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浏览的是香港网站,香港证监会BJA907号,投资有风险,交易需谨慎
傳統造車勢力大反攻
格隆匯 03-14 17:51

作者 | 咖啡與茶

數據支持 | 勾股大數據(www.gogudata.com)

新能車崩了,傳統造車企業是否迎來機會呢?

其實,從宏觀視野看,新能源汽車對燃油車的替代具有必然性,這不僅是汽車業本身的新舊轉換,也是人類有效解決能源危機、氣候危機、物種滅絕,避免自我毀滅的必由之路。鑑於現在新能源汽車超低的滲透率,這個行業星辰大海般的征程,無需懷疑。

問題只是,新勢力、傳統造車勢力,誰能夠在這個征程中走得最遠。

2020年,新能源汽車的銷售持續火爆,除了大紅的特斯拉Model 3、蔚來ES 8、小鵬P7、比亞迪漢,我們看到了傳統造車的老大--大眾、豐田們,不斷推出了自己的電動車,大眾有ID.3,豐田有雷克薩斯UX 300e,聲勢也比過去高了很多。

來源:大眾ID.3,汽車之家

來源:雷克薩斯UX 300e,汽車之家

看慣了新勢力呼風喚雨,傳統造車過分低調,現在來了個大反差,是否意味着傳統造車的反攻號角已經打響?如果傳統造車大舉反攻,股價已經腰斬新勢力是不是還會繼續腰斬?

1

為何傳統造車長期沉默?

傳統造車對於新能源的態度,一直很糾結。

各大汽車巨頭的老闆,很清楚新能源的重要性和潛力,但是過早地介入,巨大的投入和不確定性,搞不好不僅成不了先驅,很可能成為先烈。

同時,新能源汽車再怎麼吹,不過是搶燃油車的生意,對於傳統造車來説,多賣一輛電動車,可能意味着少賣一輛燃油車,過早地革自己的命,不一定有增量,反而攪亂現有的存量市場。

當然,傳統車企的老闆們也在打着自己的小算盤,既然要摸着石頭過河,那不如把這個光榮任務讓給新勢力,他們要是摸過了河,橋也就搭好了,自己得了個便宜,他們沒摸過去,淹死了,自己也有個前車之鑑。

最後一個原因,是傳統造車企業和新勢力自身的差異。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宣傳套路。新勢力宣傳套路各種眼花繚亂,互聯網思維、網紅經濟、新奇點子鋪天蓋地,但你看看傳統造車,老土、保守、乏味、不思進取。

這與整個汽車產業太久沒有變革有關。

現在全球的燃油車競爭格局,50年前就已確立,而美國本土,則早在二戰前就已確立,至今都沒有什麼大變化,幾十年前看到那些汽車業巨頭,現在看來還是那幾個,大家都有一方地盤,賺着屬於自己的錢,相安無事。

舒服日子過久了,船大難掉頭,加上燃油車技術到頂,難有革命性突破,所以上到老闆、下到員工,容易變得刻板、守舊,最可怕的是,大家對這一切都習以為常,沒有人覺得有問題。

哪怕有一股新勢力在暗流湧動、破繭而出,甚至逐漸壯大,但是傳統造車的常規反映,還是鄙視+蔑視,質疑聲、批評聲不斷。

豐田汽車掌門人豐田章男利就公開懟過特斯拉,他的業務是一家仍在推廣新穎菜譜的餐廳,而豐田則更像是一家已經擁有大量客户的餐廳。特斯拉認為,他們的食譜將成為未來的標準,但豐田擁有的是真正的廚房和真正的廚師。他們並沒有製作出真實的東西,人們只是在購買食譜,而豐田有廚房和廚師,可以做出真正的食物。

另外,新能源汽車最被看好的價值並不在硬件,而在軟件,但傳統造車的技術優勢都在硬件,軟件則並非他們的優勢,這是一條天然的鴻溝。

一句話,要麼不想變,要麼想變但不好變。

2

為何傳統造車現在反攻?

