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浏览的是香港网站,香港证监会BJA907号,投资有风险,交易需谨慎
如何重新认知中芯国际?

来源:方正证券

一、由单纯追求先进工艺->回归成熟工艺(「新90/55nm」远大于「旧7nm」)

中芯国际进入实体名单后,完全基于美系设备的7nm其现实意义远小于基于国产设备的成熟工艺,晶圆代工厂并不是半导体的最底层技术,只是芯片设备、材料、工艺的集成商。中国半导体的主要矛盾已经从缺少先进工艺调教,转移到缺少国产半导体设备、材料。

中国缺少14/7/5nm先进工艺,但是中国同样也缺少13um/90/65/55nm成熟工艺,韦尔豪威的CIS芯片(55/45nm)、兆易创新的NOR(55/45nm)、汇顶的指纹识别(55nm)、卓胜微/思瑞浦/圣邦的模拟芯片(90nm上下)都需要成熟工艺产能。从目前产业看,中国能实现光伏、LED、LCD面板的全面国产替代,成熟制程芯片也能依靠国产设备、材料、工艺进行生产。

美系借助根技术优势将继续打击他国并把持高端制程、先进工艺的芯片制造,并且这种局面短期不会发生扭转。我们预计,低纬度国产替代进程将持续下去,中国将从下而上把持泛半导体技术。在根技术,如设备、材料领域得到长足进步前,先做好成熟工艺回炉再造,再逐步向上攻克先进工艺壁垒,螺旋发展。

回归基于国产设备的成熟工艺再造,是中国半导体当下最现实的任务,完全基于美系设备的7nm其现实意义远小于基于国产技术的55nm晶圆厂。服务好国内这些成熟工艺的fabless,其现实意义也大于客户基础小的多的FinFET工艺。

二、由单纯外循环->内外双循环(去A化,而不是国产化)

全球科技格局将重新洗牌,呈现逆全球化的返祖状态。即使强如美国也只参与了半导体产业的小部分环节,中、欧、日、美、韩、中国台湾,各自占据了产业链不可或缺的部分。

半导体是一个充分全球化分工的行业,没有哪个国家能单独实现全部内循环,所以半导体行业没有所谓的全链路国产化,而在部分关键领域实现去美化、去A化的基础就是联合欧洲、日本的设备和材料以及韩国、中国台湾省的制造。

而美国以高端制造业为根基,向下补全短板。第三象限指的是日本(材料)、韩国(存储)、欧洲(设备)、中国台湾省(代工),依靠在细分行业的领先优势,独立在中国、美国内循环外,成为全球硬科技市场外循环的中间介质

依据自身发展的资源禀赋以及要素分布,将全球硬科技分成三大象限:

第一象限:以美国为主导;

第二象限:以中国大陆为主导;

第三象限:以韩国,日本,中国台湾省,欧洲为主导(中间介质)。

受到外部环境压力,中国的本土Fabless、Fab都面临上游供应链危机,但中国自主发展的道路不会因为外部打压而改变。随着内循环政策提出,未来中国以成熟Fab为根基,跟第三象限进行外循环。

1、成熟工艺=内循环为主+外循环为辅

2、先进工艺=外循环为主+内循环为辅

图片

图片

基于全球产业客观规律,我们认为中美在以下环节的科技外循环仍将继续:

1、设备:与欧洲、日本这些「中间介质」进行设备外循环,但是要在美系的ETCH、PVD、CVD、CLEAN、CMP、ANNEAL等领域进行国产设备内循环(北方华创、屹唐、盛美、华海、万业、中微、至纯、精测等);

我们将设备公司分为:生态级、平台级、产品级三类。平台化是全球半导体巨头的必经之路,全球半导体设备的大部分份额都被少数几家(应用材料、LAM、TEL等)把持。

图片

通过分析巨头的成长之路,我们总结出半导体设备的两大必然趋势:

1)产品的平台化:前道工艺设备全覆盖(除光刻、量测设备外);

2)泛半导体领域全覆盖:泛半导体技术的同源性导致了产品矩阵必须要扩充到LCD、LED、第三代半导体等多重领域。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将未来国产半导体设备市场的格局定义为:「一超四霸多强」:

1)平台级:北方华创(刻蚀机、PVD、清洗机、CVD、ALD、氧化、退火、MFC);

2)准平台级:屹唐半导体、盛美半导体;

3)单产品级:沈阳拓荆、上微、中微、万业企业、华海清科、中科飞测、中科信、华峰测控、精测电子、至纯科技。他们共同构成了整个中国半导体的底层生态。

2、材料:与日本、欧洲这些「中间介质」进行材料外循环(大硅片、光刻胶等),在各种大硅片、电子气体、电子化学品、溅射靶材等领域进行国产材料内循环(中环、沪硅、立昂、雅克、晶瑞、江丰电子等);

