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江淮汽車午盤開盤後,直線上拉,經過小幅振盪後,直接封漲停板。
在消息面上,主要是今日在大眾汽車(安徽)有限公司揭牌儀式上,江淮汽車董事長安進表示,大眾(安徽)將投資200億元建設生產基地,年產能規劃30萬輛,至2023年投產生產多款基於MEB平台打造的新車型。
其實,大眾與江淮汽車的故事要從今年年中説起。
江淮汽車是公司是安徽省國資委控股的自主品牌主機廠,成立於1964年,目前已發展成為一家集全系列商用車、乘用車及動力總成研產銷於一體、跨眾多領域的綜合型汽車企業集團。
早在今年5月底,江淮汽車與德國大眾汽車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大眾汽車將收購公司實控人江汽控股50%的股權,而安徽省國資委保留控制權。
12月2日,江淮汽車發佈公告表示,大眾中國投資和江淮已於2020年12月2日按照協議約定出資,大眾中國投資對江汽控股增資23.83億元,對大眾(安徽)增資16.1億元,江淮對大眾(安徽)首期增資0.83億元,目前兩項交易已完成交割。
交易完成後,大眾將正式持有江汽控股50%股權,大眾(安徽)75%股權,獲得合資企業管理權,並且江淮大眾更名大眾安徽,大眾汽車實現了合資公司絕對控股。
圖片來源:公司公告
從表面上來看,這是一次企業名稱變更的操作而已,但殊不知,這是我國第一起由國外車企對控股合資車企的更名事件,標誌着我國現在汽車產業的對等合資的時代的結束,進入了全面開放的階段。
不過,單就對於江淮汽車自身而言,這次更名事件所帶來的意義似乎應該是更為積極的。為什麼這麼説呢?
因為根據協議,大眾將授予大眾(安徽)基於其純電動平台的4至5個大眾集團品牌產品。同時,在中國法律允許且取得許可前提下,大眾將優先考慮在江淮大眾生產大眾B級車、C級車等插電混動汽車和燃油車。
大眾(安徽)制定發展目標是,力爭在2025年生產20萬輛至25萬輛,在2029年生產35萬輛至40萬輛,預計總收入在2025年達到300億元,在2029年達到500億元。
如此一來,未來大眾車型的投產和放量將從根本上解決公司乘用車產能過剩的問題。公司自2016年產能利用率在80%以上之後,公司的乘用車產能利用率一路下滑,截至2019年年報,公司乘用車產能為45萬輛,產能利用率僅為37%,處於嚴重過剩狀態。產能的固定費用等使得乘用車的營業成本居高不下,導致乘用車業務的毛利率隨之下滑,2019年僅為3.52%,同時產線的折舊費用等進一步拖累公司整體利潤。
其次,江淮汽車更希望通過這次與大眾集團更為深入的合作,能借助德國大眾的技術優勢和品牌價值提升其在乘用車業務裏的自主能力。
藉着與大眾集團合作的契機,其實從今年下半年開始,江淮汽車已經加快了在乘用車領域裏的轉型步伐,在開發和製造等方面全面向大眾汽車靠攏。例如在製造方面,江淮旗下的乘用車一工廠已經按照大眾集團的標準完成了改造,與江淮大眾的合資車型共線生產,以及思皓品牌引入了德國VDA質量管理標準以及先進的製造工藝和試驗驗證體系,在產品品質上全面對標大眾,最終與江淮大眾共用“思皓”的品牌標識等等。
江淮汽車在與大眾合作之後,情況有明顯的好轉。江淮汽車發佈2020年產銷快報,報告顯示,11月汽車銷量為41140輛,同比增長23.67%;前11月累計銷量為41.67萬輛,同比增長7.74%。其中,11月份純電動乘用車銷量為5820輛,同比增長120.79%。
綜合來看,雙方的意圖都非常明顯,大眾看中了江淮汽車的產能以及在連續盈利下滑的便宜的估值。而對於江淮汽車而言,既能有機會走出產能利用率連續下降的尷尬局面,同時又引進的先進製造工藝。這無疑對雙方而言是共贏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