整個汽車銷售,最大的份額是乘用車銷售,而乘用車裏,個人購買力是絕對的中堅力量。

以2020年的中國為例,全年汽車銷量2461.0萬輛,其中,乘用車2007.9萬輛,佔比81%,當中個人購買的比例超過80%;保有量方面,數據更大,以全國民用轎車為例,總保有量15640萬輛,私人轎車佔比高達93%。

換言之,誰能撬動這個市場,誰就是贏家。反過來,對於傳統造車,只要這個市場沒鬆動,他們依然可以高枕無憂。

可事實是,這個市場正在鬆動。

2016年,中國的新能源乘用車購買比例中,個人只佔24%,到2019年,該比例已經大幅提升至74%,2020年,進一步提升至84%,和整體乘用車比例相當,個人購買已經成為新能源市場的主力軍。

從銷量的增速上,反差則更為明顯。2020年,中國整體汽車銷量下降3.4%,乘用車銷量下降7.3%,但新能源汽車銷量同比增長19.9%,新勢力的銷量雖然只有幾萬輛,連傳統造車的零頭都不到,但增速驚人,蔚來同比漲113%,小鵬漲112%。

汽車市場本來就是存量博弈,這邊多了,那邊必然會少,傳統造車正不斷被撬牆角。

千里之堤,毀於蟻穴,不得不防,此其一。

與此同時,很多國家的政府或是出於氣候控制的大議題,或是不想自家的汽車工業落後,又或是其他原因,開始重視新能源汽車,並持續出台政策。

比較著名的是歐美多國、日本出台的在2040年之前禁售燃油車的政策,這被看做是燃油車廠的死亡時間表。

來源:易車網

如果説之前還可以躺在功勞簿裏睡大覺,現在政府在後面踢屁股,不走快點也不行了。

還有像德國這樣的工業大國,汽車業基本就是命根子,要是出了點差錯,工業產值、GDP、財政收入、就業、甚至是社會穩定、政權根基、國家競爭力,都會亂成一鍋粥。

德國也效仿起中國,對新能源汽車搞起了補貼,購買電動車的免税上限調至6萬歐元,居民購買一輛4萬歐元的電動車,可以收穫9000歐元的補貼。

現在,對於傳統造車而言,説是壯士斷腕也好,天時地利人和也罷,亦或是自我覺醒,總之是時候從功勞簿裏醒來,擼起袖子開幹了,此其二。

而從現在傳統造車的各種動作看,反攻的號角顯然已經吹響。

3

傳統造車反攻給新勢力帶來什麼麻煩?

現在,市場對於傳統造車的看法非常分化。

看衰的人,最喜歡拿當年的諾基亞做對比,巴不得傳統造車像諾基亞那樣被新勢力消滅。

看好的,則拿出一大堆證據來證明傳統造車絕非“諾基亞”,甚至“廉頗老矣”都説不上,分明就是人在壯年。

在他們眼裏,傳統造車擁有完備的產業鏈、成熟的製造和品控體系、四通八達的銷售網路、龐大的客户羣體、巨大的品牌認知度,還有大把可以揮霍的資金。

實際上,在新勢力聲名大噪的日子裏,傳統造車廠並非閒着,他們背地裏,也在想方設法“高築牆、廣積糧”,做着各種新能源技術儲備,大眾、寶馬、豐田等傳統巨頭,也都有新能源車試水。

現在,傳統造車不再遮遮掩掩,而是開始大張旗鼓,和新勢力近身肉搏。

可以預見的是,新舊勢力的大戰,必定精彩無比,也必定有人被斬落馬,當中既有新勢力,也有舊勢力。

現在判斷孰勝孰負,有點早,但新勢力的麻煩或剛開始。

首先,是銷量增速。

雖然新能源汽車是一個增量市場,而且目前5%的銷量佔比,有着無盡的增長前景,但是有跟沒有傳統造車插一腳,新勢力的增長預測模型就不一樣。

換句話説,各種新能源車的政策、補貼,該出的也出了,基本不會有大變動,而消費端,想買的會買,不想買的估計也很難要他掏錢,蛋糕就這麼大,多隻腳進來參合,分到的額度就少了。

比如蔚來,對標的是寶馬奔馳奧迪,如果對手大規模推出電動版SUV,蔚來還能動則一年銷量翻倍嗎?這是個未知數。

即便可以,傳統造車大量推出新能源車型,必定會對新勢力的增長預期造成擠壓,原來的過於樂觀的預測就得調低一個檔次。

其次,是市佔率。

2020年上半年,蔚來銷量佔比4%,排名第7,比去年同期上升了5個名額。TOP10除了雷打不動的比亞迪、炙手可熱的特斯拉,其他都是傳統車企,而且大多數排名都在上升中。

