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浏览的是香港网站,香港证监会BJA907号,投资有风险,交易需谨慎
寧德時代的焦慮
格隆匯 09-10 19:57

這兩天,寧德時代的壓力應該很大。

截至2020年9月,與寧德時代NCM811技術有關的新能源汽車自燃事故,已經有3起。一時間,關於這種技術安全性的爭議甚囂塵上。9月7日,市場有傳言稱,寧德時代將“放棄NCM811技術路線”,轉而“重倉”更保守的NCM523。

不過寧德時代否認了有關説法。

當天公司股價就跌了8.74%,接着連續兩天都在低開。

9月10日,公司股價微漲0.35%,但此時市值已經蒸發了400多億元。

寧德時代的NCM電池技術是可以説在全球範圍內十分領先,而且應用廣泛。雖然存在明顯短板,但公司前期為該技術路線的研發投入了不少的資金。

之所以難言放棄,是因為如今的動力電池市場競爭激烈,各路諸侯各顯神通。

一旦放棄在NCM811技術路線上的進展,內憂外患下,寧德時代無疑將陷入一種遭受三面夾擊的尷尬局面。

來自國內“老三”的挑戰

中國投資者應該還記得,寧德時代與比亞迪隔空“互懟”的事

2020年5月,比亞迪高調公佈了一段動力電池針刺測試視頻,測試對象是比亞迪的刀片電池。

視頻中,經過針刺的電池並沒有出現明火。

這段測試視頻被認為是在針對寧德時代。當時年內已經發生了多起與寧德時代NCM811電池有關的自燃事故。

NCM電池,即鎳鈷錳酸鋰電池,是三元鋰電池的一種。起名字中的三個英文字母“N”“C”“M”分別代表電芯所採用的的3種元素——鎳、鈷、錳。

鎳含量越高,相應的電池能量密度就會越高。例如,NCM811的鎳、鈷、錳比例為8:1:1,電池能量密度可達300Wh/kg;

然而鎳是金屬活性相對較高的元素之一,其含量越高,電池的穩定性就越差——在熱失控的情況下產生的熱量更多,車輛自燃甚至爆炸的危險性也更大。

刀片電池採用的則是磷酸鐵鋰技術。

這種技術在中國市場已經應用多年,我們從2010年代就看到的大多數新能源汽車、包括一些續航里程較短的代步車“老頭樂”,採用的就是這種技術。

磷酸鐵鋰電池成本低廉且安全性較高,但續航的提升進入瓶頸期,導致裝車量一直在下滑。

這款刀片電池被用在了比亞迪中高端轎車“漢”EV系列上,續航里程卻突破了磷酸鐵鋰電池的續航“瓶頸”,達到600km

對於比亞迪公佈的實驗,寧德時代並沒有馬上回應。

然而“好事”的網友竟眾籌把寧德時代的電池也推到“案板”上,針刺了一回

但結果有些尷尬:受到針刺的NCM811電池出現了燃燒的情況。

 視頻來源:騰訊視頻

寧德時代對此宣稱,比亞迪的刀片電池並非“100%安全”,針刺測試並不能完全模擬車輛發生事故時的情況。

誠然,無論是電池廠商還是車企都會在熱控制上格外用心。目前為止發生的自燃事故,也不能完全肯定是NCM技術本身的問題,還可能設計車輛線路設計等眾多因素。

另一方面,比亞迪的刀片電池技術的商用才剛剛起步,保有量還沒提上去,對於其安全性仍然沒有有力的數據支撐。

從與比亞迪的隔空“挑釁”到“放棄811”的傳言,一系列利空更像是寧德時代的公關失誤

在中國鋰離子動力電池市場,寧德時代已是“老大”。

就連眾多國內外專業投資機構,最近也對公司投出信任一票。(詳見:《100億重倉殺入寧德!談談高瓴未來的野心》

但公司跳出來針對“老三”展開公關,讓一些人覺得,寧德時代開始焦慮了。

“時代變了”:電池容量外的新方案

寧德時代的焦慮也並非空穴來風。

首先是市場的一些底層邏輯正在悄然轉變。

新能源汽車有一個很尷尬的“硬傷”——里程焦慮。這也正是近年來,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出現提升電池續航“軍備競賽”的根本原因之一。

高能量密度的NCM811電池,正好適應了這種趨勢的需要。

但目前一台新能源汽車的成本構成中,電池的成本已經可以達到40%甚至更多。而尖端的電池技術也將不斷接近密度提升的天花板,研發投入預計只會更高。

終有一天,成本會超出車企和消費者的的承受範圍。

於是車企開始嘗試採用其它方法繞過這場無休止的競賽,例如特斯拉不斷優化的超級充電樁方案,又例如蔚來和小鵬推出的換電站方案。

特斯拉與造車新勢力的“續航解決方案之爭”,對寧德時代來説既可以是利好,同時也可能是利空——畢竟特斯拉與蔚來、小鵬都是寧德時代的客户。

對於“兩頭下注”的寧德時代來説,如果能夠與上述公司持續開展合作,無論哪一方最終吞掉了絕大多數的市場份額,都穩賺不賠。

當然,前提是依舊是能夠持續開展合作。

續航焦慮的解決方案千變萬化,但其核心還是要突破電池能量密度的限制,讓車主獲得性價比更高的續航體驗。

一旦里程焦慮得到解決,車企對高能量密度、高風險、高成本的NCM電池的需求將會減弱。

眼下已有消息顯示,特斯拉會在近期推出磷酸鐵鋰電池版Model 3,預計售價比目前NCA(鎳鈷鋁)的21700電芯版本更便宜。

其他車企會不會跟進,何時會跟進,不得而知。

於是有觀點預測,中國動力電池市場將是三元鋰電池和磷酸鐵鋰分庭抗禮的時代。

寧德時代更需要加強技術研發,找到自己的立足點,才能在這樣一個時代站穩腳跟。

而眼下公司顯然是選擇了811電池。

公司此前曾對媒體強調,高鎳化是目前各廠商爭奪的制高點,而811是必經之路。如果未來LG化學做出了續航達1000km的電池,如果寧德時代只有500km續航,就無法和對方競爭。

