,在小关节部分,也有4项立项研发。关节机器人在未来是一个重要的精准化、智能化解决方案。

2.公司目标在冠脉支架领域做到全球第一。今年拿第二可能性非常大,这是在还没有进入北美、日本的前提下获得的市场份额。今年国内冠脉集采后,上半年预计销售了50多万套支架,相比去年至少40%以上增长。全年预计130万套。

3.微创的12个板块基本上涵盖了医疗器械的主要领域,覆盖80-90%的产品。微创集团不是一个控股型的公司,而是一个创新型的平台,本质上是一个创新性平台。从集团内部孕育(反应釜机制)管线,医疗器械行业的研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行业,成功率只有5%,壁垒高,积累要求高。所有的项目做下来,至少有7-8年的时间,很多项目都是10多年的时间才有成果。公司表示有足够的耐心和资金。

Q&A:

Q关于关节集采,公司骨科的产能准备的情况,进入A组的概率?国产和进口入组公司的看法?国内外业务整合的最新情况,什么时候能达到盈亏平衡?A目前公司产能能达到10万套,等2期的建设完成后,能达到60万套的产能。微创的1个膝关节系统和3个髋关节系统都有资格进入集采标准类。  关于进入哪个组,现在竞价的规则和价格都没有公布,目前医院还没有报量,我们也没有办法预估。公司会尽最大的努力进A组,大家需要注意的是竞标还根据医院对公司产品的需求量来的。  另外公司产品线丰富,可以通过各种策略来进集采。这次集采不分国产和进口,微创的优势是既有国产产品,也有进口产品。公司会搭配不同的组套去竞标这次集采,和竞争对手做一些头对头的比较。  关于骨科盈利的展望,因为疫情,目前的预计是2021Q4能盈亏平衡,如果疫情平缓的话。国内来说,公司主推小关节和智能工具,业务还是可期的。中国业务我们预计对骨科盈亏平衡有一定帮助,但这取决于集采的情况,能否快速放量,这都会影响盈亏平衡能否早到会延迟。

Q关于骨科,未来非集采产品的走向公司如何判断?公司储备了哪些产品来做市场推广?关节手术机器人和耗材公司的销售和整合规划是怎样的?A根据我们的了解,招采司有个意向,非集采关节产品会给一个指导价格。公司的市场份额稍微小一些,但公司在市场推广和医生教育方面投入了非常多。  集采消息出来后,公司积极的在市场上和经销商和医生沟通,对进集采是非常的有信心的。在膝关节领域,公司主打的是内轴膝,髋关节是一个简洁的快速通道。这些都是医生非常认同的产品。通过这次集采,公司有机会打通因为准入关系没法进入的医院。  在本周初,一个国际评级小组把微创的内肘关节评级15+,其它的厂家基本上是5-10之间。我们相信这个指标能给国内的医生一个参考。目前微创是国内唯一一家通过评级的企业。  公司在骨科其它领域也有布局,在研项目里,关节部分有15项,脊柱创伤有18项,在小关节部分,也有4项立项研发。关节机器人在未来是一个重要的精准化,智能化解决方案。  公司并没有一个整合概念,公司旗下各个业务独立性比较强,但在集团层面有一个较大的协同效应,为使用者提供一个整体解决方案。随着集采的推进,整个医疗行业会有一个蓬勃的发展。手术机器人公司是全国最早立项的,现在研发做完了,正在等着拿证。

Q:公司怎么实现最小的研发投入,产出最大效果的研发成果?A微创早期尝试了很多的模式,公司过去10年都在做这个机制。有了这个机制,公司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资金,技术,人才,来孵化内部的研发团队。  有些和血管介入相似的项目公司孵化起来可能会容易一些,长的比较快。有些,比如机器人我们14年就开始做,但最近1-2年市场才明白过来,我们会根据情况做资源调配,不是一拍脑袋就干的。 微创集团不是一个控股型的公司,而是一个创新型的平台。微创的本质是一个创新性平台。从集团内部孕育(反应釜机制)管线,各子公司和微创不仅仅是股权控股并表的关系,而是母公司和各子公司,包括各子公司之间的协同关系。  各种平台的能力最终落在微创母公司,投母公司等于投了20-30个公司。若有人问其他医疗器械怎么怎么样?我告诉你投资微创就好了,成功几率最高。  我们过去10年的资本投入有部分是专门针对产品研发的,孕育了各种能力,我们有早期动物试验的平台,有源材料平台,有耗材的等平台。我们应该是全国最先进的有线源的分析,比大学的都要专业,设备投入的都要多。这些都是10多年来在产品研发进行过程中投入的能力。

Q:以往公司做的都是改良性的创新,公司怎么看待突破性的创新?未来在无人区领域的创新公司有什么样的研发体系来支撑?A主要还是围绕客户需求,过去国外在研发上已经有了大量的基础研发,公司其实没有必要反复去做。但未来确实会有原创的部分,但主要还是要围绕客户需求。微创专门有平台和各大医院对接,去挖掘医生在临床中的痛点是什么。公司也会去布局和储备一些前沿技术。