3、IP/EDA:与美国的(ARM、Synopsys、Cadence等)进行软件生态外循环,但是国内也在各种新场景、新应用的EDA和IP领域进行内循环(华大九天、芯愿景、广立微、芯禾科技、芯原股份);

4、Fab/IDM:与韩国的存储芯片、中国台湾省的晶圆代工进行外循环,在国内依靠自建成熟工艺的晶圆厂和IDM继续内循环(中芯、华虹、长存、长鑫、华润微、士兰微、捷捷、扬杰、格科微、集创)。

所以未来中国将维持最低内循环在成熟工艺进行底层根技术(设备、材料、EDA/IP )的自主创新,回顾中国泛半导体发展之路,未来数年,我们认为中国半导体将在尽可能内循环的基础上依赖外循环,实现双循环体系。

三、由技术突破为主导->产能扩充为主导

中芯国际承担着三种任务:

1、先进工艺的研发和突破,比如FinFET 14/7nm;

2、存量产能的运营和生产,主要是中芯北京、上海和天津、深圳各个厂区;

3、新增产能的扩张,基于已有量产工艺技术的产能扩张,主要是成熟工艺。

由于种种原因,本应该放在第一优先级的成熟新产能扩张未能得到充分执行。中芯国际北京合资线几经挫折终于在2020年末正式资金到位,但此时全球已经爆发了以8寸和12寸成熟工艺为主的产能危机。

中国庞大Fabless行业面对全球晶圆厂代工产能的紧张,本土并没有强力的产能后备军,根据中芯国际招股说明书以及IC insight数据,中芯国际的折合8寸片月产能约为40万片,远低于台积电约270万片的月产能,而根据华虹官网数据,国内排名第二的华虹半导体月产能仅有22万片。

未来中芯国际的三大任务中,通过扩产满足国产Fabless需求并提供安全可控的代工服务为第一要务,维护存量产能正常运营为第二要务,至于在先进工艺的突破,这不是公司个体所能及,而是要通盘联合国内半导体设备、材料、IP/EDA厂商一起合作,共同突破的系统性工程。

所以蒋尚义的回归和中芯国际大幅上修成熟工艺Capex,符合这个产业大趋势,是中芯国际面对全新国际形式和条件约束(美国设备的制裁)的正确且必然的选择。

1、产能为王产能成为这个时期最确定的机会,晶圆厂成为所有下游创新的底盘。

2、设备先行涨价的背后是缺货,缺货的背后是扩产大潮将至,设备将迎来一轮强劲增长。

3、产能本土与以往基于全球化背景下的产能扩产周期不同,此次产能扩充将会在国产化和去A化的大框架下运行。

四、建议关注三大机会

1、晶圆厂制造的机会:中芯国际、华润微、长电科技、闻泰科技、华虹半导体、士兰微、捷捷微电、扬杰、深科技、晶方科技、通富、华天、TCL、京东方、三安集成;

2、设备扩产的机会:北方华创、屹唐半导体、盛美半导体、万业、华峰测控、长川、至纯、大族、华海、中微、精测、晶盛;

3、材料本土化的机会:中环股份、沪硅产业、立昂微、江丰电子、雅克科技、晶瑞股份、杉杉、三利谱、安集科技、神工股份。

关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踪我们,查看更多实时财经市场信息。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发现投资的乐趣?加入 uSMART投资群 并分享您的独特观点!立刻扫描下载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责声明
盈立证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写这篇文章时是基于盈立的内部研究和公开第三方信息来源。尽管盈立在准备这篇文章时已经尽力确保内容为准确,但盈立不保证文章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或完整性,并对本文中的任何观点不承担责任。观点、预测和估计反映了盈立在文章发布日期的评估,并可能发生变化。盈立无义务通知您或任何人有关任何此类变化。您必须对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项做出独立分析及判断。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级人员、雇员或代理人将不对任何人因依赖本文中的任何陈述或文章内容中的任何遗漏而遭受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文章内容只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证券、虚拟资产、金融产品或工具的要约、招揽、建议、意见或保证。监管机构可能会限制与虚拟资产相关的交易所买卖基金仅限符合特定资格要求的投资者进行交易。文章内容当中任何计算部分/图片仅作举例说明用途。
投资涉及风险,证券的价值和收益可能会上升或下降。往绩数字并非预测未来表现的指标。请审慎考虑个人风险承受能力,如有需要请咨询独立专业意见。
uSMART
轻松入门 投资财富增值
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