全球市場的制高點

制高點,多少企業可望而不可及。

看看芯片產業就知道了。

在中國市場,三星經歷了潰敗之後,又通過上游芯片產業“逆襲”;台積電作為芯片生產的頭部玩家,在3nm工藝研發完成之後,立即調轉馬頭研製2nm芯片的工藝。

上游玩家往往能吃到最大的蛋糕。而技術和資本壁壘刷掉了一批不抗造的競爭者,另一批競爭者由於無法將技術變現,而無奈“割肉”走人。

在動力電池領域,如今寧德時代的亞洲對手空前強大

韓國動力電池企業這幾年加速崛起,已經成為繼智慧終端、半導體之後,承載了這個國家“國運”的“硬核”產業。

2020H1韓國LG化學(LG Chem)的動力電池裝車量超越了寧德時代。

LG Chem也是特斯拉的重要合作伙伴,也是雷諾、大眾、保時捷、現代的合作伙伴。

僅2020Q1,LG Chem在歐洲的營收就增長了33%,在所有市場中增幅最大。當季公司營收僅增長了7.46%。

LG Chem在韓國、中國、美國和歐洲共擁有5座電池工廠,年產能共計70 GWh。最近公司在波蘭的“歐洲最大動力電池廠”已開始量產NVM12電池。

相比之下,寧德時代號稱擁有三大研發中心、五大生產基地;現有動力電池產能53GWh,在建產能22.2GWh,產能利用率89.2%。

另一家韓國企業SK Innovation,在LG Chem之前就已經實現了NCM811電池的量產,而更為激進的NCM9½½技術路線也已經開始研發

日本的松下則在疫情爆發前一直穩居市場第一的位置。松下公司近日宣佈,將在為“特斯拉”生產並供應的“2170”鋰離子電池上使用全新的電池技術。

韓國三星也在動力電池市場分到了一杯羹。

疫情的影響,是寧德時代市佔率下滑的主因。

據Marklines發佈的數據,歐洲1~6月新能源汽車銷量增速強勁,同比增長55.1%。歐洲新能源汽車銷售在新冠疫情中逆勢上揚,主要歸功於各國政府的補貼和消費刺激政策。

LG Chem對歐洲的佈局讓它收穫了一波政策紅利。

上半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在疫情衝擊下,搭載動力電池裝機量約為17.5GMh,同比下降41.7%。

營收88%來自國內的寧德時代,營收同比減少7.08%,歸母淨利潤同比減少7.89%。

不過寧德時代對下半年的預期十分樂觀。

接近寧德時代的業內人士表示,寧德時代的特斯拉訂單將在下半年逐漸釋放,此外,寧德時代下半年的國際訂單也將逐漸放量。

雖然兩家韓國對手在產能和研發進度方面優於寧德時代,但研發投入還是比寧德時代遜色一些。

LG Chem在今年上半年的研發投入僅為總營收的4%,而SK Innovation僅有0.7%。

日本松下的研發投入佔比較高,在6.4%左右。

而寧德時代上半年研發投入為13億元,雖受疫情衝擊,但仍維持約7%的佔比。同時,寧德時代還在籌建更為先進的實驗室,尋求通過自研進一步拓寬、挖深技術池子。

不僅如此,公司還在積極佈局海外市場。

9月8日,寧德時代首席財務官鄭舒在與美元債投資者舉行的電話會議上稱,公司已獲批20億美元(約合136.71億元)外債額度。公司已啟動海外生產基地建設,同時通過佈局產業鏈上游資源並擴大全球銷售網絡,為開拓全球業務夯實基礎。

小結

寧德時代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都承受着壓力——國內“小弟”們的挑戰、海外“大佬”的相互攻伐、以及市場對於高能量密度電池需求下滑的可能性。

現階段多個競爭者彼此勢均力敵、各有優勢的情況下,某個技術節點上的成功或失誤,都可能造成市場的洗牌。

但重磅投資機構選擇用資金投票,就是對寧德時代最大的認可。

既然寧德時代對自己下半年的表現這麼有信心,那我們也不妨觀察看看,接下來寧德時代的電池技術,能否為這家公司帶來商業格局上的突破。

关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踪我们,查看更多实时财经市场信息。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发现投资的乐趣?加入 uSMART投资群 并分享您的独特观点!立刻扫描下载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责声明
盈立证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写这篇文章时是基于盈立的内部研究和公开第三方信息来源。尽管盈立在准备这篇文章时已经尽力确保内容为准确,但盈立不保证文章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或完整性,并对本文中的任何观点不承担责任。观点、预测和估计反映了盈立在文章发布日期的评估,并可能发生变化。盈立无义务通知您或任何人有关任何此类变化。您必须对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项做出独立分析及判断。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级人员、雇员或代理人将不对任何人因依赖本文中的任何陈述或文章内容中的任何遗漏而遭受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文章内容只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证券、虚拟资产、金融产品或工具的要约、招揽、建议、意见或保证。监管机构可能会限制与虚拟资产相关的交易所买卖基金仅限符合特定资格要求的投资者进行交易。文章内容当中任何计算部分/图片仅作举例说明用途。
投资涉及风险,证券的价值和收益可能会上升或下降。往绩数字并非预测未来表现的指标。请审慎考虑个人风险承受能力,如有需要请咨询独立专业意见。
uSMART
轻松入门 投资财富增值
开户