Q:在公司现在的全球布局中,还有哪些产品能进入全球市场?还有哪些产品有比较大的专利难点,不太容易突破?A微创支架在欧美日本都做了临床。未来在北美公司会有一个产业基地,开始会围绕心血管领域。除了心血管外,还有两个方式:一是通过并购的方式,比如骨科和心律管理;未来关节机器人会和北美骨科协同,尽快落地北美。我们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深耕当地市场。  在营销方面,公司从战略层面也有一个全球的营销平台,不会让旗下的公司单兵作战。因为不同的地方,准入的环境都是不同的,所以要有一个专业的,统一的平台来赋能。我们内部有一个针对不同市场的排级。今年在支架上,截止6月份,全球销量达到50万架,这还是没有包括北美市场。

  我们微创是要谋求一个全球的江湖地位,我们的目标是冠脉支架做到全球第一。今年拿第二可能性非常大,这是在还没有进入北美,日本的前提下获得的市场份额。我们今年国内冠脉集采后,上半年预计销售了50多万套支架,相比去年双位数增长,至少40%以上吧。全年预计130万套,去年全年是110万套。

Q:公司的大战略是1+12+5,现在已经有6个项目成熟了,未来到5000亿-10000亿的话,各个项目能否展开谈一下?A辅助生殖领域,今年把临床端耗材的准入上市,未来尽快讲有源产品临床端和实验室端的整个解决方案整合。产品外,除了国内的,也在做国际市场。血糖管理外,微创也做了很多年,过去主要做胰岛素这块。去年也转向了血糖管理等,希望接下来能提供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  随着中国进入老年化,对康复医疗的需求未来会越来越大。微创2007年就介入了康复医疗,未来康复集团会和别的板块协同,以服务为导向,以产品来满足未来中国对康复医疗的需求。未来2-3年会不断有产品进入临床。公司在康复类产品的技术已经成熟了,现在就在等东风 - 国家将康复类产品纳入医保。  冠脉支架产品进入集采好,今年上半年集采量就能确认完成了。根据国家医保局在天津的会议,微创的市场份额达到40%。目前这个是大型医院,很多县级医院的市场份额还没有统计。但根据我们了解到的信息,很多县级医院在年初市场上货紧缺的时候,采买了微创的支架,今年的市场份额要比40%大。公司的目标是一半。

Q:公司如何保证后期孵化的业务也能做到行业第一?协作的不同子公司的考核成绩怎么划分?A公司有能力把关节机器人推入到每家骨科医院里。这会拉动手术量和耗材的使用量。集团内部,公司目前还没有一个计划性的东西,但原则是都有了。但从医院和病患的需求上来说,如果他们有这个需求,那么子公司会根据需求来协同,不会因为考核的关系来互相拉后腿。  从微创的多元化战略开始,公司最强大的资源就是渠道资源。我们在内部上搞微创+,渠道上也搞微创+,一直在和下游的经销商推广多元化的理念,抵御单一产品受政策的影响。  所以我们的渠道已经不是单一的代理商,都是多元化的代理商。关于内部竞争,公司也早已经在布局,公司成立了一个一体化的推广和治疗中心,在内部把这些处理的都很清晰,统一来协同。

Q:后续的孵化项目如何保证也能像现在的这些孵化项目做的一样好?A微创的12个板块基本上涵盖了医疗器械的主要领域,覆盖80-90%的产品。有些领域比如泌尿可能和之前的业务相关度低,但微创有一整个平台,做起来还是很容易的。  虽然是新的领域,但微创有多年的各种积累,底层的技术很多都是相同的,转移运用是相对容易的。常总说公司是以机制为标准的,在设计,品质上是有原则的,用各种协同效应来把一个创意做到极致,保证微创这个品牌不受影响。医疗器械行业的研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行业,成功率只有5%,壁垒非常之高,积累要求高。  微创有足够的耐心,资金,所有的项目做下来,至少有7-8年的时间,很多项目都是10多年的时间才有成果。但微创熬得住,很多公司可能熬到第五年就熬不住了,资金链断裂了。

关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踪我们,查看更多实时财经市场信息。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发现投资的乐趣?加入 uSMART投资群 并分享您的独特观点!立刻扫描下载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责声明
盈立证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写这篇文章时是基于盈立的内部研究和公开第三方信息来源。尽管盈立在准备这篇文章时已经尽力确保内容为准确,但盈立不保证文章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或完整性,并对本文中的任何观点不承担责任。观点、预测和估计反映了盈立在文章发布日期的评估,并可能发生变化。盈立无义务通知您或任何人有关任何此类变化。您必须对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项做出独立分析及判断。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级人员、雇员或代理人将不对任何人因依赖本文中的任何陈述或文章内容中的任何遗漏而遭受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文章内容只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证券、虚拟资产、金融产品或工具的要约、招揽、建议、意见或保证。监管机构可能会限制与虚拟资产相关的交易所买卖基金仅限符合特定资格要求的投资者进行交易。文章内容当中任何计算部分/图片仅作举例说明用途。
投资涉及风险,证券的价值和收益可能会上升或下降。往绩数字并非预测未来表现的指标。请审慎考虑个人风险承受能力,如有需要请咨询独立专业意见。
uSMART
轻松入门 投资财富增值
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