或者有人質疑,傳統造車不過以“滴滴司機”為主要銷售對象,銷售質量不及排名那樣耀眼,我無意反駁,因為BBA已經推出高端電動車、豐田牽手比亞迪、五菱MINIEV的銷售登頂,甚至蔚來本身,也分別與廣汽、長安合作推出新車。

真正稱得上傳統造車軟肋的,是軟件。傳統造車的基因還在機械學、在硬件、在製造。當然,傳統造車也在建設自己的軟件團隊,也在對外物色合適的軟件併購對象,在搶着抱大型IT公司大腿。

在軟件這個賽道,到底是新勢力最終獲勝,還是傳統造車大打翻身仗,又或者是現有的軟件巨頭勝出、新的軟件巨頭崛起,只能交給時間去證明。

無論如何,傳統造車的反攻,給新勢力造成的兩大麻煩,正使得他們的投資邏輯發生微妙的變化。

4

新勢力的殺估值遠未結束?

這種微妙的變化,投射到股價,就是估值中樞的下壓。

過去半年,新能源汽車被資本市場炒上天,特斯拉、比亞迪、蔚來,市值紛紛超越銷量體量比自己大幾十倍的傳統造車。

如果看傳統的估值指標,動則幾百上千的PE,或者壓根都沒扭虧為盈,即使按照未來5年甚至更長時間去做折現,估值仍然在百倍以上,沒有意義,進入了純粹的藝術區間。

既然是藝術區間,那隻能藝術化處理。

從本質上看,新勢力的估值被兩股推力裹挾着水漲船高,一是內生的,如行業增長空間、公司自身的銷量預測、智能化市場的潛力等,二是市場上的“水”,“水”滿則溢。

內生上,由於之前傳統造車比較無所作為,所以市場對於新勢力的增速、市佔率的預測都非常樂觀,對風險的容忍度會更高一些,估值自然高一些,但現在傳統造車插腳進來了,就不能太過樂觀了,所以估值本身就在擠泡沫。

另一面,“水”才是這一波新能源牛市最直接和最主要的推手,潮漲之時,可以很猛,潮落之時,也可以很猛。

正因如此,這波回落,特斯拉最大跌幅高達33%,比亞迪37%,蔚來42%,理想53%,小鵬62%……目前雖然止跌反彈,但估值仍然處於胡説八道的範圍(除比亞迪)。。。

要知道,這些公司的股價,也只是回到去年11月的位置,而大放水是去年3月的事了,單單美聯儲,去年就放了3.2萬億美元的“水”,大部分都流入資本市場。

現在雖然市場預期會“收水”,但拜登又來了個1.9萬億的“大刺激”,美聯儲的加息不僅遲遲未落地,甚至還有鴿派大員出來呵護市場,用常識也知道,因為放“水”而導致的估值泡沫,還沒到底。

股市中總有一種人,因為錯過某個牛股而扼腕歎息,也總想着有朝一日股價跌回來,就匆忙上車,然後再創新高,人生從此大不同。

但是,你至少得分清跌回來的是飛刀還是大坑,而如果“收水”預期不落地,通脹預期不轉向,基本可以判斷,即使新勢力股價再跌,是飛刀的概率也大過大坑。

关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踪我们,查看更多实时财经市场信息。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发现投资的乐趣?加入 uSMART投资群 并分享您的独特观点!立刻扫描下载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责声明
盈立证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写这篇文章时是基于盈立的内部研究和公开第三方信息来源。尽管盈立在准备这篇文章时已经尽力确保内容为准确,但盈立不保证文章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或完整性,并对本文中的任何观点不承担责任。观点、预测和估计反映了盈立在文章发布日期的评估,并可能发生变化。盈立无义务通知您或任何人有关任何此类变化。您必须对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项做出独立分析及判断。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级人员、雇员或代理人将不对任何人因依赖本文中的任何陈述或文章内容中的任何遗漏而遭受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文章内容只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证券、虚拟资产、金融产品或工具的要约、招揽、建议、意见或保证。监管机构可能会限制与虚拟资产相关的交易所买卖基金仅限符合特定资格要求的投资者进行交易。文章内容当中任何计算部分/图片仅作举例说明用途。
投资涉及风险,证券的价值和收益可能会上升或下降。往绩数字并非预测未来表现的指标。请审慎考虑个人风险承受能力,如有需要请咨询独立专业意见。
uSMART
轻松入门 投资财富增值
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